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枚的《随园诗话》中,题于古树上的诗云:“遥知此去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只恐月明秋夜冷,误他千岁鹤归来。”江西太守读之,念想悲鸟号古木、花枝随风无处依的戚戚景象,怆然,遂停斧不伐。何也?乃以情动人、以理晓人也。
老子曾说:“舌存以其柔也,齿亡以其刚也。”确实如此,过刚易折。比干刚正忠谏,落得挖心之下场后,殷商依旧覆灭。屈子刚直力谏,却被逼得自投汨罗江,然仍改变不了楚国被兼并的悲剧。理本刚直,若他们懂得掺之以委婉的情,历史或将给予他们善好的终处。
由情及理,委婉而劝乃为上谏良计。邹忌以三问比美于徐公,上谏齐王,成就纳谏除蔽,“战胜于朝廷”的佳话;触龙以赵太后之女远嫁类比,谋策长安君的长久立足,乃使太后纳谏,齐国援手,保全了赵国疆土;一代谏臣魏征上奏《谏太宗十思疏》,动之以“竭诚一体,傲物行路”,晓之以“十思成君”。太宗的“贞观之治”可少得了委婉的情理劝谏?上谏之臣,智者择委婉而劝,由情及理款款而述,如此,乐听者之耳,方能成就美事件件。
情理交融,委婉而劝为社会正气之道。当社会浮躁之气靡然成风,古人之道被弃置一旁时,荀子发出“骐骥驽马之差,朽木金石之距”的劝学之说,更有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大声疾呼,他们谋求复兴圣人之智,重开从师之习和情理阐述之道。士气之变,研习儒经义理之风之开,不可谓无二人之力也。匡救社会风气之思想家,慧则委婉而劝,情理交融和缓而述,如此,悦听者之心,方可达和洽之局。
情理相合的委婉亦可成为台阶,使听者顺之而下,接受那柔和的说辞。忆起三国李密之《陈情表》,这篇文章当列古代文赋情理之典范。家门祚薄,茕茕孑立,而面临切峻诏书,州司逼迫,他上表陈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之情,尚愿乞终养,李密更是愿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的是使祖母终余年。有人说,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吾甚以为然。此文文辞恳切,祖孙二人情意拳拳,而其情理相依,委婉达意更是教人泪下。晋武帝应是被此间文意动情晓理,最终应允李密留下来照顾祖母。情理相合而委婉达意的辞令之作可见一斑。
当历史的镜头拉近,渐渐聚焦,我看见委婉情理的相传相承。周恩来在视察时以“水泥路”“扬灰路”含蓄指出路况失修,钱钟书以“鸡蛋与母鸡”之论婉言拒绝英国读者的拜访……理似贝齿,已足够坚硬,若缺失委婉之情作舌,就举步难行。倘若委婉情包裹刚硬理,如无名客般规劝,隐去其锋锐,模糊其寒芒,则天下事尽可柔和而成。
所谓情理之中,委婉为其奥妙也。
【导师点评】
作者开篇引用材料后立马写太守何以能停斧不砍古树呢,“乃‘以情动人,以理晓人也’”,可谓开篇扣题。
接着,作者展开反正对比论证。作者首先用老子的“过刚易折”之说进行反面论证,以殷商覆灭,屈子自投汨罗江为例。“理本刚直”好,但仍需审时度势而为,不吃眼前亏,这才是上策,随即进行正面论证——分论点一:“由情及理,委婉而劝乃为上谏良计”,以邹忌、触龙、魏征三个古人为例,结论为“乐听者之耳,成就美事件件”;分论点二:“情理交融,委婉而劝为社会正气之道”,以荀子、韩愈为例,结论为“悦听者之心,方可达和洽之局”;分论点三:“情理相合的委婉亦可成为台阶,使听者顺之而下,接受那柔和的说辞”,以李密为例,结论是“委婉达意更是教人泪下”。到了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笔锋突然一转,从古转今,以周恩来总理和学者钱钟书为例进行论证。得出“倘若委婉情包裹刚硬理,如无名客般规劝,隐去其锋锐,模糊其寒芒,则天下事尽可柔和而成”的结论。这是妙笔!
本文可谓观点正确鲜明,论据丰富,论证严谨,语言流畅,堪称学生之美文!
