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免:搅动一“池”春水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fjw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池被一件事刺激了一下。2010年8月19日,许多杭州市民一觉醒来就从报纸和电视上闻知,64名选民联名动议罢免下城区人大代表赵之毅。报纸头版头条,等于空投了一枚重磅炸弹。不过,联名人不足法定人数,动议被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驳回。
  张建中只好自己寻找原选区选民联名。2010年9月16日,张建中已经征集到原选区75名选民的联名,并于当日将罢免申请材料正式递交。由于张建中并非赵之毅所在选区的选民,申请再次被退回。之后,喜得宝的老员工征集了85名选民的联名,又一次向人大递交罢免申请材料。目前,下城区人大正对此事进行调查研究。
  
  罢免源于房产纠纷
  
  此次罢免行动的发起人张建中,61岁,户籍地为杭州市下城区白井儿头。据张建中称,这次罢免行动缘于一处私房产权纠纷。他要求罢免占用该处私产多年的喜得宝集团公司董事长赵之毅的下城区人大代表资格。
  根据张建中的说法,这处位于下城区羊千弄的房产占地0.76亩,为张建中祖上房产,所有权证由杭州市人民政府发给,至今未变更。1968年,喜得宝集团公司(时为杭州漂染厂)强行占用,至今仍未归还产权人。
  罢免书上称:几经协商,杭州市房产管理局曾于2008年、2009年几次回复张建中,明确要求喜得宝集团公司归还,并称如协商不成可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但赵之毅以种种借口,不予理睬”。张建中遂于2008年向杭州市下城区法院提起诉讼。
  在一审期间及一审判决后,法院虽多次要求将房产司法保全并采取保全查封措施,但赵之毅仍“指使其兄赵铭”雇工人以及施工机械,以企业征地为由,不顾法院查封,强行将此处房屋拆除。
  据张建中介绍,在该房产纠纷案审理期间,“赵之毅多次利用其人大代表身份,对法院的审判工作进行干涉和施压,恐吓承办法官陈某”,并向市中院相关领导“疏通关系”,严重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公正处理。
  张建中认为,赵之毅作为人大代表,“本应是监督法律运用、实施以及司法部门公正工作的监督者”,然其却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谋取不正当利益。在案件审理期间,更无视房产被法院查封的禁令,指使员工强行拆除他人房屋,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作为人大代表的赵之毅,本是“人民群众选举出来的”,但其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一个普通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更无资格担任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人大代表”。
  张建中等人申请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依法启动对其罢免程序”。
  面对张建中等人的指责,赵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一直都是合理、合法地行使人大代表职权和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我并没有犯过什么法”,而作为人大代表,他自认是“无愧于这一职务”。
  据了解,赵之毅是下城区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据杭州市下城区人大机关工作人员介绍,赵之毅作为人大代表,其履职表现是不错的,开会、交流都很积极。
  “他曾提出多个有质量的建议,如关于杭十四中教育问题、道路整治、杭州电动车的管理、幼儿教育等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据了解,赵之毅是2008年下城区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工作积极分子,在2009年人大代表工作活动中排名第10。
  “民事上的纠纷可以从民事渠道解决,但不应该牵涉我作为人大代表的职务上去。”赵之毅喊冤。
  个人恩怨能否成为罢免理由?
  2010年8月17日,由杭州市民张建中发起的64人联名罢免申请书被递交到杭州市下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他很快就得到了回复,“此64人不是赵之毅所在选区选民”,申请没有被接受。9月16日,张建中再次征集到75人的联名,并将申请书递交到下城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这75人都是喜得宝集团的老职工,每个人都留下了身份证号码、按了红手印。”张建中说。
  有人为张建中的举动拍手称赞,称之为“民主罢免的带头大哥”、“高智商的公民”,也有人心存疑虑,尤其是署名人动机问题更是招致了普遍的质疑。
  有记者调查发现,第一次申请的64个署名者中,了解赵之毅的人并不多,抽样调查的10人中有9人未见过赵本人。第二次申请,署名者又因“买断工龄”与赵之毅产生过纠纷,发动这些本与赵之毅有隙的职工签名,是否有失客观公正,在程序上是否合法?
