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我和大多数青年朋友一样,甚至在别人眼里,我就是传说中的那类‘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姚启明出生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有一副平凡的容貌,一场疾病又让她与梦想中的名牌大学失之交臂……可她不肯服输,“青春年代”的她对“活着”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
每天出门前,姚启明会随手套一件基础款的T恤衫,配一条相称的裙子或长裤,再随手梳起一个简单大方的马尾辫,不留一丝碎发。除了上台做演讲和接受媒体采访,她几乎不穿高跟鞋,连颜色鲜艳的衣服也很少。她对衣物唯一的要求就是舒适方便。姚启明现在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姚启明赛车场设计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然而,人生走到这个节点,姚启明用了整整20年。
高考时,姚启明生了一场大病,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没能考取理想中的大学。来到沈阳建筑大学,姚启明并没有气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地学习和做科研,连续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整个研究生期间她几乎没有和同学朋友聚会玩乐过,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有时甚至连睡觉都是在实验室。
研究生快要毕业时,姚启明一个人背着包去了上海,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她来到上海市政设计院的大楼下。没有好的起点,她只能毛遂自荐。执着的她竟然真的在大楼门口等到了一位副院长。姚启明大胆、伶俐的口才和执着、自信的态度,给这位副院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相关专业的考核,姚启明得以进入到设计院工作。
2003年,上海准备筹建国际汽车街道赛,姚启明去做赛场内的防撞措施设计,也因此接触到了赛车运动。可是她发现,当时中国仅有的4条赛道竟然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而中国人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这个巨大的落差严重刺痛了姚启明的民族自尊心,一瞬间,她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不能在中国设计一条赛道?”“中国的赛道,为什么不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设计?”从那时起,她对自己许下了一个诺言:我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赛道!
此时的姚启明踌躇满志,但她却连一场正式的赛车比赛都没看过,只好一切从头学起。以前每天忙于工作,姚启明几乎不看电视,后来她把家里的电视固定到体育频道。她还特意买了相机和三脚架,有赛车比赛时边看边录,之后再倒回去一遍遍地仔细看。“别人看的是哪辆车开得快,在哪个地方超车好玩;我看的是赛道两边有什么东西,车手怎么走线,仪表盘上的转速等,还要听team radio。”直到现在,姚启明想起那段不停观察赛道的日子,还会笑着轻轻摇头说,“当时看得眼睛都快瞎了。”
姚启明特别研究了国际汽联对赛道要求的规则,包括旗语、车辆改装、车检规则,甚至救援规则。这些知识让姚启明在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上,解决了很多与她本不相关的问题,也给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留下了印象。
在半年时间里,经过日日夜夜无休止的技术攻关,姚启明的能力逐渐得到认可,从一个画图员变成了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的总设计师。在项目中,她还“偷偷”用上了自己研发的多功能防撞墙,为国家节约1/4的建筑材料。每每提起这件事,姚启明总会忍不住面带骄傲的笑容。
2005年,长春要建赛车场,中汽联决定邀请已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姚启明尝试一下。在当时没有任何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姚启明写了一封邮件给国际最著名的赛道设计公司,3天后她收到了回复:“非常遗憾,赛道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规范,也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告诉你,但是只要你付钱,我们可以给你设计。”昂贵的设计费,让姚启明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言下之意是,他们根本不认为中国人能设计出自己的赛车场。
没有设计规范和标准,没有他们的帮助,姚启明只好下定决心自己摸索。这看来实在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姚启明偏偏不信。“我是一个天生不懂得畏惧的人,他们的拒绝反倒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一定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也可以设计赛车场,而且可以设计得更好!”
