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家长买了紫外灯,拿着灯照来照去,不照不知道,一照吓一跳,衣服,洗衣液……到处都是亮蓝色。衣服不能穿吗?洗衣液不能用吗?怎么办?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荧光”。荧光到底是什么东西?荧光剂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吗?
什么是荧光?
当紫外线照射到某些物质的时候,这些物质会发射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当紫外线停止照射时,所发射的光线也随之很快消失,这些物质发射出的光线被称为荧光。
1575年,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N.莫纳德斯第一次记录了荧光现象。17世纪,波义耳和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再次观察到荧光现象。1852年,斯托克斯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长,才判明这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是由光的漫射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物“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此后,对荧光的研究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包括荧光素、曙红、多环芳烃等600种以上的荧光化合物。时至今日,人们对荧光物质的认知也已扩大,认识到存在吸收紫外线、可见光等不同波长的荧光物质,也存在发射的荧光波长在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的荧光物质。
有没有天然的荧光物质?这些荧光物质有害吗?
荧光现象并不稀有,荧光物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大众概念里的荧光,其实包括很多种不同原理的发光现象。分子发光按激发模式分类,有光致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等。
存在于许多人记忆里的萤火虫,它的发光模式就是生物发光。我们经常见到的鳞皮扇菇也能发出绿幽幽的荧光。很多海洋生物也能发出荧光,比如荧光水母。生物能发荧光,主要是因为这些生物体内存在荧光蛋白质。
许多人一听到“荧光”就害怕,其实荧光与有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荧光物质发出荧光有化学、生物等各种模式,荧光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你看得到的荧光就是一种可见光,只不过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各色荧光通常比太阳光或白炽灯光的强度要弱得多,白天看不见,只有晚上才能看得到。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有哪些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荧光染料,也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吸收紫外线后发出蓝色的光,与纸张或衣物等的黄色光叠加后互补形成白色,达到增白的效果,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
荧光增白剂是人类特意制造出来的,用于产生荧光的物质,天然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不在此列。目的和用途不是用于产生荧光的物质也不属于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种类繁多,按用途分为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纺织品用荧光增白剂、造纸用荧光增白剂、塑料与合成材料用荧光增白剂等。《染料索引》统计的荧光增白剂有300多种,基本结构类型有将近20种。
荧光增白剂的安全与用量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保潮开始,欧美人民就怀疑过荧光增白剂的毒性。这一时期也是荧光增白剂毒理学研究的高峰。然而,出乎科研人员意料的是,几种典型的荧光增白剂对各种受试生物却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毒性。时至今日,世界上仍在使用的几十种荧光增白剂,已被毒理数据证明是低毒或基本无毒的,可以放心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家很少再去研究它了。
然而,这个科研人员已经很少研究的课题,为什么在国内总是被反复提及呢?这是因为:一是人们可能只看到了关于荧光增白剂能延缓血液凝固或致癌的早期假想和未被证实的描述,而没有注意到后来毒理学家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得出的相反的结论;二是有的商家为了促销其产品,借助大众媒体肆意夸大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和可能对人体的危害,有意误导消费者,
这也是人们对荧光增白剂产生错误认识的一个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荧光增白剂是用来增白的,那么是不是加得越多,增白效果越强呢?
答案是否定的。荧光增白剂只能微量加入,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织物上的黄光强度有限,所需荧光增白剂发出的补色光——蓝紫色荧光也是有限的。随着织物上荧光增白剂浓度的增加,它发出的蓝紫色荧光的强度也在增加。一旦蓝紫色荧光强度大于织物上黄光的强度,就会造成增白效果降低。所以荧光增白剂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用量得当效果才最佳。另外,由于荧光增白剂价格较贵(如荧光增白剂CBS的价格通常在每吨18万元左右),商家也不可能加入很多的荧光增白剂。我国衣用洗涤剂产品中荧光增白剂的一般添加量是0.2%~0.4%,与欧美和日本相比略低或相当。
洗涤剂、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
目前,洗涤剂、洗衣液中最常用的荧光增白剂有两种,一种是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另一种是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
我们每个人都贴身穿过含有少量荧光增白剂的衣服。很多白色或浅色衣物里都有加入微量荧光增白剂,但是荧光增白剂经衣服向皮肤的遷移率连1%一都不到。而且常用的荧光增白剂都是可排泄的,并不会蓄积在人体内,就算吸收了,一天之内就排泄了。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加应该担心的是纺织品中的偶氮染料。
课本、作业本中的荧光增白剂
自然界中很多东西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安全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量,就会产生质变。比如说,吃过多的盐,是会脱水而死的,而我们并不会因此说食盐是有毒的。
当然了,荧光增白剂虽然是安全的添加剂,但也并不是必须要添加的。作业本的使用群体多数是中小学生,为防止高白度影响学生视力,国家对本册的白度要求较低。《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21027-2007)限定本册的亮度(白度)应该不大于85%。小孩子的课本、作业本,经过正常的漂白工艺,质量好的纸张的自然白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不需要添加荧光增白剂。达不到要求的,适量添加荧光增白剂,符合标准添加量的规定即可。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讨论正常情况,并不否认有不符合规范的企业的存在,其产品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我们真正要抵制的也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不良企业。
卫生巾、化妆品中的荧光增白剂
有新闻爆出许多卫生巾中加入了荧光增白剂。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质都会产生荧光,只要分子结构具刚性,并且有大的共轭体系,都有可能产生荧光。所以有一点一定要认清,荧光增白剂一定有荧光,但是有荧光的不一定是荧光增白剂。我们常见到的维生素A、维生素B2,我们日常吃的醋、酱油,喝的咖啡等,很多物质都会产生荧光。卫生巾中使用的胶黏剂就有可能含有产生荧光的物质。有些护肤品中的水杨酸、植物提取物等也是本身就有荧光的。所以不能看到紫外灯照射出蓝色荧光就判定产品中含有荧光增白剂。不排除有些黑心厂家会非法添加大量荧光增白剂或者是不合规的激素类产品,我们要抵制的不是正常添加的安全的荧光增白剂,而是这些不合规的生产商和产品。
用紫外线手电照射判断是否会有荧光增白剂靠不靠谱?
