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yidixie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介绍一种“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切口设计为不对称“Z”形,术中内眦韧带深部固定形成新内眦点,内眦点处皮缘无张力对合,保证新建内眦具有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美观外形,形成内眦部鼻侧生理性凹陷,达到内眦部结构“立体定位”目的。结果:经随访,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8.6个月。1例患者术后早期内眦瘢痕较明显,其余患者内眦赘皮术后均改善良好,内眦间距明显缩窄,双侧睑裂长度增加,泪阜充分显露,内眦角形态自然,鼻侧生理性凹陷显现,术区未见明显瘢痕,效果满意。结论:“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具有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形态自然、美观,效果明显、稳定、持久,瘢痕不明显等优点。
  [关键词]内眦赘皮矫正术;内眦赘皮;“立体定位”;内眦韧带;鼻侧生理性凹陷;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9)01-0004-02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picanthoplasty with Stereo Positioning
  LI Qiu-yue1,CHEN Min-liang2,ZHANG Xue-jun1,ZHANG Zhi-ying1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Gu'a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Langfang 065500,Hebei,China;2.Department of Burn and Plastic Surgery,Fourth Medical Center,General Hospital of PLA,Beijing 100037,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a stereotactic technique for correction of the inner canthus and to summarize its clinical efficacy. Methods The design of the incision is asymmetric "Z". The new inner canthus point was formed by deep fixation of the medial canthus ligament during the operation. The new inner canthus had normal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beautiful appearance, and formed physiological depression on the nasal side of the inner canthus,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tereo positioning of the inner canthus structure. Results All the incisions healed by first intention. All 118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6 months to 2 years, with an average of 8.6 months. In one case, the scar of the inner canthus was obviou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operation, but in the other cases, the epicanthus was improved well,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inner canthus was obviously narrowed, the length of the bilateral eyelid fissure was increased, the tear caruncle was fully exposed, the shape of the inner canthus angle was natural, the nasal physiological depression appeared, and no obvious scar was found in the operation area. Conclusion Stereotactic correction of epicanthus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design and operation, less trauma, natural and beautiful shape, obvious, stable and lasting effect, and no obvious scar.
  Key words: epicanthoplasty; epicanthus; stereo positioning; the medial canthal ligament; nasal physiological depression; clinical research
