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窦娥冤》选编在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戏剧矛盾冲突,体会戏剧的独特魅力。本课是单元首篇精读课文,应通过本课的学习,打开戏剧鉴赏的大门。《窦娥冤》既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戏曲悲剧的典范。教学中应重点探讨窦娥的冤情和社会根源,并体会窦娥的反抗精神。同时要通过具体的诵读指导来引导学生品鉴曲词的独特魅力,理解悲剧带给人的壮美与启示。
【关键词】窦娥冤 赏析曲词 悲剧美
一、导入
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夹杂了很多戏曲曲词和民间俗语,我们阅读起来是会有一些障碍的,所我们先通过一个热身活动,来熟悉一下文本。
1.窦娥:“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生:“怕不待”指难道不。师:引导“和”读四声,并请学生描摹窦娥语气诵读出这句话。
2.窦娥:“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
生:“是”指认为他好。“笋条”讥讽婆婆年龄大。学生读出讥讽和俏皮的语气。
3.窦娥:“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
生:“藏头盖脚”指只挑好的说,“伶俐”是指说得巧妙。师:引导学生读出只报喜不报忧的挖苦语气。
4.张驴儿:“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
师:学生齐读这句话,感受戏曲语言魅力。
总结:戏剧不同于小说,它是要演绎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在读剧本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原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气,大胆诵读,才能体会到剧作的精妙。
二、初步赏析曲词,明确窦娥之“冤,”探讨窦娥悲剧的深刻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从窦娥冤的“冤”字入手,借助诵读来深入赏析文本。那么窦娥到底冤在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诵读最能打动你的情节,展现、还原窦娥的冤屈。
1.身世之冤
生1:窦娥因为父亲欠了蔡婆婆钱,又迫于赶考,所以被迫卖给了蔡婆婆。
总结:放高利贷,并由此引发的人口买卖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有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原因。
师追问:进入蔡婆婆家的窦娥又冤在哪里了呢?窦娥名字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深刻的寓意呢?
总结:窦娥是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而卖给蔡婆婆家的,从端云到窦娥,被剥夺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一种掌握命运的自主性,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年少丧夫,可见窦娥从一开始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这背后,则是一个允许高利贷横行、人口买卖的黑暗社会。
2.错案之冤
生1:官府造成了冤假错案。师引导:这里面大家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官员形象呢?
生2:梼杌逼供,并以婆婆来要挟窦娥。
师引导:“招也不招”,有威胁,还有一种思索对策的狡猾在里面,能给大家诵读一下描摹一下吗?
生3:拖长“是”的读音,进行了比较恰当的还原。
生4:诵读“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拿大棍子打着”,指出官员草菅人命。
师引导:读出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一种嚣张,但是没有读出轻蔑和嚣张。
集体诵读:“打着”两个字读音不应下沉,而应往上走。学生集体诵读。
生5:找出官员的开场诗,指出官员的贪婪昏庸,并读出一种乐在其中,逍遥自在的感觉。
生6:诵读非常到位,甚至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动作,情境感很强。
3.伦理之冤
师: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和展现人物形象的,那么窦娥还跟谁有矛盾呢?
生集体:婆婆。
生1:与婆婆的矛盾中心是改嫁。窦娥是坚决反对的,她相信“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
师追问:既然不同意改嫁,为什么承认“药杀公公”呢?
生集体:承认“公公”,说明窦娥承认自己改嫁张驴儿,是想化解与婆婆之间的矛盾。
师总结:窦娥的冤,不仅是法律之冤,也是无法言说的伦理之冤。我们现在并不提倡这种节烈观,却也无须苛责窦娥的做法,毕竟人物是无法脱离具体时代的。
三、深度赏析,探索《窦娥冤》的悲剧美
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弱小的窦娥被生活,被伦理,被社会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能怎么办呢?
生1: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抗旱,以超现实的事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引导:可是窦娥对天的信任,有没有动摇过呢?
生集体:找出【滚绣球】,教师重点指导诵读。
师总结:窦娥是一开始是信天的,但是在走投无路之际,愤怒的窦娥终于向天地发出了最严厉的质问:“清浊不辨”“顺水推舟”,这样的天地,“何为地”,又“枉做天”!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质问。压抑在心中的怒火,最终会像火山一样迸发,烧毁一切不平。
师引导:情感是要一步步推高的,前两个天地,应读出质疑,而最后一个天地要读出愤懑。
师生共同诵读,把握语气轻重与节奏快慢。
学生再次集体诵读:调整细节,最后“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读两遍,第一遍轻读;第二遍加重“哎”的叹息,拉长“两泪涟涟”,体现浓郁的悲愤。读完以后注意停顿2秒,积淀情感。
四、总结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若只有毁灭,那么“美”又去哪里了呢?这段曲词正昭示了悲剧的一种独特美感——一种動人心魄的壮美。
然而,在指天斥地之后,孤立无援的窦娥只得再次依赖于天。这种矛盾实际上真实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惨处境:面对强权与暴力,他们只能听天由命;面对飘忽不定的老天,他们既怨恨其不公平,又不得不寄予希望。
正如王国维所说:“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关汉卿,一个生活在金、元社会转型之际的底层文人,他目睹了善良百姓的悲惨遭遇,他同情他们,为他们鸣不平,可是作为一个小小文人,他能做的,唯有在作品中让天来鸣冤,让鬼魂来翻案,依靠非人的力量来给人们留存一丝慰藉和斗争的希望。王国维评价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窦娥冤》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留给后人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板书设计:
【关键词】窦娥冤 赏析曲词 悲剧美
一、导入
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夹杂了很多戏曲曲词和民间俗语,我们阅读起来是会有一些障碍的,所我们先通过一个热身活动,来熟悉一下文本。
1.窦娥:“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生:“怕不待”指难道不。师:引导“和”读四声,并请学生描摹窦娥语气诵读出这句话。
2.窦娥:“你虽然是得他、得他营救,须不是笋条、笋条年幼”。
生:“是”指认为他好。“笋条”讥讽婆婆年龄大。学生读出讥讽和俏皮的语气。
3.窦娥:“这一个似卓氏般当垆涤器,这一个似孟光般举案齐眉,说的来藏头盖脚多伶俐!”
