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有效地开展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随机将130名门诊糖尿病患者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实验组对患者实施半年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利用糖尿病认知调查表、SF-36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患者糖尿病深认知程度明显提高, 生活质量8个维度评分明显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生活质量
健康管理是帮助被管理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现状,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以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对已患慢性疾病的群体,则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最终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新型医学服务模式[1]。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其患病人数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我院自2010年开始试行将健康管理服务理念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完整、连续性、综合性、个体化、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地改变糖尿病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意识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有一定学习能力,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可独立行走、定期前来随访、生活能自理并排除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病程≥0.5年,均口服降糖药物,稳定药量一周,血糖控制不理想,愿意合作的门诊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50~73岁,平均56.5岁。对照组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53.5岁。两组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家庭支持等基本情况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对象条件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诊疗方法,由专科医师告知患者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发放糖尿病相关资料,教育患者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持理想的体重、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等。实验组由健康管理小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服务,由科主任、专科医师和护士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健康管理小组,采用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对门诊糖尿病患者实施半年的个体化、全方位、系统的健康服务。
2.1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经过培训的门诊护士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找出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症结。内容包括:吸烟饮酒史、膳食情况、运动情况、心理、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发病时间、体重、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并发症程度、治疗状况等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2.2确定健康管理计划通过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健康管理小组成员评价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方式是否得当,运动是否缺乏及运动是否有效,服药是否按时按量等等。找出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管理计划。
2.3糖尿病知识宣教根据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状态,以书籍、授课、播放录像等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疾病知识、相关药物疗法、自我监测血糖、足部护理、处理低血糖反应、自我控制情绪方法、预防并发症等,并演示相关操作方法,提前公开健康教育课程表,邀请患者及家属前来听课。
2.4个体化健康管理针对个别患者存在的问题及病人的中医证型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每个患者每月电话或家庭访视1-2次,并做好血糖监测及相关资料记录。
2.4.1个体化健康处方由专科医师和护士向患者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根据个人口味爱好进行食品交换法计算, 利用量表分析饮食的热量及饮食结构,通过体重指数(BMI)及饮食产生的热量来计算每天的饮食需求量,确定饮食控制的目标,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科学搭配三餐,同时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寒凉温热,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体质,开出不同的健康处方。
2.4.2运动指导介绍运动疗法,包括运动前应检查的项目及运动目的、类型、步骤、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注意事项等,利用电子监测仪测试患者1天消耗的热能,从而判断患者的活动程度,确定患者的活动计划。
2.4.3心理疏导和遵医行为指导定期组织医患、家属座流会,介绍成功病例,请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巩固教育效果,坚定治疗信心,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定期向病人、家属介绍病情控制情况,告戒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严格执行医嘱,不自行换药和停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效果评价实施半年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后,由两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分别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评价。
2.5.1糖尿病认知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 分六个方面共18条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监测、心理疗法,评价分为三级:即浅认知(仅知道0~6个项目)、中认知(知道7~12个项目)、深认知(知道13~18个项目)。
2.5.2临床及生化指标检测:检测患者体重、清晨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用COB-S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重指数(BMI)采用WHO评价成人标准拟定。即18. 5~25为正常; <18. 5为消瘦;>25为超重[2]。并对130例患者体重指数进行分析。
2.5.3生活质量的调查采用SF-36量表[4],该量表含8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10个问题共36题,其中躯体角色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的问题仅回答是或否,其余问题的回答分4~5个等级,每个问题根据其代表的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将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每一维度最大可能评分为100,最小可能评分为0,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总评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命质量越好。
2.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见表1。
从表1可见:实验组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有67.69%的患者达到深认知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 <0.01,有统计学意义。
x2=11.2, *P=0.004 <0.01
3.2兩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实验组患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P <0.01有统计学意义。
t1=3.2,P=0.002;t2=3.8,P=0.00;t3=13.1,P=0.00;*P <0.01.
