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魏晋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随着佛教不断中国化,服装在其影响下出现了一种新样式,即所谓“褒衣博带”式服饰。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服装设计领域关于绿色生态、人文关怀、生活方式等关系拓展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对于服装设计如何更好的实现以人为本的研究从未间断[1]。
本课题从服装设计新层面发展需要出发,以魏晋时期服饰为切入点,层层延伸分析魏晋时期服装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分析佛教中国化在服装设计中的案例,从概括中延伸服装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境界。探讨因佛教中国化而将变得越发普遍的服装以人为本新的设计方向和前景问题。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魏晋时期服装;以人为本;创新应用
从古至今,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种文化组成的巨大社会系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与中国本土道教、儒家思想等相结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教由相异冲突至相异共存、相融互补的历史从侧面表明,世界的一体化与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是可以并行的,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并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文化是设计的基本动力,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触碰到多元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独到开放性的设计美学,它负载了文化、经济、审美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因而在所衍生的服装设计中,探索其本源和创造设计空间尤为重要。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服装的影响,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心理机能设计的思考过程,这不仅体现在佛教造像在形态上的展现,还表现在其实用性上的延伸[1]。
设计者要用发展眼光去审视设计如何更好地贴近人性,并且从不同美学角度、不同文化价值、和不同生活方式,去评判和体味设计。学会从生活思维及相关产品表征中,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才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2]。
一、服装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概念在汉语中是指以人为根本的或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服装,无论是出于保护、装饰还是遮盖身体的需要,都是为了适应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审美和结构表达上,西方服装通常主要以立体裁剪的手法表现人体起伏,以人体的曲线和裸露为美;而东方的服裝通常采用平面裁剪为主的表现手法去关注人的需求,以含蓄的关怀为美。在服装极力体现立体三维尺寸人体造型美的同时,以人为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勒腰束胸。如同中国的三寸金莲,其失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之后具有革命意义的是20世纪20年代,时装女王夏奈尔服装直线造型满足了现代妇女的时尚需要[3]。20世纪以来,尤其是90年代末期,对于着装舒适与自然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别样的时尚潮流,因而服装设计界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侧重服装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新层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全方位的超人体工程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使人愉快的设计。新的以人为本在心理学、文化、美学方面都诠释了其深刻内涵。同时,从文化角度,思考人们目前所处环境带来的生态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4]。
二、佛教传入与魏晋玄学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传入的佛教结合共同影响着中国文化。这期间,一种崇尚老子和庄子的思潮应运而生,被称为魏晋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在艺术上提出重神韵而轻形体,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魏晋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时期,晋代至南朝,佛教文化的传入成为当时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海上交通的发展,使佛教迅速传播,并在岭南各地盛行。此时,玄学之名仅该庄老,东晋以降,佛教日昌,学士大夫兼崇老佛,而玄学范围愈扩,遂与儒学并横。佛学的传入扩充了玄学的范围,研究范围的扩大,给玄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人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聪明才智,让玄学逐渐兴盛起来[5]。
