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年高考的结束,又一批“高考状元”即将新鲜出炉。往往“状元”被确定只几个小时,其各种信息便会出现在网络上:从家庭背景到外界评价,从学习、生活习惯到目前精神状态,从个人职业理想到大学争抢盛况……社会对此的关注程度比对娱乐明星的“八卦”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高考状元”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如2009年浙江省的文科状元出身农家,靠“两免一补”的帮助读完高中,确实有必要深入宣传一番。
在封建社会,“状元”就是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状元”就意味着可以做官,就意味着荣华富贵,就意味着可以光宗耀祖;其次,这是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作为一场选拔“天之骄子”的考试,自然地让社会各界备加关注;再者,这是受人们攀比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比,所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高考”已成为家长、老师、学校、地区之间相互攀比的砝码,哪里出了个“状元”,家长、老师、校长、当地教育部门行政官员少说也要风光两年;还有一点就是众多企业在“炒”,许多企业为了扩大影响,或给“高考状元”巨奖,或者赠送礼品,更有甚者请“高考状元”做广告。众多因素的综合,再加上部分媒体“积极”参与,“高考状元”被炒得沸沸扬扬也就“顺理成章”了。
●众说纷纭●
高考状元:提法伤自尊
做法待论证
6月9日16时30分,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科目的结束,标志着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落下帷幕。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花落谁家将成为考生、家长以及学校关心的话题。
考生:“高考状元”提法很伤自尊
6月9日16时30分,在三亚考区实验中学考点,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兴高采烈地走出考点,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考生。关于“高考状元”的提法,绝大部分考生都强烈表示不支持。
“我觉得‘高考状元’的提法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一般的考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心灵上的摧残!”一名考生如此向记者表示,“本来我们平时学习压力就特别大,好不容易高考完了,媒体以及学校老师几乎都将聚光灯照在状元身上,对我们这些普通生考好考差,少有人关心我们的感受。”
家长:公布“高考状元”利多弊少
记者采访部分家长后发现,与考生强烈反对“高考状元”提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长们倒普遍支持需要公布“高考状元”。家长们表示,公布“高考状元”可以促进其他学习一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已经陪伴女儿三天全程考试的林先生表示:“就目前高考以分数排名录取的情况下,我还是支持公布‘高考状元’的,毕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对于公布“高考状元”是否会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林先生表示应该不会。他说:“毕竟‘高考状元’一个省只有文理科各一名,99.99%的考生距离这一‘顶峰’还很远的,学生们应该不是很在意吧。起码我的女儿就不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考上‘状元’。”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示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过多的宣传。
老师:状元让部分人“鸡犬升天”
一名农垦三亚高级中学的老师表示,“高考状元”的提法很不妥。如果一个学校出现了一名“高考状元”,无论是学校、班级、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都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冠以许多光环,给人以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
而对于每年高考过后公众热捧的状元学习方法现象,该老师表示“状元”推荐学习方法不可靠。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点强弱项,“状元”的学习方法可能适用于他自己,但不一定能推广给其他学生。该老师还表示:“而且,‘高考状元’有运气的成分和偶然性,恰好这次发挥的比较好就有可能考到‘状元’。据我的了解,往年‘状元’平时考试成绩基本都是在第三五名左右。”
教育部门:公布“状元”做法有待论证
对于海南今年是否还会有“高考状元”的提法,三亚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由省考试局来决定,他也不是很清楚。至于是否支持还是反对“高考状元”的提法,该工作人员表示不好表态,应该向教育专家、学者、在一线教学的老师进行了解。
●域外链接●
六成美国“高考状元”为何
被哈佛拒收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
要人才,不要“高分宝贝”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学生会被四大方面的考量来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STA(或ACT)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
如果说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根据有关数据,美国SAT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61%被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拣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重创新,兴趣广泛者受欢迎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
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与众不同,美国教育最大特质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绝不缺乏成绩高的高中生申请者,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审核官的责任就是如何拒绝90%的申请者。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
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但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唯分数论”一直是其中的致命弱点。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如何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干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还需要探索自己的路。
●深度延伸●
“中状元”的高考与“赶大集”
的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时,牵动多少父母心。今年全国有近千万考生走向考场,竞逐这场影响他们一生的考试。虽然,许多有识之士质疑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家庭视考上大学为孩子最关键的人生出路。“高考”这个词在高中毕业生眼里,是人生第一张荣辱试纸。
“高考”还是一样的高考,但“大学生”已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以前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成毕业就失业的有大学文凭的待业青年。中国高考早已从“中状元”时代跨越到“赶大集”时代。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不亚于跃马昆仑,飞夺泸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就是高考。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很低,很多农村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经常为零,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
那时,一个村里考上一名大学生,如同中了状元,扬名十里八村,成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和年轻人励志的偶像。70年代末,我还孩提时,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考取浙江师大。他的勤奋好学、他的懂事勤劳、他的谦逊品德如同状元故事一样,在乡亲们中久久传颂。80年代初,村里出了第二个大学生,考取浙大。乡亲们为这位浙大录取生专门放了一场露天电影表祝贺。在他动身去省城开学报到那天,全村人纷纷送鸡蛋、送新鞋、送钱,男女老少一起送他到村口。
让我们由衷感谢时代的进步,感谢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更多农村孩子成为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这些年,我每逢春节回老家,在村里遇见很多不认识的晚辈后生。一经介绍,不少都是大学生,大多是本科毕业和研究生,居然也有五个博士。不过已听不到让人心动或让人欣赏的故事了。
于是我想起一个很老的命题: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是什么?
