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研究背景
自从有了教与学的活动,就有了教学的一定模式。从古代私塾阶段的“传授式”教学到17世纪夸美纽斯、19世纪赫尔巴特和莱因,教学活动发展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随着教育领域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发展,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就其共同点而言,都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根据教学需要而合理设计“教”与“学”活动。(教学模式发展比较如表1所示)
当下,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频率和熟悉程度急速提升,以致产生依赖,极大地冲击着学生对课堂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关注程度。2013年陆润泽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泰安在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7.4%,接近国内有关研究数据(99.1%),手机依赖率达到24.7%,手机依赖症人数已接近大学生的四分之一。刘金亮研究指出手机的使用功能中打电话发信息、玩QQ、聊微信、玩游戏所占比例高达82%。手机作为现代重要的通信工具,已经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手机一族在各高校可谓声势浩大,而且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慢慢地因为手机而改变。
如何让手机这件现代电子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题组的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方向确立
高职基础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学校在四大传统化学基础上,以突出化学基本原料的应用为主旨,将四大化学按照“需要为原则”整合为“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课程,课内实验与实训课时共计128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4%,课时相对紧张。
构建以手机为纽带的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相联系,并随时应用和结合,实现课程实验和理论课程 “混合”,既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又让理论课堂摆脱枯燥,实验课堂根基扎实,实现了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的无缝衔接,成为最终的课题研究方向。
三、课题研究方法
问卷法、文献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看法。自编问卷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手机用于学习的场所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从连续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中,一致认为手机和学习相联系,会带来极大的方便。
通过文献法学习研究,确定了“混合”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对教师、学生、课程实验项目、理论教学内容四大教学要素的整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手机“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手机活动为线索,贯穿起这四大要素,完成整合。
通过实验法,不断试验、修正、探索和完善,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结构。
四、课题应用介绍
1.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结构
概括为“提出实验项目—基础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知识对接—考核评价”。
2.支持条件—班级手机QQ群
让课代表当群主,建立学科手机QQ群。 “聊天”可用于老师学生间的相互提问、解答、拓展、告知等,随时进行,简短、快速,一呼百应。“公告”可用于群主发布正式通知,比如布置实验任务、安排理论学习范围。“相册”可用来储藏图片、照片、录像等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共享文件”可储存教学计划、作业、实验报告、阶段测试等共享性的班级文件。
3.应用过程
(1)提出实验项目。由群主在群里发布具体的实验项目及预习要求。
(2)基础知识学习。各位同学根据任务要求预习实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在“聊天”里交流或解答。实验操作过程视频既可通过手机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也可播放在线视频。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整理为提纲式的学习笔记,传送到“文件”,老师可以查看和批阅,并公布成绩。
(3)实验操作。在实验开始前,要进行交流检查。开始阶段主要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老师解答或补充,逐步地发展为小组组长进行手机信息采集和交流,老师指导或辅助,必要时加以评判或更正。由于学生有了前期的操作预习,对于实验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预期,积极性也增强了许多。有时学生还会将手机中的视频作为示范,边模仿边操作,自觉进行。
(4)知识对接。实验过程中,会有许多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一个人当然是应接不暇。分成学习小组,既可就近2人一组,也可对面4~6人一组,以方便为原则小组合作提问解答,必要时手机上网查询。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形式进行实验现象的解释描述,实验结论的揭示归纳来强化理解理论要点。实验操作的成败得失以体会或总结形式上传“文件”以共享。
(5)考核评价。就衔接的理论知识点考核,由预习阶段传送到“文件”中的笔记和实验过程中的问答两部分组成。主要由老师和小组同学的评价成绩体现。实验操作在小组内考核。实验过程中,小组互评,包括实验仪器搭建、实验过程操作、实验现象和提问解答4个部分。考核者观察的同时还进行手机拍摄。图片或录像可以回放,正确与不足让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看个明白仔细,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更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要求重新来一遍,以求更好地评价成绩,留下更美好的记忆。
五、课题实践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论文数篇、课题研究多项。其中手机 “混合”教学模式的创建研究获得校级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的创建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以手机为课堂教学技术手段,不仅方便了教学过程,扩大了教学资源整合,更是对手机依赖学生的因势利导。现代网络全面覆盖,手机携带便利,充电宝的配合使用能保证电量充足,智能触摸手写功能的产生,使得手机的使用比起笔记本电脑更不受空间限制,学习因此能随时随地进行。所以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2.深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些同学将自己的操作制作成PPT,有些同学对录像配乐,并上传至微信朋友圈或分享至QQ空间,赢得欣慰和自信。同时,对学习产生了积极性,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梳理。学生的作业、照片、录像源源不断地充实了课程资源,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建设者。
3.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通过手机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变得亲近平等,就连称呼也变成网络化,学生称呼老师为李婶、王姐、帅哥、李婶么么哒等,这种信任平等的关系打开了师生的心扉,随时聊天咨询商讨交流,和谐舒畅,少去了因课堂限制使用手机而产生的防备、对立、躲避等对立现象。使学生与老师不需要故意苛求而自然亲近,在上课时变得活跃积极、开心快乐、尊重老师、自愿学习,引起了课堂内的和谐共鸣。由此可见,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不论对于正确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是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心理素质的养成,都是一种科学而有力的正确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及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
