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出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被确定为现阶段培育和发展的重点。而在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清洁煤、物联网、云计算、生物育种、智能电网、大飞机、高铁、纳米材料、电动汽车等作为重点中的焦点,受到社会各方更多的关注。
清洁煤产业属于热点重归,是“老树发新枝”。早在1997年,《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就得到国务院的批准;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2006年,煤的高效洁净利用技术作为先进能源技术进入《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这一目标仅依靠可再生能源根本无法实现,使清洁煤被进一步突出出来。目前,国家能源局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新兴能源振兴规划》对清洁煤的未来发展也做出了部署规划。
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异军突起,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据估计,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2009年,得益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电信运营商、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方迅速聚合,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意味着巨大的价值。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将锁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十大领域,进行重点投资。
目前,云计算在我国可谓是风生水起,在各地掀起一股热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提出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北京市经信委员也发布《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在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深圳市则提出,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由于转基因种子在全球主要国家已得到普遍应用,生物育种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成为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育种领域,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对中国的种质资源和种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这一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种业提至战略举措的地位;据了解,在最新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生物育种也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在21世纪初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引领兴起,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跨区跨省电网建设快速推进,也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的公司“1号文件”,今后10年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据了解,智能电网作为重要内容,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
航空制造尤其是大飞机制造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扶持的重中之重。未来我国大飞机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预计2020年前,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将超过500架份,销售收入有望超千亿元;大型客机C919的销售至少为1000架份,销售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2015年通用航空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放开,预计飞机需求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我国“大飞机项目”自2007年起正式启动,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到京沪高铁的建设,我国引领世界进入“高铁时代”。据了解,“十一五”全国铁路新线投产1.47万公里,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十二五”在这两方面均将超过“十一五”,其中50%新建线是高铁,由此将带动整个产业链蓬勃发展。
由于纳米技术能够广泛渗透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使纳米材料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纳米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如中科院纳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纳米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中心、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天津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第四、五位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较低,不足10%,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我国在传统汽车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电动汽车已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一致认可与支持。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我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这将给电动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清洁煤产业属于热点重归,是“老树发新枝”。早在1997年,《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就得到国务院的批准;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2006年,煤的高效洁净利用技术作为先进能源技术进入《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这一目标仅依靠可再生能源根本无法实现,使清洁煤被进一步突出出来。目前,国家能源局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新兴能源振兴规划》对清洁煤的未来发展也做出了部署规划。
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异军突起,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据估计,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2009年,得益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电信运营商、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方迅速聚合,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意味着巨大的价值。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将锁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十大领域,进行重点投资。
目前,云计算在我国可谓是风生水起,在各地掀起一股热潮。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提出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北京市经信委员也发布《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在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深圳市则提出,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由于转基因种子在全球主要国家已得到普遍应用,生物育种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成为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育种领域,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对中国的种质资源和种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这一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种业提至战略举措的地位;据了解,在最新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生物育种也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在21世纪初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引领兴起,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跨区跨省电网建设快速推进,也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发布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的公司“1号文件”,今后10年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据了解,智能电网作为重要内容,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
航空制造尤其是大飞机制造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扶持的重中之重。未来我国大飞机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预计2020年前,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将超过500架份,销售收入有望超千亿元;大型客机C919的销售至少为1000架份,销售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2015年通用航空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放开,预计飞机需求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我国“大飞机项目”自2007年起正式启动,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到京沪高铁的建设,我国引领世界进入“高铁时代”。据了解,“十一五”全国铁路新线投产1.47万公里,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十二五”在这两方面均将超过“十一五”,其中50%新建线是高铁,由此将带动整个产业链蓬勃发展。
由于纳米技术能够广泛渗透到信息、生物、医药、能源、资源、环境、空间等诸多领域,使纳米材料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我国已建立了一批纳米科技研究与开发中心,如中科院纳米科技中心、北京大学纳米中心、清华大学微米纳米中心、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天津纳米技术产业化基地等。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的实施,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纳米材料技术研究方面处于世界第四、五位的水平。但是,目前我国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较低,不足10%,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
我国在传统汽车领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在电动汽车领域可能实现“弯道超车”和跨越式发展。电动汽车已得到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一致认可与支持。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我国将最终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将加快研发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即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市场规模达到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保有量达到500万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销量达到世界第一,年产销量达到1500万辆。这将给电动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