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曲艺作为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曲艺的影响力大不如前。虽然如今手机使用广泛,但电视节目在我国各年龄层中的普及率仍相当高,文章试从热播电视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中挖掘可借鉴因素并应用于曲艺,从而提高曲艺的影响力。
关键词:曲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收视率
曲艺孕育于先秦,萌芽于秦汉时期,成于唐,发展于宋元,曾繁荣于明清某一时段。在近代,它被称为“什样杂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才有了“曲艺”之名。过去曲艺主要生存于街头市井、集市庙会,难登大雅之堂。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收音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国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曲艺借助广播平台,得到了很好的繁荣与发展,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敌营十八年》等优秀的曲艺节目就是通过广播这种形式而风靡全国,被人民大众所熟知。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娱乐载体的发展和普及,群众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更多了,曲艺逐渐被冷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曲艺尝试与电视“联姻”,从最早的《電视书场》《曲苑杂坛》,到后来的《快乐驿站》《我爱满堂彩》,展播曲艺的电视栏目并不少见,但这些栏目只是将曲艺节目直接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形式单一,受众又大多是年纪偏大的观众。
新时代,随着电脑、手机发展,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形式异军突起,吸引眼球。但从人口覆盖率来看,截至2018年底,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5%,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的影响力仍稳居首位。本文试以今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切入点,借鉴其节目的成功之处,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电视这个大众喜爱的娱乐平台,来传播曲艺,宣扬曲艺,扩大曲艺的影响力。
2020年6月,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女性逆龄奋斗”为主题斩获良好口碑。节目播出后,相关新闻成为网上热议话题,百度搜索结果6410万,其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破360亿。与近年来选手普遍年纪较小的偶像选秀节目不同,《乘风破浪的姐姐》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以女性自立自强为主题,邀请30位30岁及30岁以上的女艺人突破年龄、突破自我,进行专业的歌舞训练和考核,她们为观众带来多场打破大众想象的亮眼表演。《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节目所具备的深远影响力,正是如今的曲艺所需要的。
一、利用电视的普及率,推广更多的曲艺种类
根据中国曲艺家协会开展的调查显示:迄今为止,我国仍在民间演唱的曲艺样式大体上有500余种,能够经常在艺术评奖办节和舞台上进行展演展示的有70至80种,进入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达127项。但大众较为熟悉的,恐怕只有相声、小品、评书、快板。其实,相声、小品这些曲种真正走出地域被全国大多数人所熟知,当初靠的也是电视这个平台,如《宇宙牌香烟》《虎口脱险》《吃面条》《超生游击队》……它们通过电视,走进了千万观众的心中。
当前中国的电视普及率相当高,电视已经成为中国人在闲暇时间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如何有创新、有突破地用好用活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让它为曲艺的推广起到更大的作用,《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选手们通过表演不同风格的曲目来进行比赛,由观众投票来决定晋级。这样的制作思路不但让观众可以在节目中欣赏到不同曲风、不同舞种的美感,还能了解到选手们舞台背后训练的不易。
我们试想,若以此节目为例,依葫芦画瓢,将“曲艺”替换“姐姐”,制作《乘风破浪的曲艺》,聘请各门类曲艺专家指导训练当红艺人学习不同曲种。不但要展现艺人用该曲种在台前的表演,还要利用电视节目的外景拍摄优势,讲述它的由来、发展与衍变,探访它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最后利用剪辑与包装的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呈现一档寓教于乐的曲艺文化节目。
