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到咸丰时的清代玉器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乾隆二十五年至嘉庆十七年,即1760年至1812年,共52年。制玉业空前繁荣,技艺成熟,琢碾了若干大件玉器,构筑了清代玉器史的丰碑,形成了以“乾隆工”为代表的清代帝王玉的新风格。
  此后的嘉庆十八年至咸丰十一年,即1813年至1861年,共48年。内廷玉器制造业渐趋萎缩萧条,玉器件头变小,数量急剧减少,技术水平下降。苏、扬制玉业逐渐式微。
  
  这一时期玉器工艺衰微的表现有以下两点:是玉材年贡由减半到暂停,二是玉器碾琢陡然大减。以嘉庆十八年为例,收到新疆贡玉青白玉子大小1240块,共重2058斤2两6钱,内挑得画样玉大小69块,1235斤10两6钱,画得山子、瓶、花觚、卧马、卧牛等项活计68件,带钩圈一份,又挑得二等玉子135块,重67斤8两,三等玉子440块,重70斤,共计大小玉子275块,共重137斤8两,留如意馆陆续成做活计之用。其余玉子大小896块,共重685斤,照例交广储司银库收贮。这68件玉活中,拟留如意馆成做玉36块。拟交两淮成做玉6块,拟交杭州织造成做玉6块。拟交苏州织造成做玉5块,拟交长芦成做玉6块,拟交江南织造成做玉5块,拟交淮关成做玉5块。号称年贡玉减半,但制玉仍保持上年水平,直至嘉庆二十五年止,多少有些波动,但是仍可维持嘉庆十八年的水平,而无大增减,到了道光元年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道光皇帝旻宁标榜孝道,崇尚节俭,对衣食住行都加以节制。以他的饮食为倒,晚膳菜饭只5—6样,不过五六吊钱,而乾隆帝弘历的晚膳,每桌7品菜,还有饽饽1桌,奶子1桌,盘肉1桌共用银4两8钱余。两者相比悬殊太大,在这种气氛下玉贡也停止下来。“道光元年五月六日档房过堂抄1件,内开:四月二十五日由内阁抄出奉旨:现根据军机处具奏……今查造办处存贮玉子尚多,足敷应用,着和田、叶尔羌办事大臣将此项每年应进玉子暂行停止。钦此。”道光所降谕旨,不过是暂行停止“贡玉”。这可能是旻宁为了实施节俭政策的种措施,可是从此,即1821年以后,道光六年六月至八年五月张格尔(大和卓博罗尼都之孙)叛乱,占领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四城。之后,清军剿灭了张格尔叛乱收复四城,但战争创伤尚需医治。同治元年陕甘回民反清。十二年回人白彦虎奔赴新疆,新疆复叛,光绪三年白彦虎投俄,光绪五年南路平。光绪七年收还伊犁。由于连年征讨,所耗甚巨大伤元气,国力逾衰,所以直至1911年满清覆亡时的110年内再也没有希望恢复年例玉贡。这可能并非是晏宁本意,但是历史是无情的,不以妥宁的意志为转移,连他本人也只有暂停玉贡的决心但没有恢复玉贡的铁腕。道光这条停贡谕旨正是下达于嘉庆二十五年春秋玉贡到达京城之时,所以,仍按照惯例处理了这批贡进的玉子。这年和田、叶尔羌年例呈进青白玉1047块,选择成做小式活计玉子57块,请交如意馆预备传办活计之用,玉册2份青玉2块,请交广储司收贮。这里面特别要注意的是,成做小式活计玉子57块,这种情况是嘉庆以前所没有的,是从道光开始的。晏宁登极所用之宝册,是从广储司银库、如意馆旧存玉块挑选玉册25块,玉宝3方,照旧是苏州织造成做。3年之后,于道光三年十一月十五日送到。玉件碾琢拖得时间这样长,可知这时苏州琢玉的效率也大大下降。
  昱宁“治尚恭俭”暂停玉贡,但并不是停止玉器的琢治,只是在加工上有所收敛,“不必画样交各处制办活计”而已。在数量上也不像乾隆那样庞大。现初步查到的新制玉器有以下几项:道光四年用碧玉一块制夔龙佩一件,割下来的一小串玉做双荷花腰结、双柿腰结各2件:道光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交玉料8件做杵4件,蝴蝶2件、蝠2件,四月十五日交玉料1件,做玉罐1件,道光六年四月六日交绿玉1块,改做玲珑山1件,道光十一年九月初三日交出翡翠搬指一件作样,交粤海关成做翡翠玉子搬指,于道光十二年九月六目送进内廷;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一目交出白玉囊一件,在口上刻“慎德堂制”款。从这些零星记载可知道光时期所制玉器,为数极寡而又多系佩饰,山子只有1件,可能也是小件头的。旻宁对玉器的制做,并非漠不关心,而是有他自己爱好和欣赏,如果玉工适应了他的口味,引起欢心,他也是不惜解囊的,如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初三日交出石青江袖褂料1件、5钱重银锞10个,赏给如意馆玉匠。为什么而赏,又是赏给何人,并未注明,可是按照档案前后联系可以判断这是对加刻“慎德堂制”款白玉花囊的那位玉匠的奖赏。
