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应遵循历史教学的基本规律,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历史教师通过教学内容的“亲和力”、教学形式的“亲和力”、教学手段的“亲和力”、作业测试的“亲和力”,让学生走进历史,体验历史。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素和力
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甚至怕上历史课,这不是因为历史这门学科令他们讨厌,也不是因为学生没有历史“情商”,而是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令他们生厌。有个别的历史课堂,平时上课就是划“重点”,考试前就背诵“提纲”,最后就实现了“贝多芬(背多分)”。这样的历史教学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没有走进历史、没有体验历史,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亲和力”。
一、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的必然性
1.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是历史学科生命力的要求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遥远性”,是“老古董”,要让“老古董”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要有“亲和力”,要能够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它完全可以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地投入广大青少年的怀抱,关键是充满“亲和力”。
2.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是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
初中学生本来对一切事物、一切学科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其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有限,只能接受或者只乐意接受具有“亲和力”的事物。如果我们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严肃地讲解给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告诉他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它必然要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登上历史舞台,这样的讲解就相对具有“亲和力”。
二、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的实施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教师的“亲和力”从何而来?那就是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而来。
1.教学内容要有“亲和力”
历史虽是“老古董”,但它的历史渊源是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及与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融人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
历史教学要贴进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历史活动课《姓氏何来》,我让每个学生探究自己家族姓氏的来龙去脉,同学们积极踊跃,而且相互交流,同学们倍感历史课的亲切。
历史教学要关注时事热点。初中生求知欲强,关注时事政治。如在讲述中国明清时期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措施时,适当引入西藏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今天发生的“藏独”、“台独”、“世维会”等时事热点问题,就会立即引起学生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
2.教学形式要有“亲和力”
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教学活动应该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减少老师说教和灌输,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思考、去总结,教学形式可以是游戏、讲故事、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组织形式。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国民党亲日派和亲英美派,表露他们各自对“西安事变”的心态,之后又展开“放蒋”还是“杀蒋”的辩论,学生参与热隋高涨,乐在其中。
3.教学手段要有“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现活生生的历史画面、历史情景,激活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亲和力”。如今,每位历史老师的手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也能轻易从网上找到需要的历史视频,这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比如,讲《国际歌》可以先播放《国际歌》的音频,讲《西安事变》可以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讲“三顾茅庐”可以播放“动画”。我们也还可以要求学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教学手段必定能让学生倍感历史学科的“亲和力”。
4.作业测试要有“亲和力”
人们常讽刺历史考试是“贝多芬(背多分)”,这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地抛弃纯粹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练习,设置生动活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去展示,如手抄报、辩论题、探究题等形式。
总之,有“亲和力”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学科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示历史生命力的要求,也是真正引领初中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的要求。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素和力
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甚至怕上历史课,这不是因为历史这门学科令他们讨厌,也不是因为学生没有历史“情商”,而是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令他们生厌。有个别的历史课堂,平时上课就是划“重点”,考试前就背诵“提纲”,最后就实现了“贝多芬(背多分)”。这样的历史教学远离学生真实的生活,学生没有走进历史、没有体验历史,历史课堂失去了应有的“亲和力”。
一、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的必然性
1.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是历史学科生命力的要求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就是“遥远性”,是“老古董”,要让“老古董”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要有“亲和力”,要能够走进学生的精神生活。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情,但它完全可以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地投入广大青少年的怀抱,关键是充满“亲和力”。
2.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是初中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
初中学生本来对一切事物、一切学科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其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有限,只能接受或者只乐意接受具有“亲和力”的事物。如果我们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基本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严肃地讲解给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但如果告诉他们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它必然要求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登上历史舞台,这样的讲解就相对具有“亲和力”。
二、让初中历史课教学充满“亲和力”的实施策略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平等对话式的课堂交往,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才会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历史教师的“亲和力”从何而来?那就是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而来。
1.教学内容要有“亲和力”
历史虽是“老古董”,但它的历史渊源是植根于生活现实并为生活服务的,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老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及与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融人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亲和力”。
历史教学要贴进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多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感受,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例如,历史活动课《姓氏何来》,我让每个学生探究自己家族姓氏的来龙去脉,同学们积极踊跃,而且相互交流,同学们倍感历史课的亲切。
历史教学要关注时事热点。初中生求知欲强,关注时事政治。如在讲述中国明清时期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措施时,适当引入西藏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今天发生的“藏独”、“台独”、“世维会”等时事热点问题,就会立即引起学生广泛的关注。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
2.教学形式要有“亲和力”
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历史教学活动应该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减少老师说教和灌输,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体验、去思考、去总结,教学形式可以是游戏、讲故事、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等组织形式。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国民党亲日派和亲英美派,表露他们各自对“西安事变”的心态,之后又展开“放蒋”还是“杀蒋”的辩论,学生参与热隋高涨,乐在其中。
3.教学手段要有“亲和力”
有“亲和力”的教学手段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现活生生的历史画面、历史情景,激活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亲和力”。如今,每位历史老师的手中都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也能轻易从网上找到需要的历史视频,这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应用。比如,讲《国际歌》可以先播放《国际歌》的音频,讲《西安事变》可以播放《西安事变》的视频,讲“三顾茅庐”可以播放“动画”。我们也还可以要求学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制作学习成果并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教学手段必定能让学生倍感历史学科的“亲和力”。
4.作业测试要有“亲和力”
人们常讽刺历史考试是“贝多芬(背多分)”,这严重伤害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地抛弃纯粹的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练习,设置生动活泼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去思考、去展示,如手抄报、辩论题、探究题等形式。
总之,有“亲和力”的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学科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示历史生命力的要求,也是真正引领初中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