在新时代,曲艺要借助电视平台传播,不再是播放几个节目,建立几个栏目,而是应该全方面地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去。从选题、脚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都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法,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欣赏习惯,从而以直观的视听冲击带着观众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曲艺,感悟曲艺的迷人魅力。
二、利用电视的宣传效果,推出更多的曲艺“名角”
相比于平常人,对观众来说明星具有更高的可看性与吸引力。一方面,《乘风破浪的姐姐》邀请影视明星宁静、万茜,歌手黄龄、郁可唯,自带话题的张雨绮、伊能静等艺人,正是看中了她们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的关注,扩大节目影响力,保障节目的收视率;另一方面,艺人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增加曝光率,如原本不被观众所熟知的孟佳、王霏霏等也通过节目提高了知名度。所以说,电视与艺人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曲艺人同样属于艺人,也可以通过电视提高自己的名气,而此种做法实际上在20世纪就有先例。
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书场》使得在北方评书界圈子里有名的单田芳、田连元家喻户晓,20世纪90年代的《曲苑杂坛》让侯耀文、笑林成为相声名角火遍全国,而21世纪的《今夜有戏》《欢乐喜剧人》更是把已经小有名气的郭德纲、宋小宝等捧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名角”的养成,与曲艺人扎实的基本功、刻苦的排练密不可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曲艺人在努力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宣传自己,才有可能成为“名角”。“名角”效应推动了他们所在相声社团——青曲社的壮大,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重新走进剧场观看曲艺表演,这就是利用电视平台推出“名角”的用意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归剧场的目标,需要“名角”,“名角”需要观众,而最广大的观众群就在电视机前面。
三、利用电视的收视率,打造更多的曲艺精品
曲艺要和电视节目相结合,必然要考虑收视率,因为收视率是一个节目能否存活的根本。 近几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冠名费和制作费动辄上亿,收视率排行榜的位置竞争激烈,面对如此白热化的局面,电视节目应该如何制作?《乘风破浪的姐姐》给出的答案是做立意更清晰、角度更深入、边界更宽广的精品女性节目。对女性群体相关社会议题的深入触及,让节目显得不浅薄,存在更多的讨论空间。
制作方花如此多的心思,制作出文化精品,正是看准了精品可能带来的收视率。收视率的竞争,不但促使综艺节目精品化,还会促使曲艺节目精品化。
首先,收視率能够促使曲艺人打磨曲艺节目。以各大卫视的综合性晚会为例,为获得最大的收视率,电视台通常会对节目进行数次审查,即使节目通过彩排,也有被取消的可能性。这促使着曲艺人勤下苦工,不断修改精进自己的作品,争取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留在最终的舞台上。
其次,收视率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曲艺队伍。随着曲艺逐渐在电视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的加入。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就呈现出了高学历参赛者井喷的现象,如表演《话三国》的闫家宝、张新分别用韩语、泰语等多种语言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说外语在相声表演中并不少见,但老辈人说的多是“伪外语”,以此来搞笑,而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新练就的却是真本事。再如来自新兴相声团体“大逗相声”的李寅飞,以其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的身份,刷新了相声界的学历纪录,让评委和观众大吃一惊。未来属于年轻人,电视平台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曲艺界,为振兴曲艺储备力量。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一方面能够推动曲艺创作的繁荣,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曲艺表演水平的提高。曲艺需要会创作、能表演的高学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只有他们创作出更多精品,才能支撑曲艺更好地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电视是现如今提高曲艺影响力的重要媒介。我们利用电视平台来传播曲艺,并不是仅仅把曲艺节目搬到银幕上,狭窄地为曲艺而曲艺,而是要将曲艺元素融入到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尽可能地避免生硬地宣传感,让观众在欢乐的节目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观看曲艺的习惯。如今,曲艺日益小众化,从业人员减少、演出市场萎缩、受众断层,尝试利用成熟的大众传媒经验提高曲艺的影响力,能够使曲艺走出一条宽广的发展道路,让曲艺再次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董耀鹏.建立中国特色曲艺学科正当其时[J].曲艺,2015(3):9-14.
