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千百年来,万里长江奔流不息。进入新世纪,古老的长江,焕发青春活力,迎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春天”。
自2005年,长江航运货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长江航运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12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8亿吨,同比增长8.4%。长江水系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沿江全社会货运量的20%和货物周转量的60%;长江航运完成了沿江地区85%电煤、83%铁矿石和90%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长江航运年直接产生GDP达1200亿元,间接带动GDP逾2万亿元;长江航运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带动间接就业逾千万人。
同时,国家在沿江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还形成了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以及长三角、中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长江航运已经成为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
沿江七省二市全部跨入GDP万亿俱乐部
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49.5: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外贸进出口额124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
江苏省成为我国第二个地区GDP突破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湖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地区GDP跨过两万亿台阶。云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使沿江七省二市GDP全部达到万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沿江省市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格区和产业规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引导沿江产业集聚发展。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江苏省加快跨江合作和产业集聚,皖江城市带实现跨江联动,江西省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湖北省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流域等相关规划,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川省规划建设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加快构建沿江临港产业体系,岸线利用和港口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长江航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
“十一五”期,长江航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沿江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认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内河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1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以长江为龙头的内河航运发展在国家战略和发展全局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江航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2年12月,李克强到九江港考察,强调要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特别是内陆腹地梯度开发、开放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交通运输部领导也多次到长江考察调研,对长江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与此同时,一系列国家、省级及交通运输部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引导长江航运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通过几次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沿江七省二市交流合作意愿更强烈,渠道更顺畅,合作领域更广阔,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更加深入。
2012年8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共同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部、市将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同年11月24日,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议备忘录,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支持江苏先行先试,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
同年4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促进水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内河水运建设、内河船型标准化、海洋等领域重点项目和发展战略研究的金融支持力度。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加强长三角区域港航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作意向书。重庆与贵州就共同推进乌江水运通道建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乌江航运扩能工作。
长江航务管理局先后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召开座谈会,在“皖江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地方政府有需求,长航局系统有响应,合力推进,互利共羸”的良好合作机制。
长江干线完成货运量18亿吨
2012年,长江干线完成货物通过量18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干线与干线之间货物通过量4.5亿吨,支流与干线之间通过量3亿吨,干线(支流)与海上之间通过量10.5亿吨。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矿石、矿建材料五大货类占总量的66.6%。
长江干线全年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616.8艘次,比上年下降3.3%。三峡断面过坝货物通过量9488.7万吨,同比下降13.7%。三峡船闸累计运行9713闸次,通过船舶44263艘次,货物通过量8611.1万吨,同比下降14.2%;翻坝转运折合877.6万吨,同比下降9%;过闸旅客24.4万人,同比下降39%。葛洲坝船闸累计运行17809闸次,通过船舶48202艘次,货物实际通过量9038.2万吨,同比下降13.2%;旅客通过量7.69万人,同比下降39.1%。 随着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煤炭等资源性出川货物明显减少,进川货物需求旺盛,出川货源需求减弱,三峡船舶上下行货物流量不均衡现象明显。
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
推进船型标准化对于改善内河通航秩序,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推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来,长江干线老旧船舶拆解工作加快推进。截至今年7月30日,云南、四川、重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八省二市累计核准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15.1亿元,拆解改造老旧运输船舶7087艘、336万载重吨。长江干线船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1800吨。据了解,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货船平均吨位在1300吨到1500吨左右,现在三峡库区的货船平均吨位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整个长江的货船平均吨位也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
去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全国内河主要通航水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尺度系列,包括长江干线航道、长江水系“十八线”航道和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内有关航道的《主尺度系列》。《主尺度系列》的发布对于提高航道、船闸等基础设施的通航效能,促进船舶技术进步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升至10个
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21亿吨,比上年增长5.4%,占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0%。
