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苗族刺绣,堪称“无字史书”,其以独树一帜的艺术格调给人直观的美感,是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的中国民间工艺之一,其中尤以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最为精彩。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汉文化的融入,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也受到影响,如何使其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本文经过多次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题材、色彩和造型分析了它的艺术特征,并从保护、传承和发展层面剖析其现状,旨在引发大众的思考。
关键词:施洞;苗族;刺绣;艺术特征
贵州是一个艺术文化独特多样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其民族工艺多种多样,在其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苗族刺绣丰富精彩。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是研究苗族文化的兼具美学功能和存在实物的最好的研究对象,是女性文化外在的传承媒介,是苗家人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苗族刺绣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的愉悦性,同时是装饰服饰的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并以此来彰显身份;它既是艺术品,又超越了艺术的功能。施洞刺绣题材广泛,画面感强,常常通过刺绣纹样描述当时的历史故事和情节,研究施洞苗族刺绣对于研究施洞地区悠久的历史意义重大。
一、概述
施洞,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素有“艺术之乡”的美誉,其以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和多样的民族工艺蜚声海内外。施洞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民族,当地苗族有着银饰、刺绣、服饰、剪纸等丰富的艺术形态,选择施洞地区研究苗族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施洞苗族刺绣,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技法多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
二、施洞苗族刺绣的艺术特征
(一)施洞苗族刺绣的题材
苗族先民习惯通过图案记录史事和事实,神话、古歌、传说以及现实中的动植物、人物形象都通过刺绣呈现出来,根据内容的不同,其题材分为:图腾崇拜,施洞地区苗族先民崇拜鸟、鱼、蝴蝶、枫香树、燕雀等图腾,这些纹样在苗族刺绣中很常见;祖先崇拜,在施洞苗族刺绣中,有很多姜英、蝴蝶、枫树等纹样,反映了苗民希望得到祖先庇佑的美好愿望;自然崇拜,苗民相信“万物有灵”,崇敬自然和天地,很多纹样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模写,如:花、草、树、木等;生殖崇拜,受漫长的迁徙和受压迫历史的影响,苗族先民认为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女性的生殖能力决定了她们的地位,她们更为强烈的追求多子多福,并将自己的愿望通过刺绣表达出来,如:鸟、鱼、蝴蝶等纹样,施洞苗族刺绣中的生殖崇拜图案是苗族生育文化的缩影,传达着平等、和谐、共生的生育观念,以此来强化民族认同和本民族个体生命延续的观念。
(二)施洞苗族刺绣的色彩分析
施洞苗族刺绣色彩风格明显,用色强烈且大胆,装饰性强,喜红色,主要图案花纹多用朱红色,次要图案多辅以蓝、黄、绿、紫红等颜色。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注重色彩的统一与对比,如,大面积的红色,辅以绿色的互补色,并通过控制色块的大小进行调和,从而达到和谐之美。此外,苗族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并从中取色,如绣线和底布常从自然植物中提取汁液进行染色,她们就地取材,用最自然的方式获得丰富的色彩。
(三)施洞苗族刺绣的造型分析
施洞苗族刺绣造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寓意性,受当地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其经过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迁徙和压迫,他们更加向往美好与稳定,珍惜本群体的稳定,且通过一定的规范来强化本民族的凝聚力,她们有着明确的崇拜,如:山川、鱼、蝴蝶、鸟等图案造型,来表达他们的经历、诉求和愿望。
三、施洞苗族刺绣的发展现状
(一)保护层面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在此热潮的推动下,政府对此工艺更为重视,已经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进行鼓励,此外通过选定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等级的非遗传承人进行鼓励和手艺人保护,但仍未形成严格、规范的机制保护其利益。
(二)传承层面
施洞苗族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式传承和教学传承两种,家庭传承即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家庭内部进行学习,他们大多不愿意外传;教学传承即在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随着手工艺热潮的兴起,苗族刺绣逐渐得到重视,并纳入学校课堂,相关部门开始资助进行短期培训,并成为有效和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此外,存在当地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年轻人认为刺绣工艺繁琐,不愿学习,多外出谋生,对苗族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观念薄弱。
(三)发展层面
施洞苗族刺绣相对来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仍存在部分汉化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苗族刺绣逐渐脱离传统而商品化,不再是自发的传统刺绣,因一味的追求现代审美而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此外,机绣的出现,更为省时、省力,使手工艺人的权益受到影响。
总之,施洞苗族刺绣题材广泛、想象丰富,色彩强烈大胆、艳丽鲜明,造型天真质朴、寓意明显,这种以女性为主体创造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手工艺,其前身是施洞地区苗民用以标志身份象征的文身,并依附于服饰而发展,是女性向世人展现自己传统纹饰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直观物象,是先民智慧的彰显。然而苗族刺绣面对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出现濒危的趋势,原本在生活中自发传承的刺绣逐渐商品化,其苗族文化的根性正在逐渐汉化,但是,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注,以及我们的共同努力,守护苗族刺绣的多样与多彩,其前景依然乐观。
