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突发问题的处理

来源 :小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4791027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景描述
   在三年级《养蚕》单元中,在蚕宝宝即将变成蛹的阶段,同学们每天都在交流着蚕宝宝变成蛹的情况。可是有一天上课时,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你看这是怎么一回事?我的蚕宝宝没有吐丝,我都等了好几天了,它就是没有吐丝。现在蚕宝宝直接变成了蛹,光秃秃的,还会动,它以后还会变成蚕蛾吗?”大家连忙一看,可不是吗?一个光秃秃的蛹,形状跟蚕茧中的蛹一模一样,不时还动两下,用手摸一下动得更厉害。
   相信这样的情况大多数老师没有遇到过,这是一个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其实这样的突发情况,在我们科学课中经常出现。如何把握好解决课堂突发问题的方法,将突发问题予以合理的引导,并将此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绝佳时机是非常值得深究的。我觉得课堂中可以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冷静处理,以退为进,引起广泛重视
   在发现了不会吐丝的蚕之后,我们马上把这些蚕蛹作为样本,放在实验室中。一面让更多的同学都来观察,一面发动学生多方寻找资料,看有没有一些资料可以让我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同时指导蚕的主人学着做记录。果然,同学们看到这种奇怪的事之后,十分感兴趣,不但议论纷纷,积极查询各方面的资料,而且对自己的蚕的观察更加仔细。
   如果突发问题跟课堂内容关系密切,老师又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可马上向其他同学讨教,再次在同学们心中留下深刻影响,激起大家的共鸣。能在课堂中进行积极讨论的马上进行。如果是需要观察的,则在实验室或家中设立特别观察点,组织同学定期进行观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二、追踪探究,及时反馈,激起深入探究
   这是三个步骤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体现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因为持之以恒才会有成果。在教学《蚕变了新模样》一课时,我拿出蚕茧中的蚕蛹和没有蚕茧的蚕蛹,让学生们仔细对比着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们发现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同学们很自然地想以后会不会还是一样呢?
   一个意外情况的出现会让我们的观察多么充满期待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一个星期过去了,有茧的蛹变成蛾了,没茧的却没有变,起初大家还以为它没穿“茧”这件衣服会变得快些。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两个星期过去了……终于,在第四个星期时一个没茧的蛹孵化了,蛾钻出来了,是一只雄蛾。而另一个没茧的蛹却出了问题,蛾子只有半个头露出来,身子在里面,一动也不动,最后死在里面了。孩子们为那只雄蛾找来一只雌蛾,让它们交配,但它们就是不交配,孩子们的希望破灭了。在这样的观察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是持续的,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都很集中,这正是体现了持之以恒的科学素养。
  三、结果展示,汇总信息,推动全面思考
   当有了一定的结果之后,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这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让同学们了解它的最终结果。这个结果可以以一个知识的形式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承认,也可以以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展示,因为那是同学们的成果。我们更应该让这次的成果成为一个新的探究的开始,更进一步了解到科学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了解科学也是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这样升华学生的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一个出乎寻常的意外情况,让我们的养蚕活动收获颇丰,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学生们的关注程度都非常高,比平时的效果好了很多。虽然我们一直没有找到蚕不会吐丝的原因,但学生们通过这次的饲养活动收获了更多的经验,体会了不一样的过程。学生们纷纷表示,原来蚕的生长情况各种各样,任何事都不是绝对不变的。没有吐丝的蚕的主人还把整个过程进行了总结,写成了文章,在区小论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文章中这样写到:
   通过这次养蚕,我觉得:
   1 . 蚕也有不会吐丝的。
   2. 不会吐丝的蚕可能是不会交配的。
   3. 我们观察蚕茧并把它剪开,只要不伤害到里面的蚕蛹,蛹是可以继续孵化的,同学们不要害怕蚕宝宝会死。
   总结得真好,很客观,有真实的感觉。
