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积极开掘美学意蕴,是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高度自觉特别认真地使它体现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社会实践等课外教学环节;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
【关键词】《概论》课 教学 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81-01
1 提出这个问题,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规律,即求真的产物;也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彻底解放和共同富裕、文明和谐,即求善的结晶,其中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美的内涵。因为就本质而言,美是现实社会中那些包含社会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从李大钊在中国最早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建功立业的感天动地业绩,都具有这种社会形态美的典型特征,既发人深思,又可歌可泣。这充分说明,适度开掘《概论》课教学的美学内涵,是《概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内在地具有历史和逻辑统一,即理论形成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密切结合的突出特点。这就决定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史论结合。而高校学生已在已往通过历史、语文、政治、地理等课程,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各种传媒基本了解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学把学生理论水平再提高一步,特别是从美学角度加以深化,把相对客观、平实的理论分析与形象鲜活的感性触摸结合起来,努力达到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认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有机结合的理想效果。
(3)广大高校学生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大学生渴望通过教学,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自己胸襟视野并感受其中的思想震撼和情感撞击;不仅要求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立场、观点、方法,也渴望由此走进几代伟人、诸多前辈、英烈富有传奇色彩的意志、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适当从美学角度开掘这一领域,无疑会有效地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2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尝试
(1)在教学思想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是在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加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英才的重要措施。无数中外杰出人才成长的历史证明,崇高热烈的情感,鲜活丰富的想象力和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是杰出人才、特别是天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想象力和毅力等无不同人的美感、美学修养密切相关。
(2)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在《概论》课讲授中,适度精当地引入美学分析,重点引导学生三个方面感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内涵。
1)理论创新美。理论创新美的实质是理论创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构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动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精神奴役下解放出来。据此,我们讲新民主义文化纲领“大众的”方针时,就不是一般地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要点,而是进一步与同学们深入具体领略这个纲领引发的中国社会变革。我们说,近代以来新文化传播基本还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里,工农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民都被排除在新文化之外。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这个文化纲领,引导大批文化工作者真正深入抗日前线工农兵中,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优秀精品,从此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农民从此不再是闰土、阿Q、祥林嫂等那样的愚昧、麻木、屈辱、无奈,而是革命理论指导下无数个喜儿、大春、王贵、李香香自觉奋起,争民主、要自由,站起来当国家主人,满怀必胜信心地团结起来同强大的敌人殊死决战,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这是何等壮观的革命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性巨变!
2)奋斗精神美。具有压倒一切困难和敌对势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点,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独特优势。在讲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时,我们向学生介绍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段论述:“我们一年来转战多地,深感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我们说,这是毛泽东所有论著中罕见的情绪低沉的话,它充分反映了那时帝国主义国反动派的压力是多么沉重。但就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领导创造了工农武装割剧的成功典范,进行了关系革命全局的理论创新,井冈山的革命旗帜照亮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3)政治智慧美,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又包含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华,还凸现革命领袖的鲜明个性。我们在《概论》课教学中自觉阐发这一点。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时,我们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中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如果说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可谓大义凛然,一字千钧。但同时,明确宣布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等“四个不变”;。真正做到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3)在教学方法上,适度引进影视音像、教唱革命歌曲等激情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精神美、意志美、行为美、语言美等的直接感受。我们坚持每轮课都放映大型历史文献片《毛泽东》有关部分。当学生们看到80高龄的毛泽东在中美建交时,医生规定只能会见15分钟,会见厅隔壁医护人员已做好抢救准备,却同尼克松谈笑风生55分钟,毫不顾忌可能发病导致生命危险。同学们都觉得触摸到了一位真实的历史巨人。我们坚持结合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同学们唱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关山》,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浑歌声中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4)在社会实践环节中,突出美感教育。我们每轮课都坚持结合学习新民主义革命等理论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东北烈士馆。提示同学们特别注意沦陷时期为抗日英勇牺牲的哈工大五位中共党员、革命学生。同学们凝视烈士年轻帅气的遗像,屏气沉思,不少人流下热泪。我们领同学们结合学习改革开放理论,去全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和全国最优大米之乡五常市农村参观。在巨大水力发电机的不锈钢转子前,同学们听到了国企改革前进的脚步声;看农民的砖房、火炕、菜园,听乡长讲农民收入情况,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想到了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4页.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8页.