许多家长会购买紫外线手电自测荧光增白剂,但是,光用紫外线手电照射看光斑不能判断是不是含有莹光增白剂,只能判断是不是含有荧光物质。荧光增白剂可发出荧光,但不是所有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都是荧光增白剂。实际上,实验室对荧光增白剂和荧光增白剂的可迁移性的检测有一套严格的仪器分析的标准定量方法。
不必抵制荧光物质
前面提到过,生活中有很多种物质都能够产生荧光。最常见的荧光可见于印刷防伪技术,大部分国家的钞票都会利用特殊的油墨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的特点防伪,而这对人体是无害的。
有荧光的物质不一定有害,没有荧光的也不一定无害。事实上,荧光与有毒有害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必抵制荧光物质。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老爸评测:你的健康呵护指南》 作者:老爸评测)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荧光”。荧光到底是什么东西?荧光剂真的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吗?
什么是荧光?
当紫外线照射到某些物质的时候,这些物质会发射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可见光,而当紫外线停止照射时,所发射的光线也随之很快消失,这些物质发射出的光线被称为荧光。
1575年,西班牙的内科医生和植物学家N.莫纳德斯第一次记录了荧光现象。17世纪,波义耳和牛顿等著名科学家再次观察到荧光现象。1852年,斯托克斯在考察奎宁和叶绿素的荧光时,用分光计观察到其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稍长,才判明这种现象是这些物质在吸收光能后重新发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不是由光的漫射所引起的,从而导入了荧光是光发射的概念。他还由发荧光的矿物“萤石”推演而提出“荧光”这一术语。此后,对荧光的研究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人们已经知道了包括荧光素、曙红、多环芳烃等600种以上的荧光化合物。时至今日,人们对荧光物质的认知也已扩大,认识到存在吸收紫外线、可见光等不同波长的荧光物质,也存在发射的荧光波长在紫外光区、可见光区的荧光物质。
有没有天然的荧光物质?这些荧光物质有害吗?
荧光现象并不稀有,荧光物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大众概念里的荧光,其实包括很多种不同原理的发光现象。分子发光按激发模式分类,有光致发光、化学发光、生物发光、热致发光、场致发光等。
存在于许多人记忆里的萤火虫,它的发光模式就是生物发光。我们经常见到的鳞皮扇菇也能发出绿幽幽的荧光。很多海洋生物也能发出荧光,比如荧光水母。生物能发荧光,主要是因为这些生物体内存在荧光蛋白质。
许多人一听到“荧光”就害怕,其实荧光与有害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荧光物质发出荧光有化学、生物等各种模式,荧光本身只是一种物理现象。你看得到的荧光就是一种可见光,只不过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各色荧光通常比太阳光或白炽灯光的强度要弱得多,白天看不见,只有晚上才能看得到。
什么是荧光增白剂?有哪些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是一类荧光染料,也是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它吸收紫外线后发出蓝色的光,与纸张或衣物等的黄色光叠加后互补形成白色,达到增白的效果,广泛用于造纸、纺织、洗涤剂等多个领域中。
荧光增白剂是人类特意制造出来的,用于产生荧光的物质,天然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不在此列。目的和用途不是用于产生荧光的物质也不属于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种类繁多,按用途分为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纺织品用荧光增白剂、造纸用荧光增白剂、塑料与合成材料用荧光增白剂等。《染料索引》统计的荧光增白剂有300多种,基本结构类型有将近20种。
荧光增白剂的安全与用量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环保潮开始,欧美人民就怀疑过荧光增白剂的毒性。这一时期也是荧光增白剂毒理学研究的高峰。然而,出乎科研人员意料的是,几种典型的荧光增白剂对各种受试生物却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毒性。时至今日,世界上仍在使用的几十种荧光增白剂,已被毒理数据证明是低毒或基本无毒的,可以放心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家很少再去研究它了。
然而,这个科研人员已经很少研究的课题,为什么在国内总是被反复提及呢?这是因为:一是人们可能只看到了关于荧光增白剂能延缓血液凝固或致癌的早期假想和未被证实的描述,而没有注意到后来毒理学家经过科学严谨的研究得出的相反的结论;二是有的商家为了促销其产品,借助大众媒体肆意夸大荧光增白剂的毒性和可能对人体的危害,有意误导消费者,
这也是人们对荧光增白剂产生错误认识的一个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荧光增白剂是用来增白的,那么是不是加得越多,增白效果越强呢?
