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是对法治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校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实现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必然措施。要想建设好高校法治文化,除了深入学习法治文化的内涵等相关内容,同时,研读与当代的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展现状等相关的文献资料也是必不可少的,并用自己的研究思路对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和总结,用新的研究视角来解决新的问题。主要着眼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明确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含义;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高校法治文化建没存在的问题;解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新路径。所以,试图以全球化和法治中国建设为背景,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文化的透视和解析。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国;法治文化建设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含义
(一)法治文化
近几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策提出的影响下法治文化成为学者们积极探讨和研究的词汇。法治文化区别于法律文化。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区别主要是: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正面的法律文化。[1]法治文化归属于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一种状态、一个阶段,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正面法律文化。目前高校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新研究课题在科学内涵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定义。
(二)高校法治文化
通过学习和总结相关文献,我认为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主要是:从广义上讲,高校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之相应的制度模式下并根据自身的恃点,确立的保障高校师生和职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权利等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态和培育模式。[2]从狭义上讲,高校法治文化是在建设法治高校的过程中揭示高校法治文化内涵的外化活动。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要迎来高校法治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需要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高校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相关人才的作用。第二是实际上的物质资源方面的建设。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恃质并把法治的因素融入到文化特质中去,需要我们从实际的事物入手。通过具有法治文化内涵的建筑,让高校师生的法治素养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3]最后是高校在经济上的支持。高校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经济上的支持主要可以体现为:一方面是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大对法治相关主题活动的经费投入。最后是投入相当的资金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成功的宣传才能保证活动的参与主体面的最大化,进而保证活动取得最大实效。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组织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文化的组织制度是指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在这些规章制度运行过程中包含的法治精神和文化内涵。坚持并完善校内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會等制度有利于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高校教职工使用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义务的基本制度。来自高校各部口的各个层面的代表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民主性。高校学生代表大会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高校学生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实行高校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全校学生民主氛围的形成,帮助学生们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而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法治文化的理念文化建设
人们的内也对法治所抱有的情感、态度、意识以及信念是本文所涉及的法治理念文化,也是高校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高校中法治理念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方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不断増强自身的法治素养;其次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保证教职工的法治素养高于其他领域职工;最后学生法治理念的树立,通过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法律主题活动的参与,使高校法治文化深入学生心中,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法治理念。
(四)高校法治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包含有一定法律目的的行为以及在其他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法治文化特征和法治价值。法治行为文化如同高校法治理念的培育一样也包含这三个方面展开:高校应该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法治行为文化建设;其次,非法学专业教师法治理念和法治行为素养不高是高校法治行为文化建设的“短板”。对非法学相关的教师开展必要的普法宣传、法律知识培训、法治论坛等活动,使教师更加了解法治文化;最后是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提高学生的整体法治文化素养需要发挥老师们的带头作用;学生自身也要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倡积极提倡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
三、高校法治文化建没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考核,忽略对学生加强法律意识和信仰的培育。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文化,法律基础知识应该更着重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正确的法治信仰的树立。我国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教育着重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显而易见的条文没有达到对法治的真正了解和信仰。[4]我们更需要的是用法治理念来评判所学习的法律条文是否符合民主政治的法权要求,是否符合现代正义观的要求。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形成的法治的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由于国家在立法上的“空白性授权”造成高校的决断很大部分上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从而导致高校的自主权相对过大。这种不健全还体现在,高校在享有治校的高度自治权的情况下,高校的校规校纪具有比较浓厚的管理色彩,很容易把焦点放在管住学生和教师上,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忽视了师生的感受,容易引起师生的反感,导致高校管理工作的波折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三)高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治信仰
由于我国法治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整个社会和许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虽然近些年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但是由于法治课程教授老师不够专业、教授方式过于单一,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信仰并没有明显的増强。由于缺乏法治意识和信仰,人们往往会寻求暴力的手段来使自身的利益迅速得到实现。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区高校的校规校纪有着浓重的功利色彩,法治理念很少得到体现。同时,高校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和法治信仰缺失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的法治教育的演讲和宣传活动很多流于形式单一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此类活动的兴趣。
(四)高校法治建设的文化底蕴不足
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如火如茶的进行着,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我们的法治建设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封建专制使人治思想长期的影响着世代的人,人们虽然不断改观这种对法律的态度,但一直有部分残存到现在,导致我国缺乏法治文化成长的止壤,这也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缺乏相关的土壌的现实原因。就高校本身的文化环境来说,由于传统权力观的影响,校园里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此外,高校中部分领导和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够,利用职权便利谋取私利,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的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反面的典范,难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种不良行为成为高校履行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职责的阻碍,使本来就贫瘠的法治生存土壌更加贫瘠。
