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党走九十载志不移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2年5月5日,青年团“一大”在广州东园开幕。全国15个地方团组织派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国的青年团组织一经正式诞生,就以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奋斗纲领,以马列主义为全团的统一信仰,奠定了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本文试析广州青年团的创建历程与青年团“一大”在广州的召开。
  
  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
  
  1920年夏秋间,广州的先进青年开始酝酿和建立革命团体的时候,陈独秀等人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在上海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决定函约各地社会主义者建立相应的组织。广州的建团工作是由陈独秀函约谭平山、陈公博等人负责进行的。1920年秋天,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3人从北京大学毕业,回到广州。8月间,他们在上海团组织的发起之下,开始组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先是由谭平山、陈公博等通过同学、朋友的介绍,与进步青年联络,吸收了十多人入团。并在10月间创办了《广东群报》,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团结教育青年群众的阵地、宣传新文化的机关。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广东群报》成为广东党组织的机关报。
  由于“五四”运动后各种各样的主义和思潮像潮水般一齐涌来,并且都标榜自己是救世良方,形成了学说纷陈、鱼龙混杂的局面。1920年11月,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互助团”合并,团员增加到数十人,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召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制定了团的“章程”,成立干事局,选举谭平山等为职员,以广州永汉北路19号二楼为通讯处。《广东群报》在报道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的过程中谈到:“先是高师和男女各校学生,在去年(1920年)六七月间曾组了一个互助团,团员数十人,多半已是主张社会主义的。至青年团成立,互助团分子多数主张与之合并,于是第二次常会提出通过,两个组织遂合并为一。”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建立。1920年,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是“五四”运动发展的积极结果。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参加了团的组织,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青年工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以及为早期党组织的建设等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标志着广州青年迈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一步,并且由于这个组织的诞生而把“五四”运动以来涌现出来的革命骨干分子、先进分子联系在一起,为日后广州青年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无政府主义组织“互助团”合并后,团的队伍扩大了,但队伍成员的思想比以前复杂了,其社会见解和政治主张也不同了,由于无政府主义者的加入,这时的广州青年团,实际上是一个空谈的组织。在日常活动中,团员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信仰不同,主张不一致,而信仰不同的两部分人在一起活动,免不了会出现磨擦和斗争,因而在团内经常产生矛盾、磨擦,思想分歧越来越大。无政府主义的“互助团”,以反对所谓“极权主义”为由,想把青年团无政府主义化,因不愿意接受统一的纪律,于1921年3月间决议退出青年团。陈独秀、维经斯基也认为“必须与无政府主义者分开”。 1921年4月后,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陷于停顿,不得不停止了活动。
  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先进青年的组织。其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而在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初期,在这一重大问题上并不明确,以至造成了组织分裂,工作停顿,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虽然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初建受到了挫折,但它在建团期间,将在革命运动中涌现出来的青年先进分子联系了起来,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后来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恢复、健全、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经过宣传发动,青年团员积极参与争取民主、反对封建的斗争,在工人群众中开展了一些初步的宣传、发动工作。大力在青年中联络进步分子,进行串联发动,开展了一些学习、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活动和宣传、发动群众的工作。部分团员开始注意到工人运动的历史作用,努力将青年团的一些活动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注重工人运动,在工人中开展发展团员的工作。他们最初的一些活动,表明了青年团要搞社会主义的政治倾向。
  