3.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生活质量测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8个维度中社会功能、躯体健康、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总评分、情绪角色功能评分高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躯体角色功能得分最低,糖尿病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绪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健康。
4讨论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普遍较低(见表3),梁剑[3]等人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会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病人积极的主观态度、社会支持、较好的生活制度/治疗方式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此外,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本研究表明,躯体总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对糖尿病生活质量损害最大,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与上述研究观点基本一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后需要长期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的饮食、运动、社交、体力活动等多方面都要严格控制,因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感觉失去了自由和生活乐趣[5]。加上经济负担、医疗制度改革、工作能力下降等,常常会产生恐惧、自卑、压抑,对家庭内疚甚至绝望的不良心理;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若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率下降就会造成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实验组患者的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评分较低,调查中发现其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疼痛、胸闷、心悸、工作能力下降、看东西费力,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饥饿感,口渴,尿频等,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病情及健康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减轻病人的不适和痛苦,提高对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其发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劳逸内伤,纵欲伤肾;嗜食肥甘,醇酒厚味;心情不舒,精神抑郁等原因,导致肺、胃、肾等脏腑的气阴亏虚,躁热炽盛而形成消渴。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治疗和教育,根据病人证型进行辨证施教,尤其在中医食疗、养生、锻炼、心理调护方面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出个体化、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处方,得到糖尿病患者的普遍肯定,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每月1-2次的家庭访视或电话回访,和谐了医患关系,加深了医患沟通,患者对医生有了充分的信任,遵医行为不断提高,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改变的不单纯是患者的生活方式,而是家庭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就医满意度大大提高。
通过为期半年的健康跟踪,使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监测、疾病预防知识了解也更加全面,患者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专题讲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进一步坚定了治疗信心,疾病得到控制,逐渐摆脱了无端的烦恼和忧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晓嵩. 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9(21):1748-1750.
[2]林杰.营养与膳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梁剑, 穆世惠, 苏丹婷, 等. SF-36量表在糖尿病患者生命質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31(6):808-809,812
[4]Ware JE,,Snow KK, Kosinski M, et al..SF-36Health.Survehy. Man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 [M] .Boston .MA:The Health. Institute ,1993.
[5]李建生, 余学庆.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医症候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30):6669-6671
【关键词】2型糖尿病;健康管理;生活质量
健康管理是帮助被管理人了解自己的健康现状,并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管理,以降低疾病发生的概率,对已患慢性疾病的群体,则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最终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新型医学服务模式[1]。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治疗的慢性疾病,其患病人数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而迅速增加。我院自2010年开始试行将健康管理服务理念运用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完整、连续性、综合性、个体化、人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效地改变糖尿病患者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且意识清楚、思维正常、能进行语言沟通,有一定学习能力,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可独立行走、定期前来随访、生活能自理并排除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病程≥0.5年,均口服降糖药物,稳定药量一周,血糖控制不理想,愿意合作的门诊糖尿病患者130例。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50~73岁,平均56.5岁。对照组65例。其中男37例,女28例;患者年龄41-72岁,平均53.5岁。两组受试对象的年龄、性别、病程、糖尿病家族史、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居住状况、家庭支持等基本情况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试对象条件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诊疗方法,由专科医师告知患者饮食治疗的一般原则,发放糖尿病相关资料,教育患者控制总热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保持理想的体重、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等。实验组由健康管理小组实施个体化健康服务,由科主任、专科医师和护士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健康管理小组,采用个体化健康管理模式对门诊糖尿病患者实施半年的个体化、全方位、系统的健康服务。
2.1建立健康管理档案经过培训的门诊护士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病人一般情况,找出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的症结。内容包括:吸烟饮酒史、膳食情况、运动情况、心理、文化背景、经济状况、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自我管理能力、遵医行为、发病时间、体重、血压、空腹血糖及血脂、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并发症程度、治疗状况等情况进行严格登记,建立健康档案。
2.2确定健康管理计划通过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健康管理小组成员评价患者是否存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方式是否得当,运动是否缺乏及运动是否有效,服药是否按时按量等等。找出影响患者健康的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健康管理计划。
2.3糖尿病知识宣教根据病人对疾病的认知状态,以书籍、授课、播放录像等形式系统讲解糖尿病疾病知识、相关药物疗法、自我监测血糖、足部护理、处理低血糖反应、自我控制情绪方法、预防并发症等,并演示相关操作方法,提前公开健康教育课程表,邀请患者及家属前来听课。
