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其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動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應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
五是落实培训补贴。全面落实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积极向中央、省、市有关部门上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
六是调动参培积极性。帮助农村劳动力规划职业未来,解决好个人求职意愿和市场需求的矛盾。激发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增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调动企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動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應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
五是落实培训补贴。全面落实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积极向中央、省、市有关部门上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
六是调动参培积极性。帮助农村劳动力规划职业未来,解决好个人求职意愿和市场需求的矛盾。激发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增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调动企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