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的是人生之中从来没试过这么长时间没有飞行。
作为一个从小飞到大的人,我小时候在香港出生,然后被送到台湾念书。那时候,每隔几个月飞回一次香港。现在的我,刚从香港飞到上海中转,在上海隔离,因为我太需要赶回北京工作了。
人们总是把无常挂在嘴上,2020年真的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无常。
原来以为那套正常的标准,也是在历史演变底下形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状态,其实只是人类史上很短的时间,所以从来没有人保证它必须是这样。当遇到一个重大转变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原来的状态?如何回到原来的状态?”但其实我有点怀疑我们回不去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做传媒这一行来讲,在全球最知名的新闻机构,如CNN、BBC等,从过去邀请嘉宾来面对面争论,到疫情期间网络连线,已经在改变。最近看到有报告称,这样的转变是可行的:第一,节省了很多人手与成本;第二,观众其实逐步适应了。也就是说整个电视产业、新闻产业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同时,全世界的财经分析都在预估未来办公室、写字楼的租金或者估值会往下掉,因为疫情之后大家发现原来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上班的,有很多人可以在家工作的。
大部分人跟时尚产业的关系是,他们是时尚产业的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不出门了,而且将来可能在所谓疫情结束之后会变成一个常态。首先会影响到很多家居设计产业,因为大家不上班,但视频会议时会看到家里的背景慢慢地,大家会开始考虑,这个角落该怎么布置呢?比如说很多人开会时会让你看到书柜,但又觉得有点太普通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家工作,如果要视频会议我穿什么的问题。从大部分消费者日常生活来讲,过去一段时间最困惑的就是该怎么穿,举我自己的例子,最近两年我很习惯穿套装,打领带,疫情一开始,我和公司同事开视频会议,这里要抱歉地公开一下她们的秘密,是女同事,她们说在家两天脸都不洗了。我说,天哪!你怎么可能脸都不洗来开会?而我是打上了领带,如果没有领带,我觉得我没有办法进入那种工作状态。连家人都笑话我,说你以为你是住在唐顿庄园里面的老爷?现在我在酒店隔离,条件有限。再比如在家里不用出去见人,但我仍然习惯早,上起来喷香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多于去给别人看。
人们好奇的是,在家办公要不要有相应的dresscode,因为我们太习惯穿衣服到外面给人看。这件事情对于时尚产业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未来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往更休闲的方向发展?其实坦白讲,我一开始是不习惯的,当看到很有名的男鞋品牌跑去做sneaker,我觉得那是背叛但后来慢慢开始适应,而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厉害。
文化产业跟时尚产业有相似,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类似的地方就在于,今天无论各行各业都需要对整个社会趋势有一定的预判,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做文化事业、做文化节目内容输出也是这样。时尚产业是非常主动地在创造潮流,它落空了,起码这一季就不存在了。而做文化事业,老实说,就是会比现实慢一步,尤其是对现实的回应上。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里有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哲学书序言的一句话,“只有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密涅瓦肩膀上的猫头鹰才会展开双翼飞翔于大地之上。”意思是说,当夜幕降临,世界进入黑暗的时候,智慧才刚刚可以展开翅膀飞翔于大地之上。后面的结论是,“哲学总是来得太晚”,是说哲学不能够预言现实的走向,也不能够指引现实的走向,哲学只能够解释现实怎么会变成这样,所以它总是慢了一步,晚了一步。做文化事业也是这样。
我们在疫情之初就策划了一个节目来精准回应,探讨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以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染病邀请了几位很出色的学者来帮我构思、撰稿,开始准备这个节目。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还是很严肃的一件事,一定是慢一步的。好在大部分的文化消费者尽管今天被喂坏了胃口——今天的互联网给了很多快餐式的知识满足,然而如果是书籍或深度的内容,大家仍然会预期可能这个东西要慢一步,不会那么快来。所以对做文化事业的人而言,这次疫情当然受打击,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