答案是否定的。荧光增白剂只能微量加入,否则效果适得其反。织物上的黄光强度有限,所需荧光增白剂发出的补色光——蓝紫色荧光也是有限的。随着织物上荧光增白剂浓度的增加,它发出的蓝紫色荧光的强度也在增加。一旦蓝紫色荧光强度大于织物上黄光的强度,就会造成增白效果降低。所以荧光增白剂不是用得越多越好,用量得当效果才最佳。另外,由于荧光增白剂价格较贵(如荧光增白剂CBS的价格通常在每吨18万元左右),商家也不可能加入很多的荧光增白剂。我国衣用洗涤剂产品中荧光增白剂的一般添加量是0.2%~0.4%,与欧美和日本相比略低或相当。
洗涤剂、洗衣液中的荧光增白剂
目前,洗涤剂、洗衣液中最常用的荧光增白剂有两种,一种是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另一种是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
我们每个人都贴身穿过含有少量荧光增白剂的衣服。很多白色或浅色衣物里都有加入微量荧光增白剂,但是荧光增白剂经衣服向皮肤的遷移率连1%一都不到。而且常用的荧光增白剂都是可排泄的,并不会蓄积在人体内,就算吸收了,一天之内就排泄了。相比较而言,我们更加应该担心的是纺织品中的偶氮染料。
课本、作业本中的荧光增白剂
自然界中很多东西在正常状态下都是安全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超过一定的量,就会产生质变。比如说,吃过多的盐,是会脱水而死的,而我们并不会因此说食盐是有毒的。
当然了,荧光增白剂虽然是安全的添加剂,但也并不是必须要添加的。作业本的使用群体多数是中小学生,为防止高白度影响学生视力,国家对本册的白度要求较低。《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GB21027-2007)限定本册的亮度(白度)应该不大于85%。小孩子的课本、作业本,经过正常的漂白工艺,质量好的纸张的自然白度已经可以满足要求,不需要添加荧光增白剂。达不到要求的,适量添加荧光增白剂,符合标准添加量的规定即可。当然,在这里,我们只是讨论正常情况,并不否认有不符合规范的企业的存在,其产品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我们真正要抵制的也是那些利欲熏心的不良企业。
卫生巾、化妆品中的荧光增白剂
有新闻爆出许多卫生巾中加入了荧光增白剂。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物质都会产生荧光,只要分子结构具刚性,并且有大的共轭体系,都有可能产生荧光。所以有一点一定要认清,荧光增白剂一定有荧光,但是有荧光的不一定是荧光增白剂。我们常见到的维生素A、维生素B2,我们日常吃的醋、酱油,喝的咖啡等,很多物质都会产生荧光。卫生巾中使用的胶黏剂就有可能含有产生荧光的物质。有些护肤品中的水杨酸、植物提取物等也是本身就有荧光的。所以不能看到紫外灯照射出蓝色荧光就判定产品中含有荧光增白剂。不排除有些黑心厂家会非法添加大量荧光增白剂或者是不合规的激素类产品,我们要抵制的不是正常添加的安全的荧光增白剂,而是这些不合规的生产商和产品。
用紫外线手电照射判断是否会有荧光增白剂靠不靠谱?
许多家长会购买紫外线手电自测荧光增白剂,但是,光用紫外线手电照射看光斑不能判断是不是含有莹光增白剂,只能判断是不是含有荧光物质。荧光增白剂可发出荧光,但不是所有能够发出荧光的物质都是荧光增白剂。实际上,实验室对荧光增白剂和荧光增白剂的可迁移性的检测有一套严格的仪器分析的标准定量方法。
不必抵制荧光物质
前面提到过,生活中有很多种物质都能够产生荧光。最常见的荧光可见于印刷防伪技术,大部分国家的钞票都会利用特殊的油墨在紫外线下发出荧光的特点防伪,而这对人体是无害的。
有荧光的物质不一定有害,没有荧光的也不一定无害。事实上,荧光与有毒有害根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不必抵制荧光物质。
(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老爸评测:你的健康呵护指南》 作者:老爸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