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写下“野菜”两个字时,似乎闻到了野菜的清香,听见了野菜在风中的絮语。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不时想起它们,想起那些提着草笼挑野菜的日子。当我走出了乡村,远离了野菜生长的圈子,却越来越喜欢在野菜里回味。一些曾经令我嫌弃的苦涩,竟让我无比留恋。我已在心底开辟了一块田地,上面野菜蓬勃。
当年,我吃野菜是为了充饥。如今,野菜用来疗愈和修复。
荠儿菜
“谁为荼(苦菜)苦,其甘如荠。”读《诗经》里这句话时我常常有个疑问,荠菜是甜的吗?难道这里的荠菜和我小时候常吃的荠菜不是同一种植物?在我年幼的记忆中,荠菜里更多的是苦和涩。经冬长眠的荠菜,通过一把小铲子,进入篮子走上餐桌,常常扮演着弥补粮食青黄不接的角色。
在关中,人们把荠菜叫荠儿菜,把挖荠菜叫“挑荠儿菜”。这多出的“儿”字,像一把小钩子,拉近了人与荠菜的距离。因为开春,好多人家会经历“富正月,贫二月,最难过的是三四月”。帮乡亲渡过难关的,就是以荠儿菜为首的野菜。母亲那时常对我们姐妹说:“荠儿菜是个宝,吃了身体好”。我知道母亲说这话的意思,心里再怎么不赞成嘴巴也无力反驳。母亲一旦开口,我便提起藤条编织的草笼和小铁铲,去田间地边,“时绕麦田求野荠”。
经冬的薄冰刚刚融化,走在松软的麦田里,微凉的风拂过面庞,清爽舒畅,空气里增加了生命的气息,那是小草和野菜的呼吸。依然枯黄的麦苗间隙,荠儿菜零星点缀着,刚苏醒一般,绿色的血液从草心流出,一点点染绿鱼骨般的叶子。
那时已包产到户,家家户户指望着几亩麦田能多收个三五斗,所以大多侍弄得足够精细,给杂草的空间有限。也有粗放管理的麦田。那些泛绿的荠儿菜,像是大地给我们预留的青菜,也像是一种缘分,没缘分了,任你怎么转悠,只看到满目昏睡的麦苗。一旦遇见荠儿菜,那惊喜,不亚于寻到了宝藏。
凉拌荠儿菜、荠儿菜疙瘩、荠儿菜汤面条……粮食青黄不接时,荠儿菜就这样充当起我们餐桌上的主食。荠儿菜喜油,偏偏那时缺吃少穿,哪里舍得用金贵的油侍弄它。上顿吃,下顿吃,便只吃出苦与涩。记忆中,那苦涩挑衅似的,吃罢便在舌苔上翻腾,久久不去。挑食,是不可能的,抱怨也无效,除非你不饿。有段时间,我的手、脸和衣服上,都是荠儿菜的颜色。
曾经以为,自己在年少时吞咽了太多荠儿菜的苦,当我在“寒窑”里遇见王宝钏时,发现她吃的苦才叫苦,车载斗量,简直是苦的宿主。丞相的千金王宝钏抛绣球选中贫婿薛平贵后,因父阻挠,毅然来到长安郊外的武家坡。新婚不久,夫君参军,并随军出征西凉,自此杳无音信。王宝钏独居寒窑十八载,挖荠菜勉强度日。从丞相之女到穷书生之妻,后独守寒窑,而薛平贵却和另一个女子卿卿我我,还有了孩子。较之于贫寒、较之于荠菜之苦,这种苦,足以令她肝肠寸断。
荠菜,是王宝钏续命的粮食,挖野菜,是她的日常。漫长的十八年里,只有荠儿菜懂得她辛酸无助的挣扎,也只有野菜,将她拽出了饥饿与寂寞的深渊。寒窑周围的荠儿菜,每一片叶子,都记得王宝钏的贫困、苦痛、坚韧与等待吧。
到了惊蛰,荠儿菜已抽苔开花,作为蔬菜的它已经过季了。荠菜开始回归野草本身,回归草木之美。四瓣细小的白花沿花苔旋转而上,透出迷离羞怯的亮光,像歌咏春天的四言诗文。“春在溪头荠菜花”,想必,辛弃疾当年也常常挑荠儿菜,并且在荠菜花上最先看到了春天。花后,荠儿菜花茎上结满了心形的种子。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野菜,间隙,会采了荠儿菜的心形果荚玩耍。
捏住一个个心形的小果子,沿花茎轻轻向下扯半厘米,果实耷拉下来却不至于掉落,这时只要摇晃花茎,便可以听到沙啦啦、哗啦啦的声响,如一阵温柔的春雨。所有的小“心”组合成一支特别的乐队,在我手指的指挥棒下,碰撞,欢呼,弹奏出属于荠儿菜的和弦。这是我们当年的拨浪鼓。童年的欢歌笑语,在心形的果荚上荡漾。
几十年后,那个挑荠儿菜、玩荠菜拨浪鼓的小女孩,成了芸芸众生里奔忙的我。每年早春,我都会在菜市场买一把胖乎乎的荠菜,回家后精雕细琢。自然,荠儿菜在经历了这样的乔装打扮后很少能吃出苦涩,咀嚼时就像是吃白菜萝卜外一个新品种的蔬菜。只不过吃荠菜时,我会不自觉地给城市里出生的女儿讲起故乡的早春,讲起昔年挑荠儿菜的自己。
