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不断增加的进口奶粉和液态奶冲击,以及国际市场奶价走低、国内乳制品消费量上涨乏力等多因素影响,从2014年开始我国奶价一路走低,到目前,部分地区仍然“卖奶难”。在2015年5月31日开幕的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上,业界专家提出,应发展巴氏鲜奶,推行“新鲜战略”来应对进口奶冲击,打破我国奶业面临的困境。
奶业遭遇内忧外患
随着我国加入WTO,并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产奶大国签署全面自由贸易协定,我国的奶业市场已成为全球化贸易市场。在奶粉大量进入我国之后,2013年以后液态奶进口量也剧增。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介绍, 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的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干乳制品年进口量已经超过1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乳品净进口大国。
进口量猛增,国内生产增速却在放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增速持续放缓,全国干乳制品产量下降4.17%;液态奶产量下降0.91%,部分乳制品主产区自2008年后首次出现产量负增长。山东、河北、内蒙等地出现奶农“杀牛倒奶”事件。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在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卖奶难”有所好转,但仍有较大压力。
“如果进口牛奶在中国大行其道,整个中国奶牛养殖业将面临灭顶之灾。”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说。
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重创了国内的奶业品牌,导致了严重的牛奶消费信任危机,给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
王加启说,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不到30公斤,国内消费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但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我国奶类产量年增长率不到2%,出现典型的“爬坡顶”现象。
提高国内奶业竞争力
当下已不可能再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口,乳品企业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民族品牌如何立足本土、发挥优势求生存?
面对当前奶业种种危机,专业建议发展巴氏鲜奶,以“新鲜战略”打破中国乳业困境的可能性。
据介绍,巴氏鲜奶以优质生鲜牛乳为原料,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质和天然营养。但巴氏鲜奶必须在2-6摄氏度的条件下全程冷藏,保质期只有5-7天。
“巴氏鲜奶是保质期短于10天的特殊商品,是奶制品国际贸易的‘盲点’。”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说,对于正常的国际贸易而言,长距离冷藏运输短保质期的巴氏鲜奶的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高得简直难以承受。
“巴氏鲜奶是具有‘人无我有’性质的一种液态奶品种。从当前情况看,认真做好巴氏鲜奶将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顾佳升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表示,由于民族奶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国外相比,奶粉、奶酪等产品的优势小,发展巴氏鲜奶可以提升民族奶业的竞争力。
在论坛上,台湾乳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施宗雄作了“洋品牌为何打不进台湾”的演讲。他说,台湾乳业一开始就制定了低温巴氏鲜奶的发展方向,台湾自产的牛奶98%以上是以巴氏鲜奶的形式消费,这让台湾本土的奶业一直在稳健中成长。
与会专家建议,应制定我国奶业的“新鲜战略”,建立起国际竞争的天然壁垒,打造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巴氏鲜奶促产业升级
与会人士表示,发展巴氏鲜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还是促进我国奶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奶业整体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大城市周边产区、南方产区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
中国农科院当前正在进行奶业创新研究,该团队提出我国应该实施“优质乳工程”。据介绍,液态奶主要是纯牛奶(常温奶)和巴氏鲜奶。常温奶以实现常温保存和长保质期(可达半年以上)为目的,采用135摄氏度以上的超高温灭菌工艺,牛奶营养大量流失。
台湾大学动物科学系主任陈明汝教授说,牛奶加热影响最大的是水溶性维生素和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大约有10%的维生素B和25%的维生素C流失,加热程度越深,营养损失越多。实验表明,巴氏鲜奶中的乳清蛋白、乳铁蛋白、可溶性钙等比常温奶多很多。
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负责人说,巴氏鲜奶是名符其实的优质乳制品,它需要优质的原料奶,加工过程的能耗低,是优质、低碳、环保型乳制品。世界上奶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共同的道路,那就是在液态奶中巴氏鲜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当前,在英、美、韩、日、加、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巴氏鲜奶的消费量占整个乳品消费的90%以上。但在中国大陆,目前巴氏鲜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与国际消费主流形成巨大反差。
