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心提示:德国工商协会在参与经济决策中的地位是被制度化的,协会代表企业会员与当地政府交涉,保证会员拥有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与苹果、谷歌等美国企业相比,德国企业的故事大都较平淡,没有太多亮点。
赴德考察后,德国企业在《支点》记者脑海中的形态逐渐明晰:它就像是个稳重又充满活力的中年人,有着长远目标,拥有专业技能,同时做事精益求精。
需要承认的是,德国企业之所以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环境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经验就不值得借鉴,双元制教育与工商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工商协会”)是随团考察的中国企业家一致推崇的模式。
我们不敢说,直接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就能解决国内专业技工缺乏的问题,或是直接复制工商协会就能让中国企业抱团发展,但有深度的探索,必然是有价值的。
“半工半读”的双元制
2月底,《支点》记者随着德国考察团一行人来到了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经济工程学院。
该校没有校门和围墙,学院散布在城市的街道上。低调素朴的面貌,改变了《支点》记者对大学的认知。
该校的教室并不大,一般可容纳25-40人。在一间40人的教室内,经济工程学院院长Jickeli向《支点》记者介绍了“双元制”教育的由来。
双元制在德国已有几百年历史。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高中毕业后首先会被企业选拔,当企业决定录用这名学生作为培训学员后,再与学校共同培养。
“这种学生又叫学徒,他们中的85%以上都会进入中小企业,是德国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Jickeli说,学徒在企业工作,也会得到一份足以自给的收入。
不过,过去很多年,双元制都是在技工层面开展。
1974年,奔驰与博世公司向斯图加特所在的州政府提出,双元制是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技工,基层工程师也应通过双元制模式来培养。
于是,两家公司与斯图加特行政学院合作,将其改造成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后来称为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现在已有8个分校。
“我們和当地超过9000个机构与企业有紧密联系,3年本科教学体系中,学生有3个月在学校上课,后3个月到企业学习,往返6次。”Jickeli说。
双元制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不只局限在学生合作层面,所有企业都会把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者派驻大学,作为客座教师参与日常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百分之百能找到工作。
Jickeli表示,在德国,也有效仿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但规模都不太大,还不能完全冠以“大学”。
不过,谈到双元制大学是否就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秘诀时,Jickeli的观点是,最大秘密应是德国教育的一整套体系。
双元制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最大区别,是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大学培养的是用头脑工作、计划与规划的人才,企业培训更多是让年轻人掌握一门手艺。
“与培养高端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双元制大学培养的则是那些能够动手,并善于在动手中思考的基础工程师。”Jickeli说。
强悍的“企业保姆”
德国企业有个十分强悍的“保姆”,那就是工商协会。
此次德国考察,访问的首站是奥芬巴赫——作为临近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的卫星城市,这里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413个国际公司落户。
奥芬巴赫工商协会主任马丁·格根瓦特,向《支点》记者讲述了“保姆”的具体功能。
“德国工商总会由奥芬巴赫工商协会在内的81个地方工商协会组成,还负责管理海外德国国外商会,比如中国德国商会。”格根瓦特说。
全德所有工商协会均实行强制入会,并根据企业规模收取不同档次的会费,确保协会代表辖区企业的集体利益,并拥有足够收入来支撑日常活动。
目前,奥芬巴赫工商协会会员有4万家。
“这些成员类型分布广泛,有大的跨國集团公司,也包括个体啤酒馆、小卖部、个人咨询公司等。”格根瓦特说。
德国工商协会在参与经济决策中的地位是被制度化的,协会会代表企业会员与当地政府交涉,保证会员拥有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我们独立于政府体系,当企业与政府发生纠纷时,可免费来这里寻找帮助。”格根瓦特说。
过去几年,奥芬巴赫工商协会还推出了“城市振兴计划”,结合各地的不同定位,针对“哪些适合做生活区、哪些更适合做工业区”作规划。
协会为企业成员提供最普遍的服务,则是职业培训。
虽然双元制模式有诸多优点,但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中小企业会觉得负担过重,积极性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德国政府在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业”属性,即行业协会接管部分行业通用的基本课程,将其安排在协会培训中心进行。
这样能更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减少企业开销,同时可避免单纯企业内部培训带来的知识局限性弊端,这一培训通常持续3-4个星期。
