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应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科学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信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信仰教育体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以及科学确立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途径和方法提高当前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族问题依然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团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的需要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依靠全国各民族的坚强团结,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根据作者在本校所作的初步调查,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的问题上,选择“当然是”的占15.59%,选择“是,还需要完善发展” 的学生占80.52%,在“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信心问题上,选择“充满信心”的占46.75%,“较有信心”的占42.86%,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态度”的问题上,选择“前途光明”的占55.84%,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占32.47%,还有个别学生选择的是“说不清楚”。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正确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邓小平指出:“政治上不合格势必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势必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1]P104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备前提。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将回到原籍,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因此,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保证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不断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由于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西部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他们毕业之后有大部分仍然回到原居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建设家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包括价值导向作用、精神动力作用、力量凝聚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有了这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人们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人们的热情就会发生汇聚作用而互相激励和不断增强,形成巨大的凝聚力。”[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回到家乡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为所在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为西部和经济落后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自觉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3]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根据笔者在本校所做的初步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过程中生活上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心理不适,分别占48.05%、29.87%和15.58%。这就需要以更加细致和有效的工作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缺乏的原因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内学校校园网的开通,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他们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不断发展的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挑战。
1.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中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在当今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已影响到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个体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渐出现,商品经济带来的公平、民主、平等和竞争观念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更深层次上讲,理想信念的变化是转型期社会诸方面关系及其矛盾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转轨,利益格局转型等都会带来社会关系这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曾经支持人们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的精神世界的基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他们注重个人奋斗,独立意识增强,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想文化观,价值观也随之而来。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的中国学生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外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西方思想文化观念对于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2.学校信仰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是信仰教育实施的主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P515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体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信仰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很大挑战,只有表现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种价值观、信仰在网络上可以自由交流,造成一些大学生信仰迷失和蜕变;网络文化的垄断性侵袭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文化的非控性挑战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统舆论环境。”[6]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僵化、软硬件投资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教育方式陈旧、内容不适应社会需要、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等,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62.34%、55.84%、48.05%、45.457%、44.16%、31.17%和16.88%。在“你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看法”这个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35.06%,“不太满意”的占33.77%,“比较满意”的占22.08%,还有个别学生选择“非常不满意”。从调查结果来看,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手段的落后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变革也应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使课堂的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和价值观念的困惑
从学校信仰教育的评价来看,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对学生政治状况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在“你对学校以及学院的党团组织生活课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80.52%,“比较满意”的占18.18%,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在“你对学校以及学院的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76.62%,“比较满意”的占22.08%,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学校的各级组织及与学生相关的活动应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应通过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实施把信仰教育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状况结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从社会环境上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不同,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尤其是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平衡、不理解、不满足,从而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接受到集体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平,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传统的信仰教育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缺乏热情和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当代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信仰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改进信仰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当前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上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其思想状况表现波动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为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就应提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让学校各部门及工作人员都成为少数民族信仰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信仰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创新信仰教育内容: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内容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但其内容要与时俱进;承认多样性,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7]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信仰教育应该采取的方式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座谈讨论、主题演讲、网上交流、寓教于乐、个别谈心和课堂教学,分别占调查学生的62.34%、61.04%、44.167%、33.77%、31.17%和29.87%,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完成信仰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了。学校的信仰教育应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位目标,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应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积极向上的因素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消极方面及时给予纠正,积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创造良好的氛围。
2.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民族政策的学习和教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获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和改善,但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民族发展差距,民族问题一直存在。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也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面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信仰教育,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习国家的民族政策,发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贴近学生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其他人。学生党员应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行动中作出表率,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正确处理思想和行动中的困难。
3.掌握信仰教育的规律,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理解思想信息的次序相契合。信仰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外在的,这些要求只有被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化才起作用。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总是有其内在的序列,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特征和所适应的接受序列是不同的。因此,教育者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接受特征将教育内容以一种最佳的结构组织起来,这样才易于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因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P251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需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需要契合,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认同,另一方面要以价值认同制约利益认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只有把信仰教育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愿望和动机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实处。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正确引导的方针,努力做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并实现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3]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9,(3).