   所以说,课堂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学会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才能让科学探究变得更丰富更立体。教学中遇到突发问题并不可怕,要合理地抓住可以利用的教学机会,让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领略科学的神奇,体味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其他文献
“有一种灰白色的幼虫,有我们的小指那么大,人们把它们养起来,让它们制出许多茧子,丝质品便是从这种茧子中得来的。这种虫叫蚕。在几间极清洁的房间里,人们放着许多张芦席,芦席上放着桑叶,小虫便在这间房子里从卵中孵出来。桑树是一种很大的树,是特别为了这种幼虫才种的,除了叶子以外,这树对于蚕没有别的用处了,因为叶子是蚕的唯一食品。有许多土地都用来种桑树。蚕所做的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蚕的幼虫吃着桑叶,芦席上的桑
期刊
拉帕努伊今年12岁了,从没有离开过复活节岛。几乎每天傍晚,拉帕努伊都会来到海边的石像“朋友”旁,和它们一起看美丽的海上日落。  复活节岛位于南半球的太平洋东部,属于世界上地形最狭长的国家智利。不过它离首都圣地亚哥有3600多千米远呢,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在这个面积有117平方千米的三角形岛屿上,到处都留下了拉帕努伊的小脚印。  1722年4月5日,一名荷兰探险家发现了这个岛。因为当天是复活节,所
期刊
斯科特一直相信,尸体会“说话”,能告诉他谁是凶手。当然,这并不是说尸体真的开口说话,而是指有些受害人在临死前会留下死亡信息。  警长发现眼前的这具尸体,就给警方留下了死亡信息,指出了凶手。死者是一个漫画家,案发现场是他的工作室。  宽敞的工作室却让人感到十分的压抑。一张巨大的高脚桌摆在房间正中,桌面和地板散落着凌乱的画稿和纸张。几个粗细高低不同的笔筒错落有致地竖在桌上,里面插着各种画笔。一瓶蓝色墨
期刊
法医若琳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最后一班动车。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她准备坐城际列车回家,若琳对这种奔波的辛苦已经麻木了。   由于时间很晚了,因此这趟车只有三节车厢,而且也几乎没有什么乘客。快到终点时,一名男乘务员戴上手套,开始检票。他检查完若琳的车票后,走进了最后一节车厢。过了一会儿,那一节车厢内传来一声尖叫。出事了!若琳急忙冲进最后一节车厢。   果然,若琳看到一名男性乘客
期刊
虽然不能说人类的历史就是战争的历史,但战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实举足轻重。要想了解中国的战争史,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以下简称“军博”)是绝对要去的。大家快随豆豆、龙龙和小柯一起去军事的历史中遨游吧。   作为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军博于1958年10月破土动工,1960年“八一”建军节时正式对外开放。展览大楼共有4层、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在本期“博物
期刊
黎明的曙光渐渐撕开这座大都市的黑暗,生机又重新回到了这里,然而在里尔街的垃圾站前,却发现了一具尸体!  警察们早已在附近拉起了隔离带,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正在四处查看,他们是负责此案的探员老约翰和新人乔纳森。  老约翰到现场后就开始仔细检查每一个角落,经验丰富的他不可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垃圾站位于街道尽头,地处偏僻,附近的居民房很少,看来目击证人是不容易找到了。死者为中年男性,从穿着上看像是个
期刊
“棉是我们织布时最重要的一种材料,这是一种叫做棉树的植物所生产的。这种植物高约1~2米,开大黄花,花心内有许多果实般的棉团,各个棉团都有鸡蛋大,里面有丝质的棉绒,这种棉团有些是雪白的,有些带点浅黄色,要视各个棉树的品种而定。棉团的中央是棉籽。”  “我在春天好像也见过这类的棉团,一片片地从白杨和杨柳上飞下来。”克莱儿说。  “杨柳和白杨各自有细小、长而尖的果实形的絮团。在每年的五月里,这些絮团成熟
期刊
眼见为实?     人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过,在特定的地点和条件下,眼见就一定为实吗?  这几幅是很好玩的街头立体绘画,艺术家们通过“透视”的绘画技法,在街头的墙壁和街道的  地面上,画出了这些超级逼真的场景。每幅作品,都要花上好几天才能画好呢!哈哈,怎么样,眼见  不一定为实吧?        再来看一组图片,上面有什么?别急着回答,因为每幅图片里都藏有一个人!你看出来了吗?  这
期刊
说起空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也许有的同学会抖空竹,有的同学见过别人抖空竹。今天咱们就跟着豆豆、小柯和龙龙,一起走进北京空竹博物馆,感受一下有着悠久历史的空竹文化。  空竹,又叫风葫芦、响簧、扯铃等,是一种用线绳抖动,使其飞速旋转而发出声响的玩具。空竹多以竹、木为材料制成,因中空而得名。空竹在我国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因此深受百姓的喜爱。  为了使
期刊
传说,玉皇大帝从天上撒下三把土,落在了成都平原北部,形成了三座独立的黄土堆。它们像是串在一条线上的三颗金星,因此得名“三星堆”。  三星堆文化谜一般的前生,使它的今世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  备受瞩目的今世  如果气候宜居、景色宜人的成都是“天府之国”,那么三星堆文化就是“天府”中的“明珠”。  1929年,当地居民在耕作时无意挖出了具有古蜀特色的玉石器。在当时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颗“明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