四、解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新路径
(―)明确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帮助师生树立法治精神和信仰是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和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教育是基本点。[5]高校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纯粹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纯粹的法治精神和信仰;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侵扰需要学生自己排除。高校面对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最应该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甄别信息,树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高校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法治教育相关课程。
(二)完善高校的法治体制,健全校规校纪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法治体制。为确保校规校纪的民主性,需要对全校范围内的教师学生进行民意调查;邀请法学相关的专家整合高校收集的数据,并让师生以民主听证的方式共同参与校规校纪的草拟和审查;以网络形式宣传草拟的校规校纪,并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经过专家的修改后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并对校规校纪的实行情况进行考核。[6]一方面高校要制定保证法治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不仅校规校纪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及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议和监督,而且全校师生和职工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的法治文化建设。
(三)加强高校的法治意识培育和法治信仰的树立
高校和教师应该真正承担起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举行与法治主题相关的活动。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法治理论的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构建,做好科学的理论导向。虽然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但高校的一些做法导致法治精神受到怀疑。[7]就高校而言,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监管,对践踏法律尊严,违规违法的操作的行为予以惩处。
(四)改善法治文化的宣传渠道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法治宣传的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法治文化,意识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方式。从宏观上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文化宣傳方式: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的宣传方式。创新是新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对我们提出来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我们的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实践中让全体师生看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最深入人心的宣传方式。
(五)形成学生、高校、家庭和社会联动
学生法治文化的培养优劣,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水平,对于学生的法治文化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地位。高校要做好法治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相关的主题活动的开展的同时;家庭要发挥好家长作为学生的行为示范的重要作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法治人文环境,这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为给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拓宽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发挥高校的学生这个纽带,联合家庭、高校和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海霞.论高校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J].理论导刊,2016年6期.
[2]陈青鹤,毕文文.高校法治文化运动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1期.
[3]赵博.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创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3期.
[4]戴仁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南京高校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
[5]稂明燕.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6]刘鹤挺.陕西省基层法治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2期.
[7]任剑涛.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4期.
作者简介:
张浩(1981-),男,湖南长沙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为西南石油大学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RW008)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国;法治文化建设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含义
(一)法治文化
近几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政策提出的影响下法治文化成为学者们积极探讨和研究的词汇。法治文化区别于法律文化。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区别主要是:法治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正面的法律文化。[1]法治文化归属于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一种状态、一个阶段,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正面法律文化。目前高校法治文化作为一个新研究课题在科学内涵方面还缺乏明确的定义。
(二)高校法治文化
通过学习和总结相关文献,我认为高校法治文化的科学内涵主要是:从广义上讲,高校法治文化是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之相应的制度模式下并根据自身的恃点,确立的保障高校师生和职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权利等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校文化形态和培育模式。[2]从狭义上讲,高校法治文化是在建设法治高校的过程中揭示高校法治文化内涵的外化活动。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要迎来高校法治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需要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物质基础。高校对法治文化建设的物质方面的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高校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法律相关人才的作用。第二是实际上的物质资源方面的建设。每个高校都有自身的文化恃质并把法治的因素融入到文化特质中去,需要我们从实际的事物入手。通过具有法治文化内涵的建筑,让高校师生的法治素养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3]最后是高校在经济上的支持。高校对于法治文化建设经济上的支持主要可以体现为:一方面是投入充足的资金加强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大对法治相关主题活动的经费投入。最后是投入相当的资金加大法治文化的宣传,成功的宣传才能保证活动的参与主体面的最大化,进而保证活动取得最大实效。
(二)高校法治文化的组织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法治文化的组织制度是指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在这些规章制度运行过程中包含的法治精神和文化内涵。坚持并完善校内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會等制度有利于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是高校教职工使用自己的权利、履行自身义务的基本制度。来自高校各部口的各个层面的代表组成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充分的民主性。高校学生代表大会是民主选举产生的高校学生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实行高校学生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全校学生民主氛围的形成,帮助学生们解决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从而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高校法治文化的理念文化建设
人们的内也对法治所抱有的情感、态度、意识以及信念是本文所涉及的法治理念文化,也是高校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所追求的最终目标。高校中法治理念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方面,法律相关专业的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法律知识,不断増强自身的法治素养;其次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保证教职工的法治素养高于其他领域职工;最后学生法治理念的树立,通过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学习、法律主题活动的参与,使高校法治文化深入学生心中,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法治理念。