[4]李暖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王绍芳.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形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7]张梅.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政治思想强、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才,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族问题依然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中坚力量,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团结,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维护各民族安定团结的需要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要依靠全国各民族的坚强团结,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根据作者在本校所作的初步调查,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体系”的问题上,选择“当然是”的占15.59%,选择“是,还需要完善发展” 的学生占80.52%,在“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信心问题上,选择“充满信心”的占46.75%,“较有信心”的占42.86%,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所持态度”的问题上,选择“前途光明”的占55.84%,选择“走一步看一步”的占32.47%,还有个别学生选择的是“说不清楚”。这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关乎国家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正确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邓小平指出:“政治上不合格势必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势必迷失方向,甚至走向反面。”[1]P104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政治局面,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备前提。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毕业后将回到原籍,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因此,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以保证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不断发展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了。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由于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来自西部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他们毕业之后有大部分仍然回到原居住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建设家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包括价值导向作用、精神动力作用、力量凝聚作用。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有了这个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人们就有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人们的热情就会发生汇聚作用而互相激励和不断增强,形成巨大的凝聚力。”[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使他们回到家乡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才,为所在地区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为西部和经济落后地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人才,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教育者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自觉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3]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根据笔者在本校所做的初步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学过程中生活上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心理不适,分别占48.05%、29.87%和15.58%。这就需要以更加细致和有效的工作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二、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缺乏的原因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内学校校园网的开通,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他们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不断发展的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挑战。
1.深刻变革的社会转型中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在当今新旧体制过渡时期,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已影响到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他们的个体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逐渐出现,商品经济带来的公平、民主、平等和竞争观念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思想文化观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从更深层次上讲,理想信念的变化是转型期社会诸方面关系及其矛盾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转轨,利益格局转型等都会带来社会关系这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曾经支持人们理想信念思想政治的精神世界的基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4]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他们注重个人奋斗,独立意识增强,迫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成型,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西方的思想文化观,价值观也随之而来。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的中国学生来说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外思想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西方思想文化观念对于我国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2.学校信仰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是信仰教育实施的主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和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5]P515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体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信仰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很大挑战,只有表现为网络的开放性使各种价值观、信仰在网络上可以自由交流,造成一些大学生信仰迷失和蜕变;网络文化的垄断性侵袭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网络文化的非控性挑战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统舆论环境。”[6]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管理体制僵化、软硬件投资不足、教学效果不显著、教育方式陈旧、内容不适应社会需要、教学设施落后、和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等,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62.34%、55.84%、48.05%、45.457%、44.16%、31.17%和16.88%。在“你对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看法”这个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35.06%,“不太满意”的占33.77%,“比较满意”的占22.08%,还有个别学生选择“非常不满意”。从调查结果来看,教育内容的滞后性与教学手段的落后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变革也应跟上时代发展需要。教学方式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实践教育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使课堂的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缺乏和价值观念的困惑
从学校信仰教育的评价来看,形式和手段过于单一,难以对学生政治状况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在“你对学校以及学院的党团组织生活课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80.52%,“比较满意”的占18.18%,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在“你对学校以及学院的社团、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选择“一般满意”的占76.62%,“比较满意”的占22.08%,没有学生选择“非常满意”。这些情况说明,当前学校的各级组织及与学生相关的活动应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应通过课堂内外教学过程的实施把信仰教育的知识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念,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状况结合,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另外,从社会环境上看,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不同,不同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差别和价值主体的多元化,激发了学生尤其是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不平衡、不理解、不满足,从而产生了不少新的矛盾,他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一方面接受到集体主义等传统观念的教育,另一方面又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公平,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传统的信仰教育容易形成逆反心理,缺乏热情和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仰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
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站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当代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信仰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1.改进信仰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当前少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上与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其思想状况表现波动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为此,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实效性,就应提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让学校各部门及工作人员都成为少数民族信仰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与心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信仰教育中的育人作用。“创新信仰教育内容:构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内容体系,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但其内容要与时俱进;承认多样性,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加强信仰的科学化建设。”[7]通过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信仰教育应该采取的方式认可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座谈讨论、主题演讲、网上交流、寓教于乐、个别谈心和课堂教学,分别占调查学生的62.34%、61.04%、44.167%、33.77%、31.17%和29.87%,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的肯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觉完成信仰教育的任务,另一方面也说明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了。学校的信仰教育应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位目标,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市场经济体制所引起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应当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中积极向上的因素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其消极方面及时给予纠正,积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创造良好的氛围。
2.发挥在校大学生的主体性,加强民族政策的学习和教育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获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和改善,但由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发展差异,民族发展差距,民族问题一直存在。加之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也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面对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强化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不可避免地导致价值观念的多种取向。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信仰教育,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学习国家的民族政策,发挥辅导员和思想政治教师贴近学生的优势,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学文化应该是一种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文化,任何人都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其他人。学生党员应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行动中作出表率,影响和带动周边同学正确处理思想和行动中的困难。
3.掌握信仰教育的规律,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同
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理解思想信息的次序相契合。信仰教育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外在的,这些要求只有被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化才起作用。任何一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信息的接受总是有其内在的序列,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接受特征和所适应的接受序列是不同的。因此,教育者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具体接受特征将教育内容以一种最佳的结构组织起来,这样才易于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因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8]P251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需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需要契合,这就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利益认同,另一方面要以价值认同制约利益认同,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只有把信仰教育的内容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愿望和动机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把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到实处。
综上所述,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坚持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正确引导的方针,努力做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并实现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周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信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3]于淑秀,张威.大学生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和方法[J].科教文汇,2009,(3).
[4]李暖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王绍芳.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形式[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1).
[7]张梅.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