  二、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对学生运动的指导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外国侵略势力为了将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永远由他们宰割,所以他们支持反动军阀,压制中国一切进步及民众势力的发展;而封建军阀为了争权夺利,压迫人民,也把帝国主义当成靠山。在党的教育下,学生运动开始鲜明地突出反对封建军阀的政治目标,斗争矛头由个别反动人物转向整个军阀统治,表明广大青年在党的教育下,政治觉悟有了新的提高。学生运动在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在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和影响下,重新活跃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广州学生虽然轰轰烈烈地举行了反帝斗争,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和示威游行,组织演讲等。但那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20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后,与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商谈建党问题。陈独秀对谭、陈等人说:现孙中山在广东建立政府,正是开展民众运动的好机会。为使民众运动获得发展,必须像上海、北京那样,建立共产主义者的组织。谭平山同意陈独秀的意见,认为今天“实在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以宣传和组织民众,为振兴中华做出努力”①。1921年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广东青年学生运动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指导之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在陈独秀的直接指导下,在团员中选拔进步分子入党。为了帮助广大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由谭平山任会长,除党小组成员之外,吸收了一批高、中等学校学生参加,共有会员80多名。主要成员是“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如阮啸仙、周其鉴、张善铭、黄学增等。不久,他们均被吸收为党员。正如维连斯基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谈到的,“学生运动是特别容易见成效的工作对象。整个中国被学生组织网覆盖,共有学生组织193个。参加这些组织的,既有高等学校学生,也有16岁以上的中等学校学生” ②。现在由学生组织成员组成的党的宣传工作的训练班培养出来的部分人员已经开始工作,“主要是在华南的一些团体中”③。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于与无政府主义者思想分歧,于1921年三四月间工作陷于停顿,不得不停止了活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党的负责人谭平山等人根据党中央的意见,积极在粤再组织青年团,于1921年12月,先把广州原来一批老团员组织起来作为骨干,积极开展恢复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至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在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领导下,着手重新建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以《青年周刊》为机关刊物,团员发展到500多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根据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指示开展各项工作。
  
  三、广州青年团恢复建团时期的状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和青年运动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21年7月,中共“一大”后,鉴于发展党员的需要,党内提出了必须重视青年团建设的问题,以便从青年团员之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决定各地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总团”提出改组,并委托谭平山和中共广东支部,“再在粤组织分团”。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逐在中共广东支部的领导之下,正式展开。谭平山亲自抓团的恢复、改组和发展工作。在中共中央、临时团中央和共产国际代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吸取了广州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初期的经验教训,首先明确建团的指导思想,谭平山在谈到恢复团的工作时说:“去年(1921年)十月间上海总团提出改组,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思想,……分途联络,研究与实行并重,这是本团改组的目的,我当时受了上海总团的委托,再在粤组织分团,十一、二月间,先行联络同志,至今年(1922年)一月开第一次筹备会,当时到会者有五十八人,修正章程,分途联络,至二月开第二次筹备会,人数已达一百四十人,到现在已有五百余人④。”
  广州这次恢复建团活动,最大的特点,就是标明社会主义青年团“确信马克思主义”,“纯以马克思主义做中心理想”,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参加实际运动”,而“不是专尚高谈学理”的清谈机关。表明团组织的恢复并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青年团建立了《青年周刊》、青年剧社、讲演队、劳动通讯社、影画讲演队等进行活动。
