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黄,小米香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婆婆托人從乡下捎来今年的新小米,抓一把贴近唇边,一股特有的香弥漫开深情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贵州工作,家里的活压在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我就成了外婆家的“寄居蟹”。我胃口不好,外公和外婆常常为我的一日三餐发愁。
  那一年春天,外公在西院里整出一片地,说是要种谷子,还说种了谷子给妞儿吃。我望着那些像沙粒一样的谷子,心里充满了好奇:谷子是不是真的很好吃呢?
  谷子出苗了,与野草一般无二。我生气极了——为什么外公要让我吃草呢?一个傍晚,外公出门去,我飞速跑到西院,伸出手,飞速拔掉一大半谷子苗。那个夜晚,我像个凯旋的英雄,竟兴奋得差点失眠。
  之后的几天,我心里一直忐忑着,而外公,一脸的平静,依旧悉心照顾着那些残余的谷子苗。
  阴历六月,谷子开始抽穗了,外公望着那些谷子,脸上总是满满的笑容,指上的旱烟烟雾随风摇摆,谷子也起伏摇曳。此时的我看着谷子,心里竟欢喜快乐起来。
  外公找来一些竹竿,横竖绑起来,把他的旧衣服拿来套在竹竿上,衣服领口露出的竹竿上再绑上一些麦秸,然后拿来他的旧草帽扣在上面,一个活灵活现的稻草人就开始站岗值班了。稻草人无比忠诚,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晨昏午后,它都站在那里,不嫌辛苦。外公是活动的稻草人,他看到那些飞来的鸟儿,嘴里吆喝着,驱赶着。
  每天傍晚,外公都去西院看看那些谷子,谷子叶子刷刷拉拉,像在和外公打招呼,外公用手轻轻抚摸着那些谷穗,如同抚摸他疼爱的我。
  处暑谷渐黄。秋天来了,西院里飘来一种特别的香味,外公说那是谷子成熟的香。外公站在谷子中间,周围是一片迷人的金黄。纤瘦的谷秆挺拔直立,努力支撑着沉甸甸的的谷穗,倔强而坚忍,诠释着一种风骨。那些谷穗,娇羞地低着头,丰润而妩媚。
  外公拿来剪刀,小心地把一个谷穗剪下,放进竹筐里,再剪下一个……
  谷穗搓碎,用簸箕颠净杂物,放在那里晾晒几天,再把谷子拿到石碾上去碾掉谷壳,谷子就变成了小米。小米放在锅里慢火细熬,就成了香香的小米粥。
  此后的几年,外公每年都会种一些谷子,我再也没偷着去拔掉那些谷子苗。
  小米很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小小的一粒谷子,却能结出千万颗籽粒,每一粒谷子就像一颗浓缩的太阳,伴我成长。绵厚醇香的小米粥,如同外公不善言说的爱,温润着岁月,馨香绵甜。
  眼望手中的小米,时光倒流,我仿佛又看到了西院的谷子在风中摇曳……
  (摘自《时代邮刊》)
其他文献
院子里的花,败落了一半,这令我感到难过。如果说,只是因为季节,那么就复得自然,我也不必为此愧疚。数天的青藏线,是经历了暑寒参半,但临走的时候,就寻思着,待回来的时候,院子里的花怕是要枯死一半了。  其实,我说的院子,是一个不大的阳台,只是因为爱花,所以种了不少。但偏偏无法做到惜花之人,一趟远行,它们就成了被抛弃的孤儿。等我满腹归来,它们又是苟延残喘。有些时候,我一直不懂,为了一趟远方,而忽略了眼前
期刊
人到中年,常喜欢盘点一下走过的路。有的人会觉得功到名盛,风光无限;但也有人自惭卑微,眼看当年一道胸怀抱负信誓旦旦的同学朋友现在出落得风生水起,难免有点酸溜,甚至幻想有机会重走人生、重开棋局……  说起这点,我每每想起逝去的母亲。母亲只是一介家庭妇女,不但谈不上什么宏图大业,连一份有单位的工作也沾不上,穷其一生无非是照顾丈夫、养育子女。但母亲却一点儿不觉得做人抬不起头,而是整天乐呵呵的,看着丈夫安心
期刊
美国中情局联手民间大亨实施的“亚速尔群岛人计划”,号称冷战期间构思最复杂、代价最高且保密最严的间谍行动;徒勞无功的结局,更令当事者对此讳莫如深。  这个虎头蛇尾的谍战故事始于1968年3月。当时,苏联海军一艘携带核导弹和70名船员的“高尔夫”级潜艇在例行巡逻中发生爆炸,沉入夏威夷西北1900海里的太平洋底。得悉噩耗的苏联人悄悄地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搜索,空手而归。  老对手的异动引起了美国情报部门的