  道光年间为旻宁琢玉的有造办处,金玉作、如意馆偶尔参与制做。苏州承做玉宝玉册,粤海关制过翡翠搬指,但杭州、江宁、两淮、淮关、长芦、凤阳、九江,不再接办传做玉器活计。这一点确与乾、嘉两代截然不同,也是清宫玉业衰微的重要表现。
  嘉庆时期地方大吏贡进玉器甚多。但从道光二年起,停止进贡玉器,这也是清宫收藏道光玉器极少的重要原因。
  咸丰帝奕静正是清王朝处于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时候登上了宝座。照例总是要新制玉宝玉册,当时还刻过长春宫宝(玉)和体元殿宝(田黄)等。新制玉器有刻款玉碗7件,绿玉碗2件,新制玉器如此之少,也是清帝中最突出的一人。当然,这不限于玉器一类,而是这一时期工艺美术的普遍现象。此期最大宗的算是瓷器,但比乾、嘉两代也是寥寥可数,与道光相比也少得可怜。总之这一时期因战争关系所有的工艺美术生产都处于萧条或停顿状态,玉器业也是不能例外的。苏州、扬州两地玉器制造业受了严重的摧残,一度完全停止生产。可以肯定咸丰时代是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的空白点或薄弱点,这是必须承认的清代工艺史上的一个问题。
  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府之后,由于官方的需要,设“玉器衙”主持雕琢玉器。现存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天王玉玺和幼天王玉玺,当系其制。它不仅是太平天国政权的有力象征,也是它的制玉业的历史见证。天王玉玺是青玉,印身偏绿,印钮似桥形而粗肚,两边砣减地平凸的双凤戏荷花,项部刻勾云纹,印文仿宋体。幼天王玉玺是青白玉,印文也是仿宋体,镌刻较浅,两边刻阻线升龙,上方是二凤对翔,下边是海水江崖,均用阴线文。其图案与题材如龙凤云蝠,与清王朝区别不大,但图案形象却具有民间艺术的质朴天然的风趣,与内廷玉雕截然不同,是泾渭分明的,反映了太平天国的性质及其艺术的人民性。
其他文献
散发着迷人光芒的钻饰总是能让人在拍卖场上屏住呼吸。其实在钻石切割历史上,钻石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丑小鸭阶段。当工人将钻石从恶劣的山石环境中挖出来的时候,钻石也只是一颗灰头土脸的石头。为了使钻石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人类在钻石切割打磨技术上有长久的探索。钻石刚挖出来的时候,多为有着粗糙表皮的八面体。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矿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钻石才能打磨钻石。在14、15世纪的时候,许多钻石——尤其是大
期刊
在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郊约20公里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龙泉山,龙泉山除了优美的湖光山色外,沿其南北两列山(主要是天马峰和玉屏峰)下,还环列着九座明代楚王茔园!  原来,楚藩封国始于1370年,灭于1643年,历时274年。这在时间上与明王朝的兴衰(1368—1644年)是相一致的。楚系藩王共历八代九传:第一代楚王朱桢,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是首批受封的亲王之一,死后谥号为“昭”,是为楚昭王自楚昭王
期刊
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议厅高三米长九米的大画《层峦叠翠》出自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之手。陆俨少(19091993),上海嘉定人。名砥,字宛若,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陆俨少的作品,吸收了历代山水画家的技法,南北宗派兼容,学古不拘泥于古,以“推陈创异,化古为新”的艺术主张以及独创的“勾云”、“留白”和“墨块”的技法,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对近现代的中国画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9年,是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
