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古诗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构架知识桥梁,利用优美的文字和插图,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引导丰富的想象,把握诗意,反复诵读,激发情感火花,让学生会学乐学。改变传统的串讲模式,改变单纯理解诗意的教法,激发学习兴趣,从中学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备受人们喜爱。它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静相宜的图画,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现了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能让民族精神在后代身上传承,发扬光大。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诗文的篇数,并在大纲后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都说明古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古诗教学一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教学时缺少兴趣引导,轻视与作者创作背景的联系,忽视诗歌的意境,只是一味去逐字逐句解释,要求背诵。这样无疑会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无法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而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构架知识桥梁,利用优美的文字和插图,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引导丰富的想象,把握诗意,反复诵读,激发情感火花,让学生会学乐学。
一、走近诗人,品味其精髓
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不走近诗人难以实现。陶潜说:“诗由情而生。”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说明诗人在赋诗时都是因情因事而为,而古诗意境深邃,语言含蓄,对于小学生来说领会诗的意境、体会做真的情感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身份、遭遇、人格等。“悲愤出诗人…忧郁出诗人”,历史上著名大诗人几乎都是“冷对千夫指”的角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肯弯腰侍奉权贵。事实上只有对诗人的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其诗歌才能最准确,最有韵味,最受其感染。如在学习《石灰吟》一诗时,向学生介绍于谦的一生。他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虽不容于当时的官场,但深受百姓的爱戴。他最后被复辟的英宗皇帝以“谋逆罪”屈杀。《石灰吟》是于谦人格的真实写照。学生了解于谦人格后,再来理解这首诗,体会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二、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插图精美、切合课文,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如《宿新市徐公店》一文的插图就详细地描摹了文中的场景。此时只要学生能看图会看图,字词的意思就会明了,何须教师再去花大精力讲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图,说清图意;然后到文中找与每个景物相对应的词或句;接着,同桌合作,把看到的、读懂的说一说;最后指名说,比一比谁说的语言准确优美。如果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词,可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这样学生既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说话能力,又学会了理解诗意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串词成意教学方法,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想象情景,领悟情感
古诗情感的表达与意象、意境是分不开的,而意境的创设需要大脑对文字的再加工。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句子与句子之间跳跃很大,言外之意更丰富,只有展开充分的想象才能体会古诗的情感,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想象的形式不求千篇一律,或表演,或绘画,或改写,或讲述……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时,让学生先用简笔画把满园春色画下来,感受景色之美,再小组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描写春色美景的妙词佳句。这样,满园美景在学生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在教学“应怜屐齿应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来感受诗人游园时未遇主人,不能入园欣赏美景的沮丧心情。
想象是对诗人思维进行抚摸,把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进行碰撞,以产生共鸣。想象能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情感,发展自我。
四、拓展延伸,积累提升
诗歌是一座百花园,各种花儿争奇斗妍。光靠课本上的古诗远不足以让学生看到满园春色。这时就要教师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吟咏、欣赏、记忆,丰富他们的积累,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的修养得以提升。所以古诗教学时应抓住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拓展延伸,增加储存量。如教完《游园不值》时,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并比较这些描写春景的古诗的异同,利用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学了《清平乐村居》后,给学生介绍辛弃疾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改变传统的串讲模式,改变单纯理解诗意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古诗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学习方法 课程改革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远,备受人们喜爱。它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静相宜的图画,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现了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启迪。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能让民族精神在后代身上传承,发扬光大。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明确规定背诵诗文的篇数,并在大纲后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在我们的课本中,每一册中都收录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都说明古诗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古诗教学一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教学时缺少兴趣引导,轻视与作者创作背景的联系,忽视诗歌的意境,只是一味去逐字逐句解释,要求背诵。这样无疑会剥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无法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丧失学习古诗的兴趣。而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料,构架知识桥梁,利用优美的文字和插图,营造情感氛围,入境悟情,引导丰富的想象,把握诗意,反复诵读,激发情感火花,让学生会学乐学。
一、走近诗人,品味其精髓
学生要真正学好古诗,不走近诗人难以实现。陶潜说:“诗由情而生。”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都说明诗人在赋诗时都是因情因事而为,而古诗意境深邃,语言含蓄,对于小学生来说领会诗的意境、体会做真的情感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身份、遭遇、人格等。“悲愤出诗人…忧郁出诗人”,历史上著名大诗人几乎都是“冷对千夫指”的角色,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肯弯腰侍奉权贵。事实上只有对诗人的品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学习其诗歌才能最准确,最有韵味,最受其感染。如在学习《石灰吟》一诗时,向学生介绍于谦的一生。他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虽不容于当时的官场,但深受百姓的爱戴。他最后被复辟的英宗皇帝以“谋逆罪”屈杀。《石灰吟》是于谦人格的真实写照。学生了解于谦人格后,再来理解这首诗,体会就会更加深刻、透彻。
二、图文结合,理解古诗
苏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插图精美、切合课文,是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如《宿新市徐公店》一文的插图就详细地描摹了文中的场景。此时只要学生能看图会看图,字词的意思就会明了,何须教师再去花大精力讲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看图,说清图意;然后到文中找与每个景物相对应的词或句;接着,同桌合作,把看到的、读懂的说一说;最后指名说,比一比谁说的语言准确优美。如果遇到比较难理解的词,可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这样学生既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说话能力,又学会了理解诗意的方法,同时也改变了传统的串词成意教学方法,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想象情景,领悟情感
古诗情感的表达与意象、意境是分不开的,而意境的创设需要大脑对文字的再加工。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句子与句子之间跳跃很大,言外之意更丰富,只有展开充分的想象才能体会古诗的情感,沉浸到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想象的形式不求千篇一律,或表演,或绘画,或改写,或讲述……如教学《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时,让学生先用简笔画把满园春色画下来,感受景色之美,再小组交流讨论收集到的描写春色美景的妙词佳句。这样,满园美景在学生脑海中会越来越清晰。在教学“应怜屐齿应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句时,让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来感受诗人游园时未遇主人,不能入园欣赏美景的沮丧心情。
想象是对诗人思维进行抚摸,把自身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进行碰撞,以产生共鸣。想象能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提升自我的情感,发展自我。
四、拓展延伸,积累提升
诗歌是一座百花园,各种花儿争奇斗妍。光靠课本上的古诗远不足以让学生看到满园春色。这时就要教师给学生展示更多的材料让学生吟咏、欣赏、记忆,丰富他们的积累,提高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他们的修养得以提升。所以古诗教学时应抓住契机,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拓展延伸,增加储存量。如教完《游园不值》时,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描写春景的古诗,并比较这些描写春景的古诗的异同,利用班级读书会进行交流;学了《清平乐村居》后,给学生介绍辛弃疾的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样,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途径。
改变传统的串讲模式,改变单纯理解诗意的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中学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古诗中不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