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陵散》是一首展现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与战斗意志的乐曲,嵇康在临刑前演奏《广陵散》来表达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深恶痛绝。
关键词:嵇康;《广陵散》;斗争精神
中图分类号:B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72-01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是以阮籍、向秀等七人所组成的魏晋竹林七贤之中的代表人物。嵇康被公认为是高标脱俗的竹林隐士。无论是在思想和生活上都提倡“自然”,反对礼教。也正是因为这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最终招致了当时打着儒家礼乐旗号的司马集团所带来的杀身之祸。
一、嵇康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
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由于父亲在其年幼时早逝,所以嵇康由母、兄(姓名无考)养育长大。成年后,一直寄居在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一带)。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妻子是曹操之子魏沛穆王曹林的孙女。曾出任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这一点对嵇康后来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死,年仅三十五岁。继位的是曹芳,因尚且年幼,故命曹爽和司马懿二人辅佐,不料司马懿此人惯用计谋,最终扶持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上台,司马师病死后其弟司马昭上台,日谋代魏。可嵇康却无法忍受司马氏打着虚伪的礼教旗号,背地却干着弑主篡位这种肮脏事的黑暗政治。他不惧威逼,不为利诱,对于这样的黑暗现实政治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誓将反明教的斗争进行到底。也正是这样才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吕巽因奸淫弟妇徐氏之事泄露,心怀鬼胎,反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为此吕安蒙冤被捕,流放边疆。嵇康一向与吕氏兄弟友善,为此出面调停。在《世说新语》中是这样记载的:“稽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毕时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悲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演奏完后,神色自若,淡定就义。心中虽有无限的遗憾,但对这样的结局也早已感悟。
二、嵇康临刑前为什么会选择演奏《广陵散》
《广陵散》,“广陵”所指之地是今天的江苏扬州,“散”则为一种乐曲体裁,先秦时已有,有别于宫迁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北宋《琴书·止息序》对《广陵散》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其怨恨凄恻(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曲,唯《广陵散》可当之。”
全曲分为六大部分,总共四十五段。每段均以小标题冠名,如“取韩”、“顺物”“因时”、“投剑”、“悲志”等。乐曲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随后刺杀成功。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最后将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在《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曾被唐睢称赞为不弱于秦王“天子之怒”的“士之怒”。“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这彩虹惊险晴空的景象无疑是在预示着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是多么的英勇和强烈地具有反抗精神。在《广陵散》这首乐曲的前半部分怨恨凄恻,处处流露着对聂政最终的命运的悲切之情,后半部分则是慷慨激昂充满了对实事不满的悲愤,对暴君压迫的反抗斗争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选择了《广陵散》。同样是道不尽的悲愤,又是同样以不同的方式勇敢的对抗黑暗的政治,难怪嵇康会对《广陵散》如此钟情,在他临刑之前这生命的重要时刻,面对黑暗政治的迫害,他没有挣扎、没有畏惧,而是选择以《广陵散》来为生命画上最终的句号。这其中既有如聂政刺韩王时的满腔仇恨,又有似聂政这般激烈英勇地与恶抗争,这也就是嵇康为什么会在生命结束的重要时刻选择《广陵散》的原因了。
三、《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的意义
《广陵散》乐曲中的“大序”、“正声”、“乱声”与汉魏相和大曲中的三部曲式“艳”、“趋”、“乱”不谋而合,由但曲发展而来,这标志着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结构之大、技巧之复杂以及每段配以的小标题,在对古琴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琴曲内容的表达方面,《广陵散》古琴史上少数具有如此慷慨激昂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广陵散》另一个可以传承下来的原因就是其在古琴文化上的作用。人们常说是嵇康临刑的弹奏成就了《广陵散》,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又是《广陵散》成就了嵇康“任自然”的绝响。嵇康之死可谓是当时众名士之死的一个高潮,他象征着时代的一种精神,高志、风雅、才华、脱俗。诸多后世文人都以能听、会弹《广陵散》作为荣耀和高雅举止的表现。诗人王绩在其《古意》中这样写“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一作光明)》续。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往往比所奏的、所听的琴曲本身内容和感情来的重要。可以说嵇康的自然、脱俗的精神境界透过《广陵散》,在以儒道两家审美思想为主的古琴文化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陵散》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响,另外还体现在后世的文学方面的重要价值。“将无不朽言,遂托《广陵散》。”嵇康死后,《广陵散》成为后世文人对生命理解的投射。无论是“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别鹤悲不已,离鸾断还续”、“层闺横绿绮,旷席缅珠缠。楚调广陵散,瑟柱秋风弦”中将《广陵散》同《渔阳曲》和天下名琴绿绮放在一起表现悲伤,还是《读曲歌》第四十六首:“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百弄任郎作,唯莫《广陵散》”都足足地让人感受到那一份浅浅淡淡地“痛哉悲哉”的文人情怀。
一代一代的文人名士们认真思索着它的含义,并从中寻觅着对于嵇康《广陵散》最终的,属于自己的理解。这也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嵇康精神,我们所探寻的《广陵散》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 雅量>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御定全唐诗》卷三十七《古意六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明曹学佺编 卷八 王僧孺《咏捣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七十六《乐府·齐明王歌辞七首》(应司徒教作以下五言)《散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梅鼎祚撰:《古乐苑》卷二十四《读曲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关键词:嵇康;《广陵散》;斗争精神
