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币从夏商时期开始贯穿了中国的历史,每个王朝都会铸造自己的货币,象征统治权,甚至连农民起义军都会铸造自己的货币。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时代的审美倾向。各朝各代货币的大小、材料、铸造工艺、版别都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时代的审美情趣。在如此繁多的货币种类中,宋代的货币可以说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珍宝。
关键词:钱币;书法;宋徽宗赵佶;瘦金体
两宋时期市民阶级不断壮大,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是钱币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不论是铸造工艺、材质、版别还是设计,两宋币文的宝文、旋读对读、书体、书风、字位、背字背文等设计都使其成为钱币历史上的一颗明珠。两宋历史时间长,其间经历了18位皇帝,两宋皇帝重文轻武,爱好风流雅致,他们对于铸造钱币这件事情精益求精,北宋是我国历史上钱币年铸行量最多的时期,平均年铸行量达两百多万贯,最高可达四五百万贯。虽然唐朝是我国公认的鼎盛时代,可在货币铸行量这一点上,两宋时期是唐朝的十倍有余,持续一百多年的惊人铸造量,使两宋钱币的总存世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宋朝钱币的独特性
在漫長历史中,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许多王朝统治者权力的象征,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实力以及时代的审美倾向。在众多朝代之中,宋代将铸币这项工作做到了极致,铸造工艺精美,版别众多,数量巨大,书法绝妙。宋代的钱币史在历史长河中也绝对是一段精彩纷呈、群星闪耀的时期。
二、宋朝的时代背景
北宋时期商业繁荣,对外贸易频繁,重要的大城市都很繁华,中小城镇也星罗棋布。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经济文化生活十分丰富,经济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化的昌盛,北宋时期上层也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事业。宋朝立国,标榜文治,朝野成风。与此同时,上层社会和帝王也将钱币文化艺术做到了极致,达到历史高峰。北宋钱币的材质有金、银、铜、铁、纸等,种类繁多。年号钱加上国号钱约百种,各路书家的书体、书法、书风名目繁多,精美绝伦的宋钱币可谓是生动地浓缩了当时的社会精神风貌。
三、宋朝钱币
(一)宋元通宝钱
北宋初期模仿开元通宝式铸宋元通宝国号钱,宋元通宝作为北宋开国钱币确实不如开元通宝钱做得精美,然而在北宋上层社会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北宋的钱币逐渐打破以前单一的形式,从铸法、材质、设计、书体、种类、版别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北宋钱币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宋元通宝钱文字样采用仿八分书,属隶书。如字名所言,此种字体形制八分取隶字,二分取篆意。八分书算是隶书的前身,隶书由此慢慢简化而来。
(二)太平通宝钱
太平通宝钱算是钱币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是第一种对钱形式,是第一种年号钱。太平通宝钱流通时间长、存世量大,太平通宝隶书钱文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淳朴,雄浑古拙,笔画之间又带有飘逸灵动之感。
(三)淳化元宝三体钱的独特
宋代扬文抑武的基调是从开国皇帝宋太祖开始的,宋朝皇帝经常任性地更改年号,每次改元就成了铸造新年号钱的理由,富有艺术气质的宋朝皇帝们似乎将钱币铸造当作了表现自身艺术成就的一种方式。有宋太宗赵光义为开端,后世子孙就更有底气了。太宗于北宋淳化元年铸造了独有特色的淳化元宝(图1-1),其独特之处在于既是皇帝初次亲笔御书钱文,也是草书初次入钱文,更是开启了宋代相当有特色的对文钱币。至此之后,以“年号元宝为文”的年号钱成为历朝货币的主流。据史料记载,淳化元宝为宋太宗亲笔御书同文的楷书、行书、草书三种书体的字样,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不但令人四处搜集名家墨宝,自己更是练就了一手好字,钱币上的字文笔法流畅飘逸,俊秀灵动、气势洒脱。北宋初年的文学家王禹偁曾写过一首咏泉诗:“谪官无俸突无烟,唯拥琴书尽日眠。还有一般胜赵壹,囊中犹贮御书钱。”直白了当地表达了对御书钱的喜爱、推崇和称赞,其中有一句专门表达了他对宋太宗淳化元宝钱文书法的赞赏—“尽返鹊回鸾之法,掩天龙地马之名”。古代货币上的钱文根据具体需求有币值、产地、国号、年号等。伴随着货币的流通,海内外的使用者都会对钱币质量有所评价,所以历朝历代的钱文不乏书法大家的扛鼎之作。皇帝亲书钱文不仅寄寓了国运顺昌的心愿,也表现出皇帝本人的艺术修为。淳化元宝一书三体钱既是年号钱的鼻祖,也让钱币文化的历史上出现了对钱。宋代自淳化御书三体钱以来,便出现了无钱不成对的现象。对钱是指同文的三枚或两枚钱币在形制方面,如穿孔大小、轮廓阔狭、钱体厚薄及铜质优劣等,都是完全一样的。在文字方面,钱文的内容、位置、大小也都一样,仅有书体不同。对文钱给人以和谐、整齐的独特审美感受,楷书端庄大气,行书流畅灵动,草书豪放飘逸。
值得一提的是,淳化元宝钱中,背面有莲花宝座的观音像极其精美,在钱币历史上极为罕见(图1-2),加之太宗御书的“淳化元宝”四字,更使淳化元宝钱不论是在历史研究价值上还是在收藏价值上都价值连城。淳化元宝中,有一批极为特殊,是宋太宗赵光义亲笔御书,并且另起一炉铸造的,如此重视是为了虔心诚意地铸造五台山佛寺的金质布施供养钱。淳化元宝佛像金钱面文为行书,穿孔背面刻有两尊浮雕佛像,左边站立的是善财童子,右边结跏趺坐的是观音菩萨,辅以莲花宝座和祥云依托。淳化元宝佛像金钱造型精巧别致,制作精良,可以说是我国货币史上最珍贵的佛寺供养钱。其不仅是精美的御书钱,还为宋代的佛教文化研究事业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和思维模式,正面反映了北宋统治者们对佛教文化的尊敬、喜爱与推崇。淳化元宝也有隶体一种,因“淳”字缩其水旁,称“缩水淳化”。宋太宗首创将楷、行、草三体皆置于钱币之上。诸体兼备的宋代钱币,精巧可人,兼具艺术性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其在古玩市场中非常受泉友们的欢迎。 (四)至道元宝
