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澳门卢廉若公园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古典园林,而番禺余荫山房则是著名的广东四大园林之一,属于典型的岭南园林。两者虽然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却同样体现着古典园林造景中“以小见大”的宗旨。本文主要从布局特色方面对卢廉若公园和余荫山房进行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卢廉若公园;余荫山房;布局特色;岭南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占有者身份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岭南园林又以私家园林而著称。相比江南园林,在布局上,岭南园林建筑面积往往超过了园林,形成了一种建筑包围园林的态势。究其原因,由于其园林规模一般较江南园林小,园林的实用功能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往往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澳门卢廉若公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均属于小型的私家庭院,通过园主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对中国园林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本来面积较小的园林, 给人以峰回路转、、幽深广阔、无穷无尽的感觉,实属“小中见大”的成功例子。
澳门卢廉若公园
概 况
十九世纪末,华人富商卢华绍命人在低洼泥泞地段上兴建花园,后来其子卢廉若又命人在园内大兴土木,至1925年方才竣工。卢廉若公园原名“娱园”,至今已有86年历史。卢廉若去世后,物业部分地段被出售。1973 年由澳督嘉乐庇购买后交由市政厅管理。经过一番修茸整理,于1974年秋由澳督夫人揭幕并正式命名为“卢廉若花园”向广大市民开放,1992年被评为澳门新八景之一。因此,现在的卢廉若公园仅为当年娱园的一部分,其实际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1.78公顷(水体面积占0.32公顷、陆地面积占1.46公顷)。
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却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中国古典园林。当年,卢廉若聘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刘光谦设计该园,刘光谦既是书画家,也善于园林设计,见识广博。因此娱园建造得独具风韵,既有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又融入葡式建筑的风格,还富有岭南园林的造园特色。
总体空间布局
就平面布局而言,卢廉若公园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设计者妙用“曲径通幽、小中见大”的手法,延长了园内的游览路线。同时,由于曲径的方向不断改变,加上障景和隔景等各种赏景方式的灵活运用,使游客的视点不断改变,产生移步易景的效果,完美地诠释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意境。
卢廉若公园在总体布局上还采用了分景的赏景方式。所谓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公园中根据地形条件,分为2个“园中园”——以春草堂和水池为主的水庭和以养心堂与百步廊组成的旱庭。二者仅一墙之隔,景色却有豁然开朗之变化。两个院落之间巧妙过渡的处理方式,使园内部环境气氛既联系贯通,特点分明。
图1-1.卢廉若公园平面图
空间序列
设计者对卢廉若公园的景观空间序列的精心安排,充分呈现出“小中见大”、“先抑后扬”的造景效果。进入公园正门之后是一座书有“屏山镜楼”四字的月洞门,既引导游客进入公园主要游览步道,又作为景框,使游客视线通过景框,集中在主景(仙女雕塑)上。进园后,设计者运用大量的山石堆叠、繁茂的花草林木,营造出一条条幽深小道,贯穿在各亭榭建筑间。游客身处小道间,不由自主地被形状怪异的石林所吸引,同时由于山石障的缘故,游客视线被阻挡,体现出设计者“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穿过小道,豁然开朗,主体建筑“春草堂”、水池、荷花塘随即引入眼帘,进入全园的高潮。
由于公园面积较小,大面积的水体基本上都集中布置在公园的中心位置,与春草堂紧密结合,成为全园的中心景观和构图重心。另外,水体采用自然式驳岸,灵活多变的岸线加上自然山石和岸边植物的相互映衬,视觉上扩大了水体的范围,更增添了园林的野趣,体现了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特色。
游览路线
進入月洞门后,沿中央水池两边,可分为东西两条游览路线。西边游览路线沿线可观赏挹翠亭、观音石、古榕、奕濠浮雕池等,最后通过小桥到达春草堂。东边游览路线沿线可先参观旱庭景观,包括百步廊、梅花山、梅庭、石笋景观等;继续往北游,在幽径间,美景不断,八寿亭、仙掌石、睡莲石,目不暇接。通过一个稍微开阔的空间,狮子石林随即引入眼帘。通过狮子林后便是荷花池景观,荷花池景观由荷花池、玲珑山、碧香亭、九曲桥及奕趣亭组成。穿过荷花池,通过曲桥,便可到达春草堂。春草堂为中葡风格相结合的水榭厅堂,四面环水,形成池中小岛的样式,身处水榭中,歇息之余也可欣赏整个中央水池的美景,赏心悦目。
设计者在设置游览路线时也从动静态观赏的角度去考虑。公园里动态观赏以步行方式进行,有人边走边看,将景物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游人漫步公园,观赏假山怪石、幽篁小径、繁华林木、小桥流水;在亭榭中休息时,又可欣赏池中观音、参天古榕、奕濠壁画、碧水荷香。
