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白卷,千里流徙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han_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对家国天下多少会有点模糊的意识。在明清鼎革、山河易主之际,时代湍流所扬起的浪花,一定会打在他的身上、心上。更何况,离他家乡吴江松陵镇不远的地方,还发生过“嘉定三屠”,淋漓鲜血染就的痛史,远比墨水写就的更触动心灵。不过,他毕竟才十三岁,明亡之后,自然不会如遗民那般,感念旧朝的恩泽。
  少年名叫吴兆骞,“颖异不凡,九岁即能作《胆赋》,十岁写《京都赋》”,被大诗人吴梅村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在私塾,把同学的帽子偷来“溺之”。面对老师的责问,还振振有词地说:“居俗人头,何如盛溺?”少年有如许才情,又如此高傲,自然不会守着林泉到终老,要把世代书香氤氲播撒,要在科举场屋立身驰骋。跌宕的湍流,改变不了“江河万里归沧海”的趋向。于是在顺治十四年,他参加了江南乡试,“名挂黄金榜”。那一刻,“志气平生浩荡”,不负少年狂。
  接下来,可以预想的是,参加会试、殿试,像后来的龚自珍那样,“霜毫掷笔倚天寒,任作淋漓淡墨看”。科考后发布的录取名单榜,被称为淡墨榜。然后,同榜进士们一起参加传胪大典,在朝廷大殿的彤墀阶地,排班站立。大殿金碧辉煌,朝阳初上,灿烂如图画,跟这些后起之秀相得益彰。
  然而,情节的发展,却像六月天,上一秒還红日朗朗,瞬间,就风云突变,顺流的江水,立刻跌落深渊,让人猝不及防。吴兆骞第一次参加科考,就被卷入顺治十四年的丁酉科场案。
  这次丁酉科江南乡试,正考官为翰林院侍讲严州人方猷,副考官为翰林院检讨杭州钱开宗。放榜后,录取的举人多江南名士,但也有不少凭的是买通关节。结果,舆论哗然,以致酿成“群体事件”。在主考坐船返乡经过常州、苏州时,大批士子追船大骂,甚至向他们投掷砖瓦。落榜士子又在贡院群集,贴“大字报”,讽刺堂堂选取人才的贡院,竟成金钱交易的污秽之所。著名戏曲家尤侗还不忘蹭热点,写下一部传奇《钧天乐》,讽刺科考如何行贿。传奇流播到京城,闹得沸沸扬扬,让顺治大为恼火。
  到底有没有舞弊,重考是最好的检验方式。次年二月庚戌,在中南海瀛台,圣驾亲临,要来测一测这些被录取的正副榜举子。他们每个人都身戴刑具,由护军营的军校持刀监视,戒备森严,简直如同上刑场。以春雨诗五十韵命题,结果,除了一人三试皆优,文列第一,准许参加殿试之外,其余74人准许参加下科会试,24人罚停会试,24人文理不通,革去举人。而“惊才艳艳”的吴兆骞,却在复试时,交了一纸白卷,并且交白卷的只有他。
  无论是临考抱恙,还是现场无措,这些说法都不能令人信服。吴兆骞何许人,那是见过大场面的江左名士,后来在刑部大堂,独对审讯,都毫无惧色,极力申辩,当堂赋律诗两首,其中有“冤如精卫悲难尽,哀比啼鹃血未干。若道叩心天变色,应教六月见霜寒”之句。在刑部大牢,给父母写信时,还强调“儿身虽在狱,而意气激昂,犹然似昔”。退一步说,就算当日生病或紧张,也绝不至于一字未写,那么最后交的应该是未终卷,而非白卷。
  如此看来,交白卷,定是他有意为之。早年有盛名,养成“性简傲,不谐于俗”的个性,对屈辱的体味必然更深刻更敏感,受到诬陷,本就心存抵触,在“护军两员,持刀挟两旁”的情境中答卷,更是气涌如山。最后,虽然查明没有舞弊的行为,但这一纸白卷,却坐实了他对朝廷大不敬的罪名。天威汹汹、天威难测,金殿之上,天子亲临,吴兆骞偏要意气用事。
  洪峰在小说《极地之侧》结尾处写道“四周很安静,天大极了人小极了”。极小的个体在面对极大的“天”的时候,是选择对抗还是妥协,这是一个问题。吴兆骞或许也会跟哈姆雷特那样,有过纠结,但“无力回天”的结果,让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顺治对丁酉科场案的处理,是大开杀戒。主考官、副考官及十七名同考官总计十九人判以死罪,包括吴兆骞在内的八名考生被处籍没家产、父母兄弟妻子流放宁古塔之刑。江南乡试上榜者有一百二十多人,被流放的只有八人,量罪之重,可想而知。