(四)高校法治文化的行为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是包含有一定法律目的的行为以及在其他行为中所呈现出来的法治文化特征和法治价值。法治行为文化如同高校法治理念的培育一样也包含这三个方面展开:高校应该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法治行为文化建设;其次,非法学专业教师法治理念和法治行为素养不高是高校法治行为文化建设的“短板”。对非法学相关的教师开展必要的普法宣传、法律知识培训、法治论坛等活动,使教师更加了解法治文化;最后是从学生的层面来说,提高学生的整体法治文化素养需要发挥老师们的带头作用;学生自身也要组织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倡积极提倡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营造法治文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和寝室文化。
三、高校法治文化建没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和考核,忽略对学生加强法律意识和信仰的培育。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文化,法律基础知识应该更着重于法治精神和法治意识的培养,正确的法治信仰的树立。我国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教育着重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学习显而易见的条文没有达到对法治的真正了解和信仰。[4]我们更需要的是用法治理念来评判所学习的法律条文是否符合民主政治的法权要求,是否符合现代正义观的要求。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体制不健全
我国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形成的法治的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由于国家在立法上的“空白性授权”造成高校的决断很大部分上由个人的主观意志支配,从而导致高校的自主权相对过大。这种不健全还体现在,高校在享有治校的高度自治权的情况下,高校的校规校纪具有比较浓厚的管理色彩,很容易把焦点放在管住学生和教师上,缺乏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忽视了师生的感受,容易引起师生的反感,导致高校管理工作的波折和权威性受到质疑。 (三)高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治信仰
由于我国法治教育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整个社会和许多大学生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淡薄。虽然近些年高校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但是由于法治课程教授老师不够专业、教授方式过于单一,高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信仰并没有明显的増强。由于缺乏法治意识和信仰,人们往往会寻求暴力的手段来使自身的利益迅速得到实现。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地区高校的校规校纪有着浓重的功利色彩,法治理念很少得到体现。同时,高校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和法治信仰缺失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高校的法治教育的演讲和宣传活动很多流于形式单一枯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此类活动的兴趣。
(四)高校法治建设的文化底蕴不足
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正如火如茶的进行着,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我们的法治建设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封建专制使人治思想长期的影响着世代的人,人们虽然不断改观这种对法律的态度,但一直有部分残存到现在,导致我国缺乏法治文化成长的止壤,这也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缺乏相关的土壌的现实原因。就高校本身的文化环境来说,由于传统权力观的影响,校园里存在一些不良风气。此外,高校中部分领导和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够,利用职权便利谋取私利,无视学校的校规校纪的行为,也给学生树立了反面的典范,难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种不良行为成为高校履行服务社会、传播文化的职责的阻碍,使本来就贫瘠的法治生存土壌更加贫瘠。
四、解决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的新路径
(―)明确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
帮助师生树立法治精神和信仰是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的中心,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的校园环境和为学生提供高水平、优质的教育是基本点。[5]高校需要帮助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纯粹的环境,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纯粹的法治精神和信仰;对于高校学生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和心理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侵扰需要学生自己排除。高校面对鱼龙混杂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最应该采取的做法是让学生学会甄别信息,树立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高校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和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法治教育相关课程。
(二)完善高校的法治体制,健全校规校纪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健全和完善的法治体制。为确保校规校纪的民主性,需要对全校范围内的教师学生进行民意调查;邀请法学相关的专家整合高校收集的数据,并让师生以民主听证的方式共同参与校规校纪的草拟和审查;以网络形式宣传草拟的校规校纪,并积极听取大家的意见;经过专家的修改后正式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并对校规校纪的实行情况进行考核。[6]一方面高校要制定保证法治制度顺利实施的相关措施;另一方面不仅校规校纪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及学校的管理者要积极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议和监督,而且全校师生和职工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校园的法治文化建设。
(三)加强高校的法治意识培育和法治信仰的树立
高校和教师应该真正承担起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责任和使命。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举行与法治主题相关的活动。此外,高校应该加强对法治理论的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构建,做好科学的理论导向。虽然经过多年的法治文化建设,但高校的一些做法导致法治精神受到怀疑。[7]就高校而言,明确自身的责任,加强监管,对践踏法律尊严,违规违法的操作的行为予以惩处。
(四)改善法治文化的宣传渠道
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法治宣传的方式,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法治文化,意识到法律与我们生活的紧密关系。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方式。从宏观上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法治文化宣傳方式: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的宣传方式。创新是新时期最明显的特征,也是对我们提出来的基本要求。法治是我们的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实践中让全体师生看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最深入人心的宣传方式。
(五)形成学生、高校、家庭和社会联动
学生法治文化的培养优劣,法治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水平,对于学生的法治文化的培育要充分发挥各方的优势地位。高校要做好法治专业知识的普及和法治相关的主题活动的开展的同时;家庭要发挥好家长作为学生的行为示范的重要作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法治人文环境,这需要我们全社会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为给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拓宽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需要发挥高校的学生这个纽带,联合家庭、高校和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海霞.论高校法治文化认同的养成教育[J].理论导刊,2016年6期.
[2]陈青鹤,毕文文.高校法治文化运动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年1期.
[3]赵博.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路径创新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年3期.
[4]戴仁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以南京高校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期.
[5]稂明燕.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6]刘鹤挺.陕西省基层法治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2期.
[7]任剑涛.创新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精神[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4期.
作者简介:
张浩(1981-),男,湖南长沙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本文为西南石油大学人文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4RW0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