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年度热词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关注,热词英译成为学者们的热点话题,该方面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然而多是单独分析网络热词或是新闻热词的翻译特色,或者混为一谈,而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关于新闻热词英译与网络热词英译的成果,从英译策略以及语境的角度,浅谈这两种热词英译的异同性,以期找出最适合的热词英译方法。
关键词:新闻热词;网络热词;英译
一、引言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通常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一直是学者专家们颇为青睐的研究话题。目前,有关热词英译的研究不胜枚举。一从热词类别来看,或是探究网络热词英译,或者是探究新闻热词英译,又或者是混为一谈研究热词现象;二将翻译理论与其他学说领域联系起来看,有的从补缺假说角度,有的从模因论视角,有的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等等来研究;三,以一词为例来看,深入探讨其中文释义及其英文含义,例如“任性”、“土豪”。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在热词英译领域已经有很多前人的经验探索,但是却缺少专门将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联系起来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从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以及其英译的異同的角度来探究,希望能为以后学者专家们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二、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异同
网络以年轻人为主体,网络用语带有年轻人的色彩,因此网络热词往往缺乏规范化,标新立异而又生动有趣,常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而新闻则是官方发布,新闻热词用语规范简洁,往往是国家社会的热点事件的总结,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外宣使命。因此二者虽同属热词,本质却又不同,其翻译方法与原则本应大相径庭。
但其实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随着传统媒体的没落,手机APP新闻、互联网新闻成了新闻广泛传播的最重要手段。新时代的新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严肃”“正规”为代名词的新闻现如今也常常引用“夸张”“大胆”的网络热词,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当《人民日报》第一次将网络热词“给力”搬上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时,就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反言之,随着中国网民队伍逐渐庞大,网民素质不断提高,网络热词也不仅仅局限于嬉笑怒骂的生活用语,反而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关心国家社会,网络热词逐渐兼备了时事新闻的属性,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的界限更加模糊,由此导致,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在翻译策略,以及语境上也有了许多的相似性。
三、新闻热词英译与网络热词英译的异同
(一)从翻译策略或方法来看:
1.意译
网络热词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度颇高,与一种文化联系紧密的词汇就不易为另外一种文化所理解,因此,在网络热词的翻译中,采用意译,能够更好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便于读者理解。而新闻阅读如今也越来越趋向于清晰、高效地将信息传播给读者,因而也常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例如新闻热词“双开”翻译为“Stripped of Party membership and expelled from public office”,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出了在中国特有的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双开”含义,相对应地网络热词“我也是醉了”如果直接翻译成“I was drunk”则难以表现该词所表达的情感,而意译为“You drive me nuts.”或者“Are you kidding me?”则生动地体现了“我也是醉了”使用者的心境。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等同,例如采用意译策略的“潜规则”-----“Hidden Rule”,既是常用的网络热词,也是“China Daily”的时事新闻用语。则“潜规则”的译文就可以一词二用。
虽然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都会选用意译的策略,但是网络热词因为其自身的特性,表达情感丰富,在意译时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翻译,也就是说同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来表达其含义,即网络热词意译的版本更多样化,而原本的新闻热词因其规范和严肃则较少存在这样的情况。
2.直译和直译加注释
在翻译方法中,直译最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无论是新闻热词的译者还是网络热词的译者都对此种方法颇为青睐,新闻热词常采用这样的方法,据研究,“China Daily”手机报中采用最多的英译方法就是直译(40.19%)(《新闻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热词英译策略探析》,张瑞玲,陈瑞华)。例如将新闻热词“实名制”直译为“Real-name System”,读者能够清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网络热词同样如此,在英文表达中能找到符合网络词汇原意的时候,也常常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伤不起”----“Too delicate to bear a blow”。但有时因为网络热词的深层内涵,所以有必要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打酱油”翻译成“Get some soy sauce”------ an euphemistic pretext, means it’s not one’s concern。直译加注释的英译方法既保留原词汇的趣味性,又加以解释不至于让读者产生过度的陌生感。