  1922年初,鉴于广州市和全省范围内的组织发展工作已全面展开,团的工作机构已建立起来,谭平山于3月6日给青年团临时中央局负责人施存统写了一封信,报告青年团的工作情况,信中谈到:“粤区(团员)在广州市已有四百余人,现拟定于三月十四日开正式成立大会。”3月14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成立大会暨马克思纪念会。谭平山报告建团筹备工作及将来计划,并致答词,指出:“本团的组织,纯以马克思主义做中心思想”,“改造社会为目的”。他希望“对马氏学说有兴趣的人,或研究有素的人,都加入本团,来指导本团”。到会有团员、互助总社员等共3000 余人。1922年3月19日在素波巷召开团员讨论会,讨论团组织大纲及细则等九项方案,选举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何觉甫、蓝祥奎、冯菊坡、沈厚培7人为章程审查委员,负责修订有关章程。议定组织工作的重点是着手建立各个地方团。共产国际的史料提到:“在一些学校,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有威信和很大影响的。这种影响在纪念李卜克内西和反基督教的两次运动中部分地得到了证实。……在广州,青年团的影响特别大,在那里,青年团是合法的,有几百名团员”2。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青年团积极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工作,组织青年开展了学习、宣传活动;并面向实际,探讨改造社会的一些问题。
  1922年4月6日,粤青年团用通讯选举法选举产生了团的正式领导人:书记谭平山,劳工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王寒烬、副委员长潘兆銮;学生运动委员会委员长陈公博、副委员长谭植棠;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长谢英伯、副委员长郑翅壁;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长王觉群、副委员长崔炜;军人运动委员会委员长余超、副委员长王仁熙;社会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俊生、副委员长李赓诗;政治宣传委员会委员长何寿英、副委员长邵作柏。由上述七个委员会的委员长组成的执行委员会总理一切团务。至此,广东青年团的领导成员有了很大的发展,组织领导机构正式建立起来。
  
  四、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
  
  在全国各地团组织纷纷建立起来,革命斗争逐步展开后,为在全国建立统一的青年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于1922年2月12日开会,议决在上海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鉴于上海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直接统治下,开大会很不安全,而广州的社会比较清明,也比较自由,同时为了扩大广州团组织的影响,促进今后广州及广东青年运动的开展,遂由谭平山致函团的临时中央,建议将这次大会改在广州举行,提出“大会地点,如能在广州更好,因为比较的自由”3。此建议被采纳,广东团组织遂开展筹备工作。5月5日,青年团“一大”在广州东园开幕。全国15个地方团组织派代表出席了大会。广东代表为谭平山、谭植棠、陈公博和梁复燃。此外,广东团员刘尔嵩、张善铭、彭湃、周其鉴、郭瘦真、蓝裕业等也参加了大会。陈独秀、达林和太洪(朝鲜青年团代表)在大会上发表了演讲。谭平山就广东青年团组织的情况向大会作了报告。大会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关于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等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于5月10日晚宣布闭幕。
  青年团“一大”的主要任务是正式成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会上对所属的各级团组织有了具体的规定:青年团统一的章程公布后,从前各处青年团的章程一律取消。团中央接着议决以一省为一区,有三个地方团以上方可组成区执委会,有三个支部以上和三十个团员以上方可成立地方团。团中央于5月16日通告各地,照此改组⑤。在广东,只有广州符合地方团的标准。因此,还未能成立团广东执行委员会。鉴于广东团支部的组织和领导机构的状况,团中央曾指定阮啸仙为书记负责改组广东团支部并筹建广东团区委。
  青年团“一大”闭幕后至1923年8月团“二大”召开前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投身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团组织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期间,中共中央发出两个重要文件指导青年团工作,一是在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另一是在中共“三大”通过的《关于青年运动决议案》。同时,青年共产国际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工作。为青年团工作和中国青年运动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注释:
  ① 参见谭天度《回首往事话当年》,载《广州党史资料》第一期,1981年7月1日。
  ②参见《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国外东亚人民工作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0年9月1 日。载《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国民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册第4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③参见《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就国外东亚人民工作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0年9月1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国民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册第40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④载《青年周刊》第四号,1922年3月22日。
  ⑤参见《利金就在华工作情况向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部的报告》1922年5月20日;载《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国民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册第87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⑥参见谭平山:《致国昌先生》,1922年3月6日。载《谭平山文集》第240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⑦参见赵朴《青年团的组织史资料》,载《青运史资料与研究》第一集。