  宁古塔是清朝的国防重镇,更是冰封雪盖的苦寒之地。相传兄弟六人,占据在此,满语称“六”为“宁古”,称“个”为塔,所以才有了这名字。它距京城4000里,是流放的极限。这些流人戴着枷锁,长途远徙,出山海关。渡辽河,越长白山,涉松花江。且不说宁古塔那“雪花如掌”的严酷气候与“乱石坚冰”的恶劣环境该如何面对,其实,能面对,已属万幸。单是沿途的艰苦与凶险,就让很多人心破胆寒,无论风霜雨雪、无论陡坡悬崖,都必须徒步日行50里,裹了脚的女眷也不例外,毫无人道可言。每天8两饭,还经常供应不上,流人随时会沦为饿殍;更有可怜者,半路便被出没的虎狼吃掉。
  不知道这一路上,吴兆骞的心里会不会充满鲁迅先生在《野草》中所写的“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离家越来越远,希望也越来越渺茫,“敢望余生还故国,独怜多难累衰亲”,空虚中的暗夜或许要耗尽他的青春。
  因为朋友的周旋,吴兆骞的家人最终免于受罚,得以保全。初到宁古塔,他形单影只,当初那个“舞衣低步障,歌榭出箜篌”的风流公子,有好长一段时日,得自己拿着斧头,凿冰融水,在小火炉上,煮稗子充饥。我猜想,他或许会学爱斯基摩人,为摄取足够的维生素,选择“生吃肉”。因为肉经高温烹煮后里面的维生素大多被破坏;加上宁古塔的燃料宝贵,大量用于烹饪,实在是浪费。
  挫折、痛苦、不幸,逼迫他开始面对真实的自我。该如何摆脱困境?哲学家塞涅卡给予的劝诫是,要学会成为“我自己的朋友”,首先与自己和解,才能与世界和解。好在他可以“挟取笔端风雨,快写胸中丘壑”,借此重树诗人的尊严,建立自我与世界的联系。他自幼生长于江南,见惯了“十里红潮连翠岸”,见惯了“淡烟疏雨杏花天”,在宁古塔二十三年,“冰与雪,周旋久”,断云、残日、月冷、笳寒,给他带来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激荡自然尤为强烈。
  因为受到宁古塔巴海将军的赏识和礼遇,他还多次随军出征巡边,足迹踏遍辽西走廊、松辽平原、长白山、黑龙江中下游和绥芬河流域,最远达黑龙江入海口特林地区(今属俄罗斯)。这使他有机会体味到底层士兵“犹着征衣更出边”的艰苦以及诸多将领“麾兵直度龙庭前”的卓绝,使他创作的视野得以丰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苍莽绵延的山峦、奔腾呼啸的江流、秋笳劲吹的军阵、暮云低垂的雄关。
  吴兆骞以江南士子所特有的缜密心思,感受着铁马冰河的壮阔;他以江南山水所孕育的绮丽文笔,刻画出绝域蛮荒的粗粝。一纸白卷,千里流徙宁古塔,“二十三年弃置身”,但他超越了环境所带来的局限,战胜了身世沉浮所伴随的迷惘,最终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其他文献
校园的花开得有点多。  先是蜡梅,在一片春意中,吐露着清香。循香探去,有三四棵。花很不起眼,只是小小的黄色朵儿,凑近闻,便满面芳香。小小的花生得也精巧,花瓣不过半个指尖大小,几十个拼接成一朵。有些眼熟,才想起当年十—二岁喜欢用橡皮泥捏花玩儿,正与她相像。巧!真巧!当初我还未曾见过蜡梅,却已意外地捏出了她。  我是画过蜡梅的,竟差点认不出来!在我的画中,她的花大了些,艳了些,亮眼了些,全然不像真花了
期刊
其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雪”都是武侠主题中极具表现性的一种意象。但很奇怪,直到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才想到动笔探讨雪与中国传统武学的关系。  对这一主题感兴趣源于半年前看的《一代宗师》。其中有个片段是宫二在大雪中练拳,让我一直念念不忘。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了这一段。王家卫的镜头太漂亮了,雪在掌风下的每一处翻飞,枝头积压的细小冰晶簌簌飘落,轻易就能感受到风雪中裹挟的清冷气息。  雪为武学
期刊
这几天,总感觉有些不对劲。  我放学回家,总是经过一棵杨树,没有风,却莫名被一片叶子“砸”到。一次两次没什么,但次次如此,就有些可怕了。但没办法呀,谁让那棵杨树守在我回家的必经之路上呢,总不能不回家吧?  是谁在恶作剧?每次我经过那棵树之前总会看看四周,没人。  其实最恐怖的是梦。每每沉沉睡下,总有一个苍老的声音拗口地说着什么。是什么呢?九?揪?听不清的。  球球说,我这几天总是心神恍惚,叫了好几