顾名思义,“大学”是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的地方,是人类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中国大学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在追随世界大学潮流、实现办学规模三级跳的同时,似乎缺失了什么。
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缺失之处,其实只要考量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可清晰洞见。当今中国大学在硬件设施上丝毫不差,实验室也很先进,但缺失了大学最可贵的独立精神和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官本位和商品化的体制下,填鸭式教育永远只能培育利欲熏心的奴才和庸才。中国大学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的清静,一片乌烟瘴气。与其说是教书育人的净土,还不如说是你争我夺的商场。一些大学表面上唯才是举,其实是唯“财”是举。各种EMBA培训班、富二代培训班充斥校园,什么专业赚钱,就一拥而上,纷纷开设。校长书记忙于圈地举债,忙着开公司办企业,“教授”改称为“老板”,校长改称为大老板。根本无心治学!每个院、所、系都有年度创收任务,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硕士、博士成为导师廉价的高级打工者。博士因为压力过大跳楼的,屡见不鲜。
中国大学抄袭成风,成为国际学术界笑话。在畸形体制下,行政指挥学术,学术献媚官场,表面上论文产量世界第一,每年博士毕业数量世界第一,但这些论文都是抄来抄去,就连大学校长们也沦为抄袭高手,教授博士更是浪得虚名!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前几年就炮轰中国高校教育:“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当官比做学问重要一万倍。”丘成桐教授的炮轰和一批贤达之士的呼吁,能够惊醒那些终日为己谋私利的高校既得利益者吗?能够振聋发聩给那些深陷官僚主义、金钱主义的校长、教授吗?除了金钱和官位,心里还有没有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使命感?
中国经济迅猛腾飞,但是中国大学精神却在日渐萎缩。世界主流的大学理念,无论是倡导“自由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纽曼理念,还是“追求科学、培养道德和个性、既自由又寂寞”的洪堡理念;无论是“大学是个复杂有机体、甘于纯科学研究”的弗莱克斯纳理念,抑或是“多元化巨型大学、智力城”的科尔理念,世界名校最起码、最核心的大学精神,就是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自由的氛围,一片独立的天地。而这,恰恰是中国大学不见了的。
其实,中国是曾经哺育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国度。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就提出了“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研究学问,破除资格;教育独立,教授治校;肩负使命,振兴民族”的北大办学理念。梅贻琦提出了“知类通达,通重于专;依赖大师,教授治校;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清华精神。浙大创始校长竺可桢也提出“求是”校训,教育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可叹的是,中国封建官僚专制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合二为一,侵蚀肆虐大学校园,泯灭着中国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人文传承。教育的最高艺术是身教言教。然而,中国大学一些校长、教授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丑态百出,师道尊严已然是黄昏的偶像,不复光彩照人。在物欲横流校园的今天,大学生如何追求“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万句道德教导,往往被一个校园身边丑闻击碎。
大学理念归根到底是独立自由的精神。大学使命,是大学的职责,是大学应该完成的时代任务。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到大众化时代,正在发生根本性嬗变。但是,不管怎样,大学应当坚守三大理想:研究高深学问、守护人文家园、独立批判社会。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大学不仅是一种教育实体,更是一种精神标志。在过去很多世纪里,宗教成为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在今天,大学通过吸收和运用知识来拯救自己,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宗教”。大学可以说是世俗中的宗教,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神。大学应该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之光,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一个城市的胸襟与品质,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大学。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大学不仅以自身特有的文化辐射方式作用于城市和乡村,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大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的娱乐形式等,对外界社会也产生着广泛辐射和深远影响,从而引领城市人文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学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所在城市辐射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以多功能多形式地作用于城市整体素质乃至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著名大学,影响力更大,功能更大,责任也更大。
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钻研学术、教化文明、服务社会等多种职能。大学的这些职能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所或缺的,更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一个想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教育,特别需要高等教育来美化、传承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借助大学科技力量来提升区域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完成对所在区域居民文化精神的建构。
大众化时代和普及化时代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但决不能摒弃象牙塔。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人类需要一个相当安静和纯粹的地方,去叩问精神的殿堂,静静与先哲进行心灵对话和交流。一个放眼未来、超越功利的精神宗旨,是大学给人类最重要最美好的东西。
在中国,大学精神已渐渐失去,徒留美丽的大学躯壳。忆往昔“中状元”高考时代,大学生数量虽稀缺,但大学精神饱满,大众对大学的目光充满崇敬。而今天,大学生数量千倍万倍增加,但大学精神已濒临死亡边缘。大学在大众心目中黯然失色,更难当教化大众的世俗宗教大任。
没有精神的大学,只是一幢幢水泥结构的大楼。而从这幢幢灰色大楼走出来的大学生,也只是一个个领了知识执照的赶集者。
中国大学,魂兮归来!
