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的多型人才跨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全新课题。长株潭作为全国首个“两型社会”综合试点城市群,为学校的科普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更好地推进学校科技普及工作的全面进步。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充分运用观察思考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两种有效教学模式,发掘、整合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行为教学。
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在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立足于课堂的书本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就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看科普电影、野外考察、上动物园等,让学生对动植物的形状、习惯等特点进行观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体的互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促进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立体渗透科普,从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各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旨在激发一个“趣”字,即激发兴趣,有了兴趣作为科技活动的前提,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观察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科普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老师设置教学情境要着力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揭示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努力创设学生独立完成研究的环境来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3.特色科技引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那些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本校开展的“我为环保作贡献”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材料。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科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能帮助青少年认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促使他们崇拜科学、关注科学,自觉参与科学活动。学校的科普教育是把激发科技兴趣摆在突出的地位,注重青少年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建模的比赛中,特意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原理,认识到拱形桥中弧形结构能对力进行分散的特点,达到减少正压力的作用。那么斜拉索的桥梁又是怎样分解力的,我就出示被誉为“潇湘第一桥”的长沙湘江北大桥的图片资料,让同学讨论探究了桥的设计特点。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合作探究,随后回答了很多关于桥的科技知识问题,并拓展延伸如何写科学小论文,如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
科普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好的途径,大量的事例证明,科普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爱科学的精神。还会对各学科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为语文提供写作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理化学习的观察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
一、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充分运用观察思考性学习和合作探究性学习两种有效教学模式,发掘、整合教育资源,深入开展有特色的科技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1.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为宗旨,在教师指导下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团体(小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一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行为教学。
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在开展科普活动的过程中,立足于课堂的书本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就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基地、看科普电影、野外考察、上动物园等,让学生对动植物的形状、习惯等特点进行观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个体与群体的互动、群体与群体的互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自身价值,促进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2.立体渗透科普,从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校的各学科渗透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旨在激发一个“趣”字,即激发兴趣,有了兴趣作为科技活动的前提,以研究性学习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观察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在科普活动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老师设置教学情境要着力瞄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力求揭示学生现有的知识与新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努力创设学生独立完成研究的环境来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初步具有科学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3.特色科技引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有特色的科技活动”,是指那些创新性、趣味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科技活动。在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中,我们要促使其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自身的创造潜能。活动中在传授科技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把握其中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例如,本校开展的“我为环保作贡献”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课堂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辨别哪些是可回收、可利用的资源,哪些是需要处理的垃圾,以及如何用最环保的方法来处理材料。这个活动具有创新性,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环保活动,而是具有环保科技的性质。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二、利用科普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科普教育实践活动能帮助青少年认识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促使他们崇拜科学、关注科学,自觉参与科学活动。学校的科普教育是把激发科技兴趣摆在突出的地位,注重青少年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等。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建模的比赛中,特意让学生了解桥梁的结构原理,认识到拱形桥中弧形结构能对力进行分散的特点,达到减少正压力的作用。那么斜拉索的桥梁又是怎样分解力的,我就出示被誉为“潇湘第一桥”的长沙湘江北大桥的图片资料,让同学讨论探究了桥的设计特点。学生兴致盎然地进行合作探究,随后回答了很多关于桥的科技知识问题,并拓展延伸如何写科学小论文,如何科技创新、发明创造。
科普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能力最好的途径,大量的事例证明,科普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爱科学的精神。还会对各学科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为语文提供写作知识面,培养他们对理化学习的观察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促进学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