图1-2.屏山镜楼
图1-3. 参天古榕图1-4. 荷花池与碧香亭
图1-5. 九曲桥图1-6. 梅 亭
余荫山房
2.1 概 况
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原为清末举人邬彬之私园,建成于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公元1867~187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共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原貌保留最完好、可游性最高的古园林,曾被中国建筑学会等单位评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项目,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园面积约0.2公顷,属岭南小型庭院,其构筑玲珑精致,幽谧舒朗,也是岭南园林中“以小见大”的范例。
2.2 总体布局
余荫山房布局特别,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一般的古典园林形式,而是采用了景观轴线明显的规则式布局,疏空灵巧,透朗轻盈。由于余荫山房面积很小,设计者考虑到过多的迂回转折会使空间变得零碎,缺乏统一和连续。为了景观上的统一布局,设计者借鉴了西方的造园手法,整园以几何形规则构图布局为主。在中式风格的建筑和园林元素统领之下,花园和水池设计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并且强调了景观轴线,主从关系明确,一切都整齐而匀称。
余荫山房采用了纵横两条轴线相交的手法来组织景观、布局空间。由于原余荫山房的正门位于临池别馆南侧,所以设计者以深柳堂——方池——临池别馆为主轴,以玲珑水榭——画桥——方池——山石为次轴,两轴相交于方池正中,使整个园内的景物基本以轴对称分布,总体布局平稳而不失韵律。
图2-1 余荫山房鸟瞰图
图2-2 余荫山房平面图
2.3空间格局
岭南地区属湿热气候,建筑要求通风透气,园林建筑更是如此。园林建筑通常设置在山水美景之间,因此更要求游人在建筑内的视线要通达无阻,可轻松欣赏建筑外的园林景色。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就是巧妙处理空间渗透的好例子。水榭除了两个门通向室外,其他方向均设有通透的棂格花窗,既有装饰的用途又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玲珑水榭八面环水,隔岸便有树池花槽,围墙假山,环环相扣,使得水榭窗窗有景,可以说是有“窗移景易”的效果。
穿过玲珑水榭便来到全园诗意最浓的画桥。画桥本身既是景物,又作为隔景,将玲珑水榭和方池分隔开。画桥集廊、亭、堤、桥于一体,造型优美,体量得宜,富有岭南特色。设计者将画桥设于全园平面中心,也定位为景观趣味的中心,此外画桥为拱桥,上下的高差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此外,画桥作为隔景之用,既连通了南北两岸,又可供游人休憩;坐于桥上,既可观赏两边景色,又可阻隔游人视线,使游人站于方池边或水榭中却不能望穿全园,有扩宽园区范围的功效,实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
紧接画桥的是方池,沿方池两岸布置有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两者互为对景。三者围绕着方池,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此处空间布局丰富,深柳堂和临池别馆形成室内空间,两者前面均加筑轩廊作为通向室外的灰空间。此举使得室内门窗不至于外露,室内外空间能够自然过渡,又有遮风挡雨的实际用途,一举多得。另外,画桥圆拱的动态与方池水的静态,景石的刚强与兰竹的柔美,均形成强烈的对比,丰富着空间层次,多姿多彩。
图2-3 深柳堂
图2-4 画桥与方池
结 语
卢廉若公园坐落在澳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方,其一草一木、一亭一楼无不体现着中西方建筑园林风格的碰撞与交汇,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方式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它典型地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园风格,别具特色。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但因设计者对山石、密林、曲桥等造景元素的靈活运用,使得园内处处体现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是自然式山水庭院中“以小见大”的典型。余荫山房更是方圆不足三百步的私家庭院,却因设计者运用西方几何构图方式而显得十分的统一和大气,丝毫没有零碎的感觉。同时,它亦处处散发出岭南园林的气息,在花木山石间穿插着亭、台、楼、阁、桥、轩、廊、榭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元素,是中西风格融合的精品,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规则式布局的小型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 陆 琦.广州番禺余荫山房[J]. 广东建筑装饰,2001(4):22- 27.
[2] 谢 芳.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J].浙江建筑,2010,27(12):5-8
[3] 沈惠身. 菏香十里出卢园[ J ] .中国园林,1999,15(1): 5 -5 .
[4] 唐振缁. 峰回路转话《卢园》[ J ] .中国园林,1999,1 5(3 ):65-66.
