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会快速的通路阅读。读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是怎样开头、怎样收篇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结尾是花了很大功夫的,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开头、结尾。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读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
二、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与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常常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整体理解。
三、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而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设计出的,有些题目中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四、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含义深刻,或者包含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语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重点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是很多的,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考现代文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到位是最重要的。
五、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和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信息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之一。
六、识破设置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选择题是可以用排除法作答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那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阱”,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答题时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命题人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2、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3、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讲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同学们可以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手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七、回答主观性命题时要攻克两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八、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对应的考点是什么,等等。
[试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07年四川卷)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在夜空中缓缓绽开。焰火消失后,天上留下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也是花卉的形状。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像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反衬手法的运用和怎样反衬,比较容易理解;具体的表达效果与文章内容的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具体到本题,须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苦难的历史。(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过程中,要对“炮火”和“焰火”所产生光芒的深层内涵作深刻的区别性理解,弄清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题为“焰火的变奏”,就全文看,写夜空的焰火,却从湖面写来;写眼前的焰火,却想到过去的战争。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形成了谋篇布局的一大特色。)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于“这样的烟花”指代的内容,要作具体分析;反问的语气,比较的层面,赞美的口吻,显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抒发。作者为什么如此“收束全文”,是思考的“结穴点”,由此人手,答题容易上路。)
二、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通路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与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常常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整体理解。
三、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而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设计出的,有些题目中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
四、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含义深刻,或者包含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语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重点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文中是很多的,比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考现代文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到位是最重要的。
五、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和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部分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信息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之一。
六、识破设置干扰项的各种手法。有不少选择题是可以用排除法作答的,但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要知道为什么选这个,为什么不选那个。选择题中往往有一个“陷阱”,是同学们容易选错的,答题时就要学会反干扰,挑出这个干扰项。命题人出干扰项,最多的手法有以下几种:1、无中生有。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2、主次颠倒。次要的变成主要的。3、张冠李戴,偷换概念。明明是讲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同学们可以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自己做一些总结,识别命题专家常用的干扰手法,这对于提高反干扰能力,减少错题几率是很有帮助的。
七、回答主观性命题时要攻克两个难关。一是读不到位,二是词不达意,这两个“不”,是同学们正确回答主观题的“拦路虎”。
八、注意开放性题目中的限制和要求。开放性题目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放,而不是没有任何限制的。同学们一定要了解题目在什么范围内是开放的,它对应的考点是什么,等等。
[试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007年四川卷)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在夜空中缓缓绽开。焰火消失后,天上留下一团团白色的烟雾。这些烟雾,也是花卉的形状。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像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撼,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是烟和火……
这样的噩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向往。(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反衬手法的运用和怎样反衬,比较容易理解;具体的表达效果与文章内容的分析,就有一定的难度——具体到本题,须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
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了苦难的历史。(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过程中,要对“炮火”和“焰火”所产生光芒的深层内涵作深刻的区别性理解,弄清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16,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文题为“焰火的变奏”,就全文看,写夜空的焰火,却从湖面写来;写眼前的焰火,却想到过去的战争。时间和空间的交替,形成了谋篇布局的一大特色。)
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对于“这样的烟花”指代的内容,要作具体分析;反问的语气,比较的层面,赞美的口吻,显然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抒发。作者为什么如此“收束全文”,是思考的“结穴点”,由此人手,答题容易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