2012年,岳阳港加入亿吨大港行列,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达到10个。其中苏州港(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张家港港区货物吞吐量2.5亿吨,太仓港区吞吐量1.2亿吨。长江干线港口生产泊位达到4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421个。
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36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国内河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87%。其中,苏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84.4万TEU,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71%。其中,苏州港年增速达到25.2%,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TEU;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从2012年8月起成为中国内河第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口岸。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22.58亿元
2012年,长江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内河建设投资381.1亿元,占全国内河建设投资的77.8%,同比增长28.1%,增速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计划22.58亿元。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和在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改善航道里程186公里。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立项的航道建设项目总投资达61亿元,8个项目工可、10个项目初步设计通过部批,国家级重点项目“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工可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荆江航道即将展开全面系统整治,长期以来困扰长江航运的“瓶颈”有望在未来3年内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该项目于去年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对太仓至南通河段约56公里的水道先行实施治理,实现由苏州港太仓荡茜闸至南通港天生港区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总投资约51.7亿元,工期3年,预计于2015年完工。目前,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航道保障措施前期工作、通州沙整治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
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南京至太仓段提高至10.8米(试行),芜湖至南京段洪水期提高至10.5米,中枯水期提高至9米;安庆至芜湖段枯水期提高至6米(试行);武汉至城陵矶段提高到4—5米(试行),城陵矶至宜昌段提高到3.5—5米,宜宾至重庆段中洪水期提高到3—3.7米,干线航道维护水深保证率达到100%。
创新驱动成效显现
交通运输系统加快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与环境,健全长江航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高创新能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科研基地相继成立,为长江航运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2012年,沿江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带动力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不仅在航道整治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信息化与智能航运、标准规范研究、节能减排等重点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显著突破,极大增强了行业发展能力。其中,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在研科技项目共计157个,在研项目科研经费3767万元。长江电子航道图(2.0版)系统、长江海事“电子巡航”系统实现了行业管理创新能力的较大提升。
加快信息化建设,长江航运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长江航运公共物流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科技信息化成果的统筹共享与应用力度不断加大,长江航运信息化规划、顶层设计、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自2005年,长江航运货运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长江航运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最繁忙的通航河流。2012年,长江干线货运量达到18亿吨,同比增长8.4%。长江水系完成的水运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占沿江全社会货运量的20%和货物周转量的60%;长江航运完成了沿江地区85%电煤、83%铁矿石和90%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长江航运年直接产生GDP达1200亿元,间接带动GDP逾2万亿元;长江航运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万,带动间接就业逾千万人。
同时,国家在沿江部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六大区域发展战略。还形成了上海、武汉、重庆三大航运中心以及长三角、中三角、成渝三大城市群。长江航运已经成为沿江综合运输体系的主骨架和沿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通道,成为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依托。
沿江七省二市全部跨入GDP万亿俱乐部
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8:49.5:4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外贸进出口额124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
江苏省成为我国第二个地区GDP突破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小康指标。湖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地区GDP跨过两万亿台阶。云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使沿江七省二市GDP全部达到万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沿江省市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格区和产业规划,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化沿江沿河地区产业布局,引导沿江产业集聚发展。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江苏省加快跨江合作和产业集聚,皖江城市带实现跨江联动,江西省出台意见进一步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湖北省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湖北汉江流域等相关规划,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规划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四川省规划建设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加快构建沿江临港产业体系,岸线利用和港口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长江航运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
“十一五”期,长江航运的发展得到了国家和沿江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进一步认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内河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11年初,《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明确了以长江为龙头的内河航运发展在国家战略和发展全局上的地位和作用,长江航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进一步提升。
2013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他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2年12月,李克强到九江港考察,强调要用好长江黄金水道,推动沿江特别是内陆腹地梯度开发、开放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交通运输部领导也多次到长江考察调研,对长江航运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
与此同时,一系列国家、省级及交通运输部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引导长江航运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交流合作更加深入
