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阳系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e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的中国面临医疗、教育、住房等民生项目,需要大量经费,为什么还要花钱去探索月球、火星和太阳系?
  太阳系探索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这一事业关乎人类未来的命运,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好奇,遂上下而求索
  好奇是创新的源泉,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太空探索的本质是鼓励创新和探索,浩瀚的宇宙,壮丽的星空,让人类的好奇心得到充分释放。
  从空间上讲,宇宙无边无际,即使小到太阳系,其半径也达10万~15万个天文单位,是一个非常广阔、非常巨大的空间。从太空中回望地球,我们发现,相比宇宙、太阳系而言,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一个暗淡的蓝色圆点,一个非常小的、毫不起眼的地方。
  从时间上讲,宇宙的年龄为137亿年,太阳系的年龄为46亿年,都经历了非常漫长、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相比之下,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只有200万年,人类文明的历史只有短短5000年,工业革命至今只有数百年,而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相对于宇宙和太阳系的历史而言可谓白驹过隙。
  人类数千年来只能用肉眼观察星空,借助望远镜观测宇宙的历史只有400年,利用航天器开展太空探索的时间仅有半个多世纪,人类迄今为止对宇宙的认识仍然非常有限。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探索和求知,面对广阔而巨大的宇宙,我们始终是那么的无知。因此,人类探索太阳系的第一个原动力来自探索未知世界和未知领域的冲动,我们渴望了解地球以外的世界,希望探访太阳系中的各类天体,这一过程显著推动了基础科学的进步。
  探索,促技术之进步
  探索太阳系使人类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太阳系探索面对的是未知的天体目标、特殊的天体环境,从地球出发,要历经长期飞行,才能实现对这些天体的飞越、环绕、着陆和表面巡视探测,这一过程几乎逼近人类航天技术能力的极限,一旦实现,将意味着航天技术得到了显著提升。
  探索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是人类开展太阳系探测的终极目标,日益增长的科学需求是牵引航天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太阳系不同类型天体的环境往往与地球环境存在很大差异,需要采用创新技术才能适应这些环境。例如,木星以远的行星探测需要穿越小行星带,奔赴探测目标需要先从其他行星附近飞越以实现借力飞行;小行星带以远的太阳系探测,由于太阳辐射微弱,太阳能电池板已无法满足需求,必须开发太空核能技术以供应探测器所需的能源,由于距离遥远又对航天器的轨道设计、测控通信、数据传输和能源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星表面大气压约为地球的90倍,降的是强腐蚀性的酸雨,登陆探测难度极大,采用浮空气球是探测金星的可能途径,但这一技术在行星探测中还没有任何成功先例;彗星和小行星的直径一般只有数千米至数十千米,结构松散,体积和重量较小,探测器无法被其引力捕获,如何才能实现对这种“不合作”天体的环绕伴飞和表面附着,又能避免撞击,这对航天器的控制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随着对太阳系天体的了解不断深入,针对新提出的科学问题,探测任务早已不再局限于拍一些照片,探测需求变得十分多样化。例如,为了精确测定天体表面的磁场强度,需要将测量磁场的探头从舱内向外伸出10米以上,以避免金属制造的航天器舱体对磁场测量产生干扰和屏蔽。而航天器发射时都是紧密包裹在一起的,如何实现太空伸杆又是一个新的命题。由于天体表面的岩石长期暴露在太空中,受到了风化,行星地质学家们非常希望像在地球上进行野外调查那样,敲开行星表面的石块,通过放大镜观察岩石的新鲜断面,以研究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实现这一功能,需要行星表面探测器的机械臂具备敲击、研磨、钻孔和显微成像的能力。
  太阳系探测需要优化的轨道设计,新的测控体制、激光通信和数传技术,小型化的太空核能反应堆,以及多功能、轻小型、长寿命的科学探测设备等,这些探测需求直接推动了航天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牵引人类的知识、能力、技术取得新的进展。因此,太空探索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
  寻“宝”,缓环境之重压
  为缓解人类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焦虑,我们应该在太阳系中寻找另一个家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地球资源将逐渐枯竭,难以承受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量也快速增加,人类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
  然而,地球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不会允许我们这么折腾,一旦突破环境容量的阈值,人类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已经看到,由于人口过多,生存的竞争让许多人变得只顾眼前,我们无暇看看壮丽的星空,无法思考关系人类未来的深远问题。挤公交、闯红灯、抢电梯、捞实惠,我们争先恐后,唯恐慢了半步;面对弱者和不幸,我们没有及时伸出援手;有的人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大声喧哗,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有的人在万米高空大打出手,全然不顾在飞上高空的瞬间航班上的所有人就已成为命运的共同体;我们只看重眼前的物质财富,只看重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容忍度越来越低。