3.汉语拼音译法或者拼音加注释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家,为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直接将热词用拼音翻译的现象越来越多,虽然不能与直译、意译的使用频率相比,但这种用汉语拼音翻译方法最能引起读者的陌生感,从而激起读者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因此近年來译者使用的频率上升。不过过度的陌生感也会阻碍世界了解中国,因此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也常常会选择汉语拼音加注释,既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传递给读者该词汇的含义。
由于网络热词大胆创新的特性,因此与新闻热词相比,前者采用音译的情况更多,诸如“山寨”(Shanzhai),“中国大妈”(Chinese Dama)等,但这些网络热词往往针对中国某些社会现象,因此也常被新闻媒体引用,成为新闻热词的代表。2013年的年度热词“土豪”一词有很多翻译,包括“rich people”,“vulgar tycoon”等,但最受认同的则是“Tuhao”。正如前所述,“土豪”就是一个兼具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双重身份的词汇,不仅在网络中被广大网民频频使用,在官方媒体中也常被引用,例如笔者在China Daily 官网搜索“Tuhao”一词,得到141条相关结果。另外深受爱戴的“Xi Dada”也是风靡全网络,并多次被国内外媒体竞相引用。 (二)从语境的角度来看:
前文三点简要叙述了在具体的英译策略或方法意译、直译、音译上,新闻热词和网络热词英译的异同性。但其实从语境的角度来看,作为新闻热词与作为网络热词的二者相似性以及差异性都更为显著。
首先是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紧密联系。在刚过去不久的里约奥运会中,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记者采访时,凭借一句“用尽了洪荒之力”火遍全球,看似嘻哈不正式的“洪荒之力”遇到了里约奥运会和伯乐傅园慧,“洪荒之力”不仅成功上榜2016十大网络热词,也被官方新闻媒体频频引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发布标准翻译为"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对于此处的“洪荒之力”而言,新闻语境与网络语境是同一语境,由此可见,在话题人物选择使用网络用语时,不断加强了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联系,缩小了二者间的差异。正如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記者问题时采用“你懂的”“大家都很任性”之类的网络热词,近年来的国家政要、商业大腕、体育明星等都越来“接地气”,使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互相交织,也给不少译者提出了挑战。
而关于前文新闻热词英译和网络热词英译,在策略或方法的差异性探究是浅尝辄止,本文以为,从同一热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不同来表明二者的差异性则更有说服力。网络热词即使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也偏向于娱乐性,调侃、戏谑的语气更多,而新闻热词即使引用网络流行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该词赋予发人深省的意味。
例如2014年流行的网络热词“有钱就是任性”大多翻译为“Money is capricious, rich bitch”,此处“任性”的意思是主体的反复无常,肆意放纵。而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有权不可任性”,《中国日报》将其翻译为“Power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任性”在这个政治语境下的解释偏向于权利的不可滥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有异有同,尤其是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在选择策略和方法上需再三斟酌,遇到不同的语境更应当灵活应变。本文以为新闻热词和网络热词所选用的翻译策略,都应当既要能使国外读者明白其含义,又得有中国特色,在给读者以陌生感的同时引发其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译者很难每次都达到两种目的,如果二者发生冲突,那么本人认为与其迁就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如选择采用陌生化翻译,坚持中国特色。中国再也不是当初被动挨打的中国,国内译者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以翻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美丽英文来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
参考文献:
[1]关熔珍,罗薇薇.陌生化理论视角下2015时政热词英译评析[J/OL].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
[2]吴波.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立场和方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1).
[3]项东,禹杭.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热词英译研究——以“任性”一词为例[J].上海翻译,2016,(04).
[4]张瑞玲,陈正华.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热词英译策略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4).
[5]王巍.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的英译探讨[J].新闻战线,2014,(11).
[6]赵冰清.网络热词的英译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
[7]嵇丽娜.刍议“新词”“热词”翻译[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1).
