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俨少先生二三事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cheng83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倒着看画
  
  陆先生说,他到上海博物馆看画,喜欢从现代往上看。他说,近代的东西笔墨过瘾,容易抓着你往下看。而越往前看越悠远高古,使你感到古人已经把中国画画到登峰造极。这样,你就会思考,不敢骄傲。拣无名的喜爱的学
  我要陆先生为我选一些碑帖,陆先生说:“楷书小时候练过一下就行了,主要是懂得一些用笔规律。现在,就要学行书或草书了。但不要选名气太大的碑帖去学。名碑帖只要看就可以了。要拣那些无名的,而字又让你非常喜欢的碑帖去学。这样,要么学不成,一旦学成了那字就是你自己的。当然,关键还在你喜欢什么,这关系到一个修养的问题,这就要你学会读碑读帖。明人的一些帖子你多读读,不会出差错的。”我问:“陆先生,人家说您学杨凝式的《韭花帖》、《神仙起居帖》,是真的吗?”他说:“他们随便说说的。”
  
  笔下有春秋
  
  陆先生为我写了一张《水经注·三峡》。那时候,社会上书法家不像现在这么多。仅有的几位,如舒同、周而复、赵朴初、沙孟海,陆先生说与他们相比,自己的字算是画家的字了。他说,书法家的字好,但看起来不如画家的过瘾。他指着这幅《三峡》说:“你看,我写到夏天发大水,就用很奔放的笔法。这‘奔’字一拖笔,在全篇里最长,很打眼,是表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我写到春冬之时,就很静,很含蓄,写到秋天,就像倪云林的笔法,干裂秋风。如‘良多趣味’,这几个字就要写得很有趣味。最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用重重的落笔,表现凄凄泣泣的境界。还有,全文头一个字应该是‘白’字,我略去了,这样文章显得更加完整。”
  
  干笔练字
  
  “文革”剥夺了陆先生练字的条件,将他安排在画院管资料,陆先生说,其实他练字天天不放过,只不过用的是一支干毛笔而已。陆先生拿着一支干毛笔,蘸着清水在桌板上练着给我看,说,“就这样练,省纸又没留下痕迹,进步很快。”他还说他最喜欢在看到一张好书法时,用右手食指在左手手心上写,这种临写法很有效。他说他有时进上海博物馆半天不出来,就是这样去临摹的。
  
  精益求精
  
  一般人认为陆先生题字总是挥洒自如,像棋人下棋落子无悔。其实,这是对陆先生艺术缺少了解。陆先生题字十分认真讲究。我请他题写青田风景名胜“太鹤山”三字时,陆先生先要我画个太鹤山的图,然后要我讲一些太鹤山的历史和传说,再问山上摩崖石刻都是哪朝哪代何人所书,字的多少大小风格。应问的都问了之后,再拿几个帖子翻来翻去,思考良久,才展纸动笔。他说:“太鹤山山势浑朴,人文积淀深厚,这三字宜写得要有古意,特别这‘鹤’字,不能写得太普通。要让人一见这三字,就想起远古年代。”陆先生连写了四五幅,只在其中一幅上落了款,其他几幅撕掉,我留了两幅。
  同样,有一次浙江某出版社请陆先生为该社将出的《黄宾虹山水画集》题签,陆先生也是连写了五六幅,才在其中两幅上落款,而盖章的仅一幅。
  
  燕因收藏
  
  陆先生见我来了,常常会把平时画好的画取出来要我为之盖章。陆先生盖章很讲究,我因为常常为他盖章,他比较放心。经常是我盖章时,师母在边上指点,陆先生看书。有时盖到特别得意的作品,陆先生会用手指着师母,不声响。这时,我就知道应该盖那方“燕因收藏”的印了。陆先生和师母非常恩爱,我常常见到师母用大搪瓷茶缸为先生熨画,那时候电吹风是稀罕物。陆先生作画时,师母时守在边上,用手指指点点着说:“这里,这里加一块。”陆先生有时会按师母所指加一块,但大多时候总是自己画自己的,嘴里却应着:“好的,好的。”有时,师母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腼腆起来,百分之百大家闺秀的模样。
  
  李公麟、张渥、赵孟顺
  
  我问陆先生:“中国历史上画人物的你最喜欢谁?”他说:“名气最大当然是吴带当风、曹衣出水,那些我没见过真迹,所谓些真迹,也吃不准。相比之下,我喜欢李公麟和张渥,尤其张渥那线条不得了,我画树石人物舟楫都受他影响,笔风文雅又高古,的确高手。还有赵孟煽,就那么平平常常地画,不搞噱头,不得了啊。”
  
  杜甫
  
  古代诗人里,陆先生首推杜甫。他当年战乱时避难入蜀,怀中只有一部杜诗。他说杜甫生在四川,对四川的山水有体会,又加之他一生在战乱中度过,山水和人生的际遇交织一起,写得非常苍茫沉郁。陆先生说,自己的一生有很多像杜甫一样的地方,甚至连生病都像,都是肺气肿。因此,每每读到如“路经滟预双蓬鬓,天人沧浪一钓舟。”不禁暗自流泪。
  