  由于星际飞行理论还没有实质性突破,人类的探索范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局限在太阳系内。因此,太阳系探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太阳系中寻找人类的另一个家园。虽然我们尚不具备向那里移居或实现大规模移民的能力,但一定要先找到这样的行星,了解它们的环境,研究开发利用之道。从长远看,当未来航天技术高度发达,星际运输成本大幅下降的时候,现在的月球、火星、木卫二、土卫六将成为太阳系中人类定居的一个个“岛屿”,而地球是这些岛民共同的故乡。
  灾难,宜未雨而绸缪
  地球和人类面临的重大天文灾难是太阳系探索的另一个主要动力。纵观地球历史,人类将面临超级太阳爆发、小天体撞击地球、地球磁极倒转、伽玛暴和高能射线爆发、超新星爆发、外星生命攻击等不同类型的重大天文灾难。其中,小天体撞击地球是危险等级最高的天文灾难,时刻威胁着地球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世界科学界共同应对。根据太阳系探测的结果,我们在月球、水星、火星、行星的卫星、小行星等天体的表面都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撞击坑,这正说明地球也曾经遭受过大规模的、频繁的小天体撞击。目前全世界已经确认的地球上的撞击坑已经将近200个,未发现和未确认的撞击坑更多。小天体撞击曾经导致地球环境的剧烈变化和大规模生物灭绝。   6500万年前有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可能在现在的墨西哥湾。这次撞击激起的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对流层之上的平流层,挡住了太阳光,导致全球海洋冻结,极地冰盖扩大,地球表面气温骤降,气候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大约80%的生物种类灭绝,曾经独霸地球的恐龙从此消失。离我们较近的小天体撞击发生在1908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通古斯地区遭受了小天体撞击,引起数千平方千米的森林大火,大量动植物遭受生态灾难。
  最近的例子发生在2013年2月15日,恰逢中国阖家团圆的农历春节,人们通过电视镜头目睹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车里亚宾斯克的小天体撞击事件。伴随着一道白光划过天际,几声巨响之后,一个小天体穿过大气层撞击地表。孩子们上学的教室和工厂厂房被破坏,造成大约1500人受伤和7200座建筑物损毁。后来的研究发现,这个小天体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小行星碎片,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的直径仅为18米左右。如果是直径为千米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则完全可以摧毁一座城市,引发大规模的自然灾难。
  地球和人类社会时刻面临着这些毁灭性的重大天文灾难。为应对小天体撞击灾难,我们首先需要监测这些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小天体,精确测定他们的轨道,预测和预报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其次需要开发新一代航天技术,改变这些具有潜在威胁的小天体的运行轨道,规避其撞击地球的风险。
  寻找移民新居所
  人类一直有一个梦想:飞出地球,在太空中找到第二个“地球”——一个新的人类家园。新家园探索的第一步是太阳系探索,特别是在目前地球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惊人,环境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人类更有必要加快太阳系探索的脚步。
  环顾整个太阳系可以发现,火星其实是人类移居的最理想场所,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世界各国太阳系探索的战略焦点。目前,火星探测已经从早期的全球普查,逐渐聚焦到对重点地区开展精细探测;从火星找水逐步转到寻找生命信息。火星上已经发现了大量三角洲、冲击扇、沟渠等流水侵蚀地貌;一些盆地中的盐类物质与中国柴达木盆地中的干涸盐湖十分相似,说明火星上曾经发育过大型湖泊。2007年发射的凤凰号着陆器直接探测到了火星土壤中的水蒸气。这些证据表明火星表层土壤或许就像青藏高原的冻土层一样,仍然含有水。科学界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火星是人类面临重大灾难时最有可能移居的避险地。
  火星上有水已经得到确证,那么火星是否适合生命生存呢?生命科学的研究发现,生命可以在很多极端环境和极限条件下生存。细菌和孢子可以在非常寒冷、干燥、隔绝空气的环境下休眠数百万年,在环境条件适宜时重新获得新生。科学家在地球上模拟火星上的辐射、磁场、昼夜温差等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万个被测试的样品中有6个杆菌属的细菌在30天的试验后仍然存活,证明微生物可以在火星上长期存活。这一实验验证了人类改造火星的一种可能,即把低等微生物作为先锋生物释放到火星表面,通过这些作为先锋队的低等生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逐步改造火星环境,最终使之适合人类生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目前已知的任何一个地外天体上的环境,对人类而言都是非常严酷的。新闻报道中宣称的宜居星球、第二个地球、超级地球等新潮概念,仅仅是这些星球的某些环境条件与地球相似,但整体上仍然与地球环境相差甚远。因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也是最好的家园。一旦离开地球,我们可能找不到比地球更好的、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十字军东征图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1221)  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其在位的最后一年召集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决定进行第五次东征。东征的目标定为埃及,由德国、奥地利、荷兰以及匈牙利国王等封建领主率领本国的十字军向埃及进发。  十字军在1219年取得了尼罗河东边的入海口杜姆亚特后,遭到了埃及人的激烈抵抗,后经过多次战斗始终无法战胜埃及军队,不得不于1221年与之签订了为期8年的休