2.4个体化健康管理针对个别患者存在的问题及病人的中医证型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每个患者每月电话或家庭访视1-2次,并做好血糖监测及相关资料记录。
2.4.1个体化健康处方由专科医师和护士向患者展示食物模型,讲解均衡饮食,根据个人口味爱好进行食品交换法计算, 利用量表分析饮食的热量及饮食结构,通过体重指数(BMI)及饮食产生的热量来计算每天的饮食需求量,确定饮食控制的目标,指导患者合理膳食,科学搭配三餐,同时针对食物的四气五味、寒凉温热,根据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体质,开出不同的健康处方。
2.4.2运动指导介绍运动疗法,包括运动前应检查的项目及运动目的、类型、步骤、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注意事项等,利用电子监测仪测试患者1天消耗的热能,从而判断患者的活动程度,确定患者的活动计划。
2.4.3心理疏导和遵医行为指导定期组织医患、家属座流会,介绍成功病例,请患者及家属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巩固教育效果,坚定治疗信心,解决患者心理问题的症结。定期向病人、家属介绍病情控制情况,告戒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人际关系,严格执行医嘱,不自行换药和停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5效果评价实施半年的个体化健康管理后,由两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分别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评价。
2.5.1糖尿病认知调查自行设计调查表 分六个方面共18条项目,主要内容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监测、心理疗法,评价分为三级:即浅认知(仅知道0~6个项目)、中认知(知道7~12个项目)、深认知(知道13~18个项目)。
2.5.2临床及生化指标检测:检测患者体重、清晨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h血糖,用COB-S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体重指数(BMI)采用WHO评价成人标准拟定。即18. 5~25为正常; <18. 5为消瘦;>25为超重[2]。并对130例患者体重指数进行分析。
2.5.3生活质量的调查采用SF-36量表[4],该量表含8个维度,每个维度含2~10个问题共36题,其中躯体角色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的问题仅回答是或否,其余问题的回答分4~5个等级,每个问题根据其代表的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并将各维度得分转换成百分制,每一维度最大可能评分为100,最小可能评分为0,8个维度评分之和为总评分,得分越高,所代表的功能损害越轻,生命质量越好。
2.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见表1。
从表1可见:实验组糖尿病知识认知程度评价高于对照组,有67.69%的患者达到深认知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 <0.01,有统计学意义。
x2=11.2, *P=0.004 <0.01
3.2兩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见表2。
从表2可见:实验组患者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P <0.01有统计学意义。
t1=3.2,P=0.002;t2=3.8,P=0.00;t3=13.1,P=0.00;*P <0.01.
3.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半年后生活质量测评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8个维度中社会功能、躯体健康、躯体疼痛、心理健康、总评分、情绪角色功能评分高于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躯体角色功能得分最低,糖尿病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依次为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精力、情绪角色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躯体健康。
4讨论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普遍较低(见表3),梁剑[3]等人经临床研究发现,糖尿病的并发症会降低病人的生存质量,病人积极的主观态度、社会支持、较好的生活制度/治疗方式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此外,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与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本研究表明,躯体总体健康、躯体角色功能对糖尿病生活质量损害最大,社会功能、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与上述研究观点基本一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一旦确诊后需要长期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的饮食、运动、社交、体力活动等多方面都要严格控制,因而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使患者感觉失去了自由和生活乐趣[5]。加上经济负担、医疗制度改革、工作能力下降等,常常会产生恐惧、自卑、压抑,对家庭内疚甚至绝望的不良心理;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若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率下降就会造成患者主观幸福感的下降。
实验组患者的躯体角色功能、总体健康评分较低,调查中发现其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疼痛、胸闷、心悸、工作能力下降、看东西费力,对外界反应能力下降,饥饿感,口渴,尿频等,提示我们应充分重视病情及健康状况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时采取各种有效的治疗措施控制病情,减轻病人的不适和痛苦,提高对治疗的信心和满意度。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围,其发病主要由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劳逸内伤,纵欲伤肾;嗜食肥甘,醇酒厚味;心情不舒,精神抑郁等原因,导致肺、胃、肾等脏腑的气阴亏虚,躁热炽盛而形成消渴。运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治原则,通过望、闻、问、切,了解患者的生活起居、身体机能、心理状态、舌苔、脉象、体质、治疗用药等情况,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治疗和教育,根据病人证型进行辨证施教,尤其在中医食疗、养生、锻炼、心理调护方面更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开出个体化、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处方,得到糖尿病患者的普遍肯定,能有效地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每月1-2次的家庭访视或电话回访,和谐了医患关系,加深了医患沟通,患者对医生有了充分的信任,遵医行为不断提高,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家人的关心、支持和督促对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通过对患者和家属共同实施健康宣教,改变的不单纯是患者的生活方式,而是家庭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整个家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和谐的家庭关系。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就医满意度大大提高。
通过为期半年的健康跟踪,使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对药物疗法、运动疗法、饮食疗法、自我监测、疾病预防知识了解也更加全面,患者定期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专题讲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进一步坚定了治疗信心,疾病得到控制,逐渐摆脱了无端的烦恼和忧虑,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林晓嵩. 健康管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作用 [J]. 中国全科医学, 2006,9(21):1748-1750.
[2]林杰.营养与膳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
[3]梁剑, 穆世惠, 苏丹婷, 等. SF-36量表在糖尿病患者生命質量评价中的应用 [J]. 现代预防医学, 2004,31(6):808-809,812
[4]Ware JE,,Snow KK, Kosinski M, et al..SF-36Health.Survehy. Mannual and Interpretation Guide [M] .Boston .MA:The Health. Institute ,1993.
[5]李建生, 余学庆. 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中医症候的关系[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8(30):6669-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