(资料来源:网易、海南在线、《北京日报》)
作为一个曾长期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国家,羡慕和追捧考试优胜者,是集体意识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而且,“高考状元”往往意味着刻苦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科学的学习方法等,适当推崇或可对青少年形成一定的激励。如2009年浙江省的文科状元出身农家,靠“两免一补”的帮助读完高中,确实有必要深入宣传一番。
在封建社会,“状元”就是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状元”就意味着可以做官,就意味着荣华富贵,就意味着可以光宗耀祖;其次,这是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长期处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作为一场选拔“天之骄子”的考试,自然地让社会各界备加关注;再者,这是受人们攀比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喜欢比,所以,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高考”已成为家长、老师、学校、地区之间相互攀比的砝码,哪里出了个“状元”,家长、老师、校长、当地教育部门行政官员少说也要风光两年;还有一点就是众多企业在“炒”,许多企业为了扩大影响,或给“高考状元”巨奖,或者赠送礼品,更有甚者请“高考状元”做广告。众多因素的综合,再加上部分媒体“积极”参与,“高考状元”被炒得沸沸扬扬也就“顺理成章”了。
●众说纷纭●
高考状元:提法伤自尊
做法待论证
6月9日16时30分,随着最后一门考试科目的结束,标志着201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落下帷幕。高考结束后,“高考状元”花落谁家将成为考生、家长以及学校关心的话题。
考生:“高考状元”提法很伤自尊
6月9日16时30分,在三亚考区实验中学考点,参加完高考的考生兴高采烈地走出考点,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考生。关于“高考状元”的提法,绝大部分考生都强烈表示不支持。
“我觉得‘高考状元’的提法对于我们这些学习一般的考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心灵上的摧残!”一名考生如此向记者表示,“本来我们平时学习压力就特别大,好不容易高考完了,媒体以及学校老师几乎都将聚光灯照在状元身上,对我们这些普通生考好考差,少有人关心我们的感受。”
家长:公布“高考状元”利多弊少
记者采访部分家长后发现,与考生强烈反对“高考状元”提法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长们倒普遍支持需要公布“高考状元”。家长们表示,公布“高考状元”可以促进其他学习一般的学生更好地学习。
已经陪伴女儿三天全程考试的林先生表示:“就目前高考以分数排名录取的情况下,我还是支持公布‘高考状元’的,毕竟可以带动其他学生。”对于公布“高考状元”是否会打击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林先生表示应该不会。他说:“毕竟‘高考状元’一个省只有文理科各一名,99.99%的考生距离这一‘顶峰’还很远的,学生们应该不是很在意吧。起码我的女儿就不太在意自己是否能考上‘状元’。”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示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过多的宣传。
老师:状元让部分人“鸡犬升天”
一名农垦三亚高级中学的老师表示,“高考状元”的提法很不妥。如果一个学校出现了一名“高考状元”,无论是学校、班级、班主任以及科任老师都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冠以许多光环,给人以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
而对于每年高考过后公众热捧的状元学习方法现象,该老师表示“状元”推荐学习方法不可靠。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知识点强弱项,“状元”的学习方法可能适用于他自己,但不一定能推广给其他学生。该老师还表示:“而且,‘高考状元’有运气的成分和偶然性,恰好这次发挥的比较好就有可能考到‘状元’。据我的了解,往年‘状元’平时考试成绩基本都是在第三五名左右。”
教育部门:公布“状元”做法有待论证
对于海南今年是否还会有“高考状元”的提法,三亚市教育局有关工作人员表示,这个由省考试局来决定,他也不是很清楚。至于是否支持还是反对“高考状元”的提法,该工作人员表示不好表态,应该向教育专家、学者、在一线教学的老师进行了解。
●域外链接●
六成美国“高考状元”为何
被哈佛拒收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
要人才,不要“高分宝贝”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学生会被四大方面的考量来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STA(或ACT)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
如果说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根据有关数据,美国SAT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61%被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拣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重创新,兴趣广泛者受欢迎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
