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由职大生源的特点决定的。从智力与非智力两个角度审视体育及体育教学的内涵,可以为体育教学建立新的视角。基于“双重内涵”的职大体育教学,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关于双重内涵的理解,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实施,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基于双重内涵的评价对体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智力内涵;非智力内涵;职业大学;体育教学
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内涵的,作为体育教师也是需要追求与理解这种内涵的。日常状态下的体育教学常常以学生的体育训练与体育活动为主,作为体力与技能的训练,这其实是体育的非智力内涵的一面。体育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智力内涵,从字面上来理解,智力内涵既有两面性。一方面,主要作为体力的付出、技能的提升,其与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想像、创新等,思维是其核心)有什么关系呢?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即使是体力的付出,那基于运动技能提升与体育素养培养的体育运动,也是与智力分不开的,建立在观察、记忆基础上的体育模拟过程,与运动技能不断内化的思维过程,再到结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创新,毫无疑问是智力因素的产物。因此,体育必定具有智力与非智力两面的内涵(以下简称“双重内涵”),而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如果紧扣这两个内涵,就可以绽放出更美的花朵。
一、职业大学体育及其教学的双重内涵理解
对双重内涵建立全面科学的理解,是职业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结合职业大学的教学实际,结合关于双重内涵的学术定义,笔者生成了这样的理解。
就非智力内涵而言,应当认识到职业大学的学生在技能素养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课后或者相关体育运动中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更高,笔者曾经做过不完全统计与对比,发现无论体育活动的规模大小,职业大学的学生参与度都远高于同类其它院校。分析发现,这可能与职业大学的生源特点具有对应关系,也侧面证明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而从智力内涵角度来看,职业大学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最高水平往往又不及其它院校的体育院系的学生,这当然也与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关,而背后的原因则与学生在智力角度的付出有关。
这样看似矛盾实则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了一点,即对于职业大学的学生而言,一般意义上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非智力方面的努力付出较多,而智力努力付出则较少。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学生智力水平有问题,而是学习习惯使然。
建立这样的理解,有助于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双重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为自身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正确并且可期的努力方向。
二、基于双重内涵理解的职业大学体育教学
基于以上对职业大学体育的双重内涵的理解,笔者以为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到如下的两点:
一是巩固非智力因素,放大非智力内涵。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评价环境相对宽松,因而在客观上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就笔者的教学而言,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到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再到综合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有着比较清晰的非智力内涵的教学方向。以最基本的弹跳能力的培养为例,师生皆知弹跳能力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中都多多少少需要的体育能力,从非智力内涵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弹跳与全身力量的发挥,与自身的反应速度,与自身的柔韧性及整体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弹跳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细节处则需要让学生养成每天进行拉伸肌腱、韧带并进行协调性训练的习惯,每天从宿舍到教学楼,从教学楼到餐厅都是较好的训练机会;而每周则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大力量训练,目的在于为弹跳奠定力量基础,具体的方式不外乎负重蹲起之类,长时间的坚持与体力付出,是弹跳能力训练中的非智力内涵的主要体现。
二是挖掘智力因素,发挥智力内涵。今天的体育训练者已经远离了“四肢发达必然头脑简单”的判断,职业大学的学生则尤其需要在体育训练与学习中发掘智力因素,以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奠定智慧底色。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的智力因素,说白了就是用脑子去指挥自己的肢体进行科学的训练,规律与方法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弹跳能力的培养为例,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主要是体能实际,去智慧地发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如果弹跳能力基础差,则重在力量的训练;如果力量有余而技巧不足,则重在技巧的发现与训练;如果意志不够,则重在韧性与毅力的付出。笔者跟学生强调: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训练方法。
在综合性的运动中,同样也存在着双重内涵的理解与引导,以最为常见的足球训练为例,在一次八人制的足球比赛训练过程中,学生除了刻苦的体力与技术训练之外(这实际上属于非智力内涵),还在比赛规则上开动脑筋(这则是一种智力内涵),如何合理地利用规则成为受训学生热议的话题,譬如有学生在冲撞与对抗铲球等规则上试图找到得分点,笔者一开始本想严令禁止,但后来却想与其强行禁止,倒不如引导他们思考讨论。经过坐下来的碰头讨论,与训练过程中对碰撞及对抗铲球度的把握,学生发现这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挑战,弊多而利少,不利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要求,因此最后决定放弃这一策略,从而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技术训练上来。从结果上看,最初的动议被否决,但这个过程却是一个智力付出的过程。
三、双重内涵对职业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作用
不能忽视的是双重内涵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因为评价往往就决定着日常的体育教学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近年来,基于双重内涵的体育教学评价受到热议,这反映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进一步向科学化、人文化转向。而这一转向则对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同前面所提及的,职业大学的生源并不冒尖,但这些学生的韧性往往更足,因此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非智力内涵方面的优点,充分发掘他们在智力内涵方面的潜力,则可以大大丰富职大体育教学的内涵。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去关注学生个体的体育训练成果,往往可以为自己的体育教学积累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这恰恰又可以为提升双重内涵的理解奠定研究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出的基于双重内涵的评价作用,则可以为职大体育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导向。