期刊
一  那年,我在一家药品批发企业做人力资源主任。工作很清闲,主要负责招聘合适的员工,面试,然后上报,最终由老板决定是否录用。  阿寿是我工作以来,应聘者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别人都是自己来应聘,而他是由妈妈陪伴而来。他看起来三十岁左右,进了屋子就眼观鼻,鼻观口地站着。  看到这样的状况,我很反感。一个连找工作都需要妈妈陪的男人,根本不算个男人。最起码说明他没有自立能力,没有主见。  于是我生硬地回绝
期刊
1936年1月,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出版,《大众哲学》是中国学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通俗化的开山之作,艾思奇为何能写出《大众哲学》一书?  曾被蔡锷将军收为义子  艾思奇的原名叫李生萱,艾思奇是他的笔名。1910年2月3日,艾思奇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清光绪年间,考入京师大学堂,攻读经济特科兼读外语,后来在黄兴的介绍下,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期,李曰垓参加了昆
期刊
上帝之吻  2010年4月初的一个周日,我带着刚会走路的爱女坐在店外的长木凳上,有滋有味地品尝着春日里冰激凌的滋味。忽然手机铃响,好友茭白发来短信:“我要和安德士分手了。”我愣在那儿,一时回不过神来。  好友茭白是很有气质的美女,但身世令人唏嘘。她是弃儿,三四岁时被派勒夫妇从中国孤儿院收养,来到瑞典。上帝从此为茭白打开了幸福之门,派勒夫妇将这个乖巧安静的养女视若掌上明珠。茭白三年前去希腊旅行,遇到
期刊
王安忆是当代最高产的中国作家之一,她的勤奋几乎无人可及。她每天都在写作,在家里写,在会议期间写,在几万米的高空写。对于王安忆的勤奋,莫言曾笑言:“你们要是有机会握握她的手,就知道她有多勤奋了,手特别的硬,就像是毛毯厂的女工。”  莫言的话让我想起了另一位女性:作家刘震云的祖母。刘震云的祖母年轻时是位割麦子高手,几里长的一垄麦子,她割完了,回头一看,男人们连一半都没割完,祖母的“秘诀”是:“下地之前
期刊
闲来无事,读书看报,无意间读到这样一则充满哲理的笑话:说一个年轻人搭出租车去外地拜访客户,一路上非常不顺,连遇几个红灯,眼看着就要到目的地了,却又遇见红灯。年轻人不免牢骚满腹地叹气道:“唉,今天真倒霉,一路红灯,老是最后一名差一步!”这时,一旁开车的老司机淡然笑道:“小伙子,我觉得一点也不倒霉。上帝很公平,因为,绿灯亮起时我们总是第一个走啊!”听完司机的话,让人心中不由猛的明亮宽敞了起来,想必小伙
期刊
我的家乡在东北一个偏远的农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很穷。因为穷,偶尔谁家来了客人,都要到几个邻居家借米借面借油借鸡蛋,才能凑成一顿像点样的饭菜,所以谁家要是来了客人全村子都知道。  七十年代初的那一年夏天,记不得是什么原因,多年未到我家来过的一个远房叔叔,到我家来串门。更为关健的是,叔叔家住在省城,所以,他的到来轰动了全村,沾亲带故的、左右邻居都以各种理由到我家,来看看城里来的人。妈妈到邻
期刊
在二十多年前我小的时候,家乡人管中秋不叫“中秋”,叫“八月中”。  虽然八月中不像过年那样隆重,但小时候八月中还是大人比较重视的节日。那些年,月饼是稀罕的东西,得用钱买,所以吃到的机会并不多。一般到了中秋节,大人们会买点肉和糖果回来就算过节了。  那一年的中秋节,二哥8岁,我6岁,家里刚刚盖新房不久,欠了外面不少债,一家人都尽量节衣缩食挤出钱来还债,妈妈也是没日没夜地在田地里干活,想多点收成快点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