其他文献
企业文化的效用如何实现?中山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关键在于“虚工实做”,就是把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与企业发展和中心任务的完成紧密结合,把企业文化做成“看得见、摸得着、有成效”,就自然能够实现其效用。  一、文化深植一体化,培养队伍建团队  用一体化的思想,深植南网价值理念。加入到南网大家庭以来,中山供电局以《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施意见》及广东电网企业文化战略为指导,按照“规范深化”和“深植
期刊
陈独秀与毛泽东曾经是师生,是同志,后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毛泽东早年为何会近乎狂热地崇拜陈独秀?后又为何与其分道扬镳?这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后期毛泽东对陈独秀的狂热崇拜及其原因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并亲自担任主笔。在发表于该杂志的第1卷第1号的《敬告青年》一文,他开宗明义向当时中国社会的广大民众宣称“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
期刊
由段云章、沈晓敏、倪俊明编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历有争议的陈炯明》一书,在一些人看来,为一本颇具“争议”的学术著作,是耶非耶?值得一评。  有争议方显其神  陈炯明是民国时期广东政坛的风云人物,亦是历来颇具争议的重要角色。比如,他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是否“投机革命”?1911年“三·二九黄花岗起义”是否“逃跑”?于民国初年督粤之布政是否得当?他对广东“二次革命”失败的责任何在?中华革命党
期刊
领导一出席有人带头鼓掌,汪洋说:我看了也觉得别扭。“介绍出席领导时不鼓掌。我看这个改革也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用志昨天参加分组讨论时感慨。(据2012年3月7日《南方都市报》)  “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的热门词,也是这次两会广东代表频频使用的热词,广东省长朱小丹也提到,“广东是靠改革发展起来的,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把“介绍领导出席不鼓掌”这样的细节提出来改革,不
期刊
第六章友谊华章  中国诗歌外交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已被广泛用于政治外交,借诗言志,引诗为证,以乐歌相语,等等。正如孔子所言,“不学诗,无以言”,学诗可“授之以政”、“使于四方”。自古至今,有不少诗歌外交佳话和诗人外交家的逸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叶帅外交旅途中的诗歌故事,既是一个儒帅外交家的高雅风采的写照,又展现了新中国友好外交的一页生动的画面。这是一曲域外传诗、诗传友谊的华美
期刊
应香港海员工会的邀请,2月24-27日,我们赴港参加香港海员大罢工90周年纪念研讨会。在港期间,我们在新界友人的陪同下,参观了新界的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元朗杨家祠、元朗达德学院旧址、西贡黄毛应村、西贡抗日英烈纪念碑等富有历史意义的革命旧址,深受这里保家救国的英勇精神所教育,感慨万千。  24日早上,春雨绵绵,春风阵阵。我们开始了新界革命史迹之旅。一路上,新界友人为我们介绍了新界的情况。新界,对于
期刊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沿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表面看来,这些谈话内容是老人在视察过程中根据所见所闻随感而发的,是零散的、片段式的,但经过仔细品味之后,人们发现,这些话语的内涵竟是如此深邃,指向竟是如此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经过学者们的不断解读,如今,南方谈话早已载入史册,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思想意蕴和现实意义,不仅为其
期刊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南下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给中国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中国从此坚定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先行者”,在邓小平“南巡”和“南方谈话”后的二十年里,以自身的发展与探索,逐步实现邓小平当年的理念。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    上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动
期刊
大型电视文献片:  元帅诗人叶剑英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叶剑英研究会、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    总顾问:黄华华李玉妹林雄郑群  总策划:陈俊凤陈弘君  总撰稿:陈弘君  撰稿:卢荻叶文益杨建成郭明袁小伦黄子云(按姓氏笔划为序)    编者按:值此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之际,本刊特选发大型电视文献片《元帅诗人叶剑英》中的二集解说词。叶剑英不单是一个驰马纵横沙场、威震四海的著名元帅
期刊
在《红广角》(《广东党史》)即将迎来创刊出版200期的大喜日子,我作为一名老党史工作者特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  三十多年来,《红广角》编辑部的同志在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下,坚持“存史、资政、育人”的办刊宗旨,坚持“立足广东,面向全国”的编辑方针,不懈追求融党史纪实和学术研究相结合、可读性和资政性相结合、全国性和地方性相结合,办出广东党史的特色,使这份杂志成为宣传党史、推介党史科研成果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