期刊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1972)以一本《西行漫记》让世人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使他成为世界知名的新闻记者。然而最初,他在中国的探险旅程却始于云南。1930年25岁的斯诺计划从昆明到缅甸探险,12月8日他与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洛克(Joseph F·Rock,1884-1962)在昆明相遇,斯诺想跟随洛克一行到大理,洛克同意带上他。洛克并没把这个年轻的美国人放在眼
期刊
在广东美术馆任职十三年多的王璜生,从未如此集中地被报道,被谈论。卸任广东美术馆馆长的王璜生,北上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并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执教,一次正常的“离职”而不是“辞职”,却迅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8月份刚刚结束的“两湖潮流——湖北·湖南当代艺术展1985—2009”研讨会上,“半离职”的王璜生还在忙碌中,他工作的内容包括摆放嘉宾姓名牌,分发矿泉水,调试话筒。对广东美术馆从来不吝褒扬
期刊
20世纪末,在拍卖会上被各个收藏家们紧抓不放,成为人们竞相角逐对象的毕加索作品,最近在艺术拍卖市场中竟然有多张画作流拍。5月在纽约苏富比被寄予众望能高价拍出的毕加索肖像画《玛雅和玩偶》拍品遭遇流拍。次日,佳士得在纽约洛克菲勒广场为了促成毕加索作品《抽烟斗的火枪手》的拍卖,为委托人提供了第三方担保金的服务,才使得该拍品成功拍出。不久前,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展出以毕加索晚年作品与前辈大师们的关系为线索的《
期刊
百万作品火爆成交    本次春拍,匡时在书画方面做足了准备,七个专场各有不同的亮点,36件估价百万以上拍品仅一件流标,其余全部成交。  最受瞩目的张大干绘画专场中《仿宋人山寺图》和《文会图》分别以1433.6万元、1366.4万元不负众望地刷新了国内拍卖张大千作品的新纪录。  海外重要私人收藏明清扇面专场,从第一件到最后一件拍品,无不经过数轮甚至几十轮的争夺,最终107件作品以超过总估价五倍的总成
期刊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6年,25人    8月6日傍晚,广东美术馆大堂换上一整套蓝色丝绸“礼服”——马爹利品牌形象主色调,刚刚还挂满整墙的《人民画报》和“两湖潮流展”中“新历史小组”巨型创可贴掀起的革命浪潮瞬间偃旗息鼓。不同于2008年同样在此开幕、众星云集的大派对,今年内敛低调的“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展”开幕式,恰好给了与会者一个宁静体验马爹利品牌六年以来讲述艺术故事之坚持笃定的机会,整个流程粗看宛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我曾珍藏谭嗣同致刘世珩(1875-1926,安徽贵池人。广东巡抚瑞芬之子。光绪举人,官至度支部左参议。富收藏,尤喜刊刻丛书)的三件信札(一短札、二长札)和一诗笺(我钤有“松月轩”小印),相伴多年,除短札赠郑逸梅丈外(1966年被抄,不知下落),余幸归公,我曾将谭诗拍照留念,并将谭札录副留存。今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呈短琴一,留作他日相思之资”;“南皮(张之洞)、义宁(陈宝箴)会
期刊
1981年或1982年,我还是广州美院中国画系三年级的学生,有一段时间,系里连续邀请了当时全国最有名的画家来讲学,其中有叶浅予、朱屺瞻、黄胄、陆俨少。说是讲学,其实主要是“表演”,我不记得他们说过什么,也许什么都没有说,只留下了一些他们作画动作的印象。最让我感动的是陆俨少,他不像其他人那样站着,他坐在那里,手里捻着一支极小的笔,应该是羊毫没错,从勾勒到皴擦点染,一路下去,没有换过。我说“感动”是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