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以实验为载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精心组织实验教学
教师要事先准备,精心组织生物实验教学,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结论准确。在实验演示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学生因害怕说错而遭到嘲笑,久而久之,他们求异、求变的意识因受到压抑而表现为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感知不敏锐,害怕失败,循规蹈矩,崇拜权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2.科学设置问题情境
新课程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探究的需要”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来。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激发到最浓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记得最牢。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
3.注重探究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课程的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实验教学,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设计观察点、问题点,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生物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教师要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提出假设—验证结果—得出结论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并得出结果。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设置问题情景
生物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且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演绎和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实验的过程,改进实验方案。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放于冰块中维持5分钟的那支试管结果不明显,原因在哪里?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放于冰块中温度达不到,最后改为放于冰水中,并且维持时间改为8 分钟,经过改进后结果明显。在这个实验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做一些变化,例如:这个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什么条件?并且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进行探究性实验,有的小组用碘液,有的小组用斐林试剂,最后结果分析表明,斐林试剂需煮沸的条件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错误结论,这样做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实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从实验的分类和实验的方法等方面对学过的实验加以比较、总结和归纳,这一点在高三的复习中尤为重要。在高三的实验复习中,首先把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进行复习,这些经典实验主要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用了什么技术手段?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复习总结,找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反复验证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然后把教材中的常规实验进行分类,如分为观察鉴定类、生理生化设计类、调查收集类等。
三、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拓展培养
学生探究能力的渠道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利用教材中的实践题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生物问题,成立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培养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渠道,选题要具有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进行生物学习,给他们更大的发展余地,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總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有一定挑战性的生物实验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奇.中小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论[M].炎黄出版社,2004.05.06.
[2]孙林.中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延边出版社,2006.07.08.
一、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精心组织实验教学
教师要事先准备,精心组织生物实验教学,使得实验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便于观察,结论准确。在实验演示中逐步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由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学生因害怕说错而遭到嘲笑,久而久之,他们求异、求变的意识因受到压抑而表现为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感知不敏锐,害怕失败,循规蹈矩,崇拜权威,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2.科学设置问题情境
新课程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探究的需要”是学生的内在需要之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认知状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来。实践证明,当学生兴趣激发到最浓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记得最牢。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去。
3.注重探究能力培养
高中生物课程的操作实验,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增加实验教学,要注意对现有实验设备的使用,进行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处理,设计观察点、问题点,让学生能够从演示实验的观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要学会对有形的生物现象进行抽象思维,归纳和总结,形成研究习惯,培养研究能力。教师要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提出假设—验证结果—得出结论的程序实施过程中,把研究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充当“引路人”,让学生来完成研究并得出结果。
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对生物实验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设置问题情景
生物实验是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它的作用不只是为了获取信息。而且要学会把实验获得的信息进行演绎和归纳。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是不正确的。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与判断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在实验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思考、交流和讨论的时间,让学生从设计原理、实验步骤、结果分析等方面重新审视实验的过程,改进实验方案。在“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就有很多学生提出放于冰块中维持5分钟的那支试管结果不明显,原因在哪里?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放于冰块中温度达不到,最后改为放于冰水中,并且维持时间改为8 分钟,经过改进后结果明显。在这个实验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做一些变化,例如:这个实验能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斐林试剂的使用需要什么条件?并且引导学生分小组去进行探究性实验,有的小组用碘液,有的小组用斐林试剂,最后结果分析表明,斐林试剂需煮沸的条件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导致错误结论,这样做的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学生的实验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从实验的分类和实验的方法等方面对学过的实验加以比较、总结和归纳,这一点在高三的复习中尤为重要。在高三的实验复习中,首先把教材中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进行复习,这些经典实验主要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实验的设计思路是什么?用了什么技术手段?通过对这些实验的复习总结,找出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反复验证结果—得出结论。”这样做既巩固了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然后把教材中的常规实验进行分类,如分为观察鉴定类、生理生化设计类、调查收集类等。
三、积极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拓展培养
学生探究能力的渠道成立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利用教材中的实践题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生物问题,成立生物课外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拓展培养学生生物探究能力的渠道,选题要具有实际意义,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自由度进行生物学习,给他们更大的发展余地,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培养和发展。
總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情趣并有一定挑战性的生物实验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奇.中小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论[M].炎黄出版社,2004.05.06.
[2]孙林.中小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延边出版社,2006.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