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俄亥俄州雪克黑茨市哈沙维布朗高中的爱丽娜·奥聂思凯斯基一直关注着水污染,选定解决金属离子污染水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在3000个小时的屡败屡战后,她终于发明并申报了自动微电子化学传感装置控制电镀系统的专利技术。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电镀时排入水中的金属离子。她还是西门子—西屋科技竞赛地区决赛选手;英特尔科学英才半决赛选手;校世界事物联合国俱乐部主任;校报主编;疗养院志愿者资深协调人;丹麦人在二战纳粹大屠杀中帮助犹太人的历史的研究者。
第二个例子是,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与众不同,美国教育最大特质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绝不缺乏成绩高的高中生申请者,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审核官的责任就是如何拒绝90%的申请者。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am specia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
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但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唯分数论”一直是其中的致命弱点。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如何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干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还需要探索自己的路。
●深度延伸●
“中状元”的高考与“赶大集”
的高考
又是一年高考时,牵动多少父母心。今年全国有近千万考生走向考场,竞逐这场影响他们一生的考试。虽然,许多有识之士质疑中国的教育制度和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但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家庭视考上大学为孩子最关键的人生出路。“高考”这个词在高中毕业生眼里,是人生第一张荣辱试纸。
“高考”还是一样的高考,但“大学生”已是不一样的大学生。以前是人人羡慕的天之骄子,如今却成毕业就失业的有大学文凭的待业青年。中国高考早已从“中状元”时代跨越到“赶大集”时代。
回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考”不亚于跃马昆仑,飞夺泸定,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捷径,就是高考。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很低,很多农村普通高中的高考升学率经常为零,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子生。
那时,一个村里考上一名大学生,如同中了状元,扬名十里八村,成为父老乡亲的骄傲和年轻人励志的偶像。70年代末,我还孩提时,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考取浙江师大。他的勤奋好学、他的懂事勤劳、他的谦逊品德如同状元故事一样,在乡亲们中久久传颂。80年代初,村里出了第二个大学生,考取浙大。乡亲们为这位浙大录取生专门放了一场露天电影表祝贺。在他动身去省城开学报到那天,全村人纷纷送鸡蛋、送新鞋、送钱,男女老少一起送他到村口。
让我们由衷感谢时代的进步,感谢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更多农村孩子成为一拨又一拨的大学生。这些年,我每逢春节回老家,在村里遇见很多不认识的晚辈后生。一经介绍,不少都是大学生,大多是本科毕业和研究生,居然也有五个博士。不过已听不到让人心动或让人欣赏的故事了。
于是我想起一个很老的命题:大学应该是什么?大学生应该是什么?
顾名思义,“大学”是有大楼、大师和大学精神的地方,是人类高等教育的神圣殿堂。中国大学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在追随世界大学潮流、实现办学规模三级跳的同时,似乎缺失了什么。
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缺失之处,其实只要考量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就可清晰洞见。当今中国大学在硬件设施上丝毫不差,实验室也很先进,但缺失了大学最可贵的独立精神和宽容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官本位和商品化的体制下,填鸭式教育永远只能培育利欲熏心的奴才和庸才。中国大学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的清静,一片乌烟瘴气。与其说是教书育人的净土,还不如说是你争我夺的商场。一些大学表面上唯才是举,其实是唯“财”是举。各种EMBA培训班、富二代培训班充斥校园,什么专业赚钱,就一拥而上,纷纷开设。校长书记忙于圈地举债,忙着开公司办企业,“教授”改称为“老板”,校长改称为大老板。根本无心治学!每个院、所、系都有年度创收任务,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硕士、博士成为导师廉价的高级打工者。博士因为压力过大跳楼的,屡见不鲜。
中国大学抄袭成风,成为国际学术界笑话。在畸形体制下,行政指挥学术,学术献媚官场,表面上论文产量世界第一,每年博士毕业数量世界第一,但这些论文都是抄来抄去,就连大学校长们也沦为抄袭高手,教授博士更是浪得虚名!
