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建设高校精神文明和高素质教职工队伍迫切需要, 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形势下,建构符合高校实际的师德规范, 建立师德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注重教师职业道德自我建设能力是教师职业化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新形势;师德建设;内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151-01
高校发展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 师德最重要。目前一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一定师德问题,主因是缺少完善的高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结合新形势下师德内涵和特点, 探索务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及其特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师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社会或阶级要求进行的自我道德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经过这些努力形成道德品质”。实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过程及结果,包括公平、正值、热情、和蔼、善良、诚实等品质修养和端庄、稳重、沉着、大方等行为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粗略划分有教学道德、人际关系道德、科研道德和服务社会的道德等。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社会性、实践性、示范性、专业性。社会性,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职业的老师。实践性,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提高,养成习惯。示范性,即教师言行、举动有示范效应、辐射效应。专业性,指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必须进行专业化要求,必须有明确道德目标与追求,养成高尚品格和情操。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
1.社会环境新变化带来严峻形势。在利益格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作为市场主体一方,有权根据现实需求做出自身最”理性”判断,满足最大利益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价值诉求,逐步提高实际利益的关注度,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2.师德建设目标不明确。虽然高校为加强师德建设, 制定了有关制度文件,制定师德规范,对师德状况考核。但是, 实现师德建设目标的方法、时限、径、手段及考核标准没有明确指标, 普遍空泛、笼统、弹性大、操作性不强, 不能把师德建设、教师管理、奖惩有机结合起来,不可控因素太多,没有细化基本要求、具体指标
3.师德规范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目教育部虽然还未出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大多高校为加强本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管理, 制定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不是教育部门规章, 不具备强制约束作用。只能对教师道德理想起制约性导向作用,缺乏真正意义的规范功能与效力。另外,师德标准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年度考核包括“德、能、勤、绩”,虽然“德”摆在第一位, 但是没有哪个教师因师德标准被评为“不合格”,师德表现在教师总体考核作用并不大。
4.德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师德评价大多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并为晋级、奖励、加薪、降级、解聘等决定依据, 师德评价成了教师奖励、表扬、处罚的手段。导致师德建设成为与利益挂钩,不能发挥师德评价对教师未来发展的导向作用。师德考核通常同年度考核结合在一起,师德考核缺乏硬性指标,师德评估流于形式,教师重视不高。
三、高校创新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教师物质和精神需要。
1.要把师德教育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相结合。高校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教师住房、工作环境和学习条件、福利待遇,使教师安心高等教育,这样师德建设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2.把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盲目追求物质激励,完全使用精神激励不可取。师德建设实践把物质和精神激励有机统一,真正发挥激励功能。师德建设取得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和科研作出贡献的教师同等对待,在住房待遇、工作条件、工资、目标奖励等予以奖励。
(二)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
1.师德准入制度。
高校引进教师,要坚持教师准入制度,审核招聘教师学历、学位,更要注意考察思想道德素质。将业务水平考核和思想道德考察结合,将现实表现和历史表现考察结合,个人情况和组织意见考察结合。
2.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制度。
高校建立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标志,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的体现,是教职工自我规范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自律习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效率作用巨大。规章制度重在实施、落实。让教职工清楚哪些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哪些与之相悖,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3.构建合理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职工师德水平重要环节,是师德建设重要内容。把握评价体系科学性,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提高考评结果准确性、公正性;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师德考评基础。确立科学的师德考评方式。运用多样化考评方式把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注重考评结果运用与反馈。使激励作用真正为师德建设注入活力。
(三)建立师德内化机制。
康德曾说过,“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提高高校师德关键在于建立内化机制。通过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表彰先进,促进教师内在的道德满足感、上进心;通过监督,警醒教师自责感、内疚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使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要求,使内在道德力量外化为高尚人格和高度责任感,促使师德规范认同并自觉自愿遵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齐配合、共努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停留在表明,只有投身教育实践,才能暴露师德品质的不足,通过克服、纠正,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碣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再思考.《当代经济》,2012-01-23.
[2]廖善康,谭促伦,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传承》,2011-05-28.
[3]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28.