  內眦赘皮又称蒙古皱襞,是指发生在内眦部一种纵向的皮肤褶皱[1]。约有50%以上的亚洲人存在内眦赘皮,在单睑人群中发生率更高,达70%以上,且重睑术和内眦赘皮矫正术的手术量,约占全身所有美容整形手术项目总量的40%以上[2]。临床上矫正内眦赘皮的方法较多,如“Z”成形术、Speath法、“V-Y”成形术、墨氏法、横切法等[3-4],其设计理念和指导思想是通过皮瓣法调整内眦部皮肤形态,但因为内眦部独特的解剖结构,单纯通过皮瓣调整矫正内眦赘皮,很难有效缓解内眦部皮肤张力,存在术后瘢痕明显[5],矫正不足,复发率较高,内眦部形态不自然等。所以需要一种理想的内眦赘皮矫正术。2015年8月-2018年4月,笔者对274例患者行“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其中118例获随访6个月以上,现总结该118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该术式疗效。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8例患者,男5例,女113例;年龄16~35岁,平均26.2岁;上睑均为单睑及正常组织结构(排除外伤所致内眦赘皮);内眦赘皮类型:睑型62例,睑板型46例,倒向型10例;内眦赘皮严重程度分类:轻度58例,中度41例,重度19例;术前内眦间距(Inner intercanthal distance,IICD)3.16~4.42cm,平均3.78cm;睑裂长度(Horizontal lid fissure length,HLFL)左侧2.52~3.28cm,平均2.75cm,右侧 2.54~3.36cm,平均2.76cm;内眦赘皮行单纯矫正术8例,同期行重睑术110例。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切口设计:先用左手向鼻侧按拉内眦角旁皮肤,充分暴露内眦角,并同患者交流内眦外形,在初步确认外形后,在泪湖最内侧皮肤端点标A点;然后手腕不要马上抬离面部支持点,而将标记笔垂直抬起约2~3mm,松开左手,内眦角自然回弹,再将标记笔放下标记B点,既新内眦点。将内眦赘皮上方起始点设为D点,经A点于下睑缘下约1.5~2.0mm画线止于C点,C点位置根据内眦赘皮的严重程度决定,连接AC、AD、DB,形成一个不对称不等边的“Z”字切口(见图1)。
  1.2.2 手术过程:取1%利多卡因+1:20万肾上腺素0.5~0.6ml行局部浸润麻醉后,沿内眦设计线切开皮肤,皮下层游离皮瓣,剪除错位、错构的眼轮匝肌及内眦韧带结蒂组织纤维,松解内眦韧带前支和肌肉与皮肤的粘连,必要时剪除增厚的皮下组织。使移位皮肤轻松复位。然后进行本术式最重要的一步:眦韧带的固定,取4-0涤纶线,首先自上向下穿过内眦韧带前支,自下向上穿过内眦韧带前支内眦侧起始点,反向钩挂住眦韧带上方的眼轮匝肌,打结,线结埋藏于深部。皮瓣自动互换位置后,根据实际情况修剪皮瓣,去除多余皮肤,轻中度及少数重度的内眦赘皮修剪后,下睑切口形成距下睑缘1.5~2.0mm水平直线型切口,重度内眦赘皮下睑切口除水平直线型切口外,还会遗留1~2mm纵向切口。7-0或8-0尼龙线结节缝合切口。术后切口外涂金霉素眼膏,纱布包扎,术后24h内间断冰敷。术后第2天换药,第5~6天拆线。
  2 结果
  本组118例患者,經电话或微信、传送照片或患者来院复查的方式随访,1例患者术后早期内眦瘢痕较明显外,其余患者内眦赘皮术后均改善良好,内眦间距明显缩窄(本组内眦韧带折叠缩短左侧0~4.26mm,平均2.76mm;右侧0~4.31mm,平均2.77mm),双侧睑裂长度增加,泪阜充分显露,内眦角形态自然,鼻侧生理性凹陷显现,术区未见明显瘢痕,效果满意(典型病例见图2~4)。
  3 讨论
  内眦赘皮的存在使内眦部的外形异常, 影响美观,严重者还会遮盖部分视野,睑裂缩短,两眼间距增宽[6]。内眦赘皮形成的原因至今尚有争论,大致有以下4种:①内眦赘皮形成的种族及遗传因素[7]:内眦赘皮已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发生亦有种族的关系,白种人、黑种人一般很少有内眦赘皮,黄种人较为多见,尤其蒙古人;②内眦部垂直向皮肤紧张学说[8]:由于内眦部垂直向皮肤张力过大,且因牵拉而使内眦部产生皱褶所致;③眼轮匝肌异常学说[9]:内眦部眼睑皮肤的形态分布是由眼轮匝肌肌纤维的走向而决定的,内眦赘皮是因上下睑眼轮匝肌于内眦韧带起始处错位、错构所致,多伴有皮下组织增厚[10];④后天原因:由于外伤、炎症、肿瘤等累及,形态不规则,一般为单侧性,并常伴邻近组织损伤和畸形。
  使用此方法行内眦赘皮矫正术需注意:①切口设计须兼顾内眦具体形状及面部整体美学标准;②操作精细、轻巧,勿损伤皮瓣及切口边缘;③术中需松解错构或错位的眼轮匝肌,离断内眦韧带结缔组织纤维,必要时适当去除过厚的皮下组织。但处理内眦韧带下方肌肉时,要适量,避免过量形成睑袋;④深部固定1针须确切且对称,达到目的:a.根据需要决定行内眦韧带折叠或者原位固定,此操作既进行了深部减张,又可进一步调整两眼间距;b.新内眦点处皮缘完美无张力对合;c.固定线反向钩挂住韧带上方眼轮匝肌,使新建的内眦具有正常的解剖结构,并形成内眦部鼻侧生理性凹陷,消灭死腔以增加愈合能力[11]。同时限制了因睁闭眼活动,引起的内眦部切口张力;d.如患者基础皮肤组织较薄时,需注意固定线避免选用颜色深的;e.穿过内眦韧带前支第1针避免穿刺过深,以免穿入泪囊;⑤皮瓣互换位置后,修剪皮瓣时贴眼轮匝肌表面行皮下游离,勿分离进入眼轮匝肌以免损伤泪小管。根据实际情况,切口方向尽量顺皮纹方向,确保切口无张力的情况下缝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部分现代东方女性追求高加索的眼形,希望有较薄和较宽的上睑皱襞,消除内眦赘皮和上睑臃肿的脂肪,使睑裂增大,睫毛上翘,立体的内眦部,眼睛富有立体感。这就要求重新审视我们的审美,内眦部鼻侧生理性凹陷也很重要,是内眦美学的一部分。“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优点:在对内眦部解剖结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审慎内眦部审美观,此方法具有简单、理想的切口设计,即符合解剖生理结构,术后切口又隐蔽;内部组织结构及切口皮瓣的处理,使内眦恢复正常组织结构及相互的毗邻关系,深部减张,使切口无张力对合的同时,使内眦角形态美观、立体,内眦部鼻侧生理凹陷得以显现。有效避免了瘢痕增生,内眦角回缩,内眦赘皮复发,形态不自然等并发症,效果稳定、持久。
  [参考文献]
  [1]陈月,张华峰,张改苗,等.反Stallard 法联合重睑成形术矫治单睑伴内眦赘皮[J].中国医疗美容,2018,8(2):10-14.
  [2]张朋,刘海,孙余飞.Z成形术联合内眦部眼轮匝肌切除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5):82-84.
  [3]彭旦生,彭海涛,刘晓春.倒L形法内眦赘皮矫正同期行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6,25(1):15-16.
  [4]陈明,熊猛,王磊,等.Y-V成形术与不等 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6,32(1):21-25.
  [5]万珺,文辉才.改良横切纵缝法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杂志,2018,32(3):354-357.
