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教育的困境反思与生活化回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历来都是高校道德教育研讨的重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探究的难点问题。本文从现行高校道德教育现状出发,剖析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之影响因素,反思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继而提出其走出当前困境、提高其实效性的重要路径——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
  关键词: 道德教育 高校道德教育 生活化
  现行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在长时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个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其负面消极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校道德教育的持续发展。谛视高校现行道德教育,审视学生的后续表现,不难发现,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日趋式微。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受到多方面的诘问。高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当前困境,增强其实效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道德教育现状及困境反思
  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道德教育一直处于首要地位,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目前高校对其道德教育进行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总体而言,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不容乐观。这需要我们审视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分析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道德教育目标社会化、理想化、政治化的色彩过于浓重,难以实现。
  由于受几千年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高校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未能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需要,在价值取向上仍倾向于个人必需屈从社会、国家、集体的利益,不够重视或忽视个体的现实需要和人自身的价值;过于强调整体主义的价值定位,不顾当前经济社会条件的实际,在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出“大一统”、高标准的理想化倾向,以致把现在还没可能实现的“终极道德”当作当下的道德准绳;弱化道德教育的人文内涵,强调其为政治教育服务的目的,甚而将一些道德问题作为政治问题对待,以政治标准评价人的道德品质。
  由于现行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对人的基本品德修养教育、对人的合理利益需求的满足有所忽略,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未从学生实际出发,忽略或轻视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特点,无视或漠视大学生自身修养道德水平的层次性、差异性;把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糅合在一起,混淆两者之间的区别,使高校道德教育脱离可接受性和发展性,高校道德教育目标很难实现。“行动纲领,如果不与人的实际需要结合,即便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那也毫无实际用处”[1]。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在目标上的如此特点,便是影响其当前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道德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人的道德诉求,不易得到认同。
  道德教育目标上的如上特点决定了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必然以“高、大、远”为特征,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其主体性的道德需求,因而缺乏时代性、层次性、生动性。这就使高校道德教育工作因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而被弱化在道德教育实践之中。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并未及时、有效、准确地反映當前道德内容的变化及其时代特点,缺乏生活的时代气息,使理论疏离与实际,无法实现高校道德教育内容的与时俱新。
  受传统知性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高校道德教育往往把道德教育等同于道德知识教育,着重给大学生以道德知识的传授,以为他们只要掌握大量的道德知识就可以成为有道德的人甚至是品德高尚之人,不重视或忽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让学生疏离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也使道德教育远隔于最初的为人生活的教育本源。这种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把道德和道德教育看作是外加于人、凌驾在人之上的,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现实需要、情感、行为毫不相干的,忽视大学生对人格和品性完善的道德需求。现行高校道德教育由于重知识轻生活,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
  (三)道德教育方法陈旧、单一,教学效果不明显。
  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并没有突破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实质上依然是“无人”化道德教育。现行高校道德教育是缺失主体性的,只突出道德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强调道德教育者单一向度的说教、灌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将道德教育过程视为教师向学生传导与灌输道德教育内容的过程,把大学生视为可以任其随意填充的“美德袋”。但由于“道德教育必须在生活中进行,那种封闭式的教育不仅无效,也是根本无法实施的”[2]。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在方法上使得道德教育成为一种强制人的外在力量,忽视了学生的认知理解和主体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道德学习的自主构建性相悖,从而成为脱离主体实际生活需要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知识灌输。
  重灌输轻体验的道德教育方法,未能真正将大学生视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未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内在的主体自我教育能力,未能充分展示大学生丰富的个性及其创造性,使得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而不易被大学生接受。这种无视大学生鲜明个性发展需要的道德教育,只是让大学生接受一些道德规范,并未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道德规范更无法在他们的行为上体现出来,在客观上造成大学生往往是知而不做或只说不做的“知行脱节”的现象,这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重要原因。
  (四)道德教育评价重考试轻养成,与生活严重脱节。
  现行高校道德教育评价方式方法过于陈旧、落后,其主要是凭借纸笔类考试来对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得出来的结果只能说明大学生对所学道德知识掌握状况的好坏,无法说明他们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这种评价几乎是教育者在唱主角,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评价,严重脱离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很难考虑受教育者选择这些道德行为背后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动机,往往容易造成评价结果的偏颇,甚至出现个别学生为了评价时能得高分数而采取种种不道德行为的现象,比如考试作弊现象。
  重考试轻养成的道德教育评价方式,使高校道德教育偏离原初定位,远离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生活基础及原本方向,难以适应时代潮流,难以激发与调动大学生内在的道德诉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校道德教育不应只满足于让大学生获得有关道德的知识,更应促使大学生提升道德判断能力、培育道德情感、坚定道德意志并涵养道德行为。这绝非标准化、技术化的试卷可以一纸评价的。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可能会导致学生不敢表露真实想法,常常言行不一致,必然会导致高校道德教育的畸形与片面化,丢失高校道德教育应有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五)道德教育途径重学校轻家庭、社会、网络等环境,教育环境不够协调。
  社会环境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大背景,高校不是脱离社会的“象牙塔”,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价值危机都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家庭环境中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说“不吃亏”、“非诚信化”及部分家庭重对大学生物质需求的满足轻道德教育等现象,造成大学生的文化水平、思想水平、道德水平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使道德教育对象层次多元多样化,致使高校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网络虚拟空间日益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娱乐方式、释压渠道,由于其匿名性、隐蔽性,引发大学生网络不诚信,网络行为不文明,束缚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选择等方面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冲击传统的道德教育。
  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强调加强高校道德教育小环境建设,看轻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及网络环境对其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重小环境轻大环境的思维及行为必然会导致高校与社会、家庭、网络“格格不入”,很难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位一体的道德教育合力。这是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欠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高校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生活化回归