  对于罢免的初衷,张建中坦言,要想赢得这场官司拿回祖产,必须罢免掉赵之毅的人大代表资格,去掉其“护身符”,遂发动选民联名罢免赵之毅。
  著名维权律师周立太表示,原选区选民在要求罢免人大代表时,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有正当、合理的理由,如果原先的64个署名人既非原选区选民,也不了解情况,因为别人介绍就签字,说明不是自己的意图;之后的75人和赵之毅有矛盾,但这矛盾正不正常,必须确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于建嵘则认为,两次签名是否合法合理与动机无关,关键在于是不是个人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能因“不了解”就否认签名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只要不是别人代签就没有问题。
  于建嵘和周立太都认同,杭州市民联名申请罢免人大代表事件,透露出了选民对人大代表的某种情绪。“实际生活中,选民可以行使的权利很小。”
  也有人指责张建中发动罢免赵之毅人大代表资格是出于“个人恩怨”。对此,复旦大学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副主任何俊志教授评论说:“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有机制就可以用。公民不是百分之百因公共利益参与政治。出于私利参与政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今后还会看到更多这种现象。”
  “其实任何人都无权从道德上批判公民利用公器的行为。”何俊志说。
  从全国范围看,最近几年选民发起罢免人大代表事件比较频繁。学者钱镜认为,人大代表罢免案可大致分作两类。第一类通常由人大常委会主导,代表因刑事犯罪被提起罢免;第二类则由选民主导,以代表道德败坏,违法嫌疑,或履职有瑕疵为由,提起罢免。譬如2007年2月26日,天津市河东区196名选民联名要求罢免造成他们经济利益损失的河东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天津帝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冰;以及2008年6月2日,新疆石河子农垦总场一分场三连50余名选民要求罢免对选区内污染问题不作为的石河子市人大代表、一分场场长陈军。然而,第二类罢免案往往因无法启动罢免程序,最终大都不了了之。
  何俊志观察发现,从起因这个角度看,目前发起罢免人大代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房产纠纷等经济纠纷而为,一类是参选人大代表的“落选者”不服气而为,如深圳市南山区被“酝酿”掉的参选人吴海宁对当选人大代表提起罢免案。张建中属于第一类,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员,并透过舆论压力,让被罢免者的“人大代表”的光环暗淡下去。“即使罢免不成功,也有震慑作用,让拥有权力的人不敢帮他”。张建中说。有人评价,这是张建中行政和司法维权无果后“剑走偏锋”,“歪打正着”。
  
  争辩企业家人大代表
  
  在何俊志看来,杭州市下城区选民联名动议罢免人大代表,体现了选民意识的觉醒。中国人大制度既有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的性质,也有直接民主的性质。罢免人大代表体现的便是直接民主,“这是民众对民主的追求”。
  无疑,人大代表资格对企业家人大代表就是一把双刃剑。钱镜认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歌猛进,私营企业主政治地位步步高升,近年来更是积极参与政治,竞相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拥有人大代表资格的企业家也常常被称为“红顶商人”。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浙江省某省辖市私营企业主中有1065名当选县、市和省三级人大代表。复旦大学2006年在广西某市调研结果也显示,当地私营企业主近20%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虽然相当部分的私营企业主是希望通过人大渠道参与政治,积极履职,为民代言,但是,也不可否认,为数不少的私营企业主代表,很大程度上是奔着人大代表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去的。
  邹巍,杭州市下城区一名普通公民,曾参选下城区人大代表但未成功。他对企业家争当人大代表有切身体会:“企业家当人大代表可以认识更多官员,为自己企业的经营带来便利,工商、税务、法院等不敢轻易碰人大代表的企业,同时有豁免权,有个周旋余地。”
  毋庸讳言,在现实中,确实有一些企业家人大代表提出维护自己企业利益的议案或建议,或者以代表身份干涉司法、执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大代表群体的公信力和履职的公正性。在前不久代表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时,有人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目前存在个别代表给司法机关发函、干涉司法公正的情况。正在修改的代表法应针对这一现象作出规定”。
  何俊志分析道:“有一个人大代表身份,增加了政治光环,对获得贷款、土地等资源增加了主动性。其次,人大代表就是一个‘护身符’,政府、司法部门不敢轻易动他,这几年法院在人代会获得的赞成票越来越少,法院最怕人大代表了。这些政治优势,只有走人大代表这条路才能取得,别无他途。”
  于是有少数企业家以利益运作谋取人大代表资格。“企业家天然追求政商联盟,这是他们寻求扩张事业的低成本保护措施。”何俊志说。
  事实上,近些年来,罢免人大代表的个案也多集中于私营企业主。
  “这对拿人大代表当‘护身符’的企业家来说是一个震慑。”浙江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国柱对罢免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起初,闻知张建中提起罢免人大代表,刘国柱的第一感觉是:“杭州人法律意识很强。杭州人做生意按规则办事,自然也希望在政治领域按规则办事。”如果罢免成功,这将是一个先例,说明人大代表是可以被罢免的,不是因为犯罪,而是因为选民不满意。
  “这是很有必要的。”刘国柱说。
  何俊志积极评价张建中发起罢免人大代表的联名行动:“一个制度,如果没有人来理,它就死掉了。如果有人来使用它,它就活了,让很多人知道人大代表还可以罢免。”无论如何,这个风波说明“选民现在变了”。具体到张建中发起罢免赵之毅人大代表资格一案,“成功与否另当别论,这至少是公民民主训练的必要过程,等于上了一堂民主课”。
  “选民”显威,对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中国而言,意义深远。
