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年初,华南美国商会发布了《2009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对2009年中国经济尤其是广东地区的涉外经济做出了准确预测。日前,华南美国商会发布《2010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本刊就贸易、外商投资以及产业升级等热点问题采访了华南美国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先生。
贸易摩擦被夸大了
大经贸:2009年年初,你在《2009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的预测非常准确,可否请您就2010的广东涉外经济做些预测?
啥利:我们已经着手进行一些相关情况的调查,很快,我们会再发布一个《白皮书》,届时就有结论了。根据我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今年的投资额度会比2009年大,利润也会进一步增长。更多的企业会把广东作为向全国拓展的基地,广东也会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
当然,对外贸易的回升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外部环境在不断好转,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低谷,订单已经开始增多,同时,新成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为外贸做出巨大贡献。这就需要广东的企业做好准备,迎接复苏的消费需求。有一部分企业在外部需求萎靡的时候转而开拓国内市场,但这不与收复国际市场冲突,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争取同内、国际市场两手抓。
大经贸:贸易保护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去年的白皮书中,你也提到要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遗憾,2009年的国际贸易争端却愈演愈烈,广东就是其直接受害者。2010年,随着广东加入自由贸易区,这种情况会不会好转呢?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贸易摩擦呢?
哈利:事实上,与中国有关的贸易争端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严重。就算涉及金额有数十亿美元之多,与中国庞大的贸易额相比,根本不算什么问题。20年前,中国几乎与外国是没有贸易争端的,因为那时候的贸易额非常小。一旦有了贸易,必定会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媒体不断的报道那些贸易争端,但实际上与正常进行的贸易相比,这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不必过渡担心贸易战的大规模爆发。贸易摩擦只会发生在少数的行业和领域。
站在一个商会的角度,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有贸易争端,我当然希望双方通过商讨来解决,绝不赞成贸易保护。实际~--个开放的市场,有很多竞争的企业,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仍然有很多外国的产品和技术至今没有进入中国,如果中国过度保护国内公司,势必会阻碍这些新技术进入中国。门户越开放,对引进新技术越有利。
5万家企业倒闭不是坏事
大经贸:对于广东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你怎么看?
哈利:很显然,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决策。其实在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就有5万家企业由于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不适应而倒闭,某种程度而言,这并非坏事。因为它们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它们通过压榨工人,污染环境,由此来降低成本。现在它们倒闭了,对那些一直遵守市场原则的企业是个好消息。经过优胜劣汰后剩下的企业都是优质企业,虽然它们的营运成本高,但是它们遵纪守法,他们的产品可能没有价格优势,却有质量的保障。因此他们在经济危机中更有竞争力。
经济危机令广东的国际订单萎缩了30%,同时有5万家小企业消失了,保留下来的企业可以分享原先倒闭企业的订单,再加上产品质量的保证,它们在危机中屹立不倒。同时,现存的优质企业可以在一个更规范的市场和更公平的环境中,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一个环境提供了让企业做得更好的机遇。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加速了这一过程。
大经贸:对于产业升级和转型,您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呢?
哈利:二十年前,中国民众消费能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外资企业来的也不多。十年前,国内的市场初具规模,这吸引了很多外资过来中国投资设厂,今后,随着国内的市场规模的飞速拓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外资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技术。这就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中国企业往往是先和外国企业合作或者是通过做OEM,拿到一些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渐发展自主技术。事实上,与外资的技术合作——自主创新——建立品牌,这个模式就是亚洲四小龙以及日本曾经的发展道路,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广东一定要坚持这个模式,坚持引进外资,坚持与外资合作,这是广东实行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华南一体化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
大经贸: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这是广州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共同体现。您认为广州在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上,该如何定位呢?
啥利:20年前,美国企业来到广东建厂,因为广东地理环境优越,人力成本低廉。二十年后,这些企业的生产部门开始转移,他们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内陆甚至是东盟。但是,这些企业的核心部门如研发机构、人员培训中心还是设立在广东,从来都没有搬迁的意图。就是因为广东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总体来说,广东的几个大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拥有以下四大优势。办公和居住优势,这一地区高级写字楼林立,优雅的居民社区星罗棋布,同时城市的公共交通和娱乐设施都很完善;人才优势,经过30年发展,珠三角已经拥有了许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1同时,这里高校众多,有一定的学术研讨环境,并且各大高校每年还能够为这里的企业输送大量储备人才;通讯和物流优势,如果算上香港和澳门,面积不大的珠三角已经拥有了5个国际航空港,同时有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全国,广武高铁刚刚通车,珠三角城际间的铁路也正在修建,海运方面也有盐田港这样世界性的深水良港;金融优势,香港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也云集了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内众多的券商和银行。
华南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则对外资产生了更大的投资吸引力。武广高铁和原有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广东与内陆省份间的距离。很多在广东的企业正在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这里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现在政府出台的政策,进一步加速了这类企业迁离广东。
这些出走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临近广东而又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像广西、湖南等省份,但它们的产品还是需要通过广东这个窗口进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迁出的企业为广东吸引新的产业链高端企业提供了空间和资源。更多成长性更好的企业会被广东优秀的配套服务吸引到这里。
随着华南地区的一体化,湖南、广西等省份将成为广东的战略纵深。过去广东是世界的制造基地,将来华南将成为广东的制造基地。对这里的跨国企业而言,高铁的落成将大大方便它们延伸和加强对内陆业务的管理。广州应该抓住这次机会,留住和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可以预见,广东将成为一个同时对内对外的双向窗口。内陆的企业通过广东走出去,国外的企业通过广东进入大陆。这样,广东就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了高端。
贸易摩擦被夸大了
大经贸:2009年年初,你在《2009中国营商环境“白皮书”》的预测非常准确,可否请您就2010的广东涉外经济做些预测?