[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南平市文化艺术馆
关键词:曲艺;《乘风破浪的姐姐》;收视率
曲艺孕育于先秦,萌芽于秦汉时期,成于唐,发展于宋元,曾繁荣于明清某一时段。在近代,它被称为“什样杂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才有了“曲艺”之名。过去曲艺主要生存于街头市井、集市庙会,难登大雅之堂。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收音机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国民百姓的主要娱乐方式。曲艺借助广播平台,得到了很好的繁荣与发展,评书《夜幕下的哈尔滨》《敌营十八年》等优秀的曲艺节目就是通过广播这种形式而风靡全国,被人民大众所熟知。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等娱乐载体的发展和普及,群众可选择的娱乐方式更多了,曲艺逐渐被冷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曲艺尝试与电视“联姻”,从最早的《電视书场》《曲苑杂坛》,到后来的《快乐驿站》《我爱满堂彩》,展播曲艺的电视栏目并不少见,但这些栏目只是将曲艺节目直接在电视平台上播出,形式单一,受众又大多是年纪偏大的观众。
新时代,随着电脑、手机发展,直播、短视频等网络形式异军突起,吸引眼球。但从人口覆盖率来看,截至2018年底,全国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25%,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的影响力仍稳居首位。本文试以今年热播的电视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切入点,借鉴其节目的成功之处,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电视这个大众喜爱的娱乐平台,来传播曲艺,宣扬曲艺,扩大曲艺的影响力。
2020年6月,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女团成长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以“女性逆龄奋斗”为主题斩获良好口碑。节目播出后,相关新闻成为网上热议话题,百度搜索结果6410万,其微博主话题阅读量破360亿。与近年来选手普遍年纪较小的偶像选秀节目不同,《乘风破浪的姐姐》打破了年龄的限制,以女性自立自强为主题,邀请30位30岁及30岁以上的女艺人突破年龄、突破自我,进行专业的歌舞训练和考核,她们为观众带来多场打破大众想象的亮眼表演。《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节目所具备的深远影响力,正是如今的曲艺所需要的。
一、利用电视的普及率,推广更多的曲艺种类
根据中国曲艺家协会开展的调查显示:迄今为止,我国仍在民间演唱的曲艺样式大体上有500余种,能够经常在艺术评奖办节和舞台上进行展演展示的有70至80种,进入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曲种达127项。但大众较为熟悉的,恐怕只有相声、小品、评书、快板。其实,相声、小品这些曲种真正走出地域被全国大多数人所熟知,当初靠的也是电视这个平台,如《宇宙牌香烟》《虎口脱险》《吃面条》《超生游击队》……它们通过电视,走进了千万观众的心中。
当前中国的电视普及率相当高,电视已经成为中国人在闲暇时间最重要的文化消费形式,如何有创新、有突破地用好用活电视这一大众传媒,让它为曲艺的推广起到更大的作用,《乘风破浪的姐姐》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中,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选手们通过表演不同风格的曲目来进行比赛,由观众投票来决定晋级。这样的制作思路不但让观众可以在节目中欣赏到不同曲风、不同舞种的美感,还能了解到选手们舞台背后训练的不易。
我们试想,若以此节目为例,依葫芦画瓢,将“曲艺”替换“姐姐”,制作《乘风破浪的曲艺》,聘请各门类曲艺专家指导训练当红艺人学习不同曲种。不但要展现艺人用该曲种在台前的表演,还要利用电视节目的外景拍摄优势,讲述它的由来、发展与衍变,探访它与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背后的故事。最后利用剪辑与包装的电视节目制作手段,呈现一档寓教于乐的曲艺文化节目。
在新时代,曲艺要借助电视平台传播,不再是播放几个节目,建立几个栏目,而是应该全方面地参与到电视节目制作中去。从选题、脚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都应有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法,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欣赏习惯,从而以直观的视听冲击带着观众深入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曲艺,感悟曲艺的迷人魅力。
二、利用电视的宣传效果,推出更多的曲艺“名角”