[8]殷輝.浅析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9]杨阳.网络热词“给力”及其英译研究基于对应语料库[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
[10]穆琳洁.从“洪荒之力”英译看跨文化翻译策略[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热词英译的差异性研究》(编号:XSKY1749)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陈虹。
作者简介:
吴张妹(1996——)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商务英语专业
关键词:新闻热词;网络热词;英译
一、引言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通常可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现象,近年来一直是学者专家们颇为青睐的研究话题。目前,有关热词英译的研究不胜枚举。一从热词类别来看,或是探究网络热词英译,或者是探究新闻热词英译,又或者是混为一谈研究热词现象;二将翻译理论与其他学说领域联系起来看,有的从补缺假说角度,有的从模因论视角,有的从生态翻译学角度等等来研究;三,以一词为例来看,深入探讨其中文释义及其英文含义,例如“任性”、“土豪”。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在热词英译领域已经有很多前人的经验探索,但是却缺少专门将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联系起来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将从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以及其英译的異同的角度来探究,希望能为以后学者专家们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二、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异同
网络以年轻人为主体,网络用语带有年轻人的色彩,因此网络热词往往缺乏规范化,标新立异而又生动有趣,常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强烈的情感;而新闻则是官方发布,新闻热词用语规范简洁,往往是国家社会的热点事件的总结,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外宣使命。因此二者虽同属热词,本质却又不同,其翻译方法与原则本应大相径庭。
但其实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可以说随着传统媒体的没落,手机APP新闻、互联网新闻成了新闻广泛传播的最重要手段。新时代的新闻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以“严肃”“正规”为代名词的新闻现如今也常常引用“夸张”“大胆”的网络热词,增加了新闻的趣味性。例如,当《人民日报》第一次将网络热词“给力”搬上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时,就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反言之,随着中国网民队伍逐渐庞大,网民素质不断提高,网络热词也不仅仅局限于嬉笑怒骂的生活用语,反而越来越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关心国家社会,网络热词逐渐兼备了时事新闻的属性,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的界限更加模糊,由此导致,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在翻译策略,以及语境上也有了许多的相似性。
三、新闻热词英译与网络热词英译的异同
(一)从翻译策略或方法来看:
1.意译
网络热词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度颇高,与一种文化联系紧密的词汇就不易为另外一种文化所理解,因此,在网络热词的翻译中,采用意译,能够更好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偏差,便于读者理解。而新闻阅读如今也越来越趋向于清晰、高效地将信息传播给读者,因而也常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
例如新闻热词“双开”翻译为“Stripped of Party membership and expelled from public office”,用意译的方式翻译出了在中国特有的开除党籍、开除公职的“双开”含义,相对应地网络热词“我也是醉了”如果直接翻译成“I was drunk”则难以表现该词所表达的情感,而意译为“You drive me nuts.”或者“Are you kidding me?”则生动地体现了“我也是醉了”使用者的心境。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等同,例如采用意译策略的“潜规则”-----“Hidden Rule”,既是常用的网络热词,也是“China Daily”的时事新闻用语。则“潜规则”的译文就可以一词二用。
虽然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都会选用意译的策略,但是网络热词因为其自身的特性,表达情感丰富,在意译时根据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翻译,也就是说同一个词,会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来表达其含义,即网络热词意译的版本更多样化,而原本的新闻热词因其规范和严肃则较少存在这样的情况。
2.直译和直译加注释
在翻译方法中,直译最能保持原文的形式和风格,无论是新闻热词的译者还是网络热词的译者都对此种方法颇为青睐,新闻热词常采用这样的方法,据研究,“China Daily”手机报中采用最多的英译方法就是直译(40.19%)(《新闻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热词英译策略探析》,张瑞玲,陈瑞华)。例如将新闻热词“实名制”直译为“Real-name System”,读者能够清晰理解,不会产生歧义。
网络热词同样如此,在英文表达中能找到符合网络词汇原意的时候,也常常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伤不起”----“Too delicate to bear a blow”。但有时因为网络热词的深层内涵,所以有必要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打酱油”翻译成“Get some soy sauce”------ an euphemistic pretext, means it’s not one’s concern。直译加注释的英译方法既保留原词汇的趣味性,又加以解释不至于让读者产生过度的陌生感。