[5] 杨翼飞 陆琦.论广东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J]. 广东园林, 2008,(01)
[6] 陆琦. 澳门卢家花园[J]. 广东园林,2008, (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卢廉若公园;余荫山房;布局特色;岭南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占有者身份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岭南园林又以私家园林而著称。相比江南园林,在布局上,岭南园林建筑面积往往超过了园林,形成了一种建筑包围园林的态势。究其原因,由于其园林规模一般较江南园林小,园林的实用功能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往往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澳门卢廉若公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均属于小型的私家庭院,通过园主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对中国园林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本来面积较小的园林, 给人以峰回路转、、幽深广阔、无穷无尽的感觉,实属“小中见大”的成功例子。
澳门卢廉若公园
概 况
十九世纪末,华人富商卢华绍命人在低洼泥泞地段上兴建花园,后来其子卢廉若又命人在园内大兴土木,至1925年方才竣工。卢廉若公园原名“娱园”,至今已有86年历史。卢廉若去世后,物业部分地段被出售。1973 年由澳督嘉乐庇购买后交由市政厅管理。经过一番修茸整理,于1974年秋由澳督夫人揭幕并正式命名为“卢廉若花园”向广大市民开放,1992年被评为澳门新八景之一。因此,现在的卢廉若公园仅为当年娱园的一部分,其实际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1.78公顷(水体面积占0.32公顷、陆地面积占1.46公顷)。
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却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中国古典园林。当年,卢廉若聘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刘光谦设计该园,刘光谦既是书画家,也善于园林设计,见识广博。因此娱园建造得独具风韵,既有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又融入葡式建筑的风格,还富有岭南园林的造园特色。
总体空间布局
就平面布局而言,卢廉若公园基本上属于传统的自然式山水园。设计者妙用“曲径通幽、小中见大”的手法,延长了园内的游览路线。同时,由于曲径的方向不断改变,加上障景和隔景等各种赏景方式的灵活运用,使游客的视点不断改变,产生移步易景的效果,完美地诠释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优美意境。
卢廉若公园在总体布局上还采用了分景的赏景方式。所谓分景,就是根据视象空间表现原理,将景区(或景点)按一定方式划分与界定,构成以园中有园、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构景处理方法。公园中根据地形条件,分为2个“园中园”——以春草堂和水池为主的水庭和以养心堂与百步廊组成的旱庭。二者仅一墙之隔,景色却有豁然开朗之变化。两个院落之间巧妙过渡的处理方式,使园内部环境气氛既联系贯通,特点分明。
图1-1.卢廉若公园平面图
空间序列
设计者对卢廉若公园的景观空间序列的精心安排,充分呈现出“小中见大”、“先抑后扬”的造景效果。进入公园正门之后是一座书有“屏山镜楼”四字的月洞门,既引导游客进入公园主要游览步道,又作为景框,使游客视线通过景框,集中在主景(仙女雕塑)上。进园后,设计者运用大量的山石堆叠、繁茂的花草林木,营造出一条条幽深小道,贯穿在各亭榭建筑间。游客身处小道间,不由自主地被形状怪异的石林所吸引,同时由于山石障的缘故,游客视线被阻挡,体现出设计者“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穿过小道,豁然开朗,主体建筑“春草堂”、水池、荷花塘随即引入眼帘,进入全园的高潮。
由于公园面积较小,大面积的水体基本上都集中布置在公园的中心位置,与春草堂紧密结合,成为全园的中心景观和构图重心。另外,水体采用自然式驳岸,灵活多变的岸线加上自然山石和岸边植物的相互映衬,视觉上扩大了水体的范围,更增添了园林的野趣,体现了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特色。
游览路线
進入月洞门后,沿中央水池两边,可分为东西两条游览路线。西边游览路线沿线可观赏挹翠亭、观音石、古榕、奕濠浮雕池等,最后通过小桥到达春草堂。东边游览路线沿线可先参观旱庭景观,包括百步廊、梅花山、梅庭、石笋景观等;继续往北游,在幽径间,美景不断,八寿亭、仙掌石、睡莲石,目不暇接。通过一个稍微开阔的空间,狮子石林随即引入眼帘。通过狮子林后便是荷花池景观,荷花池景观由荷花池、玲珑山、碧香亭、九曲桥及奕趣亭组成。穿过荷花池,通过曲桥,便可到达春草堂。春草堂为中葡风格相结合的水榭厅堂,四面环水,形成池中小岛的样式,身处水榭中,歇息之余也可欣赏整个中央水池的美景,赏心悦目。
设计者在设置游览路线时也从动静态观赏的角度去考虑。公园里动态观赏以步行方式进行,有人边走边看,将景物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游人漫步公园,观赏假山怪石、幽篁小径、繁华林木、小桥流水;在亭榭中休息时,又可欣赏池中观音、参天古榕、奕濠壁画、碧水荷香。