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等有关人士认为,大力发展巴氏鲜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高品质乳品消费的差距,让老百姓喝上真正的好奶。
奶业遭遇内忧外患
随着我国加入WTO,并先后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产奶大国签署全面自由贸易协定,我国的奶业市场已成为全球化贸易市场。在奶粉大量进入我国之后,2013年以后液态奶进口量也剧增。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王加启介绍, 2008年以来,我国乳制品进口的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干乳制品年进口量已经超过1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乳品净进口大国。
进口量猛增,国内生产增速却在放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乳制品产量增速持续放缓,全国干乳制品产量下降4.17%;液态奶产量下降0.91%,部分乳制品主产区自2008年后首次出现产量负增长。山东、河北、内蒙等地出现奶农“杀牛倒奶”事件。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在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之后,“卖奶难”有所好转,但仍有较大压力。
“如果进口牛奶在中国大行其道,整个中国奶牛养殖业将面临灭顶之灾。”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乳制品订标组副组长曾寿瀛说。
2008年的婴幼儿奶粉事件重创了国内的奶业品牌,导致了严重的牛奶消费信任危机,给消费者留下了心理阴影。
王加启说,我国人均占有奶量不到30公斤,国内消费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但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间,我国奶类产量年增长率不到2%,出现典型的“爬坡顶”现象。
提高国内奶业竞争力
当下已不可能再用行政手段控制进口,乳品企业如何调整产品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民族品牌如何立足本土、发挥优势求生存?
面对当前奶业种种危机,专业建议发展巴氏鲜奶,以“新鲜战略”打破中国乳业困境的可能性。
据介绍,巴氏鲜奶以优质生鲜牛乳为原料,最大限度地保留牛奶的活性生命物质和天然营养。但巴氏鲜奶必须在2-6摄氏度的条件下全程冷藏,保质期只有5-7天。
“巴氏鲜奶是保质期短于10天的特殊商品,是奶制品国际贸易的‘盲点’。”中国奶协乳制品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说,对于正常的国际贸易而言,长距离冷藏运输短保质期的巴氏鲜奶的成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高得简直难以承受。
“巴氏鲜奶是具有‘人无我有’性质的一种液态奶品种。从当前情况看,认真做好巴氏鲜奶将是中国奶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顾佳升说。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表示,由于民族奶业正处于发展阶段,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与国外相比,奶粉、奶酪等产品的优势小,发展巴氏鲜奶可以提升民族奶业的竞争力。
在论坛上,台湾乳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施宗雄作了“洋品牌为何打不进台湾”的演讲。他说,台湾乳业一开始就制定了低温巴氏鲜奶的发展方向,台湾自产的牛奶98%以上是以巴氏鲜奶的形式消费,这让台湾本土的奶业一直在稳健中成长。
与会专家建议,应制定我国奶业的“新鲜战略”,建立起国际竞争的天然壁垒,打造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巴氏鲜奶促产业升级
与会人士表示,发展巴氏鲜奶,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还是促进我国奶业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奶业整体质量水平的必由之路。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大城市周边产区、南方产区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
中国农科院当前正在进行奶业创新研究,该团队提出我国应该实施“优质乳工程”。据介绍,液态奶主要是纯牛奶(常温奶)和巴氏鲜奶。常温奶以实现常温保存和长保质期(可达半年以上)为目的,采用135摄氏度以上的超高温灭菌工艺,牛奶营养大量流失。
台湾大学动物科学系主任陈明汝教授说,牛奶加热影响最大的是水溶性维生素和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大约有10%的维生素B和25%的维生素C流失,加热程度越深,营养损失越多。实验表明,巴氏鲜奶中的乳清蛋白、乳铁蛋白、可溶性钙等比常温奶多很多。
中国农科院奶业创新团队负责人说,巴氏鲜奶是名符其实的优质乳制品,它需要优质的原料奶,加工过程的能耗低,是优质、低碳、环保型乳制品。世界上奶业发达国家都走过了一条共同的道路,那就是在液态奶中巴氏鲜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当前,在英、美、韩、日、加、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巴氏鲜奶的消费量占整个乳品消费的90%以上。但在中国大陆,目前巴氏鲜奶的市场占有率只有20%左右,与国际消费主流形成巨大反差。
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等有关人士认为,大力发展巴氏鲜奶,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高品质乳品消费的差距,让老百姓喝上真正的好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