但严格來说,后两个分论点的内涵交叉重复了,应合起来写,引例古人又过多,显得冗长,给人啰唆之感。倘能详略搭配来论述,效果更佳。
老子曾说:“舌存以其柔也,齿亡以其刚也。”确实如此,过刚易折。比干刚正忠谏,落得挖心之下场后,殷商依旧覆灭。屈子刚直力谏,却被逼得自投汨罗江,然仍改变不了楚国被兼并的悲剧。理本刚直,若他们懂得掺之以委婉的情,历史或将给予他们善好的终处。
由情及理,委婉而劝乃为上谏良计。邹忌以三问比美于徐公,上谏齐王,成就纳谏除蔽,“战胜于朝廷”的佳话;触龙以赵太后之女远嫁类比,谋策长安君的长久立足,乃使太后纳谏,齐国援手,保全了赵国疆土;一代谏臣魏征上奏《谏太宗十思疏》,动之以“竭诚一体,傲物行路”,晓之以“十思成君”。太宗的“贞观之治”可少得了委婉的情理劝谏?上谏之臣,智者择委婉而劝,由情及理款款而述,如此,乐听者之耳,方能成就美事件件。
情理交融,委婉而劝为社会正气之道。当社会浮躁之气靡然成风,古人之道被弃置一旁时,荀子发出“骐骥驽马之差,朽木金石之距”的劝学之说,更有韩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大声疾呼,他们谋求复兴圣人之智,重开从师之习和情理阐述之道。士气之变,研习儒经义理之风之开,不可谓无二人之力也。匡救社会风气之思想家,慧则委婉而劝,情理交融和缓而述,如此,悦听者之心,方可达和洽之局。
情理相合的委婉亦可成为台阶,使听者顺之而下,接受那柔和的说辞。忆起三国李密之《陈情表》,这篇文章当列古代文赋情理之典范。家门祚薄,茕茕孑立,而面临切峻诏书,州司逼迫,他上表陈情:“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之情,尚愿乞终养,李密更是愿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的是使祖母终余年。有人说,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吾甚以为然。此文文辞恳切,祖孙二人情意拳拳,而其情理相依,委婉达意更是教人泪下。晋武帝应是被此间文意动情晓理,最终应允李密留下来照顾祖母。情理相合而委婉达意的辞令之作可见一斑。
当历史的镜头拉近,渐渐聚焦,我看见委婉情理的相传相承。周恩来在视察时以“水泥路”“扬灰路”含蓄指出路况失修,钱钟书以“鸡蛋与母鸡”之论婉言拒绝英国读者的拜访……理似贝齿,已足够坚硬,若缺失委婉之情作舌,就举步难行。倘若委婉情包裹刚硬理,如无名客般规劝,隐去其锋锐,模糊其寒芒,则天下事尽可柔和而成。
所谓情理之中,委婉为其奥妙也。
【导师点评】
作者开篇引用材料后立马写太守何以能停斧不砍古树呢,“乃‘以情动人,以理晓人也’”,可谓开篇扣题。
接着,作者展开反正对比论证。作者首先用老子的“过刚易折”之说进行反面论证,以殷商覆灭,屈子自投汨罗江为例。“理本刚直”好,但仍需审时度势而为,不吃眼前亏,这才是上策,随即进行正面论证——分论点一:“由情及理,委婉而劝乃为上谏良计”,以邹忌、触龙、魏征三个古人为例,结论为“乐听者之耳,成就美事件件”;分论点二:“情理交融,委婉而劝为社会正气之道”,以荀子、韩愈为例,结论为“悦听者之心,方可达和洽之局”;分论点三:“情理相合的委婉亦可成为台阶,使听者顺之而下,接受那柔和的说辞”,以李密为例,结论是“委婉达意更是教人泪下”。到了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笔锋突然一转,从古转今,以周恩来总理和学者钱钟书为例进行论证。得出“倘若委婉情包裹刚硬理,如无名客般规劝,隐去其锋锐,模糊其寒芒,则天下事尽可柔和而成”的结论。这是妙笔!
本文可谓观点正确鲜明,论据丰富,论证严谨,语言流畅,堪称学生之美文!
但严格來说,后两个分论点的内涵交叉重复了,应合起来写,引例古人又过多,显得冗长,给人啰唆之感。倘能详略搭配来论述,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