灰灰菜
春来一场雨,满地灰灰菜。
刚钻出泥土的灰灰菜,像一大串来不及标点的话语。田间、地边、路旁、房前屋后,它们热烈地表达着自己,似乎没有章法,却也有迹可循——叶子柔嫩碧翠,还有点点嬌媚。一抹嫣红从草心里沁出来,抹了胭脂一般。翻开叶子,有大片的胭脂粉敷在叶背,很明媚的样子。
很奇怪,这么清丽的野菜,为什么取了个灰头土脸的名字。
挑野菜时,眼睛会对这种明媚一见钟情,由不得伸出手去。挑灰灰菜不需要用小铲子铲,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盖并齐,掐一下即可。在我认识的野菜里,灰灰菜最好吃,口感劲道,绵柔。咀嚼时,唇齿间腾起淡淡的草香。
时光的流逝对任何生命都是无情的,对野菜也是同样。“当季是菜,过季是草”。几天不见,灰灰菜就窜得老高,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大妈,开花结籽,从此无人问津,最后的归宿是成为柴火,或自生自灭。李商隐写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就是说吃灰灰菜这件事儿。
那是一个初夏。太阳照在大门口的楸树上,也照在明晃晃的院子里。楸树上传来喜鹊的叫声,身穿燕尾服的燕子不停地来回奔忙,它口衔树枝正把窝垒在我家老屋的房檐下。
我坐在家门口的青石门墩上,阳光没有直接照在我的身上,我看着它最先照亮了老屋房顶的几丛瓦松,那些瓦松在那里摇曳了多年。瓦松的味道酸酸的,也有丝丝甜味,我们前一年才吃过一次,是父亲休假回家修补屋顶时顺便揪下来的。然后,阳光挪到檐下编成大辫子的包谷棒子上,去年秋天挂满屋檐的粗黄辫子,就剩下这一串了。很快,它们也就要以包谷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碗里。
后来,阳光便照到奶奶的身上。这个缠了小脚,后背弯曲了的老人,此刻,正在两个用四方凳子撑起来的大筛子里晾晒灰灰菜。她用手把灰灰菜摊平,像是在下棋,神情肃穆,专注。一棵灰灰菜就是一个棋子,被奶奶放在相应的格子里。横平竖直,灰灰菜规矩得如同列队的士兵。
当年,我吃野菜是为了充饥。如今,野菜用来疗愈和修复。
荠儿菜
“谁为荼(苦菜)苦,其甘如荠。”读《诗经》里这句话时我常常有个疑问,荠菜是甜的吗?难道这里的荠菜和我小时候常吃的荠菜不是同一种植物?在我年幼的记忆中,荠菜里更多的是苦和涩。经冬长眠的荠菜,通过一把小铲子,进入篮子走上餐桌,常常扮演着弥补粮食青黄不接的角色。
在关中,人们把荠菜叫荠儿菜,把挖荠菜叫“挑荠儿菜”。这多出的“儿”字,像一把小钩子,拉近了人与荠菜的距离。因为开春,好多人家会经历“富正月,贫二月,最难过的是三四月”。帮乡亲渡过难关的,就是以荠儿菜为首的野菜。母亲那时常对我们姐妹说:“荠儿菜是个宝,吃了身体好”。我知道母亲说这话的意思,心里再怎么不赞成嘴巴也无力反驳。母亲一旦开口,我便提起藤条编织的草笼和小铁铲,去田间地边,“时绕麦田求野荠”。
经冬的薄冰刚刚融化,走在松软的麦田里,微凉的风拂过面庞,清爽舒畅,空气里增加了生命的气息,那是小草和野菜的呼吸。依然枯黄的麦苗间隙,荠儿菜零星点缀着,刚苏醒一般,绿色的血液从草心流出,一点点染绿鱼骨般的叶子。
那时已包产到户,家家户户指望着几亩麦田能多收个三五斗,所以大多侍弄得足够精细,给杂草的空间有限。也有粗放管理的麦田。那些泛绿的荠儿菜,像是大地给我们预留的青菜,也像是一种缘分,没缘分了,任你怎么转悠,只看到满目昏睡的麦苗。一旦遇见荠儿菜,那惊喜,不亚于寻到了宝藏。
凉拌荠儿菜、荠儿菜疙瘩、荠儿菜汤面条……粮食青黄不接时,荠儿菜就这样充当起我们餐桌上的主食。荠儿菜喜油,偏偏那时缺吃少穿,哪里舍得用金贵的油侍弄它。上顿吃,下顿吃,便只吃出苦与涩。记忆中,那苦涩挑衅似的,吃罢便在舌苔上翻腾,久久不去。挑食,是不可能的,抱怨也无效,除非你不饿。有段时间,我的手、脸和衣服上,都是荠儿菜的颜色。