关键词:新形势;师德建设;内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1-864X(2014)08-0151-01
高校发展依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素质, 师德最重要。目前一部分高校教师存在一定师德问题,主因是缺少完善的高校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结合新形势下师德内涵和特点, 探索务实有效的方法与途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及其特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指“师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社会或阶级要求进行的自我道德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经过这些努力形成道德品质”。实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社会实践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过程及结果,包括公平、正值、热情、和蔼、善良、诚实等品质修养和端庄、稳重、沉着、大方等行为修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粗略划分有教学道德、人际关系道德、科研道德和服务社会的道德等。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社会性、实践性、示范性、专业性。社会性,是指高校教师在社会上从事高等教育职业的老师。实践性,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提高,养成习惯。示范性,即教师言行、举动有示范效应、辐射效应。专业性,指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必须进行专业化要求,必须有明确道德目标与追求,养成高尚品格和情操。
二、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下滑。
1.社会环境新变化带来严峻形势。在利益格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作为市场主体一方,有权根据现实需求做出自身最”理性”判断,满足最大利益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教师改变以往教学方式、价值诉求,逐步提高实际利益的关注度,使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严峻形势。
2.师德建设目标不明确。虽然高校为加强师德建设, 制定了有关制度文件,制定师德规范,对师德状况考核。但是, 实现师德建设目标的方法、时限、径、手段及考核标准没有明确指标, 普遍空泛、笼统、弹性大、操作性不强, 不能把师德建设、教师管理、奖惩有机结合起来,不可控因素太多,没有细化基本要求、具体指标
3.师德规范缺乏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目教育部虽然还未出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大多高校为加强本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职业行为管理, 制定本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教师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不是教育部门规章, 不具备强制约束作用。只能对教师道德理想起制约性导向作用,缺乏真正意义的规范功能与效力。另外,师德标准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年度考核包括“德、能、勤、绩”,虽然“德”摆在第一位, 但是没有哪个教师因师德标准被评为“不合格”,师德表现在教师总体考核作用并不大。
4.德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目前高校师德评价大多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并为晋级、奖励、加薪、降级、解聘等决定依据, 师德评价成了教师奖励、表扬、处罚的手段。导致师德建设成为与利益挂钩,不能发挥师德评价对教师未来发展的导向作用。师德考核通常同年度考核结合在一起,师德考核缺乏硬性指标,师德评估流于形式,教师重视不高。
三、高校创新师德建设的途径
(一)重视教师物质和精神需要。
1.要把师德教育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相结合。高校条件许可情况下,积极争取改善教师住房、工作环境和学习条件、福利待遇,使教师安心高等教育,这样师德建设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2.把精神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盲目追求物质激励,完全使用精神激励不可取。师德建设实践把物质和精神激励有机统一,真正发挥激励功能。师德建设取得突出贡献的教师应和科研作出贡献的教师同等对待,在住房待遇、工作条件、工资、目标奖励等予以奖励。
(二)完善师德建设管理制度。
1.师德准入制度。
高校引进教师,要坚持教师准入制度,审核招聘教师学历、学位,更要注意考察思想道德素质。将业务水平考核和思想道德考察结合,将现实表现和历史表现考察结合,个人情况和组织意见考察结合。
2.建立完善的师德教育制度。
高校建立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标志,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的体现,是教职工自我规范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对形成个人自律习惯,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提高管理效率作用巨大。规章制度重在实施、落实。让教职工清楚哪些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哪些与之相悖,树立正确道德观念。
3.构建合理师德评价体系。
师德评价体系是提高教职工师德水平重要环节,是师德建设重要内容。把握评价体系科学性,做到定性和定量考核结合,提高考评结果准确性、公正性;建立完善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师德考评基础。确立科学的师德考评方式。运用多样化考评方式把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结合,注重学生评价。把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结合,注重平时考核;把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注重考评结果运用与反馈。使激励作用真正为师德建设注入活力。
(三)建立师德内化机制。
康德曾说过,“道德的行为不是产生于强制,而是产生于自觉,达到自律道德,才是真正具有道德意义”。提高高校师德关键在于建立内化机制。通过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表彰先进,促进教师内在的道德满足感、上进心;通过监督,警醒教师自责感、内疚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使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要求,使内在道德力量外化为高尚人格和高度责任感,促使师德规范认同并自觉自愿遵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各方面齐配合、共努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能停留在表明,只有投身教育实践,才能暴露师德品质的不足,通过克服、纠正,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孙碣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再思考.《当代经济》,2012-01-23.
[2]廖善康,谭促伦,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传承》,2011-05-28.
[3]刘爱兰,新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内涵与对策探析.《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