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泰州市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研究

来源 :源流·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而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其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泰州市 农村 劳动力 就业 转移培训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不仅制约了农民增收、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但是,我国农村劳動力由于质量普遍较低,无论通过何种途径转移,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素质,才能适应新的产业部门的需要。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农业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培训规划》,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但转移培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体制不顺、培训质量不高等等。基于此,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研究对象,从而为理顺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紧迫性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中都占着压倒的优势。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不仅使劳动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城镇经济和社会繁荣,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随着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和就业用工制度的松动、消解、破除,有形“门槛”已经或正在拆除,但另一种无形的障碍,即市场对劳动力选择的“门槛”——城市非农部门对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的素质要求正在逐步升高。从当前的农村外出劳动者就业来看,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以从事劳务为主,所从事的往往都是脏、苦、累、险的低声望低技术劳动职业:同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找不到工作纷纷又回流到农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一方面很多人争取同一份工资很低,仅需要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另一方面有很多需要较高技能和技术的高收入工作没有合适的人去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素质与技能水平。做到这一点的最好方法,就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当前,农民是特殊的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其自我投资能力低且意愿不足,依靠自身难以提高其技能水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就应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主渠道的作用,弥补和补充个人家庭、企业单位对教育投资的不足,保证教育的机会均等。
  二、海陵区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
  海陵区地处泰州市主城区,辖区人口42.1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3万人。目前该区农村劳动年龄段内人口总数为91345人,其中自主创业9604人,占总数的10.5%,务农15753人,占总数的17.2%,务工63554人,占总数的69.6%,处于失业状态的2434人,占总数的2.7%。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者68914人,占总数的75.40%,具有高中及中专学历者15665人,占总数的17.2%,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6766人,占总数的7.4%。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该区农村劳动力资源存在着“一高一低”的特征:一是转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加上务工人数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已成为该区农村家庭的普遍现象。二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3/4,导致其工资报酬低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亟待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工资性收入。
  三、当前开展转移培训的努力与面临的问题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现阶段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经过一至两个月短期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可增加10%,经过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比未培训农村劳动力工资一般高出30%以上。由此可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只有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变“苦力型”务工为“技能型”务工,才能使其获得稳定的较高收入。对此,当前各级党委、政府有着高度的共识。并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工作。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劳务经济。市、县(区)、乡(镇)建立了三级劳务管理机构,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二是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明显增强。中职学校在发挥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的过程中,结合农民培训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上,实行目标、培训、实践、考核四个程序,按照农民特点短平快进行培训。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以海陵区为例。省财政部门下拨了专门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获证奖补资金近五十万元,全区也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建立了6家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免费技能培训。   通过多方努力,该区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面临着许多的困难、问题和制约因素:一是干部群众的观念滞后,行政推动力较弱,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全区农村劳动力总数91345人中,仅1220人有参加培训的意愿;二是由于该区目前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求职相对容易,部分农民满足于有工作干就行的现状,不愿充电提升自身技能;三是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相对紧张,多数农民对为期半月甚至数月的技能培训班望而却步;四是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培训的任务和难度大,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远;五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单一,财政资金落实难度大;六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培训资源分散,培训的体制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四、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工作思路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形势,应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應充分利用各类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以公办就业培训中心为龙头,以职业技术学校、社会办学单位、乡镇成教中心等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机构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网络。
  二是丰富培训内容。把“优秀”、“专业”的职业素养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终极目标。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转移”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丰富培训的内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千差万别,技能水平高低不齐,市场需求多种多样,在培训中应针对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培训。
  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需求,总结培训经验,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创造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培训中坚持采取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的,以订单定向培训为主体的新机制和品牌战略。采取中长期班与短期班相结合,岗前操作培训与在岗提升培训相结合,专业技术与熟练工培训相结合,专长式培训与技能证书式培训相结合,定时培训与农闲培训相结合等等。
  四是强化培训效果。培训是手段。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城乡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培训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不搞形式,不走过场,真抓实干,提升培训质量。严格考核制度,统一发放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让每位农村劳动力至少掌握“一技之长”。使培训真正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金钥匙”。
  五是落实培训补贴。全面落实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补贴政策。积极向中央、省、市有关部门上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专项资金。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支持、多方筹集”的培训投入机制。
  六是调动参培积极性。帮助农村劳动力规划职业未来,解决好个人求职意愿和市场需求的矛盾。激发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稳定性,增强企业和农村劳动力之间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调动企业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日新月异的变化使我们清楚的看到:计算机技术将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由此,计算机课程由只作为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程,发展成为了一门通用性的课程。在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各类专业中,作为一门基础课而开设。  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适宜时代
期刊
【摘要】在当代流行乐坛,林夕作为高产兼具才情的填词人,擅长言情寄意,其谱写的爱情歌词题浅情深,深受大众的欢迎。而作为北宋非典型性的“才子词人,白衣卿相”,柳永亦是凭借着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和全力作词的创作态度赢得了底层百姓们的广泛好评。两者同为真情作词、为民代言的“流行歌曲”填词人,其作品也多以描述爱情为主,故有着较大的可比性。本文便以两者的共性为联系,进行比较,从而由特殊到普遍,探讨当代流行歌词的
期刊
在当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而教育是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教学中所提的创新,并不仅仅是指学生进行什么样的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探索式的学习进程中,体验、发现知识、技能中的“新”,突破自己知识技能的局限,创造学习方法的“新”,这些“新”都可以
期刊
【摘要】处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冲击着原有的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公德淡漠,伦理失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羁绊,探究和分析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不但有助于社会公德自身水平的提升,还有助于发现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存在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转。  【关键词】社会公德 缺失原因 探究  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依靠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力量的支持,
期刊
【摘要】建设安全文化首先必须强化领导者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宣传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注重的是对企业内在品质的揭示。只要形式多样、内容贴切、手段新颖、功夫到位,宣传形式和内容做到“新、奇、特、趣”,宣传就能发挥威力、产生作用,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形成人们安全习惯的自觉。  【关键词】安全文化 责任意识 制度建设 深入人心  长期的文化积淀就形成一种习惯与自觉。用安全文化推动人们良好习惯与自觉的形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素质教育已全面展开,教育改革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已成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则是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小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是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于一体,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静止的物体动态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它能提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学生学习的过程
期刊
【摘要】搞好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找准职工的思想根源,有针对性的抓好安全教育,要有感染性、有针对性、有超前性、有创新性,要与安全管理工作相结合,通过启发安全觉悟,引导安全行为,培育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 思想政治工作 以人为本 思想根源  建设和谐矿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搞好安全生产,确保矿工的生命安全。这就对加强安全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试
期刊
【摘要】根据调查造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当中,施工不当的大概占80%,混凝土材料的选择、质量、配合比方面大概占15%,而另外的5%是由于设计不当结构不合理、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造成的。本文就从这三方面具体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 原因 控制措施  混凝土是现在使用量最大、最广泛的一种建筑材料,但建设与使用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缝。这不仅影响建筑物
期刊
【摘要】企业在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8个方面的关系,把安全文化建设当作安全生产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坚持突出以人为本,举安全工作使命之旗,铸安全理念之魂,强安全行为规范之基,将安全文化植入安全管理之中。  【关键词】安全文化 安全理念 安全管理  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员工(包括企业的领导)在安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多年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并且已成为一门学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如何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教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针对教学活动的几个环节进行分析,探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教学效率 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普及并且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