【关键词】《概论》课 教学 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1(a)-0181-01
1 提出这个问题,主要依据以下三点
(1)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探索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规律,即求真的产物;也是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求彻底解放和共同富裕、文明和谐,即求善的结晶,其中都蕴涵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美的内涵。因为就本质而言,美是现实社会中那些包含社会本质规律和理想,而用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的社会形象。从李大钊在中国最早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排除万难,建功立业的感天动地业绩,都具有这种社会形态美的典型特征,既发人深思,又可歌可泣。这充分说明,适度开掘《概论》课教学的美学内涵,是《概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内在地具有历史和逻辑统一,即理论形成发展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密切结合的突出特点。这就决定了《概论》课程教学必须史论结合。而高校学生已在已往通过历史、语文、政治、地理等课程,通过影视、文学作品等各种传媒基本了解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这就要求《概论》课教学把学生理论水平再提高一步,特别是从美学角度加以深化,把相对客观、平实的理论分析与形象鲜活的感性触摸结合起来,努力达到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认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有机结合的理想效果。
(3)广大高校学生的迫切需要。实践证明,大学生渴望通过教学,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开拓自己胸襟视野并感受其中的思想震撼和情感撞击;不仅要求深入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立场、观点、方法,也渴望由此走进几代伟人、诸多前辈、英烈富有传奇色彩的意志、情感世界。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适当从美学角度开掘这一领域,无疑会有效地增强《概论》课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
2 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尝试
(1)在教学思想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是在理论课教学中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德、智、体、美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是实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加速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英才的重要措施。无数中外杰出人才成长的历史证明,崇高热烈的情感,鲜活丰富的想象力和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是杰出人才、特别是天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条件,而积极向上的情感、想象力和毅力等无不同人的美感、美学修养密切相关。
(2)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在《概论》课讲授中,适度精当地引入美学分析,重点引导学生三个方面感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内涵。
1)理论创新美。理论创新美的实质是理论创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从而构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动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在于把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精神奴役下解放出来。据此,我们讲新民主义文化纲领“大众的”方针时,就不是一般地照本宣科地阐释理论要点,而是进一步与同学们深入具体领略这个纲领引发的中国社会变革。我们说,近代以来新文化传播基本还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里,工农大众,特别是广大农民都被排除在新文化之外。抗战时期毛泽东提出这个文化纲领,引导大批文化工作者真正深入抗日前线工农兵中,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优秀精品,从此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中国农民从此不再是闰土、阿Q、祥林嫂等那样的愚昧、麻木、屈辱、无奈,而是革命理论指导下无数个喜儿、大春、王贵、李香香自觉奋起,争民主、要自由,站起来当国家主人,满怀必胜信心地团结起来同强大的敌人殊死决战,前仆后继一往无前,这是何等壮观的革命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性巨变!
2)奋斗精神美。具有压倒一切困难和敌对势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点,也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独特优势。在讲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时,我们向学生介绍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一段论述:“我们一年来转战多地,深感革命潮流的低落,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经过宣传,才慢慢地起来”,“我们深深感觉寂寞,我们时刻盼望这种寂寞生活的终了”。我们说,这是毛泽东所有论著中罕见的情绪低沉的话,它充分反映了那时帝国主义国反动派的压力是多么沉重。但就在这种形势下,毛泽东领导创造了工农武装割剧的成功典范,进行了关系革命全局的理论创新,井冈山的革命旗帜照亮了中国,震撼了世界。
3)政治智慧美,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策略原则,又包含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精华,还凸现革命领袖的鲜明个性。我们在《概论》课教学中自觉阐发这一点。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时,我们说,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谈中明确指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如果说收回香港就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么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可谓大义凛然,一字千钧。但同时,明确宣布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等“四个不变”;。真正做到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3)在教学方法上,适度引进影视音像、教唱革命歌曲等激情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精神美、意志美、行为美、语言美等的直接感受。我们坚持每轮课都放映大型历史文献片《毛泽东》有关部分。当学生们看到80高龄的毛泽东在中美建交时,医生规定只能会见15分钟,会见厅隔壁医护人员已做好抢救准备,却同尼克松谈笑风生55分钟,毫不顾忌可能发病导致生命危险。同学们都觉得触摸到了一位真实的历史巨人。我们坚持结合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教同学们唱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关山》,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雄浑歌声中感受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4)在社会实践环节中,突出美感教育。我们每轮课都坚持结合学习新民主义革命等理论组织全体学生参观东北烈士馆。提示同学们特别注意沦陷时期为抗日英勇牺牲的哈工大五位中共党员、革命学生。同学们凝视烈士年轻帅气的遗像,屏气沉思,不少人流下热泪。我们领同学们结合学习改革开放理论,去全国最大,也是亚洲最大的电站设备制造企业—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和全国最优大米之乡五常市农村参观。在巨大水力发电机的不锈钢转子前,同学们听到了国企改革前进的脚步声;看农民的砖房、火炕、菜园,听乡长讲农民收入情况,学生直接感受到了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想到了自己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4页.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