鼓足干劲,许下了诺言,但赛道设计师这条路并不好走。姚启明说:“它倾注了我几乎所有的青春。”
3个月的时间、10平方米的阁楼、数万行的程序,姚启明没日没夜地工作,硬是模拟出了赛车在赛道行驶的理论走向、速度曲线、滑行轨迹,据此完成的赛道设计方案,成功通过了国际汽联的安全模拟测试。
在没有拿到国际汽联任何测试参数的情况下,姚启明自己推导出的赛道安全模拟结果和国际汽联的模拟测试结果基本吻合。也就是说,目前全世界的两套安全模拟器,一套在国际汽联总部,另一套就是姚启明自己研发出来的。从此以后,中国正式具备了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这样的成果,震惊了国际汽联。亲眼看到姚启明的最终成果时,国际汽联高级官员Loland先生由衷地感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总设计师竟然是一个如此年轻的中国女孩。”
那一年,姚启明26岁,她加入了中国汽车联合会,成为委员会唯一外聘的专家委员。也是在同一年,为了向世人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同样能做到,姚启明自筹经费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
在巴黎国际会议上,各国专家对中国人取得的飞速突破表示不可相信,充满了怀疑。F1赛事主管专程到上海考察时,甚至一定要验证姚启明的存在。
姚启明印象最深的一次设计,是2009年的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这是她设计的第12条赛道。鄂尔多斯市政府对她说:“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是一个‘上’字,那么鄂尔多斯市就来一个大写的‘E’吧。”姚启明直接拒绝了。“因为在我眼里,赛道不是一个LOGO,赛道也不能简单抄袭。”
因为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的故乡,这里的人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于是姚启明将赛道设计成了一匹马,试图通过赛道设计让世界感受到这个城市从马背时代向赛车时代的历史跨越。困难的是,这个场地高差将近50米,整個场地沟壑林立,最大的填土高度达到了25米。更严重的是,鄂尔多斯气候寒冷,每年路面的沥青都会开裂,每隔5米就会出现一条裂缝。 为了保证赛道路面不出问题,姚启明花了1周时间看完100多篇国内外学术研究报告,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案。尽管施工方在调沥青时没有完全按照姚启明的要求做,打了折扣,但至今那条赛道还是没有一条裂缝。
多年积累让姚启明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姚启明把这个体系比喻成一个星系。“设计赛道本身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恒星,周围还有很多小行星:关于土地开发、法律法规、经济文化、商业运营、人文考量等。而在这个大的星系里面,还涉及建筑、结构、景观等多学科知识。”
为了保证车手安全,姚启明每次在项目交付前,都要一遍遍地在模拟器中模拟车辆滑行轨迹,甚至“设计者还要研究赛车,要研究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她将“驾驶员方向盘转角的变化”和“轮胎饱和度的曲线”等都画成数据图,贴得满墙都是,反复研究。姚启明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因为“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车手殒命”。
姚启明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每一条赛道都是她倾力打造出的艺术品,她不能够容忍赛车手的“不专业”。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卡丁车场,她发现一个驾驶员竟然3次在同一个弯道撞车。姚启明忍不住说:“我设计这个弯道的时候,速度超过70公里/小时就过不了这个弯了,他第一次开快了把别人撞了,轮胎抱死打转,第二次他还打转,这一打转旁边的车就会被他撞到,真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的生命。我真恨不得冲到赛道上踢他两脚。”
姚启明是赛道设计师,她的爱倾注到赛道上。而赛道上的小秘密,由赛车手来感受。有一次,一个车手跑出了和她在模拟器上理想状态下只相差0.2秒的成绩。她说:“我实在太兴奋了!我想跳起来和他隔空击掌!”这是她和顶级赛车手之间的默契,也是她对于赛道的热爱。
在姚启明最引以为豪的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赛道上,前足部分大约400米的组合弯道,她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小彩蛋。“对于大多数的车手而言,400米长的距离,能在6秒内完成减速,不冲出赛道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但是对于一名优秀的车手,他还可以完成一次小小的加速,我的设计可以为车手争取0.1到0.3秒的时间。”
姚启明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让中国的赛车业发展得更好;如何依靠自己的肩膀,为后来的赛车事业撑起一片天。在姚启明的心里有一個难忘的场景,她去欧洲知名赛车小镇——法国勒芒参观24小时汽车耐力赛。那是一场与F1齐名的比赛。开幕式那天,许多人开着自己的老爷车来了,但她没想到的是,开车的基本都是老爷爷老奶奶,载着他们的孙子孙女,兴趣盎然地来看开幕式。小朋友们也十分开心,站在观众席里,能够认真地看上四五个小时。姚启明被深深地感染了。那天晚上,她有些失眠,到赛道上走了一圈。已经凌晨两三点,赛道上依旧是人群涌动。当地人在观赛区搭起了帐篷,支着烤架烧烤,跟着音乐唱着歌,跳着舞,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开心。姚启明在心中盼望,“什么时候,这种感动也能发生在自己的国家?”