曾经以为,自己在年少时吞咽了太多荠儿菜的苦,当我在“寒窑”里遇见王宝钏时,发现她吃的苦才叫苦,车载斗量,简直是苦的宿主。丞相的千金王宝钏抛绣球选中贫婿薛平贵后,因父阻挠,毅然来到长安郊外的武家坡。新婚不久,夫君参军,并随军出征西凉,自此杳无音信。王宝钏独居寒窑十八载,挖荠菜勉强度日。从丞相之女到穷书生之妻,后独守寒窑,而薛平贵却和另一个女子卿卿我我,还有了孩子。较之于贫寒、较之于荠菜之苦,这种苦,足以令她肝肠寸断。
荠菜,是王宝钏续命的粮食,挖野菜,是她的日常。漫长的十八年里,只有荠儿菜懂得她辛酸无助的挣扎,也只有野菜,将她拽出了饥饿与寂寞的深渊。寒窑周围的荠儿菜,每一片叶子,都记得王宝钏的贫困、苦痛、坚韧与等待吧。
到了惊蛰,荠儿菜已抽苔开花,作为蔬菜的它已经过季了。荠菜开始回归野草本身,回归草木之美。四瓣细小的白花沿花苔旋转而上,透出迷离羞怯的亮光,像歌咏春天的四言诗文。“春在溪头荠菜花”,想必,辛弃疾当年也常常挑荠儿菜,并且在荠菜花上最先看到了春天。花后,荠儿菜花茎上结满了心形的种子。我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其他野菜,间隙,会采了荠儿菜的心形果荚玩耍。
捏住一个个心形的小果子,沿花茎轻轻向下扯半厘米,果实耷拉下来却不至于掉落,这时只要摇晃花茎,便可以听到沙啦啦、哗啦啦的声响,如一阵温柔的春雨。所有的小“心”组合成一支特别的乐队,在我手指的指挥棒下,碰撞,欢呼,弹奏出属于荠儿菜的和弦。这是我们当年的拨浪鼓。童年的欢歌笑语,在心形的果荚上荡漾。
几十年后,那个挑荠儿菜、玩荠菜拨浪鼓的小女孩,成了芸芸众生里奔忙的我。每年早春,我都会在菜市场买一把胖乎乎的荠菜,回家后精雕细琢。自然,荠儿菜在经历了这样的乔装打扮后很少能吃出苦涩,咀嚼时就像是吃白菜萝卜外一个新品种的蔬菜。只不过吃荠菜时,我会不自觉地给城市里出生的女儿讲起故乡的早春,讲起昔年挑荠儿菜的自己。
灰灰菜
春来一场雨,满地灰灰菜。
刚钻出泥土的灰灰菜,像一大串来不及标点的话语。田间、地边、路旁、房前屋后,它们热烈地表达着自己,似乎没有章法,却也有迹可循——叶子柔嫩碧翠,还有点点嬌媚。一抹嫣红从草心里沁出来,抹了胭脂一般。翻开叶子,有大片的胭脂粉敷在叶背,很明媚的样子。
很奇怪,这么清丽的野菜,为什么取了个灰头土脸的名字。
挑野菜时,眼睛会对这种明媚一见钟情,由不得伸出手去。挑灰灰菜不需要用小铲子铲,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盖并齐,掐一下即可。在我认识的野菜里,灰灰菜最好吃,口感劲道,绵柔。咀嚼时,唇齿间腾起淡淡的草香。
时光的流逝对任何生命都是无情的,对野菜也是同样。“当季是菜,过季是草”。几天不见,灰灰菜就窜得老高,从小姑娘变成了老大妈,开花结籽,从此无人问津,最后的归宿是成为柴火,或自生自灭。李商隐写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或许就是说吃灰灰菜这件事儿。
那是一个初夏。太阳照在大门口的楸树上,也照在明晃晃的院子里。楸树上传来喜鹊的叫声,身穿燕尾服的燕子不停地来回奔忙,它口衔树枝正把窝垒在我家老屋的房檐下。
我坐在家门口的青石门墩上,阳光没有直接照在我的身上,我看着它最先照亮了老屋房顶的几丛瓦松,那些瓦松在那里摇曳了多年。瓦松的味道酸酸的,也有丝丝甜味,我们前一年才吃过一次,是父亲休假回家修补屋顶时顺便揪下来的。然后,阳光挪到檐下编成大辫子的包谷棒子上,去年秋天挂满屋檐的粗黄辫子,就剩下这一串了。很快,它们也就要以包谷糁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碗里。
后来,阳光便照到奶奶的身上。这个缠了小脚,后背弯曲了的老人,此刻,正在两个用四方凳子撑起来的大筛子里晾晒灰灰菜。她用手把灰灰菜摊平,像是在下棋,神情肃穆,专注。一棵灰灰菜就是一个棋子,被奶奶放在相应的格子里。横平竖直,灰灰菜规矩得如同列队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