图1-2.屏山镜楼
图1-3. 参天古榕图1-4. 荷花池与碧香亭
图1-5. 九曲桥图1-6. 梅 亭
余荫山房
2.1 概 况
余荫山房位于番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原为清末举人邬彬之私园,建成于清同治六年至十年(公元1867~187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与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佛山梁园共称为广东四大名园。番禺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原貌保留最完好、可游性最高的古园林,曾被中国建筑学会等单位评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项目,亦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园面积约0.2公顷,属岭南小型庭院,其构筑玲珑精致,幽谧舒朗,也是岭南园林中“以小见大”的范例。
2.2 总体布局
余荫山房布局特别,并没有完全按照中国一般的古典园林形式,而是采用了景观轴线明显的规则式布局,疏空灵巧,透朗轻盈。由于余荫山房面积很小,设计者考虑到过多的迂回转折会使空间变得零碎,缺乏统一和连续。为了景观上的统一布局,设计者借鉴了西方的造园手法,整园以几何形规则构图布局为主。在中式风格的建筑和园林元素统领之下,花园和水池设计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并且强调了景观轴线,主从关系明确,一切都整齐而匀称。
余荫山房采用了纵横两条轴线相交的手法来组织景观、布局空间。由于原余荫山房的正门位于临池别馆南侧,所以设计者以深柳堂——方池——临池别馆为主轴,以玲珑水榭——画桥——方池——山石为次轴,两轴相交于方池正中,使整个园内的景物基本以轴对称分布,总体布局平稳而不失韵律。
图2-1 余荫山房鸟瞰图
图2-2 余荫山房平面图
2.3空间格局
岭南地区属湿热气候,建筑要求通风透气,园林建筑更是如此。园林建筑通常设置在山水美景之间,因此更要求游人在建筑内的视线要通达无阻,可轻松欣赏建筑外的园林景色。余荫山房的玲珑水榭就是巧妙处理空间渗透的好例子。水榭除了两个门通向室外,其他方向均设有通透的棂格花窗,既有装饰的用途又达到隔而不断的效果。玲珑水榭八面环水,隔岸便有树池花槽,围墙假山,环环相扣,使得水榭窗窗有景,可以说是有“窗移景易”的效果。
穿过玲珑水榭便来到全园诗意最浓的画桥。画桥本身既是景物,又作为隔景,将玲珑水榭和方池分隔开。画桥集廊、亭、堤、桥于一体,造型优美,体量得宜,富有岭南特色。设计者将画桥设于全园平面中心,也定位为景观趣味的中心,此外画桥为拱桥,上下的高差增添了空间的趣味性。此外,画桥作为隔景之用,既连通了南北两岸,又可供游人休憩;坐于桥上,既可观赏两边景色,又可阻隔游人视线,使游人站于方池边或水榭中却不能望穿全园,有扩宽园区范围的功效,实现了“以小见大”的目的。
紧接画桥的是方池,沿方池两岸布置有深柳堂和临池别馆,两者互为对景。三者围绕着方池,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景区。此处空间布局丰富,深柳堂和临池别馆形成室内空间,两者前面均加筑轩廊作为通向室外的灰空间。此举使得室内门窗不至于外露,室内外空间能够自然过渡,又有遮风挡雨的实际用途,一举多得。另外,画桥圆拱的动态与方池水的静态,景石的刚强与兰竹的柔美,均形成强烈的对比,丰富着空间层次,多姿多彩。
图2-3 深柳堂
图2-4 画桥与方池
结 语
卢廉若公园坐落在澳门这个有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地方,其一草一木、一亭一楼无不体现着中西方建筑园林风格的碰撞与交汇,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方式和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导下,它典型地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园风格,别具特色。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但因设计者对山石、密林、曲桥等造景元素的靈活运用,使得园内处处体现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是自然式山水庭院中“以小见大”的典型。余荫山房更是方圆不足三百步的私家庭院,却因设计者运用西方几何构图方式而显得十分的统一和大气,丝毫没有零碎的感觉。同时,它亦处处散发出岭南园林的气息,在花木山石间穿插着亭、台、楼、阁、桥、轩、廊、榭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元素,是中西风格融合的精品,更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规则式布局的小型园林佳作。
参考文献
[1] 陆 琦.广州番禺余荫山房[J]. 广东建筑装饰,2001(4):22- 27.
[2] 谢 芳.余荫山房的造园艺术赏析[J].浙江建筑,2010,27(12):5-8
[3] 沈惠身. 菏香十里出卢园[ J ] .中国园林,1999,15(1): 5 -5 .
[4] 唐振缁. 峰回路转话《卢园》[ J ] .中国园林,1999,1 5(3 ):65-66.
[5] 杨翼飞 陆琦.论广东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J]. 广东园林, 2008,(01)
[6] 陆琦. 澳门卢家花园[J]. 广东园林,2008, (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