  杜陵诗意一百帧
  
  陆先生说“当年潘天寿先生要振兴中国山水画教育,要在中国美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全国第个山水科,要聘主课教授,当时广东的黎雄才、上海的俞子才等画家都去美院办过画展。我由于当时在上海刚刚看过美国水彩画展,因为想讨形势的好,吸收英国水彩画的方法,画了几十幅册页。潘老看过后说好是好,只是有点洋兮兮。因此,我对潘老说,你给我三个月时间,我再来。就这样我用三个月时间画了杜陵诗意一百帧,再来美院展览,潘老很是喜欢,即聘我来讲授山水。”
其他文献
百万作品火爆成交    本次春拍,匡时在书画方面做足了准备,七个专场各有不同的亮点,36件估价百万以上拍品仅一件流标,其余全部成交。  最受瞩目的张大干绘画专场中《仿宋人山寺图》和《文会图》分别以1433.6万元、1366.4万元不负众望地刷新了国内拍卖张大千作品的新纪录。  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面专场,从第一件到最后一件拍品,无不经过数轮甚至几十轮的争夺,最终107件作品以超过总估价五倍的总成
期刊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6年,25人    8月6日傍晚,广东美术馆大堂换上一整套蓝色丝绸“礼服”——马爹利品牌形象主色调,刚刚还挂满整墙的《人民画报》和“两湖潮流展”中“新历史小组”巨型创可贴掀起的革命浪潮瞬间偃旗息鼓。不同于2008年同样在此开幕、众星云集的大派对,今年内敛低调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展”开幕式,恰好给了与会者一个宁静体验马爹利品牌六年以来讲述艺术故事之坚持笃定的机会,整个流程粗看宛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我曾珍藏谭嗣同致刘世珩(1875-1926,安徽贵池人。广东巡抚瑞芬之子。光绪举人,官至度支部左参议。富收藏,尤喜刊刻丛书)的三件信札(一短札、二长札)和一诗笺(我钤有“松月轩”小印),相伴多年,除短札赠郑逸梅丈外(1966年被抄,不知下落),余幸归公,我曾将谭诗拍照留念,并将谭札录副留存。今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呈短琴一,留作他日相思之资”;“南皮(张之洞)、义宁(陈宝箴)会
期刊
1981年或1982年,我还是广州美院中国画系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时间,系里连续邀请了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画家来讲学,其中有叶浅予、朱屺瞻、黄胄、陆俨少。说是讲学,其实主要是“表演”,我不记得他们说过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说,只留下了一些他们作画动作的印象。最让我感动的是陆俨少,他不像其他人那样站着,他坐在那里,手里捻着一支极小的笔,应该是羊毫没错,从勾勒到皴擦点染,一路下去,没有换过。我说“感动”是因
期刊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制玉业空前繁荣,技艺成熟,琢碾了若干大件玉器,构筑了清代玉器史的丰碑,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清代帝王玉的新风格。  此后的嘉庆十八年至咸丰十一年,即1813年至1861年,共48年。内廷玉器制造业渐趋萎缩萧条,玉器件头变小,数量急剧减少,技术水平下降。苏、扬制玉业逐渐式微。    这一时期玉器工艺衰微的表现有以下两点:是玉材年贡由减
期刊
2009年07月11日8时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社会各界沉痛哀悼之余,其所遗之巨值藏品何去何从,也成各界关注之焦点。    遗留藏品值天文数字    当然,不是说清贫的季老有巨额的钱财,而是朋友送赠的字画及季老本人的书法、手稿,自然已是价值不菲。  据称,季老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六个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
期刊
2004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以6930万元被南京商人洋休拍走,令其在企业界和收藏界一鸣惊人。杨休,南京天地集团董事局主席,2008年胡润百富榜第152名。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杨休在人学教古文,1990年开始下海经商。从最开始的天地美食、小型飞机、保健品、电动自行车,直到后来投资新材料生产、生物工程,涉足房地产领域……“余幼习六艺,沉迷史籍。年弱冠,游学金陵。受师
期刊
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已为人们所熟悉,它是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著名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和他的学生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
期刊
陆俨少生在中国急速现代化的时代,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世俗化的过程。古代山水画特别是古代文人山水画,始终具有一种超越世俗的诗性追求——即人与自然,心与物,道、技与造化合一的追求。笼统地说中国古代山水画是“出世”的,并不确切。从某种意义说,所谓“出世”正是它的超世俗性的表现之一。20世纪山水画的主要倾向是亲近世俗,把山水画变成世俗功利的符号和宣传品,这种“人世”,会从根本上泯灭山水画趟世俗的诗性,把山水
期刊
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负责管理的“大卫德中国艺术基金会”是世界著名的陶瓷机构,其设立于戈登广场的博物馆展示着大卫德收藏的1700多件收藏品。2007年秋天,参观该博物馆的观众在入口处会看到一个小型公告牌:从2007年12月起,博物馆将永久关闭。2009年4月23日,这批藏品再度亮相,已是令人惊诧地呈列于大英博物馆。大卫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两名委托保护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代表以及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