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数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特别是数学学习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进而达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笔者结合教学以来的实践经验,谈谈个人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语言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学中存在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二、通过计算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
试题计算速度如何,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它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乘除法一两位的乘、除法口算时,让学生做到眼看,心想,脑转,其方法做到:充分用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另外,课堂中还通过抢答,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赛快,谁比谁的大脑反应快,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每个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都是从几个不同方向进行曲思维的,有的是下向思维,有的是逆思维,无论从哪个方向进行思维,都能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如果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分析时,就会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数学教学同一道理,如在教综合应用题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才用正逆思维方法,先利用综合分析法,“由因导果”,一步步向所求问题推进,使学生的思维沿正思维方向发展。
五、在说理表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说理说的明白准确就说明学生思维清晰,头脑聪明,但头脑聪明的学生,不一定能够口齿伶俐,表达准确。学习中,学生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概念更清晰,算理更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明确,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运算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当我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学生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说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口头语言的表达,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他们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要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经常的、多方面的进行培养。才能完成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高原小学)
编辑/赵军
【关键词】小学 数学 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数学语言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语言,它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教学中存在学生会做不会说,想说说不好的现象。如果不重视语言训练,学生的思维将难以外化,语言不仅会成为思维的障碍,还会影响思维的发展。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二、通过计算速度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敏捷思维
试题计算速度如何,正确率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思维速度的快慢,它直接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进行提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例如:我在教三年级乘除法一两位的乘、除法口算时,让学生做到眼看,心想,脑转,其方法做到:充分用多种感觉器官,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另外,课堂中还通过抢答,竞赛等形式让学生赛快,谁比谁的大脑反应快,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通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事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想加,再同第一个数想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35+27+33)中去,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四、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全方位的思维能力
每个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时,都是从几个不同方向进行曲思维的,有的是下向思维,有的是逆思维,无论从哪个方向进行思维,都能得到答案。有些问题如果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分析时,就会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数学教学同一道理,如在教综合应用题时,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才用正逆思维方法,先利用综合分析法,“由因导果”,一步步向所求问题推进,使学生的思维沿正思维方向发展。
五、在说理表达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说理说的明白准确就说明学生思维清晰,头脑聪明,但头脑聪明的学生,不一定能够口齿伶俐,表达准确。学习中,学生通过数学语言的表达,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概念更清晰,算理更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更明确,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让学生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运算公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当我检查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学生要通过语言的表达来说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口头语言的表达,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有利于制定下一节课的教学方案。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他们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要取决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经常的、多方面的进行培养。才能完成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县兔街乡高原小学)
编辑/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