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不但使散文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它也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将这些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意象传递给译语读者,是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的难点之一。本文试图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比较分析富含自然意象的散文名句的译文,探讨适合古典散文意象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古典散文自然意象;文化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异化法
1.引言
意象是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指的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象包括视觉、触觉、听觉、通感形象并结合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杨乃乔,2002:22)。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大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象是蕴含文化意义的意象,文化意象渗透在言词之中,言词包含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传送出一种美的旨趣或审美境界(方梦之,2004:310)。意象在古典散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意象的传译是古典散文英译中传达“意象美”的关键,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意象的传译成为古典散文英译的难点。笔者拟结合中外学者的翻译成果,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索古典散文中意象的可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2.文化翻译理论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即翻译研究在深入研究文本内部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文本的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研究。苏珊·巴斯内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内涵: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Bassnett, 2004)巴斯内特把翻译研究放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的维度去探讨,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维空间。
3.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自然意象翻译策略
古典艺术散文的意象群很多,比如自然意象。中国古典散文常见的自然意象类型有自然风景类,如山、水等;植物类,如花草树木等;还有动物类,如昆虫、鸟、兽等。
在古典散文中,意象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是向译语读者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信息的重要途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的行为,还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笔者认为在翻译古典散文中的自然意象时,要以异化法为主,仔细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象的特点,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阐释、增译等不同翻译方法向译语读者传递散文中的自然意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3.1直译为主
著名学者王佐良曾经指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王佐良,1997:34)。
在古典散文中在翻译古典散文意象的过程中,译者要尽保留原语文化,可以采用直译法,但由于译语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难以理解时,译者必要时可以采用整合补偿的方式,即在译文文本中,把补偿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加任何有关补偿的标记符号(夏廷德,2006:72)。直译为主,整合补偿的翻译方法可以使原有的意象与补充的内容水乳交融,避免打断读者的阅读 ,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原语文化。
3.2释义
在古典艺术散文意象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过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使用先音译或者泛化处理这个意象,然后释义的方式,这样不但能让译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还能感受原语的文化信息。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苏轼)
We are nothing but 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 mere specks of grain in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 (杨宪益)
这句话是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类的渺小。文中的“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翻译成英文为mayfly,其生命及其短暂,最短的寿命仅为一天,但在短短的生命中,却绽放了绚烂的光彩。因此,“蜉蝣”成为古代文人墨客心仪的意象,用来表达短暂有效的生命中,绽放光彩。译者在文章中将其翻译为昆虫insects,而后又对其做出适当的补充解释,live in the world but one day (存活在世界只有一天) 说明其生命之短暂。
4.结语
总而言之 ,笔者认为,意象的再现是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的关键。在古典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精通中西两种文化,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再现中国古典散文中富含深厚传统文化的意象,并将其传递给译语读者,带给译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感悟,更好地向世界传译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乃乔.比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Bassnett,S.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 [Z].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王佐良.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古典散文自然意象;文化翻译理论;翻译策略;异化法
1.引言
意象是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言之,就是寓“意”之“象”,指的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事物。意象包括视觉、触觉、听觉、通感形象并结合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杨乃乔,2002:22)。中国古典散文中的意象大都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象是蕴含文化意义的意象,文化意象渗透在言词之中,言词包含着广阔而深沉的内涵,传送出一种美的旨趣或审美境界(方梦之,2004:310)。意象在古典散文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尺。意象的传译是古典散文英译中传达“意象美”的关键,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意象的传译成为古典散文英译的难点。笔者拟结合中外学者的翻译成果,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探索古典散文中意象的可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2.文化翻译理论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即翻译研究在深入研究文本内部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文本的外部研究,即文本的“文化语域”研究。苏珊·巴斯内特论述了文化翻译观的内涵:第一,翻译应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而不应停留在以前的语篇之上;第二,翻译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交流的行为;第三,翻译不应局限于对原语文本的描述,而在于该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等值;第四,不同的历史时期翻译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但说到底,这些原则和规范都是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翻译就是满足文化的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Bassnett, 2004)巴斯内特把翻译研究放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文化的维度去探讨,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维空间。
3.文化翻译视角下的自然意象翻译策略
古典艺术散文的意象群很多,比如自然意象。中国古典散文常见的自然意象类型有自然风景类,如山、水等;植物类,如花草树木等;还有动物类,如昆虫、鸟、兽等。
在古典散文中,意象作为一种审美文化符号,是向译语读者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信息的重要途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仅是纯语言的行为,还植根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笔者认为在翻译古典散文中的自然意象时,要以异化法为主,仔细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象的特点,可以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阐释、增译等不同翻译方法向译语读者传递散文中的自然意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3.1直译为主
著名学者王佐良曾经指出:“翻译最大的困难,就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对外国读者得加以解释”(王佐良,1997:34)。
在古典散文中在翻译古典散文意象的过程中,译者要尽保留原语文化,可以采用直译法,但由于译语读者缺乏相关的文化背景难以理解时,译者必要时可以采用整合补偿的方式,即在译文文本中,把补偿的内容与原文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加任何有关补偿的标记符号(夏廷德,2006:72)。直译为主,整合补偿的翻译方法可以使原有的意象与补充的内容水乳交融,避免打断读者的阅读 ,同时也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原语文化。
3.2释义
在古典艺术散文意象的翻译过程中,如果过多采用直译加注的方式会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使用先音译或者泛化处理这个意象,然后释义的方式,这样不但能让译语读者了解原语文化,还能感受原语的文化信息。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赤壁赋》苏轼)
We are nothing but insects who live in this world but one day, mere specks of grain in the vastness of the ocean. (杨宪益)
这句话是作者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类的渺小。文中的“蜉蝣”,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翻译成英文为mayfly,其生命及其短暂,最短的寿命仅为一天,但在短短的生命中,却绽放了绚烂的光彩。因此,“蜉蝣”成为古代文人墨客心仪的意象,用来表达短暂有效的生命中,绽放光彩。译者在文章中将其翻译为昆虫insects,而后又对其做出适当的补充解释,live in the world but one day (存活在世界只有一天) 说明其生命之短暂。
4.结语
总而言之 ,笔者认为,意象的再现是中国古典散文英译的关键。在古典散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但要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语言知识,同时还要精通中西两种文化,熟悉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才能再现中国古典散文中富含深厚传统文化的意象,并将其传递给译语读者,带给译语读者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审美感悟,更好地向世界传译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乃乔.比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方梦之.主编.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Bassnett,S.Translation Studies(Third Edition) [Z].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王佐良.思考与笔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5]夏廷德.翻译补偿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