中图分类号:B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72-01
嵇康(公元224-263年),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三国时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是以阮籍、向秀等七人所组成的魏晋竹林七贤之中的代表人物。嵇康被公认为是高标脱俗的竹林隐士。无论是在思想和生活上都提倡“自然”,反对礼教。也正是因为这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精神最终招致了当时打着儒家礼乐旗号的司马集团所带来的杀身之祸。
一、嵇康招致杀身之祸的原因
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由于父亲在其年幼时早逝,所以嵇康由母、兄(姓名无考)养育长大。成年后,一直寄居在河内山阳(今河南焦作一带)。嵇康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妻子是曹操之子魏沛穆王曹林的孙女。曾出任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这一点对嵇康后来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曹叡病死,年仅三十五岁。继位的是曹芳,因尚且年幼,故命曹爽和司马懿二人辅佐,不料司马懿此人惯用计谋,最终扶持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上台,司马师病死后其弟司马昭上台,日谋代魏。可嵇康却无法忍受司马氏打着虚伪的礼教旗号,背地却干着弑主篡位这种肮脏事的黑暗政治。他不惧威逼,不为利诱,对于这样的黑暗现实政治给予了尖锐的批判,誓将反明教的斗争进行到底。也正是这样才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吕巽因奸淫弟妇徐氏之事泄露,心怀鬼胎,反诬告吕安对母亲不孝,为此吕安蒙冤被捕,流放边疆。嵇康一向与吕氏兄弟友善,为此出面调停。在《世说新语》中是这样记载的:“稽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毕时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上书请以为师,不许。嵇康临刑时,顾视日影,索琴弹奏一曲《广陵散》,悲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演奏完后,神色自若,淡定就义。心中虽有无限的遗憾,但对这样的结局也早已感悟。
二、嵇康临刑前为什么会选择演奏《广陵散》
《广陵散》,“广陵”所指之地是今天的江苏扬州,“散”则为一种乐曲体裁,先秦时已有,有别于宫迁宴会与祭祀时的雅乐。北宋《琴书·止息序》对《广陵散》的描写可谓神来之笔:“其怨恨凄恻(感),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其变态之强烈,令听者感到内心冰炭交加,升天坠地。其为音乐艺术,信可如此,而今日之琴曲,唯《广陵散》可当之。”
全曲分为六大部分,总共四十五段。每段均以小标题冠名,如“取韩”、“顺物”“因时”、“投剑”、“悲志”等。乐曲讲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随后刺杀成功。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最后将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在《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中,曾被唐睢称赞为不弱于秦王“天子之怒”的“士之怒”。“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这彩虹惊险晴空的景象无疑是在预示着聂政刺韩相是顺应天命。可见,聂政的行为在当时是多么的英勇和强烈地具有反抗精神。在《广陵散》这首乐曲的前半部分怨恨凄恻,处处流露着对聂政最终的命运的悲切之情,后半部分则是慷慨激昂充满了对实事不满的悲愤,对暴君压迫的反抗斗争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选择了《广陵散》。同样是道不尽的悲愤,又是同样以不同的方式勇敢的对抗黑暗的政治,难怪嵇康会对《广陵散》如此钟情,在他临刑之前这生命的重要时刻,面对黑暗政治的迫害,他没有挣扎、没有畏惧,而是选择以《广陵散》来为生命画上最终的句号。这其中既有如聂政刺韩王时的满腔仇恨,又有似聂政这般激烈英勇地与恶抗争,这也就是嵇康为什么会在生命结束的重要时刻选择《广陵散》的原因了。
三、《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的意义
《广陵散》乐曲中的“大序”、“正声”、“乱声”与汉魏相和大曲中的三部曲式“艳”、“趋”、“乱”不谋而合,由但曲发展而来,这标志着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它的结构之大、技巧之复杂以及每段配以的小标题,在对古琴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琴曲内容的表达方面,《广陵散》古琴史上少数具有如此慷慨激昂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的代表作之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广陵散》另一个可以传承下来的原因就是其在古琴文化上的作用。人们常说是嵇康临刑的弹奏成就了《广陵散》,使之成为了千古绝唱,又是《广陵散》成就了嵇康“任自然”的绝响。嵇康之死可谓是当时众名士之死的一个高潮,他象征着时代的一种精神,高志、风雅、才华、脱俗。诸多后世文人都以能听、会弹《广陵散》作为荣耀和高雅举止的表现。诗人王绩在其《古意》中这样写“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一作光明)》续。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往往比所奏的、所听的琴曲本身内容和感情来的重要。可以说嵇康的自然、脱俗的精神境界透过《广陵散》,在以儒道两家审美思想为主的古琴文化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陵散》能够流传至今,成为千古绝响,另外还体现在后世的文学方面的重要价值。“将无不朽言,遂托《广陵散》。”嵇康死后,《广陵散》成为后世文人对生命理解的投射。无论是“散度广陵音,掺写渔阳曲。别鹤悲不已,离鸾断还续”、“层闺横绿绮,旷席缅珠缠。楚调广陵散,瑟柱秋风弦”中将《广陵散》同《渔阳曲》和天下名琴绿绮放在一起表现悲伤,还是《读曲歌》第四十六首:“黄丝咡素琴,泛弹弦不断。百弄任郎作,唯莫《广陵散》”都足足地让人感受到那一份浅浅淡淡地“痛哉悲哉”的文人情怀。
一代一代的文人名士们认真思索着它的含义,并从中寻觅着对于嵇康《广陵散》最终的,属于自己的理解。这也正是我们所追寻的嵇康精神,我们所探寻的《广陵散》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海波译注.<世说新语 雅量> [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御定全唐诗》卷三十七《古意六首》,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明)曹学佺辑:《石仓历代诗选》明曹学佺编 卷八 王僧孺《咏捣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七十六《乐府·齐明王歌辞七首》(应司徒教作以下五言)《散曲》,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明)梅鼎祚撰:《古乐苑》卷二十四《读曲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