从曾经大众对赛车知之甚少,到如今汽车运动爱好者与日俱增;从1996年中国拥有第一个赛车场,到如今汽车运动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从很长一段时间里赛车场无人问津,到今天国务院将推进中小型赛车场建设写进文件。姚启明一路感受着这些变化,她经历了怀疑,也收获了赞叹。多年过去,她坚持在追求极致的路上本色前行。
截至2018年初,姚启明已经带领团队规划设计了包括武汉国际赛车场、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等国际汽联(FIA)认证的100余座各类汽车运动场、赛车场。甚至她还取得了包括“姚氏赛道防撞设计”、赛道“3D打印”设计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植入赛道设计在内的50多项创新成果。如今,姚启明已经成为全世界受国际汽联认可的4位赛道设计师中唯一的女性,并且是唯一的中国人。
初露锋芒
每天出门前,姚启明会随手套一件基础款的T恤衫,配一条相称的裙子或长裤,再随手梳起一个简单大方的马尾辫,不留一丝碎发。除了上台做演讲和接受媒体采访,她几乎不穿高跟鞋,连颜色鲜艳的衣服也很少。她对衣物唯一的要求就是舒适方便。姚启明现在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姚启明赛车场设计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然而,人生走到这个节点,姚启明用了整整20年。
高考时,姚启明生了一场大病,在考场上发挥失常,没能考取理想中的大学。来到沈阳建筑大学,姚启明并没有气馁,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努力地学习和做科研,连续攻读了本科和硕士学位。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整个研究生期间她几乎没有和同学朋友聚会玩乐过,整日泡在实验室里,有时甚至连睡觉都是在实验室。
研究生快要毕业时,姚启明一个人背着包去了上海,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她来到上海市政设计院的大楼下。没有好的起点,她只能毛遂自荐。执着的她竟然真的在大楼门口等到了一位副院长。姚启明大胆、伶俐的口才和执着、自信的态度,给这位副院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过相关专业的考核,姚启明得以进入到设计院工作。
2003年,上海准备筹建国际汽车街道赛,姚启明去做赛场内的防撞措施设计,也因此接触到了赛车运动。可是她发现,当时中国仅有的4条赛道竟然都是外国设计师设计的,而中国人只能做一些辅助性工作。这个巨大的落差严重刺痛了姚启明的民族自尊心,一瞬间,她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我为什么不能在中国设计一条赛道?”“中国的赛道,为什么不能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来设计?”从那时起,她对自己许下了一个诺言:我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赛道!
此时的姚启明踌躇满志,但她却连一场正式的赛车比赛都没看过,只好一切从头学起。以前每天忙于工作,姚启明几乎不看电视,后来她把家里的电视固定到体育频道。她还特意买了相机和三脚架,有赛车比赛时边看边录,之后再倒回去一遍遍地仔细看。“别人看的是哪辆车开得快,在哪个地方超车好玩;我看的是赛道两边有什么东西,车手怎么走线,仪表盘上的转速等,还要听team radio。”直到现在,姚启明想起那段不停观察赛道的日子,还会笑着轻轻摇头说,“当时看得眼睛都快瞎了。”
姚启明特别研究了国际汽联对赛道要求的规则,包括旗语、车辆改装、车检规则,甚至救援规则。这些知识让姚启明在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上,解决了很多与她本不相关的问题,也给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留下了印象。
在半年时间里,经过日日夜夜无休止的技术攻关,姚启明的能力逐渐得到认可,从一个画图员变成了上海国际汽车街道赛的总设计师。在项目中,她还“偷偷”用上了自己研发的多功能防撞墙,为国家节约1/4的建筑材料。每每提起这件事,姚启明总会忍不住面带骄傲的笑容。
艰难前行
2005年,长春要建赛车场,中汽联决定邀请已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姚启明尝试一下。在当时没有任何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姚启明写了一封邮件给国际最著名的赛道设计公司,3天后她收到了回复:“非常遗憾,赛道设计选用什么样的规范,也是我们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告诉你,但是只要你付钱,我们可以给你设计。”昂贵的设计费,让姚启明难以接受,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的言下之意是,他们根本不认为中国人能设计出自己的赛车场。
没有设计规范和标准,没有他们的帮助,姚启明只好下定决心自己摸索。这看来实在是件不可能的事,但姚启明偏偏不信。“我是一个天生不懂得畏惧的人,他们的拒绝反倒更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一定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人,也可以设计赛车场,而且可以设计得更好!”