3.汉语拼音译法或者拼音加注释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成为世界瞩目的国家,为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华文化,直接将热词用拼音翻译的现象越来越多,虽然不能与直译、意译的使用频率相比,但这种用汉语拼音翻译方法最能引起读者的陌生感,从而激起读者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因此近年來译者使用的频率上升。不过过度的陌生感也会阻碍世界了解中国,因此网络热词和新闻热词也常常会选择汉语拼音加注释,既能吸引读者眼球,又能传递给读者该词汇的含义。
由于网络热词大胆创新的特性,因此与新闻热词相比,前者采用音译的情况更多,诸如“山寨”(Shanzhai),“中国大妈”(Chinese Dama)等,但这些网络热词往往针对中国某些社会现象,因此也常被新闻媒体引用,成为新闻热词的代表。2013年的年度热词“土豪”一词有很多翻译,包括“rich people”,“vulgar tycoon”等,但最受认同的则是“Tuhao”。正如前所述,“土豪”就是一个兼具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双重身份的词汇,不仅在网络中被广大网民频频使用,在官方媒体中也常被引用,例如笔者在China Daily 官网搜索“Tuhao”一词,得到141条相关结果。另外深受爱戴的“Xi Dada”也是风靡全网络,并多次被国内外媒体竞相引用。 (二)从语境的角度来看:
前文三点简要叙述了在具体的英译策略或方法意译、直译、音译上,新闻热词和网络热词英译的异同性。但其实从语境的角度来看,作为新闻热词与作为网络热词的二者相似性以及差异性都更为显著。
首先是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紧密联系。在刚过去不久的里约奥运会中,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记者采访时,凭借一句“用尽了洪荒之力”火遍全球,看似嘻哈不正式的“洪荒之力”遇到了里约奥运会和伯乐傅园慧,“洪荒之力”不仅成功上榜2016十大网络热词,也被官方新闻媒体频频引用,央视英语新闻频道发布标准翻译为"I've been utilizing prehistorical powers."对于此处的“洪荒之力”而言,新闻语境与网络语境是同一语境,由此可见,在话题人物选择使用网络用语时,不断加强了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联系,缩小了二者间的差异。正如政协发言人吕新华在回答記者问题时采用“你懂的”“大家都很任性”之类的网络热词,近年来的国家政要、商业大腕、体育明星等都越来“接地气”,使网络热词与新闻热词互相交织,也给不少译者提出了挑战。
而关于前文新闻热词英译和网络热词英译,在策略或方法的差异性探究是浅尝辄止,本文以为,从同一热词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不同来表明二者的差异性则更有说服力。网络热词即使是与社会热点事件相关,也偏向于娱乐性,调侃、戏谑的语气更多,而新闻热词即使引用网络流行语,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该词赋予发人深省的意味。
例如2014年流行的网络热词“有钱就是任性”大多翻译为“Money is capricious, rich bitch”,此处“任性”的意思是主体的反复无常,肆意放纵。而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有权不可任性”,《中国日报》将其翻译为“Power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任性”在这个政治语境下的解释偏向于权利的不可滥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有异有同,尤其是随着网络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新闻热词与网络热词的互相交叉互相影响,给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翻译时,译者不仅在选择策略和方法上需再三斟酌,遇到不同的语境更应当灵活应变。本文以为新闻热词和网络热词所选用的翻译策略,都应当既要能使国外读者明白其含义,又得有中国特色,在给读者以陌生感的同时引发其了解中华文化的兴趣,译者很难每次都达到两种目的,如果二者发生冲突,那么本人认为与其迁就国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如选择采用陌生化翻译,坚持中国特色。中国再也不是当初被动挨打的中国,国内译者当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以翻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美丽英文来向世界展现中国魅力。
参考文献:
[1]关熔珍,罗薇薇.陌生化理论视角下2015时政热词英译评析[J/OL].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3).
[2]吴波.中国社会文化热词英译的立场和方法[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7,(01).
[3]项东,禹杭.基于语料库的汉语热词英译研究——以“任性”一词为例[J].上海翻译,2016,(04).
[4]张瑞玲,陈正华.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热词英译策略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04).
[5]王巍.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的英译探讨[J].新闻战线,2014,(11).
[6]赵冰清.网络热词的英译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
[7]嵇丽娜.刍议“新词”“热词”翻译[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01).
[8]殷輝.浅析中国网络热词的英译[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9]杨阳.网络热词“给力”及其英译研究基于对应语料库[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05).
[10]穆琳洁.从“洪荒之力”英译看跨文化翻译策略[J].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
本文属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热词英译的差异性研究》(编号:XSKY1749)阶段性研究成果,指导老师:陈虹。
作者简介:
吴张妹(1996——)女,汉族,安徽滁州人,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2015级本科生,商务英语专业