相比于平常人,对观众来说明星具有更高的可看性与吸引力。一方面,《乘风破浪的姐姐》邀请影视明星宁静、万茜,歌手黄龄、郁可唯,自带话题的张雨绮、伊能静等艺人,正是看中了她们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的关注,扩大节目影响力,保障节目的收视率;另一方面,艺人也可以通过电视节目增加曝光率,如原本不被观众所熟知的孟佳、王霏霏等也通过节目提高了知名度。所以说,电视与艺人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曲艺人同样属于艺人,也可以通过电视提高自己的名气,而此种做法实际上在20世纪就有先例。
20世纪80年代末的《电视书场》使得在北方评书界圈子里有名的单田芳、田连元家喻户晓,20世纪90年代的《曲苑杂坛》让侯耀文、笑林成为相声名角火遍全国,而21世纪的《今夜有戏》《欢乐喜剧人》更是把已经小有名气的郭德纲、宋小宝等捧到了全国观众面前。“名角”的养成,与曲艺人扎实的基本功、刻苦的排练密不可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酒香也怕巷子深,曲艺人在努力练习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学会借助大众传媒的影响力宣传自己,才有可能成为“名角”。“名角”效应推动了他们所在相声社团——青曲社的壮大,从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观众慕名而来,重新走进剧场观看曲艺表演,这就是利用电视平台推出“名角”的用意之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归剧场的目标,需要“名角”,“名角”需要观众,而最广大的观众群就在电视机前面。
三、利用电视的收视率,打造更多的曲艺精品
曲艺要和电视节目相结合,必然要考虑收视率,因为收视率是一个节目能否存活的根本。 近几年,各大卫视综艺节目的冠名费和制作费动辄上亿,收视率排行榜的位置竞争激烈,面对如此白热化的局面,电视节目应该如何制作?《乘风破浪的姐姐》给出的答案是做立意更清晰、角度更深入、边界更宽广的精品女性节目。对女性群体相关社会议题的深入触及,让节目显得不浅薄,存在更多的讨论空间。
制作方花如此多的心思,制作出文化精品,正是看准了精品可能带来的收视率。收视率的竞争,不但促使综艺节目精品化,还会促使曲艺节目精品化。
首先,收視率能够促使曲艺人打磨曲艺节目。以各大卫视的综合性晚会为例,为获得最大的收视率,电视台通常会对节目进行数次审查,即使节目通过彩排,也有被取消的可能性。这促使着曲艺人勤下苦工,不断修改精进自己的作品,争取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留在最终的舞台上。
其次,收视率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曲艺队伍。随着曲艺逐渐在电视上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学历年轻人的加入。第七届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就呈现出了高学历参赛者井喷的现象,如表演《话三国》的闫家宝、张新分别用韩语、泰语等多种语言表演《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段。说外语在相声表演中并不少见,但老辈人说的多是“伪外语”,以此来搞笑,而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新练就的却是真本事。再如来自新兴相声团体“大逗相声”的李寅飞,以其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的身份,刷新了相声界的学历纪录,让评委和观众大吃一惊。未来属于年轻人,电视平台能够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曲艺界,为振兴曲艺储备力量。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一方面能够推动曲艺创作的繁荣,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曲艺表演水平的提高。曲艺需要会创作、能表演的高学历、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只有他们创作出更多精品,才能支撑曲艺更好地延续下去。
综上所述,电视是现如今提高曲艺影响力的重要媒介。我们利用电视平台来传播曲艺,并不是仅仅把曲艺节目搬到银幕上,狭窄地为曲艺而曲艺,而是要将曲艺元素融入到现在的电视节目中,尽可能地避免生硬地宣传感,让观众在欢乐的节目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观看曲艺的习惯。如今,曲艺日益小众化,从业人员减少、演出市场萎缩、受众断层,尝试利用成熟的大众传媒经验提高曲艺的影响力,能够使曲艺走出一条宽广的发展道路,让曲艺再次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董耀鹏.建立中国特色曲艺学科正当其时[J].曲艺,2015(3):9-14.
[2]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南平市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