啥利:我们已经着手进行一些相关情况的调查,很快,我们会再发布一个《白皮书》,届时就有结论了。根据我现在掌握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今年的投资额度会比2009年大,利润也会进一步增长。更多的企业会把广东作为向全国拓展的基地,广东也会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
当然,对外贸易的回升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外部环境在不断好转,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低谷,订单已经开始增多,同时,新成立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将为外贸做出巨大贡献。这就需要广东的企业做好准备,迎接复苏的消费需求。有一部分企业在外部需求萎靡的时候转而开拓国内市场,但这不与收复国际市场冲突,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争取同内、国际市场两手抓。
大经贸:贸易保护的问题一直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在去年的白皮书中,你也提到要防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很遗憾,2009年的国际贸易争端却愈演愈烈,广东就是其直接受害者。2010年,随着广东加入自由贸易区,这种情况会不会好转呢?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应对贸易摩擦呢?
哈利:事实上,与中国有关的贸易争端并不如人们所认为的那么严重。就算涉及金额有数十亿美元之多,与中国庞大的贸易额相比,根本不算什么问题。20年前,中国几乎与外国是没有贸易争端的,因为那时候的贸易额非常小。一旦有了贸易,必定会有不同的观点。虽然媒体不断的报道那些贸易争端,但实际上与正常进行的贸易相比,这显得微不足道。所以不必过渡担心贸易战的大规模爆发。贸易摩擦只会发生在少数的行业和领域。
站在一个商会的角度,如果中国与其他国家有贸易争端,我当然希望双方通过商讨来解决,绝不赞成贸易保护。实际~--个开放的市场,有很多竞争的企业,这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动力。仍然有很多外国的产品和技术至今没有进入中国,如果中国过度保护国内公司,势必会阻碍这些新技术进入中国。门户越开放,对引进新技术越有利。
5万家企业倒闭不是坏事
大经贸:对于广东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你怎么看?
哈利:很显然,这是一项非常正确的决策。其实在经济危机全面爆发之前的2008年就有5万家企业由于对新的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新《劳动合同法》的不适应而倒闭,某种程度而言,这并非坏事。因为它们的存在破坏了市场的公平,它们通过压榨工人,污染环境,由此来降低成本。现在它们倒闭了,对那些一直遵守市场原则的企业是个好消息。经过优胜劣汰后剩下的企业都是优质企业,虽然它们的营运成本高,但是它们遵纪守法,他们的产品可能没有价格优势,却有质量的保障。因此他们在经济危机中更有竞争力。
经济危机令广东的国际订单萎缩了30%,同时有5万家小企业消失了,保留下来的企业可以分享原先倒闭企业的订单,再加上产品质量的保证,它们在危机中屹立不倒。同时,现存的优质企业可以在一个更规范的市场和更公平的环境中,利用经济危机的机遇进一步开发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一个环境提供了让企业做得更好的机遇。经济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加速了这一过程。
大经贸:对于产业升级和转型,您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建议呢?
哈利:二十年前,中国民众消费能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外资企业来的也不多。十年前,国内的市场初具规模,这吸引了很多外资过来中国投资设厂,今后,随着国内的市场规模的飞速拓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外资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技术。这就为产业升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中国企业往往是先和外国企业合作或者是通过做OEM,拿到一些较先进的生产技术,然后逐渐发展自主技术。事实上,与外资的技术合作——自主创新——建立品牌,这个模式就是亚洲四小龙以及日本曾经的发展道路,已经被证明是可行的。广东一定要坚持这个模式,坚持引进外资,坚持与外资合作,这是广东实行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华南一体化对外资有很大吸引力
大经贸: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这是广州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共同体现。您认为广州在未来的城市发展道路上,该如何定位呢?
啥利:20年前,美国企业来到广东建厂,因为广东地理环境优越,人力成本低廉。二十年后,这些企业的生产部门开始转移,他们转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内陆甚至是东盟。但是,这些企业的核心部门如研发机构、人员培训中心还是设立在广东,从来都没有搬迁的意图。就是因为广东的配套服务设施完善。
总体来说,广东的几个大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拥有以下四大优势。办公和居住优势,这一地区高级写字楼林立,优雅的居民社区星罗棋布,同时城市的公共交通和娱乐设施都很完善;人才优势,经过30年发展,珠三角已经拥有了许多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1同时,这里高校众多,有一定的学术研讨环境,并且各大高校每年还能够为这里的企业输送大量储备人才;通讯和物流优势,如果算上香港和澳门,面积不大的珠三角已经拥有了5个国际航空港,同时有高速公路和铁路连接全国,广武高铁刚刚通车,珠三角城际间的铁路也正在修建,海运方面也有盐田港这样世界性的深水良港;金融优势,香港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深圳和广州也云集了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国内众多的券商和银行。
华南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则对外资产生了更大的投资吸引力。武广高铁和原有的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广东与内陆省份间的距离。很多在广东的企业正在转移,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这里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现在政府出台的政策,进一步加速了这类企业迁离广东。
这些出走的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临近广东而又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像广西、湖南等省份,但它们的产品还是需要通过广东这个窗口进入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迁出的企业为广东吸引新的产业链高端企业提供了空间和资源。更多成长性更好的企业会被广东优秀的配套服务吸引到这里。
随着华南地区的一体化,湖南、广西等省份将成为广东的战略纵深。过去广东是世界的制造基地,将来华南将成为广东的制造基地。对这里的跨国企业而言,高铁的落成将大大方便它们延伸和加强对内陆业务的管理。广州应该抓住这次机会,留住和引进更多优质企业。可以预见,广东将成为一个同时对内对外的双向窗口。内陆的企业通过广东走出去,国外的企业通过广东进入大陆。这样,广东就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了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