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作文要么缺乏个性,千篇一律,要么脱离实际,空洞无物。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本人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写什么”,二是“怎么写”。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既要材料积累,又要科学训练。
一、 材料积累是基础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积累材料。材料积累是作文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下一次作文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阅读,把过去空泛指导的材料积累变成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材料积累,这就便于学生有话可说,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又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直接和间接的材料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问题,学生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所谓直接积累,就是向生活要材料。生活是个万花筒,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看似平常的瞬间,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在心灵上折射出新感受、新思考、新领悟。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用眼观察、用心体会,并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对中学生来说,应当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亲身经历的材料,写作时大脑就再也不会一片空白了。
间接积累,也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形式,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中学生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行课本,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下来,并且要经常复习,对一些没有要求背诵的但又很精彩的文章,则要求学生反复读、熟读,甚至背下来。因为课本上的文章多是一些精选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而且意蕴深刻,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观察、周记、随笔、阅读、摘抄、背诵等进行的材料积累活动,不仅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和积累习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好品质。学生写作时,一改过去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境况,而是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二、 科学训练是途径
“材料积累”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解决“怎么写”的最佳途径。写作训练主要采用内容、体裁、篇幅不拘的自由式作文。具体途径和方法有:
1. 选好范文,指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创。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当然,范文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范文的题目可以和学生作文的题目相类似,但不能相同。尽可能把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当范文,因为这些作文无论在写作方法还是语言上都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对作家的范文有时不只提供一篇,可以提供几篇,使学生了解对同一现象,作家们的记叙描绘是千差万别的,这样就能启发学生重视独立思考,进而也会创造不少“奇迹”。
初一的学生可以进行片段仿写。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模仿课文的第二大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来描写景物,可以模仿“雪地捕鸟”来进行活动或游戏场面描写。学习了《山中访友》,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同学们也选取自然界的一物,把它当做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初二时,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同学们也能模仿文中质朴的语言,选择典型事件来赞美自己的母亲。
2. 重视口头作文,坚持从口述到写作的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口头作文这一环节。事实上,思维和语言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因素。思维决定语言,学生的作文经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和充分认识才能完成,然后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要写的中心思想,再依据它选取所要写的内容,进而确定这些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先后次序和层次,最后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3. 选好题目,挑选学生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为作文题材。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历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只要学生不受什么条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大城县权村一中)
一、 材料积累是基础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好作文,首先要积累材料。材料积累是作文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根据下一次作文的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和阅读,把过去空泛指导的材料积累变成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材料积累,这就便于学生有话可说,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又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有了直接和间接的材料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问题,学生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所谓直接积累,就是向生活要材料。生活是个万花筒,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看似平常的瞬间,便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在心灵上折射出新感受、新思考、新领悟。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用眼观察、用心体会,并把自己日常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用文字记录下来,把自己思想感情的历程记录下来。对中学生来说,应当提倡写日记、周记、随笔,把自己每天或每周感触最深的事记下来,保存好,这样,日积月累,就能获得许多亲身经历的材料,写作时大脑就再也不会一片空白了。
间接积累,也就是通过阅读、摘抄、背诵等形式,间接地从书籍、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上获得写作材料。中学生以阅读书籍最为常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于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现行课本,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背下来,并且要经常复习,对一些没有要求背诵的但又很精彩的文章,则要求学生反复读、熟读,甚至背下来。因为课本上的文章多是一些精选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而且意蕴深刻,学生通过熟读背诵,既丰富了知识,又培养了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观察、周记、随笔、阅读、摘抄、背诵等进行的材料积累活动,不仅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和积累习惯,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关心身边事物的好品质。学生写作时,一改过去那种“无米下锅”的窘迫境况,而是情到文至,思到章出。
二、 科学训练是途径
“材料积累”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科学训练”就是解决“怎么写”的最佳途径。写作训练主要采用内容、体裁、篇幅不拘的自由式作文。具体途径和方法有:
1. 选好范文,指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独创。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作文应该写什么和怎么写,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运用范文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一点写作技巧和语言,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独创精神。
当然,范文的选择是有讲究的。范文的题目可以和学生作文的题目相类似,但不能相同。尽可能把学生作文中的佳作当范文,因为这些作文无论在写作方法还是语言上都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对作家的范文有时不只提供一篇,可以提供几篇,使学生了解对同一现象,作家们的记叙描绘是千差万别的,这样就能启发学生重视独立思考,进而也会创造不少“奇迹”。
初一的学生可以进行片段仿写。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模仿课文的第二大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来描写景物,可以模仿“雪地捕鸟”来进行活动或游戏场面描写。学习了《山中访友》,激发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同学们也选取自然界的一物,把它当做朋友,倾诉自己的心声。初二时,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同学们也能模仿文中质朴的语言,选择典型事件来赞美自己的母亲。
2. 重视口头作文,坚持从口述到写作的训练。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忽视口头作文这一环节。事实上,思维和语言是写作训练的重要因素。思维决定语言,学生的作文经过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和充分认识才能完成,然后通过思维活动,概括出要写的中心思想,再依据它选取所要写的内容,进而确定这些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先后次序和层次,最后用准确的、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3. 选好题目,挑选学生最关注的或最感兴趣的话题为作文题材。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解除学生害怕和厌倦作文的心理,因此要让学生写与自己生活经历有关和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只要学生不受什么条框的限制,看到什么就如实地写什么,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大城县权村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