期刊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布赖特也提出“语言与社会结构共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称谓的确在社会变迁的同时也不断产生变化。小编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哪些称谓的变化,又有哪些感悟呢?  年龄对女生来说,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谁都希望自己青春永驻,永远光彩照人,无论她年龄多大,在她自己看来都没长大,沉醉在自己的美颜相机中做美美哒小姐姐。  于是“姐”这个词便成为称呼女生最流行的词,凡是能叫姐姐的一
期刊
红灯绿酒、水马车龙,不相干事一锅乱炖——“不亦快哉”!竟自成一篇文章,且面面俱到、文脉畅通,笔下时时生风。但仅记“快哉”有肤浅之嫌,不妨紧接“痛哉”,加点剧情反转,来点直面人生。来吧,以下几组“痛快”,供君一笑。  4月份猛刷黑格尔《小逻辑》至180页,极感恶心:语言玄妙,意义繁杂,翻译还稀烂。想起某某高人指点过我读《小逻辑》一类唯心哲学高招:得饶人处且饶人,该放手时就放手。把心一横,打入冷宫。直
期刊
打开窗子,阳光穿过古朴的屋檐,银鱼样跳跃着,刺入我有些倦懒的眼睛。忽然一股梅香拂过,我拼命呼吸着这氤氲馥郁的芳香。  窗上,一丝若有若无的线条引起了我的注意,似影子一般摇曳窗前,又宛若一位山中隐者,或隐或现。我轻拈一看,原来是一根蛛丝。我的心情随着这若有若无的蛛丝而起伏。  从未想过,这毫不起眼的蛛丝,竟与梅联系了起来。几根蛛丝萦绕而上,直至梅梢,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偏偏搭在了梅花上,一根根超尘
期刊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在想,热爱吗?我到底热爱什么呢?  学习吗?不是吧,我常在自习时被作业逼得头痛欲裂,感觉眼睛、头、脖子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了。  唱歌吗?应该也算不上热爱吧,不过,别人讲我唱得难听,我就忿忿地不唱了。  写作这件事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称得上热爱。  小时候常被老师表扬,说我字写得好,作文也写得好,但我再翻出原来写的那些东西,只见字像醉汉,内容也像少儿频道的节目一样,幼稚得让人嘴角向上一
期刊
问题一:   今天我们聊的话题是“新课标背景下的新闻访谈写作”。我首先向您讨教的问题是,新闻访谈是一种什么文体?平时我们几乎没有阅读过,那么为什么还要学习写作呢?  师:新闻访谈是以访谈形式报道新闻人物的一种体式。生活中需要对新闻人物、商业人物、科研人员等进行采访,以帮助了解情况、获取信息、推广经验等,这样写出的文章叫访谈录。它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按内容分为新闻访谈、商业访谈、科技访谈、军事访谈等;
期刊
墙上的挂钟日夜不息地行走着,长长的钟摆摇曳着悠悠的岁月。  家里的挂钟已经有些年头了,奶奶说还是爷爷转业那年买的。它的外壳是木制的,上面没有浮华的雕龙画凤,甚至连外面那层油漆的光泽也被岁月剥蚀,裸露出淡淡的木纹。不过这种沧桑的外表跟钟这种物件倒是很般配——能让你一眼看出时间的残酷,让你意识到只要稍不留意,岁月便会让你韶华流逝凋尽朱颜,而且不可逆转。  不过,这样的恐怖对一个童年的孩子来说是不存在的
期刊
最近法院裁定,允许李家姑娘离婚,闹了半年之久的“筷子风波”终于以两个年轻人的分手而收场,令人惋惜。  其实,事情很简单。李家姑娘结婚当天,哥哥送亲,宴席上有人伸筷子,享用了蛋盘里的蛋。当地有个风俗,送亲桌上的蛋是不能动筷子的,一动筷子就意味着让送亲的滚蛋。哥哥深谙此俗,当即起身,离席而去。此后两家唇枪舌剑,大打口水仗,继而李家带回姑娘,到法院起诉,直到法院调解无效,裁定允许离婚方才了结。  在蛋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