【参考文献】
[1]郗锋,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当代体育科技,2013.15
[2]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
[3]曹丽靓,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满意度的研究,大家,2012.12
【关键词】 智力内涵;非智力内涵;职业大学;体育教学
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是具有一定的内涵的,作为体育教师也是需要追求与理解这种内涵的。日常状态下的体育教学常常以学生的体育训练与体育活动为主,作为体力与技能的训练,这其实是体育的非智力内涵的一面。体育还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智力内涵,从字面上来理解,智力内涵既有两面性。一方面,主要作为体力的付出、技能的提升,其与一般意义上的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想像、创新等,思维是其核心)有什么关系呢?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即使是体力的付出,那基于运动技能提升与体育素养培养的体育运动,也是与智力分不开的,建立在观察、记忆基础上的体育模拟过程,与运动技能不断内化的思维过程,再到结合自身特点的体育创新,毫无疑问是智力因素的产物。因此,体育必定具有智力与非智力两面的内涵(以下简称“双重内涵”),而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如果紧扣这两个内涵,就可以绽放出更美的花朵。
一、职业大学体育及其教学的双重内涵理解
对双重内涵建立全面科学的理解,是职业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基础。结合职业大学的教学实际,结合关于双重内涵的学术定义,笔者生成了这样的理解。
就非智力内涵而言,应当认识到职业大学的学生在技能素养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课后或者相关体育运动中参与体育运动的比例更高,笔者曾经做过不完全统计与对比,发现无论体育活动的规模大小,职业大学的学生参与度都远高于同类其它院校。分析发现,这可能与职业大学的生源特点具有对应关系,也侧面证明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是普遍适用的。
而从智力内涵角度来看,职业大学学生的体育素养的最高水平往往又不及其它院校的体育院系的学生,这当然也与学生原有的基础有关,而背后的原因则与学生在智力角度的付出有关。
这样看似矛盾实则普遍存在的现象说明了一点,即对于职业大学的学生而言,一般意义上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与训练的过程中,非智力方面的努力付出较多,而智力努力付出则较少。需要强调的是,笔者并不认为这是学生智力水平有问题,而是学习习惯使然。
建立这样的理解,有助于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双重内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也为自身的体育教学指明了正确并且可期的努力方向。
二、基于双重内涵理解的职业大学体育教学
基于以上对职业大学体育的双重内涵的理解,笔者以为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做到如下的两点:
一是巩固非智力因素,放大非智力内涵。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评价环境相对宽松,因而在客观上赋予了体育教师更多的教学空间,就笔者的教学而言,从最基本的技能训练,到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再到综合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有着比较清晰的非智力内涵的教学方向。以最基本的弹跳能力的培养为例,师生皆知弹跳能力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中都多多少少需要的体育能力,从非智力内涵的角度来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弹跳与全身力量的发挥,与自身的反应速度,与自身的柔韧性及整体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弹跳能力的提升,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细节处则需要让学生养成每天进行拉伸肌腱、韧带并进行协调性训练的习惯,每天从宿舍到教学楼,从教学楼到餐厅都是较好的训练机会;而每周则需要进行三次左右的大力量训练,目的在于为弹跳奠定力量基础,具体的方式不外乎负重蹲起之类,长时间的坚持与体力付出,是弹跳能力训练中的非智力内涵的主要体现。
二是挖掘智力因素,发挥智力内涵。今天的体育训练者已经远离了“四肢发达必然头脑简单”的判断,职业大学的学生则尤其需要在体育训练与学习中发掘智力因素,以为自己的人生成长奠定智慧底色。体育学习与训练中的智力因素,说白了就是用脑子去指挥自己的肢体进行科学的训练,规律与方法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同样以上面提到的弹跳能力的培养为例,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主要是体能实际,去智慧地发现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如果弹跳能力基础差,则重在力量的训练;如果力量有余而技巧不足,则重在技巧的发现与训练;如果意志不够,则重在韧性与毅力的付出。笔者跟学生强调: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才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训练方法。
在综合性的运动中,同样也存在着双重内涵的理解与引导,以最为常见的足球训练为例,在一次八人制的足球比赛训练过程中,学生除了刻苦的体力与技术训练之外(这实际上属于非智力内涵),还在比赛规则上开动脑筋(这则是一种智力内涵),如何合理地利用规则成为受训学生热议的话题,譬如有学生在冲撞与对抗铲球等规则上试图找到得分点,笔者一开始本想严令禁止,但后来却想与其强行禁止,倒不如引导他们思考讨论。经过坐下来的碰头讨论,与训练过程中对碰撞及对抗铲球度的把握,学生发现这是一项危险性极大的挑战,弊多而利少,不利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要求,因此最后决定放弃这一策略,从而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技术训练上来。从结果上看,最初的动议被否决,但这个过程却是一个智力付出的过程。
三、双重内涵对职业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作用
不能忽视的是双重内涵对体育教学的评价,因为评价往往就决定着日常的体育教学的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
近年来,基于双重内涵的体育教学评价受到热议,这反映了当前大学体育教学进一步向科学化、人文化转向。而这一转向则对职业大学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同前面所提及的,职业大学的生源并不冒尖,但这些学生的韧性往往更足,因此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他们在非智力内涵方面的优点,充分发掘他们在智力内涵方面的潜力,则可以大大丰富职大体育教学的内涵。
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去关注学生个体的体育训练成果,往往可以为自己的体育教学积累第一手的研究资料,而这恰恰又可以为提升双重内涵的理解奠定研究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出的基于双重内涵的评价作用,则可以为职大体育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教学导向。
【参考文献】
[1]郗锋,论大学生体育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当代体育科技,2013.15
[2]乔诚;许建生,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6
[3]曹丽靓,天津市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质量满意度的研究,大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