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觉:学校德育的文化诉求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fo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教授十分重视“文化自觉”的价值,在他看来,“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所谓“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人们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文化自觉”这一命题对学校德育工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学校德育工作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德育源于生活、植根生活,又高于生活、引领生活。在学校中,德育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就是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是德育最主要的载体,是德育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一所文化影响力强的学校必然是文化自觉的学校。其次,学校德育需要文化自觉。在教育发展的现阶段,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在完成教书育人重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体认到育人的重要性,但我们又会因考评机制等诸多原因而较少顾及。如果我们有着文化自觉的习惯,那么,德育便会成为学校的主旋律。第三,文化自觉本身也是德育所追寻的目标之一。对于个体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德性习惯。一个在灵魂深处常常追寻崇高的文化境界的人,他的德性素质一定是很优秀的。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的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学校文化中的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自知之明,感悟这种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意蕴、价值及其发展趋向。具备文化自觉素养的人,能够从文化中自然汲取营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强烈的慎独意识和根深蒂固的德性素养。
  一、对接文化传统,同化文化角色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促进人改造世界、改造自我,文化使人类揖别荒蛮走向文明,每一个人都是文化角色。从走进校园开始,儿童就自觉地经历一种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是外部生活的变化引发的。以“一节课四十分钟”为代表的作息时间以及活动的变化,带给儿童全新的生活。家长、老师、教材的告知让儿童不断发觉自己是小学生了,自己长大了,自己应该承当学习任务了。这些影响和变化就是在唤醒儿童的新角色——小学生。
  同样,作为学校高层次文化活动的德育,也应该唤醒学生的文化角色意识,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文化有自我认知。学校德育价值必须实现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只能被唤醒,而不像货物的转换。为此,我们应该溯源学校德育文化,唤醒学生的文化角色意识。这里的文化角色意识,是学生对自己学校德育文化的体察和认同,即能觉察到学校的德育要求,认同学校对其德行的引领,在思想深处初步体悟到一种精神成长的根。
  对接学校德育文化传统,实际上是挖掘学校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涵,唤醒学生融入到这股文化流中。最常用的办法是借助学校影响力的标识来打造。川港小学具有110年的历史,90年前学校确立的校训是“诚劳”,老祖宗解释说:真实曰诚,耐苦曰劳;真实则人亲,耐苦则事举;人亲事举矣犹奚求,诸生勖哉。在校训的引领下,师生视百年人生如巍巍宝塔,诚信谦卑是塔基,智慧勤劳是塔身,运气与机会是塔尖。每一年的新生都要到校训木匾下聆听讲解。稚嫩的心灵未必理解校训深厚的内涵,但心灵的崇敬感是强烈的,心理的归属感会油然而生,校园的文化角色也自然在他们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同样,在班级里,开展个性化命名活动,贴近学生文化生活的实际,同化他们的文化角色。酿蜜园、智慧谷、太阳家族、青青葵园、快乐丛林……一个个富有诗意而又意蕴十足的班名,寄托着学生、教师 、家长的殷殷期盼,成为唤醒学生的文化角色,体验精神成长的乐园。
  二、尊重文化主体,激活文化基因
  人身上总有着一种文化基因。也许一个人可能不识字,但是他识事,他知道怎样做人,怎样与人相处。这种文化基因更多的来源于家长的影响,来源于幼儿时期的文化影响。爱做游戏是孩子的特点,游戏中孩子身上关于伙伴、团队、规则的文化基因被一个个激活。在同伴交往、互助中生成新的儿童世界的文化元素,这些都是我们成年人常常会忽视的。儿童喜欢这样的文化生活,他们有着激活自身文化基因的欲望。
