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一则教学案例,探讨了美术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美术教学;因势利导;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4-1
【案例背景】
“欣赏课难上”,这几乎是众多美术老师的共同观点。原因一,美术欣赏课所需知识储备量大,老师必须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沉淀;原因二,课堂较难驾驭,有时老师准备的内容很充分,但由于学生的审美标准往往相对模糊,审美品味有待提高,学生往往配合不佳。学生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审美习惯还大多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与老师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一个人崇高的审美情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而是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欣赏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还要进入理性分析的层面,于是就有了美术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就有了从美术史的角度,分析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活动。要想调动学生进入理性分析层面,在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上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好奇心强、有探究精神等,因势利导。只有调动学生在美术欣赏领域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步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案例描述】
初三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就是外国雕塑欣赏,我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信心满满,我是第一次给这个班同学上课。我一进教室,看到大家坐得整整齐齐的,目光都注视着我,看来大家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个新老师。
我开始和大家相互问好并介绍自己,有一个女生小声地在下面问,“今天美术课画什么啊?”
我回答,“今天的美术课不是以画为主,而是一起来上一节欣赏课。”话音没落,我发现竟有几个同学趴了下来。
“这样吧,我先给大家说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听到说故事,同学们顿时都安静下来。
“去年,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她喜欢逛跳蚤市场,她看上了一幅油画风景画,通过讨价还价,便以7美元价格把这幅风景油画买了下来,而她之所购买下这幅油画仅仅是因为她觉得画框很漂亮。
到家后迫不及待地想把画框中的油画撕下扔掉,但她的母亲觉得这幅画不一般,就建议先把该画鉴定之后,再处理,于是就送到当地的博物馆请专家鉴定,原来这幅油画风景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一幅早已失传多年的真迹,其估价最起码10万美金。”
听到这里,“哇,发财喽!”“真的么?”“运气怎么这么好!”学生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有惊讶的、羡慕的、好奇的。
“这个美国小女孩的运气在于她对那个画框有一定审美眼光,加上有一个对画有审美眼光的妈妈,”我接着说,“我们美术课不仅仅是要动手去绘画、制作,而且还要动眼去鉴别欣赏。在我们身边不是所有美的事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物放在我们的眼前,可是我们却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一定非常可惜吧!法国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句名言:‘在我们身边不是缺乏美的事物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同学不由地点头,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维纳斯是谁啊?”
“是古希腊神话里的美神。”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还不错,”我感到比较欣慰,我说,“现在就看给大家看一个古代女子的雕像,看一看她美不美?有没有什么价值?”
我一边打开幻灯,一边看到同学们眼光齐刷刷注视着银屏,当放出了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的雕塑图片的时候,同学们看清后,果然不出我所料,立即议论开来,“哦,这么丑啊!”“怎么连脸都没有啊?”“好难看呢!”
我看到他们惊讶好奇的表情,我说,“觉得她美的请举手。”
我环视全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同学举手。
我问,“那么请你们说说她丑在哪里啊?”
……
“下面我们分成前后两排四人一组,面对这个雕塑,我们每个组都是一个文物专家团。大家都带着问题去分析、探讨一下她的价值所在。第一个问题,三万年前的人们的生活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区别么?审美眼光一样么?给她起了维纳斯的名字,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美神还是三万年以前人们眼中的美神呢?为什么那时的人们很关注女子的丰乳肥臀呢?她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我看到每个小组讨论的热情非常高,他们的表情各个都像个小专家,各抒己见。
【案例反思】
外国雕塑欣赏这节课,作品内容历史年代比较久远,如果按照学生的审美经验,可能会产生排斥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在适当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就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本堂欣赏课一开始学生热情不是很高,也许是以往的欣赏课,老师没有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假如我当时依照教案设计的环节按部就班地来上,效果一定不理想。现在,我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先用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来导入正课,较为适当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关注艺术方面的信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针对各种情形轻松驾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的兴趣就足。既然同学们感觉雕塑人物是“丑”,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破坏他们的感性认识,而是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进一步观察雕塑形态,然后设计一个情境,让他们以一个鉴定文物的专家身份来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探究,使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因为老师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方法,所以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
关键词:美术教学;因势利导;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94-1
【案例背景】
“欣赏课难上”,这几乎是众多美术老师的共同观点。原因一,美术欣赏课所需知识储备量大,老师必须有充分的知识积累和沉淀;原因二,课堂较难驾驭,有时老师准备的内容很充分,但由于学生的审美标准往往相对模糊,审美品味有待提高,学生往往配合不佳。学生常把“新”、“奇”、“特”视为美,审美习惯还大多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与老师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一个人崇高的审美情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而是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欣赏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还要进入理性分析的层面,于是就有了美术形式语言方面的分析,就有了从美术史的角度,分析其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系等活动。要想调动学生进入理性分析层面,在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上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把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好奇心强、有探究精神等,因势利导。只有调动学生在美术欣赏领域学习的兴趣,才能逐步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案例描述】
初三年级新学期的第一节美术课,就是外国雕塑欣赏,我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信心满满,我是第一次给这个班同学上课。我一进教室,看到大家坐得整整齐齐的,目光都注视着我,看来大家也是第一次见到我这个新老师。
我开始和大家相互问好并介绍自己,有一个女生小声地在下面问,“今天美术课画什么啊?”