“针对这些培训学院,我们会在第三方考核后最终给出培训结业证书,该证书能被大部分欧美国家认可。”格根瓦特说。
由于集合了大量企业会员,工商协会甚至成为了企业信息对接的平台。
举个例子,当有中国企业想来德国投资,可联系当地工商协会,提供自己的具体需求,协会会筛选旗下会员企业并协助对接。
“但一定要明白,最终的合作只能由企业意愿所决定,工商协会不会越俎代庖。”格根瓦特说。(支点杂志2017年4月刊)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与苹果、谷歌等美国企业相比,德国企业的故事大都较平淡,没有太多亮点。
赴德考察后,德国企业在《支点》记者脑海中的形态逐渐明晰:它就像是个稳重又充满活力的中年人,有着长远目标,拥有专业技能,同时做事精益求精。
需要承认的是,德国企业之所以成功,有其特定的历史与环境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经验就不值得借鉴,双元制教育与工商企业协会(以下简称“工商协会”)是随团考察的中国企业家一致推崇的模式。
我们不敢说,直接引进双元制教育模式就能解决国内专业技工缺乏的问题,或是直接复制工商协会就能让中国企业抱团发展,但有深度的探索,必然是有价值的。
“半工半读”的双元制
2月底,《支点》记者随着德国考察团一行人来到了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经济工程学院。
该校没有校门和围墙,学院散布在城市的街道上。低调素朴的面貌,改变了《支点》记者对大学的认知。
该校的教室并不大,一般可容纳25-40人。在一间40人的教室内,经济工程学院院长Jickeli向《支点》记者介绍了“双元制”教育的由来。
双元制在德国已有几百年历史。简单来说,就是学生高中毕业后首先会被企业选拔,当企业决定录用这名学生作为培训学员后,再与学校共同培养。
“这种学生又叫学徒,他们中的85%以上都会进入中小企业,是德国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Jickeli说,学徒在企业工作,也会得到一份足以自给的收入。
不过,过去很多年,双元制都是在技工层面开展。
1974年,奔驰与博世公司向斯图加特所在的州政府提出,双元制是非常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技工,基层工程师也应通过双元制模式来培养。
于是,两家公司与斯图加特行政学院合作,将其改造成斯图加特职业学院,后来称为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现在已有8个分校。
“我們和当地超过9000个机构与企业有紧密联系,3年本科教学体系中,学生有3个月在学校上课,后3个月到企业学习,往返6次。”Jickeli说。
双元制大学与企业的合作,不只局限在学生合作层面,所有企业都会把有经验的工程师或管理者派驻大学,作为客座教师参与日常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能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并且百分之百能找到工作。
Jickeli表示,在德国,也有效仿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但规模都不太大,还不能完全冠以“大学”。
不过,谈到双元制大学是否就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秘诀时,Jickeli的观点是,最大秘密应是德国教育的一整套体系。
双元制大学与普通大学的最大区别,是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培训相结合。大学培养的是用头脑工作、计划与规划的人才,企业培训更多是让年轻人掌握一门手艺。
“与培养高端工程师和研究人员的综合性大学相比,双元制大学培养的则是那些能够动手,并善于在动手中思考的基础工程师。”Jickeli说。
强悍的“企业保姆”
德国企业有个十分强悍的“保姆”,那就是工商协会。
此次德国考察,访问的首站是奥芬巴赫——作为临近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的卫星城市,这里有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413个国际公司落户。
奥芬巴赫工商协会主任马丁·格根瓦特,向《支点》记者讲述了“保姆”的具体功能。
“德国工商总会由奥芬巴赫工商协会在内的81个地方工商协会组成,还负责管理海外德国国外商会,比如中国德国商会。”格根瓦特说。
全德所有工商协会均实行强制入会,并根据企业规模收取不同档次的会费,确保协会代表辖区企业的集体利益,并拥有足够收入来支撑日常活动。
目前,奥芬巴赫工商协会会员有4万家。
“这些成员类型分布广泛,有大的跨國集团公司,也包括个体啤酒馆、小卖部、个人咨询公司等。”格根瓦特说。
德国工商协会在参与经济决策中的地位是被制度化的,协会会代表企业会员与当地政府交涉,保证会员拥有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我们独立于政府体系,当企业与政府发生纠纷时,可免费来这里寻找帮助。”格根瓦特说。
过去几年,奥芬巴赫工商协会还推出了“城市振兴计划”,结合各地的不同定位,针对“哪些适合做生活区、哪些更适合做工业区”作规划。
协会为企业成员提供最普遍的服务,则是职业培训。
虽然双元制模式有诸多优点,但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某些中小企业会觉得负担过重,积极性不够。
针对上述问题,德国政府在企业、学校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业”属性,即行业协会接管部分行业通用的基本课程,将其安排在协会培训中心进行。
这样能更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减少企业开销,同时可避免单纯企业内部培训带来的知识局限性弊端,这一培训通常持续3-4个星期。
“针对这些培训学院,我们会在第三方考核后最终给出培训结业证书,该证书能被大部分欧美国家认可。”格根瓦特说。
由于集合了大量企业会员,工商协会甚至成为了企业信息对接的平台。
举个例子,当有中国企业想来德国投资,可联系当地工商协会,提供自己的具体需求,协会会筛选旗下会员企业并协助对接。
“但一定要明白,最终的合作只能由企业意愿所决定,工商协会不会越俎代庖。”格根瓦特说。(支点杂志2017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