  学生走进校园,带着善的文化基因。在学校文化的浸润中,善的基因被一个个激活,逐渐形成人的德性素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的文化基因更多地被激活,学生集体讨论设计的班徽不再是简单的图案,那是班级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班级口号更是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学校德育文化的特色、意蕴、价值与学生零距离的对话,实现了与学生文化基因的有效链接。
  学校教育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的过程,也是善的基因不断被激活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相互润泽的过程。有这样一个教育案例:
  课间,一位女生向老师投诉同桌刚才动手打人了,她希望老师伸张正义。老师帮她擦干眼泪,然后请来了另一位当事人,让他们各自说一说事情的经过并认真记下两个孩子的话,最后,请他们在自己讲述的文字下签名,让他们知道要对自己的话负责。接下来,老师没有点评谁对谁错,而是提醒他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冲突为什么会发生?沉默了一会儿,男孩子不好意思地认错了,女孩子也说自己不应该讥笑男孩子。老师引导两个孩子互相道歉后,他们手拉手,笑着跑出了办公室。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教师只是一个善的激活者,任何冲突和问题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
  在直面冲突和难题的过程中,个体的生命情态与文化基因往往体现得非常鲜明。是有为还是无为?是被动还是主动?是颓废还是积极?是后退还是前进?需要孩子们在儿童文化的情景中自己去摸索,去适应,并于其中悄无声息地构建起自我。这是一个过程,需要老师心平气和地等待。
  三、提供文化镜像,明晰文化自我
  文化自我是学生跳出自我,从学校文化环境中反观自我,评判自我与周围文化环境是否保持一致,从而自觉主动地从学校德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调控自我言行。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往往对他人的德性观察评判较多,反观自我的时候较少,缺乏明晰的文化自我观照,不能完成自我与学校德育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就导致慎独能力不强。为此,提供文化镜像,帮助学生在学校德育文化的影响中,实现自我观照、自我肯定、自我欣赏,从而明晰对文化自我的认同就显得十分必要。   我们可以结合年级特点,提出年级德育文化建设主题并开展相应的活动,滋养、引领学生,让学生在系列主题活动中明晰文化自我。学校确立了这样的系列主题:一年级:好习惯,新起点—— “我是光荣的小学生”;二年级:礼让他人,举止文明——“礼仪”;三年级:关爱生命,乐于助人——“关爱”;四年级:诚信立人,守信如节——“诚信”;五年级:分享合作, 共同成长——“分享”;六年级:明确职责,践行责任——“尽责”。这些要求都是主题化的文化镜像,各个年级、班级除了进行一些外显的文化符号布置,营造浓郁的德育文化氛围外,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体验活动。如此,学生的文化自我便在学校德性文化的土壤里破土而出并且蓄势而发。
  有这样一个明晰文化自我的小案例:
  有一个出名的“小调皮”,上课时,常不遵守纪律。老师刚说老舍,他就在下面说:“老舍么,肯定特别舍己为人。”一下子把全班都逗笑了。你再看他,乐呵呵地四处看,为自己的逗乐得意呢。他因为胆子大、敢表达,被选进了学校的国学辩论队。老师录下辩论的过程,并在全队中放映。一看录像大家全笑了。“小调皮”拿手捂住眼睛,不好意思看下去:录像中,他坐在座位上,不认真听对方陈述,偷偷讲小话,过一会儿,还把腿翘起来。“自己的行为太粗鲁”——“小调皮”头一次发自内心地检讨了自己的行为。一次偶然的录像,让孩子突然发现了文化自我的形象,从而促使其产生了完善文化自我的愿望并付诸实践。
  教育之所以令人目眩神迷,是因为它把每一个欣喜都藏在了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帮助学生明晰文化自我,学生会向我们展示惊人的成长。
  四、注重文化养成,造就文化自觉
  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培养学生对学校德育文化的“自知之明”,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所以,学校德育文化建设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他们感受到每一项活动的实施与评价都不是管束,而是一种熏陶,一种文化的自觉行为。如此,他们会在一项项活动体验中,体悟并生长出自己的品行,留下走向幸福人生的温暖记忆。
  我们要注重引领学生关注校园中一处处沐浴着美而善的风景,一次次震撼人心的道德体验活动,一篇篇情真意切的寻访日记,一个个感动人心的小小行动,鼓励学生理解、认同、接纳并积极践行文化行动,让学生用爱的施与受温暖心灵,用心的悟与述感受生活,用情的付出与共振领悟真情,用行的体验与反馈融入学校德育文化,进而自觉成为学校一个个行走着的文化符号。