  [6]于大山,赵荣荣.探讨park法重睑成形术联合V-Y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疗效[J].医药前沿,2017,27(7):97.
  [7]鲍海萍,朱梦洁,杨明勇.不同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对内眦部各美学参数及术后瘢痕的影响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8,30(3):391-393.
  [8]李冬梅.眼部整形美容手术图谱[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48-251.
  [9]周素梅,吴玉宇,韩剑鹏."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治联合小切口重睑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5,24(5):26-28.
  [10]刘晓峰,巩梦童,赵莉娜,等.改良Park-Z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的临床疗效[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7,28(9):534-537.
  [11]王勇,马占菊.内眦赘皮的组织学成因及手术方式初探[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5,26(8):485-488.
  [收稿日期]2018-11-25 [修回日期]2018-12-27
  编辑/朱婉蓉
  本文引用格式:李秋月,陈敏亮,张学军,等.“立体定位”内眦赘皮矫正术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28(1):4-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通過T-scanⅢ对咬合力的控制和龈沟液中RANKL、OPG水平的变化及牙槽骨高度的测量评价牙周炎患者固定义齿的修复效果。 方法:选择14例前牙缺失并需要固定义齿修复,但至少有一颗或多颗牙基牙牙槽骨吸收≥1/2而≤2/3的患者为受试对象,且将符合牙槽骨吸收≥1/2而≤2/3的基牙作为目标基牙,共20颗。患者经过彻底的牙周治疗并将牙槽骨吸收严重的牙进行去髓术后,行前牙固定义齿修复,并在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多个局部皮瓣联合应用修复鼻小柱与上唇瘢痕挛缩畸形的美学效果。方法:针对鼻唇中央瘢痕粘连挛缩引起的上唇外翻及鼻小柱短缩畸形,在上唇瘢痕区设计局部瘢痕瓣,将其向上推进重塑鼻小柱外形;在鼻小柱侧面分别设计“U”形皮瓣,将其旋转至鼻小柱下方形成对合皮瓣,重建鼻小柱基底;红唇缘复位后残留创面根据其大小分别选用直接缝合、游离皮片移植或下唇交叉皮瓣等进行创面闭合,矫正上唇外翻畸形。结果:鼻小柱
期刊
[摘要]由糖尿病导致的慢性难愈性创面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尚缺乏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涉及多种复杂的机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新生血管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细胞因素和相关细胞因子两大方面。本文从糖尿病创面愈合的特点出发,就糖尿病创面愈合过程相关的细胞和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创面愈合;新生血管形成;细胞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非剥脱1 550nm铒玻璃点阵激光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两组各选取108例患者,选择皮损部位相近或对称的两处,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外涂他克莫司软膏,试验组采用他克莫司联合非剥脱1 550nm饵玻璃点阵激光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皮损恢复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水疱、红斑、瘙痒和灼热)。结果:疗程结束后對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试验
期刊
[摘要]玫瑰痤疮是临床一种常见的面部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光电治疗及手术治疗等,其中光电技术包括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Nd:YAG激光、CO2激光、Er激光、射频、光动力治疗等。本文旨在归纳总结临床用于不同亚型玫瑰痤疮治疗的光电技术原理、疗效及安全性。其中可能相关机制包括选择性光热作用和光调作用。除CO2激光、Er激光多用于鼻赘型玫瑰痤疮外,其余光电设备对丘疹脓疱型和红斑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正畸牵引配合烤瓷美容修复治疗前牙龈下冠折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笔者医院2015年5月-2016年9月收治的188例前牙龈下冠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ID编号尾数随机分为观察组(97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患者切除牙龈后进行烤瓷修复,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正畸牵引联合烤瓷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咬合功能、美观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臂机联合颞部微创切口在颧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经颧骨CT确诊的40例颧弓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通过C臂机引导下经颞部微创切口给予颧弓骨折复位术;对照组:20例,经口内前庭沟黏膜切口给予颧弓骨折复位。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通过患者张口度、满意度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及X线评价四个方面,评估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
期刊
[摘要]探讨黄褐斑近几年在临床治疗与研究方面的新进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几年关于黄褐斑的病因、病理及临床治疗等方面的文献资料,结合笔者多年来对黄褐斑的临床治疗与观察的经验总结,提出自己对黄褐斑临床研究的一些新构思。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转变,结合心理及综合因素预防等方面的研究是黄褐斑治疗的新思路。临床观察发现,产后抑郁等心理因素可能就是黄褐斑的始发因素。改变传统思维方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討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后的围术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小耳畸形耳后埋置扩张器患者296例,按照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其中奇数为研究组,接受围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偶数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抑郁评分情况,生活质量5个维度
期刊
[摘要]目的:对安氏Ⅱ1女性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颏部软组织形态的变化进行比较,讨论颏部软组织本身的厚度对颏部软组织形态治疗前后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医的100例女性患者,年龄18~35岁。每位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对颏部软组织厚度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组建立颏厚度分类标准。选择50例乌鲁木齐地区安氏Ⅱ1女性患者,均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测量治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