人类拥有向自身极限挑战并创造纪录的无法抑制的渴望。然而,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距离最终极限又有多远呢?    1.人类的速度极限是多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丹尼通过分析1920年以来各种田径比赛的世界记录,发现其遵循类似的模式,即成绩逐步提高直至稳定。女子百米成绩在1977年趋于稳定,男子短跑成绩仍然在提高,不过很快就要到达极限——百米9.48秒,只比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所保持的世界记录少0.1
事件  2008年可谓是中国的“大事年”。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毒奶、面粉添加剂之争……突发的灾难事件让人铭心刻骨,各色的人物使人难以忘怀,种种的言论更令人感叹深思。(文章代码:0201)    “这次亲眼见到这么惨烈的生命悲剧,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决不过分。这对我的心灵冲击,实在太大了。就从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对生命悲剧的推诿。”  ——林强,第一个直抵重灾区的四川教育行政官员    “
为什么长大后感觉时间过得更快?很多理论都尝试解答这一问题。其中一种理论是,我们体内的生物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新陈代谢速度变慢,我们的心跳和呼吸都会变慢,进而导致我们感觉生活节奏加快。另有理论指出,对时间的感觉与我们吸收的新信息有直接关系。由于新刺激越来越多,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会变慢,因此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溜走了。还有的理论与第二种截然相反。这种理论认为,在刺激较多的情况下,大脑会存储更
同样的体重、相近的体形,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胖,有些人则认为刚刚好。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这种自我认知的差异可能与基因有关,而这种基因影响对于女性更为明显。研究人员取得了2万多人的调查资料,并重点关注了被调查者中双胞胎的相关数据,尤其是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之间这些数据的差异。研究人员把基因对肥胖认知的影响指数化,限定在0至1之间,0代表毫无影响,1代表完全由基因决定。结果发现,总体上这种影响指数约为0.
龙卷风是一种气旋,常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10多米到数百米之间,极少数直径大的可达1000米以上。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最长不超过数小时。龙卷风的风力特别大,在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200米/秒。由于这种高速风力,龙卷风的破坏力极强,风过之处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把人卷吸走。  各国和中国的龙卷风  世界上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是
澳大利亚一项研究发现,利用桉树的桉叶油可制造出能够用于航空业的燃油,虽然可能会比传统燃油贵一些,但碳排放要低得多,更有利于环保。目前,全球航空业主要使用源于化石燃料的燃油,碳排放量巨大。而可再生能源中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虽然可用于汽车,但能量密度难以达到航空燃油的要求。桉叶油中含有单萜烯类化合物,可以转化成高能量密度的燃油。这类化合物也存在于松树中,但松树的生长速度要比桉树慢得多。
欧洲人一有大事小事就爱跑邮局,不但收发信件要去,交房租、纳税、缴纳各种费用也要去。从表面上看,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欧洲各国多施行较为严格的住址登记制度,方便政府信函和文件直接寄送到居民手中;二是欧洲城市普遍较小,邮政系统容易布局。在更深层上,对邮局的热爱或源于其给人们带来的心理稳定感。在大城市里,规格较高的邮局往往位于历史悠久的著名建筑中,在功能上也兼容了电信服务、旅游资讯甚至文化商品售卖的
在现代人成为唯一存活的人类物种之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曾经和人类祖先智人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虽然这两种原始人已先后灭绝,但通过与智人杂交,他们的一些基因得以流传至今。美国遗传学家在分析美拉尼西亚岛民DNA时发现,他们除了携带源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遗传信息,还有部分“无主DNA”。研究人员推测,这部分DNA可能源自第三种非智人的原始人。美拉尼西亚群岛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西太平洋,因为地理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研究所发育生物学中心(RIKEN CDB)年仅30岁的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刺激触发多能性获得”(STAP)的论文,提出酸浴(把细胞浸泡在酸性溶液中)和挤压等方式可以更为简便地培养出多能细胞(又称万能细胞),即STAP细胞,这种细胞被视为类似干细胞。  调查委员会认定小保方晴子造假  由于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