疫情其实逼迫我们去做很多早就觉得应该去做,或者预感未来迟早要做的改变。虽然我也有时会怀念持续飞行的感觉——行李箱拉着随时去机场,醒来不知身处何处。我知道自己消耗的碳排量很大,所以经常参与一些计划,根据飞行里程去捐钱种树。以前为了一个会议的飞行,今天被网络会议替代,这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飞行。疫情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面貌。当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停摆的时候,很多动物回到城市,巴黎出现了野猪,伦敦出现了鹿。只是短短几个星期人类活动的停止,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切。
隔离封锁期间,人的沟通跟交流是一个很双面的东西,一方面减少人跟人直接实际的接触,那是一种平常正常的接触交流状态,从物理。上来说,是疏远了;但另一方面,这种隔离状态又会造成另一种的亲密或者是另一种的接近。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家被迫隔离在家出不了门的阶段,其实更渴望跟人接触,更珍惜交流。于是在疫情情况下,当你有机会跟人接触交流,哪怕是隔着屏幕,都会认为这是个重要的事情,这不是“hi”、“bye”,而是很珍惜的、很真诚的一件事情。二是我觉得跟在家的状态也有关系,真的是在家和在其他场合的交流状态是不同的。第三,疫情使得公共生活、私人生活之间原来的界线变得模糊了。我有一个朋友,其实过去我不会认为他是我的朋友,他是英国的一个裁缝,帮我做衣服的。前阵子疫情开始他写电子邮件给我,说很抱歉,你的衣服要晚了,因为最近没有办法工作。这是我们过去联系时的交流方式,但这次我直接問他:“你那边怎么样?你最近还好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他有几个孩子,我还会问他:“那边现在开始流行戴口罩了吗?你需不需要我给你寄一点过去?”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的交往不只是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商家的关系,还多一些东西,好像跟任何过去你觉得是一种表面关系的人接触都深入了一点。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我这阵子常常听很多朋友说“活下去最重要”。这种想法,一方面用“积极”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的话,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把生活中的事情做一个排列,活着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它有很危险的一面,如果我们只是想活着,跟动物有什么分别?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哲学中孔子、孟子都会很关心人与禽兽的差异在哪里?西方哲学家也是一样。定义人类的时候很有趣,首先都把人类归于也是一种动物,但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希腊哲学家会说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是一种语言的动物,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或者人是一种会用手的动物我听过囚犯的故事,放风的时间对他们是最为奢侈的。有人说,他在只能透过小窗看天的时间琢磨透了云,自己分类了七十多种,他在活着之外找到了点目标。看云,那是我们平时觉得无聊透顶的事,但是当只剩下活着这件事情时,你会发现还能看到云,是多么奢侈。
疫情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什么是奢侈。对我而言,看书也是种奢侈,听音乐也是种奢侈。最近这段期间被隔离在家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但是忽然有一天在用我的ipad听音乐时我才发现天哪我太幸福了!一百多年前的人,如果要听这样的音乐,可能要去听音乐会,现在能够这样随手一点就有那么多的选择在我的指尖流出来,这就是奢侈,奢侈是让人类不甘于只是活着。
我很明白最近为什么这段期间大家说重要的就是活着,是的,但是我还是想说,不止活着。活着很重要,但我们是人,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比活着再多一点点。中国人真的是一个很能生存的民族,我们比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人都懂得在逆境底下如何找到活路但是我想说,我们也不要被“活着”束缚住,我们永远要比“活着”多一点。