太宗延续淳化元宝的特色铸造了至道元宝(图 2-1),同样是楷书、行书、草书皆有的三体钱,字体由太宗赵光义亲笔御书,同样精美绝伦。
(五)宋代钱币铸造的最高峰崇宁通宝
北宋时期盛行铸造年号钱,加之从太宗开始的对风花雪月文学艺术的爱好流传下来,宋代的皇帝们在文学艺术上都颇有造诣,其中当属徽宗最有名气。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位皇帝,世人多评价他是“性甚机巧,优于技艺”。除了在书法、绘画方面天资聪颖,宋徽宗更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铸币能手,在位二十五年间,铸造发行了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六种年号钱以及“圣宋”—国号钱,使宋徽宗钱币成为宋代最有名、最有特点的一类钱币。其中崇宁通宝和大观通宝的钱文是徽宗御笔亲书的瘦金体。最令人叫绝的当属折十型瘦金书体的崇宁通宝(图2-2),青铜精制,文字骨骼清秀,令人爱不释手。徽宗改元崇宁,铸造崇宁元宝和崇宁重宝钱币。崇宁钱制作精美绝伦,运笔挺劲犀利,轻落重收,筋摇骨转,俊逸挺拔,挥洒自如,不拘一格,刚健有力,有“铁画银钩”之称。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铸币史上有四个高峰时期,宋代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币材、铸造工艺、钱文、版别到合金配比等方面均达到了巅峰,崇宁通宝就是此时最具有代表性的钱币种类。钱文旋读,为徽宗亲书,所以又被称为御书钱。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画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体存留世间的真实体现。钱文为徽宗亲书的瘦金体,所以后人写诗赞美曰:“风流天子书崇观,铁线银钩字字端。”崇宁通宝钱有楷书、隶书、篆书三种书体,皆为旋读。崇宁通宝钱铸量很少,今天不多見。崇宁通宝钱文古朴方正,严谨庄重,为隶书书写、对读,折十型制。到了宋徽宗时期,对钱的铸造工艺、板式制作已经相当成熟,宋徽宗这个时期铸造的对钱可谓是集前人之所长又扬自身之精魄。在这之中重和钱币、政和钱币、宣和钱币都有多种对钱相匹配,制造精美、书法绝妙。
中华民族自古讲究好事成双,对称美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审美理念,也是汉民族一种传统的哲理思想。对钱的出现,正是对传统审美理念、思想观念的追求和延伸。两宋时期大力推广和发扬这种审美理念,因上层社会大力推崇艺术文化,当时有崇尚文雅的社会风气,且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艺技术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这些文化和技术条件促进了两宋对钱的流行,也使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艺术性达到了巅峰。崇宁通宝钱存世量极为稀少。就目前所能见到的已经出土的钱币来看,泉家评为:“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采斑斓。”无论是钱文书法的精良考究,还是铸造的形制规整,皆为钱币历史中的上乘之物,称其为艺术品是名副其实的。所以在后世,泉友们普遍将“古泉三绝”定为汉王莽、宋徽宗、金章宗三个朝代所铸造的钱币。北宋钱文书法在历史长河之中如此闪耀的主要原因还是其突破了传统钱文铸币的固有化格式,给世人呈现了一种抒情达意、繁丽丰富的新面貌,同时期在文化领域同样精彩纷呈的宋词,两种社会性强并且大众化的艺术表达形式交相呼应、相辅相成,使宋朝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这种社会条件和环境所产生的特有的文化氛围,能够反过来映照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景象。
四、钱币文化的影响
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钱币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明白为何我国古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底蕴深厚。但钱币文化艺术的发展,不是对前代钱币文化艺术的单纯模仿,而是适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需要,表达新思想、新观念、新情趣、新需求和新格调,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能使钱币文化得到弘扬、继承与创新。同时,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朝代的钱币文化都有一定张力和吸引力,在发展过程中,能将自己的精髓、思想加以传播、输出。现如今,我们依然深受钱币文化的审美影响,在创作中不断地求实求新,在方圆规矩中不断挣扎追求。当代的书法创作已受到各国文化思想的冲击,但是盲目地逃脱跳跃会丢了我们文化的魂,会将我们的文化弄得面目全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国家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潘雨薇
1997年6月生,女,汉族,重庆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艺术。
参考文献
[1]阎福善.北宋铜钱[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徐长春.中国古铜币形式意蕴与平面设计表达研究[D].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2.
[3]刘泽.中国古钱币书法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4]汤可可.中国钱币文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