三、佛教文化情境下魏晋时期典型服装案例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服装工艺、绘画、夹纻、陶瓷、石雕工艺等艺术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均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情。此期佛教雕塑空前盛行,也给服饰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多为袒右肩大衫,有高而清晰的犍陀罗式衣纹。随着佛教不断中国化,佛教造像出现了一种新样式,即所谓“褒衣博带”式服饰。南齐永明造像碑的无量寿佛立像和弥勒佛坐像,是目前所知中国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褒衣博带式石刻造像[6]。魏晋名士如竹林七贤,衣着方式不拘一格,常是衣无袖端、袒胸、披发、足蹬木屐、表现的悠然自得、超凡脱俗;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人称“葛仙翁”,后人给葛仙翁绘制的画像着装宽衣大袍,大袖口,两层长交领,头戴纶巾,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
受佛教文化影响,妇女的服饰不仅出现了紧身的款式,而且逐步趋于袒胸。披肩至此时起进入中国服饰,成为以后的服饰表现手段之一,在历代的服饰配件中或多或少的延续使用[7-9]。
四、当代“以人为本”服装设计
低碳服装泛指服装完成和市场化过程中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低的服装,材料可循环、可再利用等,涵盖了服装生产的整个过程。例如南北朝时,广府地区夏布(苎麻纤维),岭南夷人用葛织布制作服装;藤丝加工成布;选白荆树做履,选紫荆树做床;用薯莨发酵染色制香云纱;当时的僧人用菩提树叶纤维纺布制作袈裟等,这些都是低碳环保的。近年来低碳日益影响大众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重要生活理念[10]。
环保依托于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很早就融入大众生活,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服装的低碳环保上越来越严格,在美国,不少服装生产厂商的服装生产工序明确的提高透明度,同时还在服饰上贴上碳标签,这也促使服装环保产业的和谐发展。
总结: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环保意识淡薄,还有喜新厌旧的传统消费习惯等原因,导致大多数民众的环保措施的实行也并非乐观。服装行业更多的处于一种被低碳的状态,低碳如某些慈善一样在作秀。如果低碳真正实现,需要国家和公众组织身先士卒,使低碳从我做起深入人心。在服装设计各环节中贯穿低碳,做到低碳,将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2]陈明海.李贽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3.
[3]王玉萍.源于设计善意的微小设计[D].山东: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12.
[4]买发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服装中的体现[D].武汉:戏剧之家,2014.
[5]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6]夏毅辉.“万物一体论”与魏晋南朝儒、释、道的融合[J].长沙:船山学报,2000.
[7]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湘潭大学,2010.
[8]涂志浩.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手工业的影响[D].江西:陶瓷研究,2010.
[9]佛教网.Wap.ebaifo.com
[10]龚晓嵘.魏晋南北朝中外服饰文化交流[D].义乌:义乌工商学院,2016.
本课题从服装设计新层面发展需要出发,以魏晋时期服饰为切入点,层层延伸分析魏晋时期服装的典型案例,特别是分析佛教中国化在服装设计中的案例,从概括中延伸服装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新境界。探讨因佛教中国化而将变得越发普遍的服装以人为本新的设计方向和前景问题。
【关键词】:佛教中国化;魏晋时期服装;以人为本;创新应用
从古至今,人类世界是一个由多种文化组成的巨大社会系统,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与中国本土道教、儒家思想等相结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教由相异冲突至相异共存、相融互补的历史从侧面表明,世界的一体化与宗教文化的多元化是可以并行的,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并存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文化是设计的基本动力,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全方位触碰到多元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独到开放性的设计美学,它负载了文化、经济、审美等方面的诸多内容。因而在所衍生的服装设计中,探索其本源和创造设计空间尤为重要。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对服装的影响,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的心理机能设计的思考过程,这不仅体现在佛教造像在形态上的展现,还表现在其实用性上的延伸[1]。
设计者要用发展眼光去审视设计如何更好地贴近人性,并且从不同美学角度、不同文化价值、和不同生活方式,去评判和体味设计。学会从生活思维及相关产品表征中,映射出不同的文化意义,才是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2]。