參考文献
[1]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2]龙国辉.苗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3]阿多.解读苗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崔琦(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王文娟(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施洞;苗族;刺绣;艺术特征
贵州是一个艺术文化独特多样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其民族工艺多种多样,在其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苗族刺绣丰富精彩。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是研究苗族文化的兼具美学功能和存在实物的最好的研究对象,是女性文化外在的传承媒介,是苗家人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苗族刺绣不仅满足了人们审美的愉悦性,同时是装饰服饰的一门独特的手工技艺,并以此来彰显身份;它既是艺术品,又超越了艺术的功能。施洞刺绣题材广泛,画面感强,常常通过刺绣纹样描述当时的历史故事和情节,研究施洞苗族刺绣对于研究施洞地区悠久的历史意义重大。
一、概述
施洞,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是苗族文化的发源地,素有“艺术之乡”的美誉,其以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和多样的民族工艺蜚声海内外。施洞苗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民族,当地苗族有着银饰、刺绣、服饰、剪纸等丰富的艺术形态,选择施洞地区研究苗族文化有一定的代表性。施洞苗族刺绣,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技法多样,题材广泛,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研究价值。
二、施洞苗族刺绣的艺术特征
(一)施洞苗族刺绣的题材
苗族先民习惯通过图案记录史事和事实,神话、古歌、传说以及现实中的动植物、人物形象都通过刺绣呈现出来,根据内容的不同,其题材分为:图腾崇拜,施洞地区苗族先民崇拜鸟、鱼、蝴蝶、枫香树、燕雀等图腾,这些纹样在苗族刺绣中很常见;祖先崇拜,在施洞苗族刺绣中,有很多姜英、蝴蝶、枫树等纹样,反映了苗民希望得到祖先庇佑的美好愿望;自然崇拜,苗民相信“万物有灵”,崇敬自然和天地,很多纹样来自于对自然万物的模写,如:花、草、树、木等;生殖崇拜,受漫长的迁徙和受压迫历史的影响,苗族先民认为劳动力就是生产力,女性的生殖能力决定了她们的地位,她们更为强烈的追求多子多福,并将自己的愿望通过刺绣表达出来,如:鸟、鱼、蝴蝶等纹样,施洞苗族刺绣中的生殖崇拜图案是苗族生育文化的缩影,传达着平等、和谐、共生的生育观念,以此来强化民族认同和本民族个体生命延续的观念。
(二)施洞苗族刺绣的色彩分析
施洞苗族刺绣色彩风格明显,用色强烈且大胆,装饰性强,喜红色,主要图案花纹多用朱红色,次要图案多辅以蓝、黄、绿、紫红等颜色。施洞地区的苗族刺绣,注重色彩的统一与对比,如,大面积的红色,辅以绿色的互补色,并通过控制色块的大小进行调和,从而达到和谐之美。此外,苗族人民善于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并从中取色,如绣线和底布常从自然植物中提取汁液进行染色,她们就地取材,用最自然的方式获得丰富的色彩。
(三)施洞苗族刺绣的造型分析
施洞苗族刺绣造型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寓意性,受当地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其经过了长时间、大范围的迁徙和压迫,他们更加向往美好与稳定,珍惜本群体的稳定,且通过一定的规范来强化本民族的凝聚力,她们有着明确的崇拜,如:山川、鱼、蝴蝶、鸟等图案造型,来表达他们的经历、诉求和愿望。
三、施洞苗族刺绣的发展现状
(一)保护层面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重视,在此热潮的推动下,政府对此工艺更为重视,已经通过宣传、培训等手段进行鼓励,此外通过选定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等级的非遗传承人进行鼓励和手艺人保护,但仍未形成严格、规范的机制保护其利益。
(二)传承层面
施洞苗族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庭式传承和教学传承两种,家庭传承即在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在家庭内部进行学习,他们大多不愿意外传;教学传承即在学校或培训机构进行学习,随着手工艺热潮的兴起,苗族刺绣逐渐得到重视,并纳入学校课堂,相关部门开始资助进行短期培训,并成为有效和主要的传承方式之一。此外,存在当地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年轻人认为刺绣工艺繁琐,不愿学习,多外出谋生,对苗族刺绣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观念薄弱。
(三)发展层面
施洞苗族刺绣相对来说得到了较好的保存,但仍存在部分汉化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冲击,苗族刺绣逐渐脱离传统而商品化,不再是自发的传统刺绣,因一味的追求现代审美而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此外,机绣的出现,更为省时、省力,使手工艺人的权益受到影响。
总之,施洞苗族刺绣题材广泛、想象丰富,色彩强烈大胆、艳丽鲜明,造型天真质朴、寓意明显,这种以女性为主体创造的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传统手工艺,其前身是施洞地区苗民用以标志身份象征的文身,并依附于服饰而发展,是女性向世人展现自己传统纹饰能力和想象力、创造力的直观物象,是先民智慧的彰显。然而苗族刺绣面对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出现濒危的趋势,原本在生活中自发传承的刺绣逐渐商品化,其苗族文化的根性正在逐渐汉化,但是,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关注,以及我们的共同努力,守护苗族刺绣的多样与多彩,其前景依然乐观。
參考文献
[1]钟涛.苗绣苗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2]龙国辉.苗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3]阿多.解读苗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崔琦(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王文娟(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