鼓足干劲,许下了诺言,但赛道设计师这条路并不好走。姚启明说:“它倾注了我几乎所有的青春。”
3个月的时间、10平方米的阁楼、数万行的程序,姚启明没日没夜地工作,硬是模拟出了赛车在赛道行驶的理论走向、速度曲线、滑行轨迹,据此完成的赛道设计方案,成功通过了国际汽联的安全模拟测试。
在没有拿到国际汽联任何测试参数的情况下,姚启明自己推导出的赛道安全模拟结果和国际汽联的模拟测试结果基本吻合。也就是说,目前全世界的两套安全模拟器,一套在国际汽联总部,另一套就是姚启明自己研发出来的。从此以后,中国正式具备了设计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这样的成果,震惊了国际汽联。亲眼看到姚启明的最终成果时,国际汽联高级官员Loland先生由衷地感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总设计师竟然是一个如此年轻的中国女孩。”
那一年,姚启明26岁,她加入了中国汽车联合会,成为委员会唯一外聘的专家委员。也是在同一年,为了向世人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同样能做到,姚启明自筹经费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
在巴黎国际会议上,各国专家对中国人取得的飞速突破表示不可相信,充满了怀疑。F1赛事主管专程到上海考察时,甚至一定要验证姚启明的存在。
姚启明印象最深的一次设计,是2009年的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这是她设计的第12条赛道。鄂尔多斯市政府对她说:“上海(国际赛车场的赛道)是一个‘上’字,那么鄂尔多斯市就来一个大写的‘E’吧。”姚启明直接拒绝了。“因为在我眼里,赛道不是一个LOGO,赛道也不能简单抄袭。”
因为鄂尔多斯是成吉思汗的故乡,这里的人们是马背上的民族。于是姚启明将赛道设计成了一匹马,试图通过赛道设计让世界感受到这个城市从马背时代向赛车时代的历史跨越。困难的是,这个场地高差将近50米,整個场地沟壑林立,最大的填土高度达到了25米。更严重的是,鄂尔多斯气候寒冷,每年路面的沥青都会开裂,每隔5米就会出现一条裂缝。 为了保证赛道路面不出问题,姚启明花了1周时间看完100多篇国内外学术研究报告,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方案。尽管施工方在调沥青时没有完全按照姚启明的要求做,打了折扣,但至今那条赛道还是没有一条裂缝。
追求极致
多年积累让姚启明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跨学科知识体系,姚启明把这个体系比喻成一个星系。“设计赛道本身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是恒星,周围还有很多小行星:关于土地开发、法律法规、经济文化、商业运营、人文考量等。而在这个大的星系里面,还涉及建筑、结构、景观等多学科知识。”
为了保证车手安全,姚启明每次在项目交付前,都要一遍遍地在模拟器中模拟车辆滑行轨迹,甚至“设计者还要研究赛车,要研究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她将“驾驶员方向盘转角的变化”和“轮胎饱和度的曲线”等都画成数据图,贴得满墙都是,反复研究。姚启明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是因为“这条路充满了艰辛,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车手殒命”。
姚启明力求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每一条赛道都是她倾力打造出的艺术品,她不能够容忍赛车手的“不专业”。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卡丁车场,她发现一个驾驶员竟然3次在同一个弯道撞车。姚启明忍不住说:“我设计这个弯道的时候,速度超过70公里/小时就过不了这个弯了,他第一次开快了把别人撞了,轮胎抱死打转,第二次他还打转,这一打转旁边的车就会被他撞到,真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的生命。我真恨不得冲到赛道上踢他两脚。”
姚启明是赛道设计师,她的爱倾注到赛道上。而赛道上的小秘密,由赛车手来感受。有一次,一个车手跑出了和她在模拟器上理想状态下只相差0.2秒的成绩。她说:“我实在太兴奋了!我想跳起来和他隔空击掌!”这是她和顶级赛车手之间的默契,也是她对于赛道的热爱。
在姚启明最引以为豪的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赛道上,前足部分大约400米的组合弯道,她还特别设计了一个小彩蛋。“对于大多数的车手而言,400米长的距离,能在6秒内完成减速,不冲出赛道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但是对于一名优秀的车手,他还可以完成一次小小的加速,我的设计可以为车手争取0.1到0.3秒的时间。”
姚启明一直在思考怎样做才能让中国的赛车业发展得更好;如何依靠自己的肩膀,为后来的赛车事业撑起一片天。在姚启明的心里有一個难忘的场景,她去欧洲知名赛车小镇——法国勒芒参观24小时汽车耐力赛。那是一场与F1齐名的比赛。开幕式那天,许多人开着自己的老爷车来了,但她没想到的是,开车的基本都是老爷爷老奶奶,载着他们的孙子孙女,兴趣盎然地来看开幕式。小朋友们也十分开心,站在观众席里,能够认真地看上四五个小时。姚启明被深深地感染了。那天晚上,她有些失眠,到赛道上走了一圈。已经凌晨两三点,赛道上依旧是人群涌动。当地人在观赛区搭起了帐篷,支着烤架烧烤,跟着音乐唱着歌,跳着舞,每个人发自内心地开心。姚启明在心中盼望,“什么时候,这种感动也能发生在自己的国家?”
从曾经大众对赛车知之甚少,到如今汽车运动爱好者与日俱增;从1996年中国拥有第一个赛车场,到如今汽车运动在神州大地方兴未艾;从很长一段时间里赛车场无人问津,到今天国务院将推进中小型赛车场建设写进文件。姚启明一路感受着这些变化,她经历了怀疑,也收获了赞叹。多年过去,她坚持在追求极致的路上本色前行。
截至2018年初,姚启明已经带领团队规划设计了包括武汉国际赛车场、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场等国际汽联(FIA)认证的100余座各类汽车运动场、赛车场。甚至她还取得了包括“姚氏赛道防撞设计”、赛道“3D打印”设计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植入赛道设计在内的50多项创新成果。如今,姚启明已经成为全世界受国际汽联认可的4位赛道设计师中唯一的女性,并且是唯一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