世界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在前几年就炮轰中国高校教育:“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看经费,真的研究成果从来不在乎。用金钱名利来引诱人的事情做多了,名教授也好、院士也好,也都不觉得羞耻。在中国还有一个现象是,先当校长再当院士,而不是先当院士再当校长。当官比做学问重要一万倍。”丘成桐教授的炮轰和一批贤达之士的呼吁,能够惊醒那些终日为己谋私利的高校既得利益者吗?能够振聋发聩给那些深陷官僚主义、金钱主义的校长、教授吗?除了金钱和官位,心里还有没有对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使命感?
中国经济迅猛腾飞,但是中国大学精神却在日渐萎缩。世界主流的大学理念,无论是倡导“自由教育和传播知识”的纽曼理念,还是“追求科学、培养道德和个性、既自由又寂寞”的洪堡理念;无论是“大学是个复杂有机体、甘于纯科学研究”的弗莱克斯纳理念,抑或是“多元化巨型大学、智力城”的科尔理念,世界名校最起码、最核心的大学精神,就是一张安静的书桌,一个自由的氛围,一片独立的天地。而这,恰恰是中国大学不见了的。
其实,中国是曾经哺育了现代大学精神的国度。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就提出了“完全人格、诸育和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研究学问,破除资格;教育独立,教授治校;肩负使命,振兴民族”的北大办学理念。梅贻琦提出了“知类通达,通重于专;依赖大师,教授治校;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清华精神。浙大创始校长竺可桢也提出“求是”校训,教育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可叹的是,中国封建官僚专制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合二为一,侵蚀肆虐大学校园,泯灭着中国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人文传承。教育的最高艺术是身教言教。然而,中国大学一些校长、教授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丑态百出,师道尊严已然是黄昏的偶像,不复光彩照人。在物欲横流校园的今天,大学生如何追求“品德、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一万句道德教导,往往被一个校园身边丑闻击碎。
大学理念归根到底是独立自由的精神。大学使命,是大学的职责,是大学应该完成的时代任务。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时代到大众化时代,正在发生根本性嬗变。但是,不管怎样,大学应当坚守三大理想:研究高深学问、守护人文家园、独立批判社会。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大学不仅是一种教育实体,更是一种精神标志。在过去很多世纪里,宗教成为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在今天,大学通过吸收和运用知识来拯救自己,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的“宗教”。大学可以说是世俗中的宗教,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护神。大学应该闪烁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之光,折射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
一个城市的胸襟与品质,往往取决于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大学。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大学不仅以自身特有的文化辐射方式作用于城市和乡村,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而且大学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人文传统、创新意识、高雅的娱乐形式等,对外界社会也产生着广泛辐射和深远影响,从而引领城市人文素质向更高层次发展。大学不仅能以其精神产品,而且能以其所造就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向所在城市辐射先进文化和先进科技,以多功能多形式地作用于城市整体素质乃至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尤其是著名大学,影响力更大,功能更大,责任也更大。
一所现代意义的大学,负有培养人才、传播知识、钻研学术、教化文明、服务社会等多种职能。大学的这些职能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所或缺的,更是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一个想在现代社会立足的国家和地区,需要教育,特别需要高等教育来美化、传承一个地区的文化精神,借助大学科技力量来提升区域生产力和竞争力,并完成对所在区域居民文化精神的建构。
大众化时代和普及化时代的大学,走出了象牙塔,但决不能摒弃象牙塔。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人类需要一个相当安静和纯粹的地方,去叩问精神的殿堂,静静与先哲进行心灵对话和交流。一个放眼未来、超越功利的精神宗旨,是大学给人类最重要最美好的东西。
在中国,大学精神已渐渐失去,徒留美丽的大学躯壳。忆往昔“中状元”高考时代,大学生数量虽稀缺,但大学精神饱满,大众对大学的目光充满崇敬。而今天,大学生数量千倍万倍增加,但大学精神已濒临死亡边缘。大学在大众心目中黯然失色,更难当教化大众的世俗宗教大任。
没有精神的大学,只是一幢幢水泥结构的大楼。而从这幢幢灰色大楼走出来的大学生,也只是一个个领了知识执照的赶集者。
中国大学,魂兮归来!
(资料来源:网易、海南在线、《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