没错,我们遇到了很多人,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这辈子没遇到、没有想象过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时代。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没有遇过这样的事情。人固然有很多时候让历史重演,但不表示我们不懂得学习。尽管我有点悲观,但我依旧有信心。把我们所遭遇的放在时间大的尺度。上去思考:第一,我们没有过去糟糕;第二,我们有可能将来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比现在好。
作为一个从小飞到大的人,我小时候在香港出生,然后被送到台湾念书。那时候,每隔几个月飞回一次香港。现在的我,刚从香港飞到上海中转,在上海隔离,因为我太需要赶回北京工作了。
人们总是把无常挂在嘴上,2020年真的很好地说明了,什么是无常。
原来以为那套正常的标准,也是在历史演变底下形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状态,其实只是人类史上很短的时间,所以从来没有人保证它必须是这样。当遇到一个重大转变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原来的状态?如何回到原来的状态?”但其实我有点怀疑我们回不去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做传媒这一行来讲,在全球最知名的新闻机构,如CNN、BBC等,从过去邀请嘉宾来面对面争论,到疫情期间网络连线,已经在改变。最近看到有报告称,这样的转变是可行的:第一,节省了很多人手与成本;第二,观众其实逐步适应了。也就是说整个电视产业、新闻产业已经有很大的变化了。同时,全世界的财经分析都在预估未来办公室、写字楼的租金或者估值会往下掉,因为疫情之后大家发现原来真的不是所有人都需要上班的,有很多人可以在家工作的。
大部分人跟时尚产业的关系是,他们是时尚产业的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多人在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甚至不出门了,而且将来可能在所谓疫情结束之后会变成一个常态。首先会影响到很多家居设计产业,因为大家不上班,但视频会议时会看到家里的背景慢慢地,大家会开始考虑,这个角落该怎么布置呢?比如说很多人开会时会让你看到书柜,但又觉得有点太普通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我在家工作,如果要视频会议我穿什么的问题。从大部分消费者日常生活来讲,过去一段时间最困惑的就是该怎么穿,举我自己的例子,最近两年我很习惯穿套装,打领带,疫情一开始,我和公司同事开视频会议,这里要抱歉地公开一下她们的秘密,是女同事,她们说在家两天脸都不洗了。我说,天哪!你怎么可能脸都不洗来开会?而我是打上了领带,如果没有领带,我觉得我没有办法进入那种工作状态。连家人都笑话我,说你以为你是住在唐顿庄园里面的老爷?现在我在酒店隔离,条件有限。再比如在家里不用出去见人,但我仍然习惯早,上起来喷香水,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多于去给别人看。
人们好奇的是,在家办公要不要有相应的dresscode,因为我们太习惯穿衣服到外面给人看。这件事情对于时尚产业会造成什么影响呢?未来是否会有越来越多的品牌往更休闲的方向发展?其实坦白讲,我一开始是不习惯的,当看到很有名的男鞋品牌跑去做sneaker,我觉得那是背叛但后来慢慢开始适应,而现在这个趋势越来越厉害。
文化产业跟时尚产业有相似,也有不一样的地方。类似的地方就在于,今天无论各行各业都需要对整个社会趋势有一定的预判,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我们做文化事业、做文化节目内容输出也是这样。时尚产业是非常主动地在创造潮流,它落空了,起码这一季就不存在了。而做文化事业,老实说,就是会比现实慢一步,尤其是对现实的回应上。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里有一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哲学书序言的一句话,“只有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密涅瓦肩膀上的猫头鹰才会展开双翼飞翔于大地之上。”意思是说,当夜幕降临,世界进入黑暗的时候,智慧才刚刚可以展开翅膀飞翔于大地之上。后面的结论是,“哲学总是来得太晚”,是说哲学不能够预言现实的走向,也不能够指引现实的走向,哲学只能够解释现实怎么会变成这样,所以它总是慢了一步,晚了一步。做文化事业也是这样。
我们在疫情之初就策划了一个节目来精准回应,探讨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以及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染病邀请了几位很出色的学者来帮我构思、撰稿,开始准备这个节目。但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还是很严肃的一件事,一定是慢一步的。好在大部分的文化消费者尽管今天被喂坏了胃口——今天的互联网给了很多快餐式的知识满足,然而如果是书籍或深度的内容,大家仍然会预期可能这个东西要慢一步,不会那么快来。所以对做文化事业的人而言,这次疫情当然受打击,但是没有想象中那么沉重。