责任编辑 马 丽
E-mail:[email protected]
自从有了教与学的活动,就有了教学的一定模式。从古代私塾阶段的“传授式”教学到17世纪夸美纽斯、19世纪赫尔巴特和莱因,教学活动发展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随着教育领域教学思想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发展,许多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就其共同点而言,都是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根据教学需要而合理设计“教”与“学”活动。(教学模式发展比较如表1所示)
当下,随着手机这一通讯工具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于手机的使用频率和熟悉程度急速提升,以致产生依赖,极大地冲击着学生对课堂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关注程度。2013年陆润泽等的一项研究显示泰安在校大学生手机拥有率为97.4%,接近国内有关研究数据(99.1%),手机依赖率达到24.7%,手机依赖症人数已接近大学生的四分之一。刘金亮研究指出手机的使用功能中打电话发信息、玩QQ、聊微信、玩游戏所占比例高达82%。手机作为现代重要的通信工具,已经逐渐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智能手机更是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手机一族在各高校可谓声势浩大,而且还有不断扩张的趋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慢慢地因为手机而改变。
如何让手机这件现代电子工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题组的研究目标。
二、课题研究方向确立
高职基础化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改革过程中,我们学校在四大传统化学基础上,以突出化学基本原料的应用为主旨,将四大化学按照“需要为原则”整合为“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课程,课内实验与实训课时共计128课时,占到总课时的44%,课时相对紧张。
构建以手机为纽带的新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过程相联系,并随时应用和结合,实现课程实验和理论课程 “混合”,既解决了课时紧张的问题,又让理论课堂摆脱枯燥,实验课堂根基扎实,实现了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的无缝衔接,成为最终的课题研究方向。
三、课题研究方法
问卷法、文献法和实验法相结合。
通过问卷法了解学生对课题的认识和看法。自编问卷从手机的使用时间、对学习的支撑作用、手机用于学习的场所三个维度进行调查。从连续三个年级的学生调查中,一致认为手机和学习相联系,会带来极大的方便。
通过文献法学习研究,确定了“混合”教学模式的结构。即“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对教师、学生、课程实验项目、理论教学内容四大教学要素的整合,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手机“混合”教学模式是通过手机活动为线索,贯穿起这四大要素,完成整合。
通过实验法,不断试验、修正、探索和完善,从而形成比较固定的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结构。
四、课题应用介绍
1.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结构
概括为“提出实验项目—基础知识学习—实验操作—知识对接—考核评价”。
2.支持条件—班级手机QQ群
让课代表当群主,建立学科手机QQ群。 “聊天”可用于老师学生间的相互提问、解答、拓展、告知等,随时进行,简短、快速,一呼百应。“公告”可用于群主发布正式通知,比如布置实验任务、安排理论学习范围。“相册”可用来储藏图片、照片、录像等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共享文件”可储存教学计划、作业、实验报告、阶段测试等共享性的班级文件。
3.应用过程
(1)提出实验项目。由群主在群里发布具体的实验项目及预习要求。
(2)基础知识学习。各位同学根据任务要求预习实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在“聊天”里交流或解答。实验操作过程视频既可通过手机登录精品课程网站,也可播放在线视频。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整理为提纲式的学习笔记,传送到“文件”,老师可以查看和批阅,并公布成绩。
(3)实验操作。在实验开始前,要进行交流检查。开始阶段主要由老师提问同学回答,老师解答或补充,逐步地发展为小组组长进行手机信息采集和交流,老师指导或辅助,必要时加以评判或更正。由于学生有了前期的操作预习,对于实验过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和预期,积极性也增强了许多。有时学生还会将手机中的视频作为示范,边模仿边操作,自觉进行。
(4)知识对接。实验过程中,会有许多现象引起学生的好奇,教师一个人当然是应接不暇。分成学习小组,既可就近2人一组,也可对面4~6人一组,以方便为原则小组合作提问解答,必要时手机上网查询。实验结束后,通过实验报告形式进行实验现象的解释描述,实验结论的揭示归纳来强化理解理论要点。实验操作的成败得失以体会或总结形式上传“文件”以共享。
(5)考核评价。就衔接的理论知识点考核,由预习阶段传送到“文件”中的笔记和实验过程中的问答两部分组成。主要由老师和小组同学的评价成绩体现。实验操作在小组内考核。实验过程中,小组互评,包括实验仪器搭建、实验过程操作、实验现象和提问解答4个部分。考核者观察的同时还进行手机拍摄。图片或录像可以回放,正确与不足让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看个明白仔细,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对的,更可贵的是,有些同学要求重新来一遍,以求更好地评价成绩,留下更美好的记忆。
五、课题实践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撰写并发表论文数篇、课题研究多项。其中手机 “混合”教学模式的创建研究获得校级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手机混合教学模式的创建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以手机为课堂教学技术手段,不仅方便了教学过程,扩大了教学资源整合,更是对手机依赖学生的因势利导。现代网络全面覆盖,手机携带便利,充电宝的配合使用能保证电量充足,智能触摸手写功能的产生,使得手机的使用比起笔记本电脑更不受空间限制,学习因此能随时随地进行。所以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2.深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有些同学将自己的操作制作成PPT,有些同学对录像配乐,并上传至微信朋友圈或分享至QQ空间,赢得欣慰和自信。同时,对学习产生了积极性,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预习和梳理。学生的作业、照片、录像源源不断地充实了课程资源,他们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建设者。
3.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通过手机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变得亲近平等,就连称呼也变成网络化,学生称呼老师为李婶、王姐、帅哥、李婶么么哒等,这种信任平等的关系打开了师生的心扉,随时聊天咨询商讨交流,和谐舒畅,少去了因课堂限制使用手机而产生的防备、对立、躲避等对立现象。使学生与老师不需要故意苛求而自然亲近,在上课时变得活跃积极、开心快乐、尊重老师、自愿学习,引起了课堂内的和谐共鸣。由此可见,手机教学模式的创建不论对于正确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还是对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看待事物的正确态度等心理素质的养成,都是一种科学而有力的正确措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及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 江苏省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
责任编辑 马 丽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