  基于高校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及困境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校道德教育忽视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脱离大学生生活实际,以致道德教育实效性式微。高校要提高其道德教育实效性,就必须突破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在原有道德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要从当前社会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注重道德教育的内隐性,更新道德教育内容,改进道德教育方法,调整完善道德教育目标,进而逐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克服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性,打破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疏离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困境,提高高校道德教育实效,其合理的路径和有效的方法便是生活化回归。
  (一)道德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与人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德及道德教育是为了调节人与人及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调解人与人及人与集体、社会的冲突矛盾而产生形成的,且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德不是一个抑制人、束缚人的精神枷锁,道德的存在是为了人的精神世界更丰盈充足,使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美好。人们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及由此激发的种种道德需求是道德教育主题得以确立的依据[3]。道德教育之所以产生,也是源于人在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的社会道德问题解决的需要。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存在都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这就是道德及道德教育的价值意义所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当下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性、道德性问题,指导大学生的生活,满足其生活的需要,为其发展服务,应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起点。
  高校道德教育要走出实效性低迷的困境,必须克服“生活空场”、“人学空场”,要坚持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尊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关切大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道德矛盾及冲突,利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采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引导大学生体验和反思生活,培育大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及正确有为的道德价值观。
  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就是要改变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指导下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的被動性状态,克服那种离开人的生活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积极了解大学生的生活境遇,了解他们面临什么、需要什么,全面贴近大学生当下的现实生活开展道德教育,大力呼吁他们作为道德教育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参与、体验和建构,加强对大学生的终级道德关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与个体性,进而确立贴近生活的道德教育目标,选择涵养于生活的道德教育内容,选用运行于生活中的各种道德教育方法,确立融于生活的道德教育评价机制,优化融合生活的道德教育环境。
  (二)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活。
  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来看,道德产生于社会生活,是处理人与社会、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调整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需要。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总是从他们自己所依据的现实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道德教育本身,而在于人的生活,在于引导人从实际出发,找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采取合适的方法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帮助人过美而善的生活。道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满足生活中的人的需要,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满足人的需求既是道德教育的根本动力,又是道德教育根本目的与归宿。
  传统道德教育包含使人更好地生活的目的,但它的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的生活,而在于培养人的德行或品德,在于培养具有道德知识的人,因而忽视人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忽视了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在于引导人和人类社会过美而善的生活。现行高校道德教育受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影响,使得道德教育目标社会化、理想化、政治化色彩过于浓重,道德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忽视了人的道德需求,道德教育方法陈旧、单一,道德教育评价方式方法与生活严重疏离、重考试轻涵养,重道德教育小环境轻家庭、社会、网络等形成的大环境,以致道德教育环境不够和谐,使高校道德教育实效事倍功半。高校道德教育应需对大学生的合理生活需要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引导其解决现实的道德问题,让其感受道德教育的价值,积极投身于道德学习与道德践行,提高其道德水平,实现道德教育的生活的意义。
  高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回归,就要从社会化、理想化、政治化道德教育转向生活化道德教育,用道德教育目标引领生活;就是要从疏离生活实际、忽视人的道德需求的无“人”化道德教育转向人文化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主体投身生活,使道德教育内容联系生活;就是要从灌输性道德教育转向养成性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方法切近生活;就是要从单一向度的道德教育转向多元化道德教育,让道德教育评价指向生活;就是要从封闭性道德教育转向开放性道德教育,抓好学校主阵地、社会大家庭、家庭小细胞和网络虚拟空间众领域的协调配合,使道德教育领域覆盖生活。
  高校道德教育要突破当前困境,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化路径,将道德教育的过程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过程密切结合,构建起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大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能力的道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4.
  [2]文艺文.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J].道德与文明,2006(1).
  [3]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3.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项目(Szzgjh1-1-2016-20);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14zdjy119);巢湖学院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生活德育视域下高校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XWY-201315)。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是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升学状况。高中阶段生物学科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应该在生物教学方法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在生物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采用是一项重要的成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中生物 生活
期刊
该文介绍了油包水矿用难燃齿轮油的特性及其应用概况。油包水抗燃液压油国外发展较快,基于上述情况,利用脂肪酸皂等作为乳化剂制成油包水齿轮油。文中论述了该油的粘度、冷却、
会议
布顿大麦草是小麦族芒麦草属多年生二倍体植物,其染色体一般显中等深度Giem-sa-C带。大多数染色体都有较明显的端带、中间带,着丝点带不太明显。 Bouton barley is a family of diploid
会议
摘 要: 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事关高校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健全教育渗透机制、社会实践机制、问题解决机制、环境育人机制、科学管理机制等几方面探讨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以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的实效。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教师 内化机制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科学概括,提出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
期刊
摘 要: 高中化学中关于溶液酸碱度是用溶液的pH值来衡量的,而关于溶液pH的计算,这个内容是在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第二节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里讲到的,书本中提及的有关溶液pH的计算过于简单,达不到高考的教学要求,而学生对计算往往是很头疼的,所以化学教师会在这个知识点上进行精讲。作者就如何让学生更轻松快捷地掌握好溶液pH的计算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pH计算 教学实践 感悟  一、溶
期刊
2011年1~9月,中国日化行业完成累计出口额31.64亿美元,同比增长27.36%。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日本、英国、新加坡、台湾、法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