其他文献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践中,在听取和审议本级“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中,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事前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审议,提出审议意见,并对审议意见的落实和改进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形成了“视察调研—会议审议—提出审议意见—整改落实—满意度测评”这样一个完整的监督链条。实践证明,这样的程序组合,使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有针对性、审议意见有可操作性、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期刊
民生问题历来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最为浓墨重彩的章节。有关民生的政府实事工程办得怎么样,是不少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问题。2011年是“十一五”与“十二五”的交替之年,代表们对5年来政府所做的实事工程表示了肯定,但也希望政府回应民众的需求,在实事工程的普惠性上走得更远。    让教育资源惠泽更广    近年来,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2010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
期刊
在代议制问责问题上,承认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的个人问责权是非常不妥当的。  首先,人大的权力被异化成了人大代表个人的权力,与现代代议制的基本精神有违。现代民主不承认哪一个人有足够大的理性与德性可以去代表和判断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是通过若干的利益代言人在一个法定的协商框架下实现的。  其次,人大代表进行个人问责也超出了人大代表的个人能力,并且非常容易引发新的腐败和滥用权力。最现实的问题是,由于人
期刊
7月16日,重庆市南岸区召开“一府两院”2010年上半年工作情况报告会,7名副区长和法检两院“一把手”上场应考,现场接受该区300多名人大代表满意度测评。  重庆市南岸区人大常委会推出的这一“年中考试”举措,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笔者担心的是,人大代表测评结果能否实现客观公正?报道说,有的“考生”用了较大的篇幅报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对而言,有的则显得不够坦诚。可想而知,官员的“独白”,能在多大程度
期刊
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选举及任免权,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依法管理国家事务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和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一些人对党管干部的原则和人大依法任免干部认识有偏颇,甚至认为,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行使任免权的关系就是“党委决定,人大执行”,看成单纯的“走程序”。对法律程序遵守不严,对人大任免权尊重不够,法律赋予人大常委会的任免权被严重虚化、弱化、矮化。  譬如,任免时间上藐视人大召开会议的严肃性和
期刊
2010年5月17日,宁波市人大代表海曙中心组组长薛忠海带领中心组第3小组的10余位代表,集体约见了宁波市公路局、公管处等相关部门领导,就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道路运输管理执法应规范化的建议》办理工作,开展座谈调研和集体面商。  座谈会上,代表们提出道路运输执法应该更加规范化、人性化,对于《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中的个别规定,公管处应深入调研后向上级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将相关情
期刊
所谓智库,是指相对稳定、独立于决策机制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这种机构以专家学者为主体,通过运用自身的优势,开展设计方案、反馈实施情况信息、预测发展未来等活动,发挥为决策者献计献策,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持的功能。就地方人大工作而言,运用智库“为我服务”的意识普遍淡薄;决策咨询停滞在依靠自身的研究机构和服务班子的传统模式上;由政府部门为主起草法规草案的格局尚未改变,委托社会力量起草法规草案步伐缓慢;审议国
期刊
瞿韶军,浙江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温州市律师协会会长、浙江嘉瑞成律师事务所主任。  作为省人大代表,瞿韶军经常深入基层和选民,了解民意、倾听民声、为民代言。因为还有一个律师的特殊身份,所以每次走访选民都备受关注,许多百姓经常带着准备好的材料,向瞿代表反映自己的难事、苦事、不平事。面对每一位前来反映问题的群众,瞿韶军都会耐心接待,并将他们带来的材料仔细研究答复。  除了把选民的事放心上外,瞿韶军还常常充
期刊
“罢免人大代表是公民的天然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将罢免权落到实处,如何设计出一套切合实际、科学可行的制度方案。    权利意识的觉醒    □近期,全国各地罢免人大代表事件时有发生。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  ■“罢免人大代表”昭示着人民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说明人们开始尝试直接行使罢免权,这是民主的进步。这些罢免事件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人大代表应该如
期刊
近期,罢免人大代表的风波再起。无论是2010年4月的湖南省溆浦县成功罢免人大代表事件,还是2010年8月杭州市下城区64名选民联署动议罢免案,或是2010年10月的湖南省新化县66名选民联名发起罢免行动……每一次罢免案登场,犹如在一座城市里空投了一枚重磅炸弹,瞬间响彻千家万户。  面对“罢免案”,无论是网上异常火爆的各种相关帖子,还是接踵而至的各方媒体报道,都似乎预示着罢免事件将要在中国民主与法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