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回肠造口术后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的改变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ks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一种全身免疫紊乱累及肠道导致回结肠炎症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回肠造口术是常有的手术方式,本文拟探讨术后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的改变。

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仪和生化仪检测NEC患儿围手术期总淋巴细胞亚群(total lymphocyte subsets,TBNK)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并与其他疾病肠道手术患儿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两组患儿入院时基本情况、手术应激和恢复情况相当,相比对照组,NEC组患儿术前NK细胞数量(266.40±351.80)cells/μl和辅助T细胞/抑制T细胞比例(2.80±1.88)%明显下降(P=0.02,P=0.01),淋巴细胞绝对数(3884.69±3280.17)cells/μl、辅助T细胞绝对数(1805.16±1277.90)cells/μl较高(P=0.05,P=0.05),免疫球蛋白IgG水平(8.39±3.03 )g/L明显升高(P=0.01)。至术后第三天临床情况稳定后NEC组患儿仍处于免疫亢进状态,B细胞/淋巴细胞比例(16.84±9.62)%有所上升(P=0.03),其分泌的补体C4(0.16±0.05)g/L也明显升高(P=0.03)。两组术后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以及死亡。

结论

NEC患儿术后3d仍处于免疫亢进状态,提示应对这些高危儿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进行动态监测,为后续的肠内营养支持、特别是早期肠内营养提供参考,提高治疗效率、改善临床结局。另外,这些免疫成分的变化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3D打印导板联合术中离体放疗灭活再植在儿童股骨骨肉瘤保留骨骺中的初步应用的可行性。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对7例股骨下段骨肉瘤患儿行3D打印导板辅助下瘤段骨截骨、术中离体放疗灭活再植重建术,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8~14岁,平均11.3岁。术前给予新辅助化疗2周期,化疗后根据X线、CT和MRI等检查结果评价化疗疗效,对于符合保留骨骺条件且化疗效果好者采用此术式治疗。首先根据
本文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资助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自1987年至今30余年新生儿医学领域基础研究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近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过在新生儿医学相关申请代码下设立具体的研究方向与关键词、启动应急管理项目、组织新生儿医学领域专家开展战略研讨等措施,支持与推动新生儿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总结了我国在新生儿医学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我国的优势及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归纳凝炼了对今后新生儿医学
期刊
@@
围产期脑卒中是指从孕20周胎儿至生后28 d内新生儿发生的脑血管病,可累及动脉和静脉,可表现为出血和缺血,包括急性症状性围产期脑卒中和疑似围产期脑卒中两大类。急性症状性围产期脑卒中常表现为惊厥,治疗应注重神经保护;疑似围产期脑卒中常表现为偏瘫,治疗应注重神经康复。神经影像学是围产期脑卒中的确诊方法。围产期脑卒中可导致不良神经发育结局,包括偏瘫、癫痫、认知、语言和行为障碍。
期刊
@@
目的腹腔镜在儿童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对比手术时长、术后复发率、术后阴囊水肿发生率、伤口外观以及对侧腹股沟斜疝发生率等来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手术在儿童腹股沟斜疝治疗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治疗的所有腹股沟斜疝患儿资料,并对其家长进行电话回访。共有2 280例患儿,其中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为906例,行传统开放手术的
目的介绍骶前脊膜膨出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方法,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2016年手术治疗的10例骶前脊膜膨出患儿病历资料。年龄3个月至13岁,平均3.5岁。患儿的主要症状是排便功能障碍,有3例伴有currarino三联征。磁共振检查显示全部患儿均有骶椎发育不良、骶前脊膜膨出,其中8例伴有脊髓圆锥低位。全部患儿均接受了骶前脊膜膨出修补手术。有脊髓脂肪瘤、脊髓栓系者,先松解栓系、切除脂肪瘤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