  例如,四年级围绕“父母的疼爱”主题,举行“爱的历程”体验活动。“反背书包”“保护生鸡蛋”,拍好照片,写好体验日记,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母亲怀孕之不易和父母养育之艰辛。安排父母“介绍孩子名字内涵”“说孩子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为亲子交流、沟通创造机会,使深情得以释放。这样,从文化思想深处升华了学生对爱的认识,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了如何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去回报、去关爱,形成对中华民族孝行传统的文化自觉。
  总之,学校德育走向文化自觉,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体验到德育文化的意蕴与价值,明白自己在这样的德育文化氛围中的发展趋向,形成对自己所处组织的文化自觉,造就慎独的德行能力,从而奠基一生的德性修养。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江苏南通 226314)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品德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理念,决定了其课堂追求的是生态型的对话教学。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方面的充分对话,打开师生思想的闸门,在彼此相互启发、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让学生焕发出生命活力,综合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下面,笔者将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分别谈谈生态型品德课堂的对话策略。  一、历史类教学主题  1.追寻真问题策略  要进行有效的对话,首先要提出“真问题”。所谓真问题,就是具有现实价值的
1988年,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郊区的一所职业中专任教。那时琼瑶和三毛热还没有褪去,已走向社会的我再也不用像学生时代那样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夜读。在办公室和宿舍里,在明亮的灯光下,看到天亮也没人管了,那种感觉真是痛快!后来,我又接着看罗兰、刘墉和林清玄的小品文,以及夏洛蒂的《简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后来,为了孩子上幼儿园方便,在郊区工作了八年
本文从生产工艺、微量元素、后处理等方面,对7050铝合金组织结构的改善措施及效果进行了综述,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针对光电经纬仪测量图像处理的具体要求,依据测量图像中目标定位精度取决于目标边缘成像效果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图像增强方法.利用图像灰度均衡化和规定化技术,根据目标图像边界的灰度变化范围,建立了非均匀分布直方图,实现了测量图像的增强.实验证明:该方法突出了目标图像边界区域的细节,提高了目标图像的定位能力,同时,使整幅图像达到了较高的均匀性和对比度.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中,提到赫胥黎的大困惑和他对世界所发出的提问:为什么?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们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少男少女刚走出校门心理就已僵冷?为什么?为什么那么多年轻的孩子在动脉硬化前四十年身心就麻木?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人类尚未苍老就失落了那一颗最可爱的童心?  无疑,赫胥黎的困惑发人深省。如何让少男少女乃至整个人类的童心不再硬化?让童心穿过童年、少年、青年
“老师,可以给我一张您的照片吗?”说话的是小凡,我曾经教过的一位学生。“可以啊。”我不假思索地答应着,心想,不再教他们了,想要张照片留个纪念,这个要求可不过分。  第二天,有个学生突然跑到我跟前,递给我一个小红本,说道:“老师,节日快乐!”我这才意识到今天是教师节,于是说了声“谢谢”。回到办公室,我看到这个小红本的封面上印着四个大字——“好教师证”,里面写着我的名字、性别、荣誉称号,贴着我昨天给的
【案例】  我正在办公室改作业,班长小莹和学习委员小帆急匆匆地闯了进来,一向沉稳的小帆竟发起了“连珠炮”:“老师,您快去看看吧,咱班同学都疯了,一窝蜂地挤上了讲台,争着让实习老师签名。”小莹接道:“我们喊破了嗓子他们也不听,还是往前挤,都快把讲台挤塌了……”  下午第一节是美术课,教导主任王老师领着两位实习老师到班里上课,“帅哥”老师讲课,“美女”老师录像。对于喜爱新鲜事物的这群孩子来说,不疯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