一、服装的“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概念在汉语中是指以人为根本的或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 服装,无论是出于保护、装饰还是遮盖身体的需要,都是为了适应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审美和结构表达上,西方服装通常主要以立体裁剪的手法表现人体起伏,以人体的曲线和裸露为美;而东方的服裝通常采用平面裁剪为主的表现手法去关注人的需求,以含蓄的关怀为美。在服装极力体现立体三维尺寸人体造型美的同时,以人为本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勒腰束胸。如同中国的三寸金莲,其失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之后具有革命意义的是20世纪20年代,时装女王夏奈尔服装直线造型满足了现代妇女的时尚需要[3]。20世纪以来,尤其是90年代末期,对于着装舒适与自然的追求也越来越成为一种别样的时尚潮流,因而服装设计界关注的重点也逐渐转向侧重服装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新层次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是全方位的超人体工程学意义上的、满足人的更高层次需求的、使人愉快的设计。新的以人为本在心理学、文化、美学方面都诠释了其深刻内涵。同时,从文化角度,思考人们目前所处环境带来的生态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4]。
二、佛教传入与魏晋玄学
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传入的佛教结合共同影响着中国文化。这期间,一种崇尚老子和庄子的思潮应运而生,被称为魏晋玄学,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在艺术上提出重神韵而轻形体,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
魏晋是中外文化交融的时期,晋代至南朝,佛教文化的传入成为当时一个重要文化现象。海上交通的发展,使佛教迅速传播,并在岭南各地盛行。此时,玄学之名仅该庄老,东晋以降,佛教日昌,学士大夫兼崇老佛,而玄学范围愈扩,遂与儒学并横。佛学的传入扩充了玄学的范围,研究范围的扩大,给玄学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空间,人们可以尽情的发挥聪明才智,让玄学逐渐兴盛起来[5]。
三、佛教文化情境下魏晋时期典型服装案例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刺绣服装工艺、绘画、夹纻、陶瓷、石雕工艺等艺术在佛教文化影响下,均带有鲜明的异域风情。此期佛教雕塑空前盛行,也给服饰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受印度犍陀罗风格影响,多为袒右肩大衫,有高而清晰的犍陀罗式衣纹。随着佛教不断中国化,佛教造像出现了一种新样式,即所谓“褒衣博带”式服饰。南齐永明造像碑的无量寿佛立像和弥勒佛坐像,是目前所知中国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褒衣博带式石刻造像[6]。魏晋名士如竹林七贤,衣着方式不拘一格,常是衣无袖端、袒胸、披发、足蹬木屐、表现的悠然自得、超凡脱俗;东晋著名道士葛洪,人称“葛仙翁”,后人给葛仙翁绘制的画像着装宽衣大袍,大袖口,两层长交领,头戴纶巾,一副仙风道骨的形象。
受佛教文化影响,妇女的服饰不仅出现了紧身的款式,而且逐步趋于袒胸。披肩至此时起进入中国服饰,成为以后的服饰表现手段之一,在历代的服饰配件中或多或少的延续使用[7-9]。
四、当代“以人为本”服装设计
低碳服装泛指服装完成和市场化过程中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低的服装,材料可循环、可再利用等,涵盖了服装生产的整个过程。例如南北朝时,广府地区夏布(苎麻纤维),岭南夷人用葛织布制作服装;藤丝加工成布;选白荆树做履,选紫荆树做床;用薯莨发酵染色制香云纱;当时的僧人用菩提树叶纤维纺布制作袈裟等,这些都是低碳环保的。近年来低碳日益影响大众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重要生活理念[10]。
环保依托于科技发展,发达国家的环保意识很早就融入大众生活,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服装的低碳环保上越来越严格,在美国,不少服装生产厂商的服装生产工序明确的提高透明度,同时还在服饰上贴上碳标签,这也促使服装环保产业的和谐发展。
总结:长久以来,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环保意识淡薄,还有喜新厌旧的传统消费习惯等原因,导致大多数民众的环保措施的实行也并非乐观。服装行业更多的处于一种被低碳的状态,低碳如某些慈善一样在作秀。如果低碳真正实现,需要国家和公众组织身先士卒,使低碳从我做起深入人心。在服装设计各环节中贯穿低碳,做到低碳,将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2]陈明海.李贽儒道佛三教思想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3.
[3]王玉萍.源于设计善意的微小设计[D].山东: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012.
[4]买发元.“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在服装中的体现[D].武汉:戏剧之家,2014.
[5]王玉萍.世博文化情景下“以人为本”的服装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6]夏毅辉.“万物一体论”与魏晋南朝儒、释、道的融合[J].长沙:船山学报,2000.
[7]龚洁.刘师培魏晋玄学研究述论[D].湘潭:湘潭大学,2010.
[8]涂志浩.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对手工业的影响[D].江西:陶瓷研究,2010.
[9]佛教网.Wap.ebaifo.com
[10]龚晓嵘.魏晋南北朝中外服饰文化交流[D].义乌:义乌工商学院,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