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差生、学困生历来是老师们头疼的对象,在有些薄弱学校因为差生多,差的程度深而尤其如此。有的差生和教师已经达到互为“天敌”的地步。有的差生对老师不满、愤恨,随时准备拆台;老师对差生也不理睬、讨厌、烦。结果很多差生和老师常常互为陌路,甚至有时斗得两败俱伤。
差生之差,非一日之寒,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成因。有的是学习差,其他什么都好,就是所说的学困生。有的差生真的什么都差。甚至有的人认为孩子的好与不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认为品格与技能的形成与其说是出于天赋,不如说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桑戴克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外界刺激对人的人格的形成和人的学习的作用。他提出效果律的概念,以其独创的方式提出当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联结伴有或紧随其后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情况时,这种联结就加强;当它伴有或紧随其后有一个令人厌烦的情况时,这种联结就减弱。我想优生与差生的产生正验证了桑戴克的论点。他所说的令人满意的情况等于一种奖励或一种积极的强化,而令人厌烦的情况等于一种惩罚或一种消极的强化。优生因为不断地得到表扬和鼓励使得他作为个体对刺激不但不加以回避,而且常常还使之持续或恢复,而差生因为总是伴有被批评这样令人厌烦的情况,所以对于学习,对于那些使他产生不愉快反应的一些活动和要求就总是回避或终止。这就形成了逃学或厌学,从而更加形成行为与评价之间的恶性循环。
前段时间,学校政教处印发了一篇《老师的目光》的文章给全部班主任,大意是提醒班主任们老师的目光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就是提醒老师们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会给差生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于是我在班里命题作文一篇《老师的目光》,要求写真实感受。作文收上来,给了我很大启发。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教师或慈祥、或和蔼、或温和、或理解、或睿智、或深情的目光。一些所谓的差生中也不乏写老师鼓励的目光,责备而又慈爱的目光,或有时严厉的目光。有两位学生的作文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写的是老师怀疑的目光。经常不做作业的他有一次真的完成了作业,因忘在家中而遭遇了老师极不信任的目光,最终仍以重写一遍而告终。另一个写老师淡漠或冷漠的目光。她自认为是一个没有人在意的人,老师的目光从不落在她身上,即使偶尔经过,也没有任何色彩。
想想老师们仅仅一个目光就能造成这样的影响,那么无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由学校那里受到的各种负面反应对差生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对于差生更应讲究方法。差生有一颗倍受创伤的心灵,他们比起常人更加脆弱,而且正像那句话所说“幸福大都一样,不幸各有不同”,差生存在的问题也各自不同,所以他们更需要因材施教。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和班主任工作中,我用以下几个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与差生相处。
1.尊重差生。用一样的目光对待差生,让差生在课堂、在学校有尊严地生活,绝不践踏他们的自尊。这一点有时很难做到。差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他们犯错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仍旧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与他们交流,不凌驾于他们之上,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2.理解或尝试去理解差生,同时也要努力让他们理解你。差生的有些不当行为或过错失去了上下文的联系,突兀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时就需要去了解,去理解。
其实,每个差生都不一样,表现不一样,成因也不同。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他。找出他的来历,了解他的弱点,知道他爱什么,恨什么,怕什么,想要什么,避忌什么,这样就能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和与他的相处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能一下抓住要害,解决起来也有突破口。
这个工作是复杂的,多方位的。要了解他的父母的情况,并从他的父母、同学、朋友那里了解他的情况。最主要的是从他本人那里了解他的情况。美国医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常用的谈话疗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他作为心理医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和病人进行交流。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仅仅是倾听就产生了很好的疗效,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与尊重的情感。而一旦学生尊重和信任一个老师,他真的可以知无不言。
同时,也要想办法让他理解你,让他从你的角度看问题。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让他明白你这么做或那么做的原因和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会把问题扩大化,把情绪激烈化。
3.帮助他提高自身对刺激的免疫力,实现自愈。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这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
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者说是动机,正是由于实现动机的推动,人即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在努力求生存、求发展。罗杰斯具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因此他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我也相信,人在面临选择时,自身知道应该怎么做,之所以有时没有那么做,其实已无关乎分辨能力,而变成意志力的问题了。如果外界加以良性刺激,那么就像人类机体的免疫力增强那样,疾病可以自愈。但是作为教师,前提是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信他们的分辨力,相信他们的自制力,并且相信他们不是生来就差,不会永远是差生。用看优生的目光看他们。实际上,正如那些教育事例所验证的那样,“你看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你认为他怎样,他就会怎样。
差生历来不见阳光,其实很容易“哄”,对老师极其尊敬,像一个渴望爱而又得不到爱的孩子,被忽略久了,易自暴自弃。而一旦老师给他点阳光,就异常灿烂,感激涕零,像千里马之于伯乐。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他们。在语言上,在态度上,在评语中,重视他们,然后我们将发现,他们和所有的优生一样,也有自己特别的闪光。
最后,我想引用下列这段话,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警醒自己,使自己能够善待每一颗心灵:
“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
是的,教育的公正、公平,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想。如果每一个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教育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美]弗农.J.诺贝尔、卡尔文.S.霍尔、李廷揆译.《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
差生之差,非一日之寒,有其复杂的背景和成因。有的是学习差,其他什么都好,就是所说的学困生。有的差生真的什么都差。甚至有的人认为孩子的好与不好是天生的,无法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戴克认为品格与技能的形成与其说是出于天赋,不如说是教育与训练的结果。桑戴克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外界刺激对人的人格的形成和人的学习的作用。他提出效果律的概念,以其独创的方式提出当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联结伴有或紧随其后有一个令人满意的情况时,这种联结就加强;当它伴有或紧随其后有一个令人厌烦的情况时,这种联结就减弱。我想优生与差生的产生正验证了桑戴克的论点。他所说的令人满意的情况等于一种奖励或一种积极的强化,而令人厌烦的情况等于一种惩罚或一种消极的强化。优生因为不断地得到表扬和鼓励使得他作为个体对刺激不但不加以回避,而且常常还使之持续或恢复,而差生因为总是伴有被批评这样令人厌烦的情况,所以对于学习,对于那些使他产生不愉快反应的一些活动和要求就总是回避或终止。这就形成了逃学或厌学,从而更加形成行为与评价之间的恶性循环。
前段时间,学校政教处印发了一篇《老师的目光》的文章给全部班主任,大意是提醒班主任们老师的目光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其实就是提醒老师们对待优等生和差生的不同态度会给差生带来很大的心理伤害。于是我在班里命题作文一篇《老师的目光》,要求写真实感受。作文收上来,给了我很大启发。绝大多数学生都写到了教师或慈祥、或和蔼、或温和、或理解、或睿智、或深情的目光。一些所谓的差生中也不乏写老师鼓励的目光,责备而又慈爱的目光,或有时严厉的目光。有两位学生的作文令我印象深刻。一个写的是老师怀疑的目光。经常不做作业的他有一次真的完成了作业,因忘在家中而遭遇了老师极不信任的目光,最终仍以重写一遍而告终。另一个写老师淡漠或冷漠的目光。她自认为是一个没有人在意的人,老师的目光从不落在她身上,即使偶尔经过,也没有任何色彩。
想想老师们仅仅一个目光就能造成这样的影响,那么无疑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由父母、由学校那里受到的各种负面反应对差生的“塑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对于差生更应讲究方法。差生有一颗倍受创伤的心灵,他们比起常人更加脆弱,而且正像那句话所说“幸福大都一样,不幸各有不同”,差生存在的问题也各自不同,所以他们更需要因材施教。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和班主任工作中,我用以下几个经过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来与差生相处。
1.尊重差生。用一样的目光对待差生,让差生在课堂、在学校有尊严地生活,绝不践踏他们的自尊。这一点有时很难做到。差生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他们犯错或者出现问题的时候,仍旧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与他们交流,不凌驾于他们之上,把他们当作平等的人来对待。
2.理解或尝试去理解差生,同时也要努力让他们理解你。差生的有些不当行为或过错失去了上下文的联系,突兀地出现在你面前,有时让人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做。这时就需要去了解,去理解。
其实,每个差生都不一样,表现不一样,成因也不同。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他。找出他的来历,了解他的弱点,知道他爱什么,恨什么,怕什么,想要什么,避忌什么,这样就能在教育他的过程中和与他的相处中做到有的放矢,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能一下抓住要害,解决起来也有突破口。
这个工作是复杂的,多方位的。要了解他的父母的情况,并从他的父母、同学、朋友那里了解他的情况。最主要的是从他本人那里了解他的情况。美国医学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常用的谈话疗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他作为心理医生,经常用这种方法和病人进行交流。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仅仅是倾听就产生了很好的疗效,它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信任与尊重的情感。而一旦学生尊重和信任一个老师,他真的可以知无不言。
同时,也要想办法让他理解你,让他从你的角度看问题。告诉他你的想法和感受,让他明白你这么做或那么做的原因和目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会把问题扩大化,把情绪激烈化。
3.帮助他提高自身对刺激的免疫力,实现自愈。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前设是:人都有向上向善的无限发展的愿望和潜能。这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
一切个体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实现倾向或者说是动机,正是由于实现动机的推动,人即使在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也在努力求生存、求发展。罗杰斯具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观,因此他对人的看法十分积极。我也相信,人在面临选择时,自身知道应该怎么做,之所以有时没有那么做,其实已无关乎分辨能力,而变成意志力的问题了。如果外界加以良性刺激,那么就像人类机体的免疫力增强那样,疾病可以自愈。但是作为教师,前提是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学生的认知能力,相信他们的分辨力,相信他们的自制力,并且相信他们不是生来就差,不会永远是差生。用看优生的目光看他们。实际上,正如那些教育事例所验证的那样,“你看他是什么,他就是什么”,你认为他怎样,他就会怎样。
差生历来不见阳光,其实很容易“哄”,对老师极其尊敬,像一个渴望爱而又得不到爱的孩子,被忽略久了,易自暴自弃。而一旦老师给他点阳光,就异常灿烂,感激涕零,像千里马之于伯乐。
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他们。在语言上,在态度上,在评语中,重视他们,然后我们将发现,他们和所有的优生一样,也有自己特别的闪光。
最后,我想引用下列这段话,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警醒自己,使自己能够善待每一颗心灵:
“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
是的,教育的公正、公平,不应该只是一种理想。如果每一个教师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那么,教育将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和公正。
参考文献
1 [美]弗农.J.诺贝尔、卡尔文.S.霍尔、李廷揆译.《心理学家及其概念指南》.商务印书馆.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