通过几次长江水运发展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形成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沿江七省二市交流合作意愿更强烈,渠道更顺畅,合作领域更广阔,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更加深入。
2012年8月10日,交通运输部、上海市政府共同签署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深化合作备忘录,部、市将共同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同年11月24日,交通运输部、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议备忘录,交通运输部将积极支持江苏先行先试,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积累经验。
同年4月20日,交通运输部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促进水运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对内河水运建设、内河船型标准化、海洋等领域重点项目和发展战略研究的金融支持力度。
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加强长三角区域港航合作,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交通运输厅共同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区作意向书。重庆与贵州就共同推进乌江水运通道建设达成合作协议,共同促进乌江航运扩能工作。
长江航务管理局先后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省市召开座谈会,在“皖江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完善,形成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地方政府有需求,长航局系统有响应,合力推进,互利共羸”的良好合作机制。
长江干线完成货运量18亿吨
2012年,长江干线完成货物通过量18亿吨,同比增长8.4%。其中,干线与干线之间货物通过量4.5亿吨,支流与干线之间通过量3亿吨,干线(支流)与海上之间通过量10.5亿吨。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制品、矿石、矿建材料五大货类占总量的66.6%。
长江干线全年日平均标准船舶流量的平均值为616.8艘次,比上年下降3.3%。三峡断面过坝货物通过量9488.7万吨,同比下降13.7%。三峡船闸累计运行9713闸次,通过船舶44263艘次,货物通过量8611.1万吨,同比下降14.2%;翻坝转运折合877.6万吨,同比下降9%;过闸旅客24.4万人,同比下降39%。葛洲坝船闸累计运行17809闸次,通过船舶48202艘次,货物实际通过量9038.2万吨,同比下降13.2%;旅客通过量7.69万人,同比下降39.1%。 随着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煤炭等资源性出川货物明显减少,进川货物需求旺盛,出川货源需求减弱,三峡船舶上下行货物流量不均衡现象明显。
长江干线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
推进船型标准化对于改善内河通航秩序,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组织,推进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来,长江干线老旧船舶拆解工作加快推进。截至今年7月30日,云南、四川、重庆、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八省二市累计核准船型标准化补贴资金15.1亿元,拆解改造老旧运输船舶7087艘、336万载重吨。长江干线船型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进展,货船平均吨位达1080吨,三峡库区货船平均吨位达1800吨。据了解,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货船平均吨位在1300吨到1500吨左右,现在三峡库区的货船平均吨位已经超过了这个水平,整个长江的货船平均吨位也正在向这个目标靠近。
去年底,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全国内河主要通航水域运输船舶标准船型尺度系列,包括长江干线航道、长江水系“十八线”航道和京杭运河与淮河水系内有关航道的《主尺度系列》。《主尺度系列》的发布对于提高航道、船闸等基础设施的通航效能,促进船舶技术进步等方面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升至10个
2012年,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21亿吨,比上年增长5.4%,占全国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的80%。
2012年,岳阳港加入亿吨大港行列,长江干线亿吨大港数量达到10个。其中苏州港(张家港港、常熟港、太仓港)张家港港区货物吞吐量2.5亿吨,太仓港区吞吐量1.2亿吨。长江干线港口生产泊位达到411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421个。
沿江七省二市内河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2.36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国内河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的87%。其中,苏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84.4万TEU,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国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71%。其中,苏州港年增速达到25.2%,年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TEU;武汉新港阳逻港区从2012年8月起成为中国内河第一个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的口岸。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22.58亿元
2012年,长江沿江七省二市完成内河建设投资381.1亿元,占全国内河建设投资的77.8%,同比增长28.1%,增速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长江航道落实投资计划22.58亿元。长江干线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和在建项目总体进展顺利,改善航道里程186公里。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立项的航道建设项目总投资达61亿元,8个项目工可、10个项目初步设计通过部批,国家级重点项目“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治理工程”工可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这标志着备受关注的荆江航道即将展开全面系统整治,长期以来困扰长江航运的“瓶颈”有望在未来3年内打通,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将得到极大的释放。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该项目于去年开工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计划对太仓至南通河段约56公里的水道先行实施治理,实现由苏州港太仓荡茜闸至南通港天生港区12.5米深水航道,工程总投资约51.7亿元,工期3年,预计于2015年完工。目前,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工程航道保障措施前期工作、通州沙整治建设工程等进展顺利。
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持续提升。2012年,南京至太仓段提高至10.8米(试行),芜湖至南京段洪水期提高至10.5米,中枯水期提高至9米;安庆至芜湖段枯水期提高至6米(试行);武汉至城陵矶段提高到4—5米(试行),城陵矶至宜昌段提高到3.5—5米,宜宾至重庆段中洪水期提高到3—3.7米,干线航道维护水深保证率达到100%。
创新驱动成效显现
交通运输系统加快改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与环境,健全长江航运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提高创新能力。“长江航运技术行业研发中心”、“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等科研基地相继成立,为长江航运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持。
2012年,沿江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带动力度,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充分发挥优势,不仅在航道整治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与防污染、信息化与智能航运、标准规范研究、节能减排等重点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黄金水道通过能力提升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了显著突破,极大增强了行业发展能力。其中,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在研科技项目共计157个,在研项目科研经费3767万元。长江电子航道图(2.0版)系统、长江海事“电子巡航”系统实现了行业管理创新能力的较大提升。
加快信息化建设,长江航运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长江航运公共物流平台建设有序推进,科技信息化成果的统筹共享与应用力度不断加大,长江航运信息化规划、顶层设计、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