隔离封锁期间,人的沟通跟交流是一个很双面的东西,一方面减少人跟人直接实际的接触,那是一种平常正常的接触交流状态,从物理。上来说,是疏远了;但另一方面,这种隔离状态又会造成另一种的亲密
疫情其实逼迫我们去做很多早就觉得应该去做,或者预感未来迟早要做的改变。虽然我也有时会怀念持续飞行的感觉——行李箱拉着随时去机场,醒来不知身处何处。我知道自己消耗的碳排量很大,所以经常参与一些计划,根据飞行里程去捐钱种树。以前为了一个会议的飞行,今天被网络会议替代,这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飞行。疫情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面貌。当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停摆的时候,很多动物回到城市,巴黎出现了野猪,伦敦出现了鹿。只是短短几个星期人类活动的停止,我们就看到了这一切。
隔离封锁期间,人的沟通跟交流是一个很双面的东西,一方面减少人跟人直接实际的接触,那是一种平常正常的接触交流状态,从物理。上来说,是疏远了;但另一方面,这种隔离状态又会造成另一种的亲密或者是另一种的接近。这其中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家被迫隔离在家出不了门的阶段,其实更渴望跟人接触,更珍惜交流。于是在疫情情况下,当你有机会跟人接触交流,哪怕是隔着屏幕,都会认为这是个重要的事情,这不是“hi”、“bye”,而是很珍惜的、很真诚的一件事情。二是我觉得跟在家的状态也有关系,真的是在家和在其他场合的交流状态是不同的。第三,疫情使得公共生活、私人生活之间原来的界线变得模糊了。我有一个朋友,其实过去我不会认为他是我的朋友,他是英国的一个裁缝,帮我做衣服的。前阵子疫情开始他写电子邮件给我,说很抱歉,你的衣服要晚了,因为最近没有办法工作。这是我们过去联系时的交流方式,但这次我直接問他:“你那边怎么样?你最近还好吧?”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他有几个孩子,我还会问他:“那边现在开始流行戴口罩了吗?你需不需要我给你寄一点过去?”第一次感觉到我们的交往不只是一个消费者与一个商家的关系,还多一些东西,好像跟任何过去你觉得是一种表面关系的人接触都深入了一点。这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我这阵子常常听很多朋友说“活下去最重要”。这种想法,一方面用“积极”这样的字眼来形容的话,它的意义在于让我们重新把生活中的事情做一个排列,活着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觉得它有很危险的一面,如果我们只是想活着,跟动物有什么分别?
为什么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哲学中孔子、孟子都会很关心人与禽兽的差异在哪里?西方哲学家也是一样。定义人类的时候很有趣,首先都把人类归于也是一种动物,但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希腊哲学家会说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是一种语言的动物,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或者人是一种会用手的动物我听过囚犯的故事,放风的时间对他们是最为奢侈的。有人说,他在只能透过小窗看天的时间琢磨透了云,自己分类了七十多种,他在活着之外找到了点目标。看云,那是我们平时觉得无聊透顶的事,但是当只剩下活着这件事情时,你会发现还能看到云,是多么奢侈。
疫情也让我们重新反思什么是奢侈。对我而言,看书也是种奢侈,听音乐也是种奢侈。最近这段期间被隔离在家的时候,我和大家一样,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做。但是忽然有一天在用我的ipad听音乐时我才发现天哪我太幸福了!一百多年前的人,如果要听这样的音乐,可能要去听音乐会,现在能够这样随手一点就有那么多的选择在我的指尖流出来,这就是奢侈,奢侈是让人类不甘于只是活着。
我很明白最近为什么这段期间大家说重要的就是活着,是的,但是我还是想说,不止活着。活着很重要,但我们是人,我们最重要的是要比活着再多一点点。中国人真的是一个很能生存的民族,我们比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人都懂得在逆境底下如何找到活路但是我想说,我们也不要被“活着”束缚住,我们永远要比“活着”多一点。
没错,我们遇到了很多人,尤其对年轻人而言,这辈子没遇到、没有想象过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在自己的时代。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没有遇过这样的事情。人固然有很多时候让历史重演,但不表示我们不懂得学习。尽管我有点悲观,但我依旧有信心。把我们所遭遇的放在时间大的尺度。上去思考:第一,我们没有过去糟糕;第二,我们有可能将来面对问题的时候会比现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