生:“藏头盖脚”指只挑好的说,“伶俐”是指说得巧妙。师:引导学生读出只报喜不报忧的挖苦语气。
4.张驴儿:“你把我老子药死了,更待干罢!”
师:学生齐读这句话,感受戏曲语言魅力。
总结:戏剧不同于小说,它是要演绎出来给大家看的。所以在读剧本的时候,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原人物的动作、表情、语气,大胆诵读,才能体会到剧作的精妙。
二、初步赏析曲词,明确窦娥之“冤,”探讨窦娥悲剧的深刻原因
接下来我们就从窦娥冤的“冤”字入手,借助诵读来深入赏析文本。那么窦娥到底冤在了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诵读最能打动你的情节,展现、还原窦娥的冤屈。
1.身世之冤
生1:窦娥因为父亲欠了蔡婆婆钱,又迫于赶考,所以被迫卖给了蔡婆婆。
总结:放高利贷,并由此引发的人口买卖在当时社会成为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这就有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原因。
师追问:进入蔡婆婆家的窦娥又冤在哪里了呢?窦娥名字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深刻的寓意呢?
总结:窦娥是父亲为了还高利贷而卖给蔡婆婆家的,从端云到窦娥,被剥夺的不仅是名字,更是一种掌握命运的自主性,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年少丧夫,可见窦娥从一开始就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而这背后,则是一个允许高利贷横行、人口买卖的黑暗社会。
2.错案之冤
生1:官府造成了冤假错案。师引导:这里面大家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官员形象呢?
生2:梼杌逼供,并以婆婆来要挟窦娥。
师引导:“招也不招”,有威胁,还有一种思索对策的狡猾在里面,能给大家诵读一下描摹一下吗?
生3:拖长“是”的读音,进行了比较恰当的还原。
生4:诵读“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左右,与我选拿大棍子打着”,指出官员草菅人命。
师引导:读出一种对生命的漠视和一种嚣张,但是没有读出轻蔑和嚣张。
集体诵读:“打着”两个字读音不应下沉,而应往上走。学生集体诵读。
生5:找出官员的开场诗,指出官员的贪婪昏庸,并读出一种乐在其中,逍遥自在的感觉。
生6:诵读非常到位,甚至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动作,情境感很强。
3.伦理之冤
师:戏剧是通过矛盾冲突来推动情节和展现人物形象的,那么窦娥还跟谁有矛盾呢?
生集体:婆婆。
生1:与婆婆的矛盾中心是改嫁。窦娥是坚决反对的,她相信“从一而终”的封建节烈观。
师追问:既然不同意改嫁,为什么承认“药杀公公”呢?
生集体:承认“公公”,说明窦娥承认自己改嫁张驴儿,是想化解与婆婆之间的矛盾。
师总结:窦娥的冤,不仅是法律之冤,也是无法言说的伦理之冤。我们现在并不提倡这种节烈观,却也无须苛责窦娥的做法,毕竟人物是无法脱离具体时代的。
三、深度赏析,探索《窦娥冤》的悲剧美
司马迁说“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弱小的窦娥被生活,被伦理,被社会死死地扼住了命运的喉咙,她能怎么办呢?
生1: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抗旱,以超现实的事件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师引导:可是窦娥对天的信任,有没有动摇过呢?
生集体:找出【滚绣球】,教师重点指导诵读。
师总结:窦娥是一开始是信天的,但是在走投无路之际,愤怒的窦娥终于向天地发出了最严厉的质问:“清浊不辨”“顺水推舟”,这样的天地,“何为地”,又“枉做天”!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质问。压抑在心中的怒火,最终会像火山一样迸发,烧毁一切不平。
师引导:情感是要一步步推高的,前两个天地,应读出质疑,而最后一个天地要读出愤懑。
师生共同诵读,把握语气轻重与节奏快慢。
学生再次集体诵读:调整细节,最后“哎,只落得两泪涟涟”读两遍,第一遍轻读;第二遍加重“哎”的叹息,拉长“两泪涟涟”,体现浓郁的悲愤。读完以后注意停顿2秒,积淀情感。
四、总结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而若只有毁灭,那么“美”又去哪里了呢?这段曲词正昭示了悲剧的一种独特美感——一种動人心魄的壮美。
然而,在指天斥地之后,孤立无援的窦娥只得再次依赖于天。这种矛盾实际上真实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悲惨处境:面对强权与暴力,他们只能听天由命;面对飘忽不定的老天,他们既怨恨其不公平,又不得不寄予希望。
正如王国维所说:“悲剧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关汉卿,一个生活在金、元社会转型之际的底层文人,他目睹了善良百姓的悲惨遭遇,他同情他们,为他们鸣不平,可是作为一个小小文人,他能做的,唯有在作品中让天来鸣冤,让鬼魂来翻案,依靠非人的力量来给人们留存一丝慰藉和斗争的希望。王国维评价窦娥冤“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窦娥冤》卓越的艺术成就,更因为它留给后人不衰的鼓舞和启示。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