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探索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kjz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教学设备缺乏、教学观念滞后、教育教学信息和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的现实,如何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 课堂交流的内涵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师讲、学生听,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需求和学习主动性。此种交流属于“仅为把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探索、教师积极协助和引导的理念。这种交流,强调的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学生能从这些信息中所领会到得意义,即为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建构。交流是交流者之间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特定的言语或非言语的中介,以反馈为基础,以信息、情感和思维发生改变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真正的交流,是交流者、交流目标、情景、交流方式或方法、反馈和评价等要素相互作用生成的结果。课堂上,教师任何照本宣科、声嘶力竭的“独白”不属于交流,信息解码不对位、话题错位等也不属于有效的交流。
  二、 课堂交流主要偏误分析
  对象感缺乏。对象感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的对象感,就是指播音员、主持人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应,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受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传达稿件节目的精神实质。”将“对象感”引入至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作用。农村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存在“背书式”的讲述,要么一言堂,上课成为“交差”,讲完则算;要么“心中无学生”,语调平淡,丝毫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如“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一是……,二是……,三是……”这样的表述,教师未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忽视了“学生”这一对象的真实存在。
  提问设计欠合理。作为课堂中的学习引导者,教师的提问方式是推动教学顺利交流的重要引擎。某种程度上,教师忽略了提问的艺术,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的障碍:一是教师提问不是“引发学生思考”,而是为提问而提问,过多采用“封闭式提问”, 让学生将预先设想好的答案进行“形式”上的回答,如:“你们喜欢不喜欢这篇课文”、“你们同意不同意作者所表达的感受”等;二是提问方式含糊,让学生无所适从。如:“看到《父与子》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这在语文课中运用见多。看起来,问题有广阔的回答空间,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表达丰富的思想。然而,学生因各自经验、视角不同,通常难以集中一个焦点去分析、思考它;三是教师提问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前一个问题不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也不是前一个问题的进一步发展。
  语词表达存在歧义。交流中,或语词多义性、或理解局限性,教师在表达中可能会导致学生在理解上的偏误。从教师角度看,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应该从措辞、语调、重音和停连等方面避免歧义。
  例如:今日本连锁店开业。可以理解为三个意思:
  ①今日/本连锁店/开业。②今/日本/连锁店/开业。③今日/本连/锁店开业。
  又如:我们学校有的是好学生。可以理解为“部分好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大多数是好学生”。
  这些歧义或停顿或重音而引起的。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或其他种歧义,将很难确保师生的交流得到预期结果。
  三、建构有效课堂交流策略
  1. 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
  通过教师和学生互动而达成教学交流的目的和结果。为促进交流有效,双方必须建立共同的认知基础。一是认识到有效交流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在交流中影响学生,而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影响,并获得知识增长、能力提高。要大力鼓励教师积极引导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二是为教和学做好准备。教师备课、学生预习是根本。没有准备,就没有目标,也没有效果。
  2.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拥挤让人感到紧张、逼迫,教师强势或冷漠会让学生感到恐惧、疏远。因此,舒适的空间场所、适中的温度和光线、亲切又有可信度的教师、活泼而进取的学生将会共同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班级规模大、学生人数多,一定程度导致教师产生回避交流或学生恐惧交流。那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在所有创设良好氛围的要素中,要趋利避害,尽可能多地运用积极因素促进交流。如让语气更加亲切而有吸引力些,让教室的墙壁装饰、黑板板书、风扇速度、桌子距离等都更可能具人性些。
  3. 关注多样的交流中介
  言语是引发交流的重要刺激之一,而非言语如手势、目光、身体运动、环境等也是影响交流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过去交流手段单一,可以尝试用适当的非言语手段来参与交流,如倾听学生时瞳孔放大,表示对学生的话题充满兴趣。
  4. 转变交流的指向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课堂交回给学生,也将交流任务指向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告别教条化、模式化、静态化、单一化的课堂,营造灵活自主、动态丰富的教学氛围。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第五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观摩研讨会上,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一班学生为临时授课对象讲授课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她首先创设情景让学生背诵古诗词,引出“小说”体裁并加以分析介绍文化知识,再到以学生课前读课文、写报告,收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而以此为“切入点”,根据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进行深入分析品读课文。整节课仅为40多分钟,其内容丰富、气氛活跃、主题鲜明、效果显著。
  5. 建构交流反馈与评价机制
  教师引导教学,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反馈,再由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这一个过程间接、具体反映了交流的品质和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激发学生“反馈”,并以可理解的、可激励人的话语或其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们能想到这点真是太棒了,还有没有其他想法呢?”“再想想看,有没补充?”“感谢这位同学的创意思考,把掌声送给他!”“我非常相信你们小组还能想出让其他小组刮目相看的方法,加油!”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为让教师在课堂上更科学地、更高效地发挥主导性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训练质量。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应侧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引导,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从而达到更形象、全面、深刻地认识文本的作用,逐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明确指导原则   目的明确化。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具体做到什么时候提什么问题,补充什么知识,如何分析某一重点难点,应在何
一、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给学生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可以让老师在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中处理班级事务,利于师生两方面的发展
介绍了氯化铵和尿素及磷酸二氢钠对赤潮异弯藻增殖影响的情况。一次性培养试验表明,选用的氮和磷均对该微藻增殖产生极显著影响。氮源不同,微藻生长存在差异,氮源可能还会影响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