我回答,“今天的美术课不是以画为主,而是一起来上一节欣赏课。”话音没落,我发现竟有几个同学趴了下来。
“这样吧,我先给大家说个真实的小故事。”
一听到说故事,同学们顿时都安静下来。
“去年,美国弗吉尼亚州有一个20多岁的女孩,她喜欢逛跳蚤市场,她看上了一幅油画风景画,通过讨价还价,便以7美元价格把这幅风景油画买了下来,而她之所购买下这幅油画仅仅是因为她觉得画框很漂亮。
到家后迫不及待地想把画框中的油画撕下扔掉,但她的母亲觉得这幅画不一般,就建议先把该画鉴定之后,再处理,于是就送到当地的博物馆请专家鉴定,原来这幅油画风景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一幅早已失传多年的真迹,其估价最起码10万美金。”
听到这里,“哇,发财喽!”“真的么?”“运气怎么这么好!”学生们一下子都兴奋起来,有惊讶的、羡慕的、好奇的。
“这个美国小女孩的运气在于她对那个画框有一定审美眼光,加上有一个对画有审美眼光的妈妈,”我接着说,“我们美术课不仅仅是要动手去绘画、制作,而且还要动眼去鉴别欣赏。在我们身边不是所有美的事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如果有一个价值连城的宝物放在我们的眼前,可是我们却没有一双火眼金睛,那一定非常可惜吧!法国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句名言:‘在我们身边不是缺乏美的事物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许多同学不由地点头,我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谁知道维纳斯是谁啊?”
“是古希腊神话里的美神。”
“看来同学们的知识面还不错,”我感到比较欣慰,我说,“现在就看给大家看一个古代女子的雕像,看一看她美不美?有没有什么价值?”
我一边打开幻灯,一边看到同学们眼光齐刷刷注视着银屏,当放出了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的雕塑图片的时候,同学们看清后,果然不出我所料,立即议论开来,“哦,这么丑啊!”“怎么连脸都没有啊?”“好难看呢!”
我看到他们惊讶好奇的表情,我说,“觉得她美的请举手。”
我环视全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同学举手。
我问,“那么请你们说说她丑在哪里啊?”
……
“下面我们分成前后两排四人一组,面对这个雕塑,我们每个组都是一个文物专家团。大家都带着问题去分析、探讨一下她的价值所在。第一个问题,三万年前的人们的生活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区别么?审美眼光一样么?给她起了维纳斯的名字,是我们现代人眼中的美神还是三万年以前人们眼中的美神呢?为什么那时的人们很关注女子的丰乳肥臀呢?她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我看到每个小组讨论的热情非常高,他们的表情各个都像个小专家,各抒己见。
【案例反思】
外国雕塑欣赏这节课,作品内容历史年代比较久远,如果按照学生的审美经验,可能会产生排斥感。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好奇心,在适当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因势利导,就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本堂欣赏课一开始学生热情不是很高,也许是以往的欣赏课,老师没有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假如我当时依照教案设计的环节按部就班地来上,效果一定不理想。现在,我针对课堂实际情况,先用一个真实的小故事来导入正课,较为适当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作为一名美术老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关注艺术方面的信息,这样在课堂上就能针对各种情形轻松驾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学习的兴趣就足。既然同学们感觉雕塑人物是“丑”,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而破坏他们的感性认识,而是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进一步观察雕塑形态,然后设计一个情境,让他们以一个鉴定文物的专家身份来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探究,使他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因为老师运用了别出心裁的方法,所以让学生体会到了参与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